離苦得樂的良藥
釋達觀/講述
人活著:就要活得好!就是生活要自在!若不能如此,心便會生起痛苦。身體有病當看醫生,心理有病還得用心葯來醫,此良葯是離苦得樂的方法,也是我今天要與大家分享的內容。
要解除痛苦,首先應知一切苦因的來源。可分爲二大部份來談:
壹、是自己的身心所造成。
現在先從身體上來探討,分爲「病」與「死」二項。只要是人,就一定會生病。生病時,便會受到生理上的折磨,真是苦不堪言!莫非每個人都必須承受這樣的痛苦?難道沒有解決之道嗎?我針對「病」的事實,從四個概念來解析:
※生理之病
一、自然現象-人皆有「生、老、病、死。」物皆有「成、住、壞、空。」念皆有「生、住、異、滅。」簡單的說:萬事萬物時時刻刻皆在變化。所以生病是一種自然現象,我們應該認清這個事實,而不要去逃避它,或是排斥它,應勇敢去面對它。雖然生病時,身體很不舒服,甚至很痛,但是你的心,可以選擇不受折磨,真心的接受「病」的無常。就像外面的天氣,不論日正當中,或者刮風下雨,人類只能坦然接受,因爲這種現象是很自然的,所以要如實的去看清「病」的現象。
二、病的原因-任何事情,皆事出必有因,包括病亦如此。人之所以會生病,是我們系統性的傷害自己,你可能不信,但有句話說:「禍從口出,病從口入。」請問你平常都吃些什麼?當然吃喜歡的食物!因此所攝取的營養就不夠均衡。譬如你喜歡吃麻辣鍋,一年四季都喜歡吃,這樣對嗎?我們的身體就如季節,是有變化性的,春夏秋冬四季所吃的東西也應不同,若是一樣,無形中就已經傷害自己的身體。中國有一本醫書《黃帝內經》中記載著:「人只要按照自然界的規律生活,人可以活百歲,而且動作不衰退。」反觀現代人,叁餐不正常,作息顛倒,吃飽想睡,該睡卻睡不著,身體狀況就產生很大的變化。各位應當了解一個很重要的概念:人是活動的,活著一定要運動,請問各位每天運動嗎?有句話說:「水不流會發臭,門不開會生蛀蟲,活著不動就容易生病。」這是天經地義的事,所以飲食不正常,作息不規律,又不去運動,這不是系統性的傷害自己嗎?而且我們更常犯一個毛病,生病時定會說:「若病好了我一定好好愛惜自己。」結果病好了,話也忘記了。我們號稱是知識份子,什麼都懂,這概念很簡單,卻做不到,就如同不清不楚的在傷害自己一樣。
叁、治的方法-國策顧問陳立夫先生,活到九十多歲,他如何照顧身體呢?他說:「養身在動,養心在靜。」生病時要看醫生,但有人卻不是如此,而是找神明,我送各位一句話:「靠山山倒,靠人人倒,靠佛不保,靠己最好。」次談治的方法:生病時,有的人求神問蔔,有人找算命先生,當然找醫生之人佔大部份。我們常說中國人的算命先生就像是心理醫生,始終有能力算出你什麼時候會遇到難題,但是,他始終沒辦法幫你解決。因此苦還是自己在苦,所以我們在平時就應注意,用心生活,更要謹言慎行,心態上要正確,例如:偏方好不好?其實不能問葯好不好,不是葯的關係,而是用葯之人的關係,重點是對症下藥,而非在葯上打轉。有病當看醫生,若是急病看西醫,慢性看中醫。對醫生應相信,不要懷疑,否則是沒有用的,故治療病的方法只有一個,就是去看醫生,聽起來似乎很簡單,其實不容易,主要在於各位的處理心態上,我現在病了,我應該用什麼心態來面對自己的身體?因爲不舒服,而產生心理的煩躁、痛苦、不安,我應該如何處理?
四、處理心態-有病看醫生,看完之後,心安理得的回家靜養,更當如實的告訴自己:「把身體交給醫生、把心留給自己。」只憑這句話,就能把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,因爲這是心態問題,如果你夠清楚,夠了解這個心態,病了會完全接受它,而安心的養病,不再受折磨。此乃有病治病的第一個概念。第二個概念就是大家最不喜歡談,也最忌諱的死。病好不了,甚至於沒病也會死,但很多人卻不敢面對死亡,不過人生終歸一死,豈能逃避了?。大家是否探討過,爲什麼害怕死亡?因爲不了解何謂死?也不知道死了會怎樣,將去哪裏?所以害怕。現在我們就死亡的問題,分做叁點概念來探討:
※瞭解死亡
一、不知去向-人死了之後到底要去哪裏?很多人都沒有辦法回答這個問題,其實我們又何嘗知道呢?這是值得我們要深思的問題。現在我告訴各位答案:「你想去哪裏,就去哪裏。」幾乎大部份的人,都有宗教信仰,那你可否在信仰中,找到這個答案?或是只停留在一種宗教寄託,寄託誰帶你去?各位啊!非誰能帶你去,而是你要不要去?你若不想,誰有能力帶你去呢?有了這個概念,我們可以突破盲點,也能很清楚的知道,我死了我將去哪裏?有一本好書「曠野的聲音」是真人真事,描述他們死了以後,知道將往何處,且清清楚楚,所以能心平氣和的面對死亡。重點是你要明白、清楚你要去哪裏?否則就像流浪漢無家可歸一般。
二、心願未了-我做過很多調查:許多的人都說自己不怕死,但一遇狀況,卻怕得魂飛魄散,若再追問:「爲何不怕死?」他卻回答說:「我擔心的不是自己,而是心願未了,責任未完成。」說得多麼偉大堂皇啊!如聖人似的。什麼叫心願未了?責任未完?其實你走了之後,世界照常運作,日出於東,日落於西,絕對不會因爲你的死亡,而天下大亂,或者爲你而哭泣。古人說:「盡人事,聽天命!」我們生命是無常的,並非你能夠決定,既然如此,又何必掛礙心願未了,那實在無濟於事,所以應趁活著還健康的時候,多去關心家人,好好的付出,去幫社會上急需救助的人,不要等到自己出了問題時,才後悔有好多事未了,但是一般人都不會這樣想,也不會這樣做,爲什麼呢?因爲往往傷害我們最深的是我們最親的人。反而不是陌生人。人時常在傷害自己最愛也最親之人,卻都不自覺,實在不可思議,我們出外對陌生人好,回家也應善待家人,好好把握與每個人相處時間,每個當下都要好好運用。
叁、失去一切-因爲不管多麼辛苦打拼,終將面臨死亡,世上所有的一切將一無所有,這樣的概念使我們心有不甘。活著時不甘心,死時也不甘心,這就說明我們是多麼的執著,這個執著到死都不放棄,由於如此即產生第一個障礙:「不論我努不努力,到頭來都是一場空,我又何必努力?」第二個障礙:「我已經成功,又能怎樣?我現在失敗,又能如何?」不管成敗與否,到頭來什麼也得不到啊!這個問題我們要如何突破呢?我們害怕失去,這是很簡單的問題,我只要與各位分享,你也就不會覺得遺憾了,人類出生到這個世界來,並沒有帶來任何東西,而人走了之後,又想帶走什麼?人本來就該如此,不是嗎?
我們在社會上,應該是「情關難過要關關過,錢關難破關關破。」例如:男女朋友在交往,若失戀即是失去「他或她」的朋友,那請問「他或她」是你的嗎?根本就不是,只是你錯認愛人是你的,既然本來就不是你的,那怎有失去?我們本來就是獨立的個體,從頭至尾就只有一個人,誰也不是誰的,甚至於你自己都不是你的,如此,我們對死亡才不再恐懼。我們了解死亡,更清楚知道,「生是一個現象,死亦是一個現象」,但是生命的本質從來沒有變過,舉個例子:不管日升日落,太陽依然是太陽,不管潮起潮落,海水依舊是海水。海水漲潮就像人出生,退潮就如人死亡。表面上有生死、有生滅,其實生命的本質不曾改變過,佛法中「心經」裏有一段話,形容生命的本質:「不生不滅、不增不減、不垢不淨」,這段話在告訴你、提醒你,你的生命本質不會因死亡而沒有,不要被騙,也無須害怕、恐懼,如果能如實看待,你就會勇敢接受、面對死亡。
※心理之病
接著談我們的心:「心病」,心的痛苦,很多人都不了解痛苦的含意,其實痛苦意味著二個意思,一、什麼是痛?二、什麼在苦?原則上,「身在痛、心在苦」名爲痛苦。心的概念比身的概念更難談,這種苦的感覺,有時候不是事實,只是你內心的一種感受,它非真實。任何的現象其實並沒有苦與樂,是人自己對現象所產生的感受「苦、樂」。我們當看清楚真實的道理,痛苦原來只是內心一種感受。內在感受要如何處理呢?那是很難處理的,就如你今天聽完一場演講,你會得到一個答案,「見仁見智」,每個人想法、看法不同,代表感受、體會也就不一樣。例如:我們同時看到一個景象,內心所起的感覺也完全不一樣。情緒也是如此,我們常常在牛角尖打轉,愈轉愈厲害,所以啊!心病還是要心葯醫。
我們的心實在很苦,因爲每一個人都生病了,而且心與身有百分之百的關係,心和身彼此互相影響,其實真正的病痛,原則上是由心引起的,只要你心有病,那身體就一定出問題,如果心一變,身體將跟著變。現代很多人很注重健康,吃喝都講究,有機的、生機飲食、能量水,因爲怕吃到肥料,但是,這樣就能健康嗎?你把身體照顧的很好,而心呢?你根本就不理它,如果心生病,身也一定生病,不從心下手,你的身體還是枉然。
一、貪欲所起
原則上心的病有二個:一個是「貪」、一個是「瞋」。爲什麼是由貪、瞋而延伸全部呢?因爲此二個是人痛苦的核心。在佛經上有這樣記載:「人有八萬四千煩惱,這是概括。因太廣了,故濃縮爲人有一百零八個煩惱,」所以佛珠有一百零八顆,唸一聲佛號,斷一個煩惱。一百零八又可歸納爲六個根本煩惱:「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、不正見。」此六個根本煩惱是貪、瞋、癡所延伸,其實總歸只有個「貪」。什麼是貪?貪即是慾望、貪慾,心由此而病,慾望是痛苦的根源,它實在是太可怕了。很多人對這個問題似乎知道、了解,卻又告訴自…
《離苦得樂的良藥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