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离苦得乐的良药

  

离苦得乐的良药

  

释达观/讲述

  人活著:就要活得好!就是生活要自在!若不能如此,心便会生起痛苦。身体有病当看医生,心理有病还得用心葯来医,此良葯是离苦得乐的方法,也是我今天要与大家分享的內容。

  要解除痛苦,首先应知一切苦因的来源。可分为二大部份来谈:

  壹、是自己的身心所造成。

  现在先从身体上来探討,分为「病」与「死」二项。只要是人,就一定会生病。生病时,便会受到生理上的折磨,真是苦不堪言!莫非每个人都必须承受这样的痛苦?难道没有解决之道吗?我针对「病」的事实,从四个概念来解析:

  ※生理之病

  一、自然现象-人皆有「生、老、病、死。」物皆有「成、住、坏、空。」念皆有「生、住、异、灭。」简单的说:万事万物时时刻刻皆在变化。所以生病是一种自然现象,我们应该认清这个事实,而不要去逃避它,或是排斥它,应勇敢去面对它。虽然生病时,身体很不舒服,甚至很痛,但是你的心,可以选择不受折磨,真心的接受「病」的无常。就像外面的天气,不论日正当中,或者刮风下雨,人类只能坦然接受,因为这种现象是很自然的,所以要如实的去看清「病」的现象。

  二、病的原因-任何事情,皆事出必有因,包括病亦如此。人之所以会生病,是我们系统性的伤害自己,你可能不信,但有句话说:「祸从口出,病从口入。」请问你平常都吃些什么?当然吃喜欢的食物!因此所摄取的营养就不够均衡。譬如你喜欢吃麻辣锅,一年四季都喜欢吃,这样对吗?我们的身体就如季节,是有变化性的,春夏秋冬四季所吃的东西也应不同,若是一样,无形中就已经伤害自己的身体。中国有一本医书《黄帝內经》中记载著:「人只要按照自然界的规律生活,人可以活百岁,而且动作不衰退。」反观现代人,三餐不正常,作息顛倒,吃饱想睡,该睡却睡不著,身体状况就產生很大的变化。各位应当了解一个很重要的概念:人是活动的,活著一定要运动,请问各位每天运动吗?有句话说:「水不流会发臭,门不开会生蛀虫,活著不动就容易生病。」这是天经地义的事,所以饮食不正常,作息不规律,又不去运动,这不是系统性的伤害自己吗?而且我们更常犯一个毛病,生病时定会说:「若病好了我一定好好爱惜自己。」结果病好了,话也忘记了。我们號称是知识份子,什么都懂,这概念很简单,却做不到,就如同不清不楚的在伤害自己一样。

  三、治的方法-国策顾问陈立夫先生,活到九十多岁,他如何照顾身体呢?他说:「养身在动,养心在静。」生病时要看医生,但有人却不是如此,而是找神明,我送各位一句话:「靠山山倒,靠人人倒,靠佛不保,靠己最好。」次谈治的方法:生病时,有的人求神问卜,有人找算命先生,当然找医生之人佔大部份。我们常说中国人的算命先生就像是心理医生,始终有能力算出你什么时候会遇到难题,但是,他始终没办法帮你解决。因此苦还是自己在苦,所以我们在平时就应注意,用心生活,更要谨言慎行,心態上要正確,例如:偏方好不好?其实不能问葯好不好,不是葯的关係,而是用葯之人的关係,重点是对症下药,而非在葯上打转。有病当看医生,若是急病看西医,慢性看中医。对医生应相信,不要怀疑,否则是没有用的,故治疗病的方法只有一个,就是去看医生,听起来似乎很简单,其实不容易,主要在於各位的处理心態上,我现在病了,我应该用什么心態来面对自己的身体?因为不舒服,而產生心理的烦躁、痛苦、不安,我应该如何处理?

  四、处理心態-有病看医生,看完之后,心安理得的回家静养,更当如实的告诉自己:「把身体交给医生、把心留给自己。」只凭这句话,就能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,因为这是心態问题,如果你够清楚,够了解这个心態,病了会完全接受它,而安心的养病,不再受折磨。此乃有病治病的第一个概念。第二个概念就是大家最不喜欢谈,也最忌讳的死。病好不了,甚至於没病也会死,但很多人却不敢面对死亡,不过人生终归一死,岂能逃避了?。大家是否探討过,为什么害怕死亡?因为不了解何谓死?也不知道死了会怎样,將去哪里?所以害怕。现在我们就死亡的问题,分做三点概念来探討:

  ※瞭解死亡

  一、不知去向-人死了之后到底要去哪里?很多人都没有办法回答这个问题,其实我们又何尝知道呢?这是值得我们要深思的问题。现在我告诉各位答案:「你想去哪里,就去哪里。」几乎大部份的人,都有宗教信仰,那你可否在信仰中,找到这个答案?或是只停留在一种宗教寄託,寄託谁带你去?各位啊!非谁能带你去,而是你要不要去?你若不想,谁有能力带你去呢?有了这个概念,我们可以突破盲点,也能很清楚的知道,我死了我將去哪里?有一本好书「旷野的声音」是真人真事,描述他们死了以后,知道將往何处,且清清楚楚,所以能心平气和的面对死亡。重点是你要明白、清楚你要去哪里?否则就像流浪汉无家可归一般。

  二、心愿未了-我做过很多调查:许多的人都说自己不怕死,但一遇状况,却怕得魂飞魄散,若再追问:「为何不怕死?」他却回答说:「我担心的不是自己,而是心愿未了,责任未完成。」说得多么伟大堂皇啊!如圣人似的。什么叫心愿未了?责任未完?其实你走了之后,世界照常运作,日出於东,日落於西,绝对不会因为你的死亡,而天下大乱,或者为你而哭泣。古人说:「尽人事,听天命!」我们生命是无常的,並非你能够决定,既然如此,又何必掛碍心愿未了,那实在无济於事,所以应趁活著还健康的时候,多去关心家人,好好的付出,去帮社会上急需救助的人,不要等到自己出了问题时,才后悔有好多事未了,但是一般人都不会这样想,也不会这样做,为什么呢?因为往往伤害我们最深的是我们最亲的人。反而不是陌生人。人时常在伤害自己最爱也最亲之人,却都不自觉,实在不可思议,我们出外对陌生人好,回家也应善待家人,好好把握与每个人相处时间,每个当下都要好好运用。

  三、失去一切-因为不管多么辛苦打拼,终將面临死亡,世上所有的一切將一无所有,这样的概念使我们心有不甘。活著时不甘心,死时也不甘心,这就说明我们是多么的执著,这个执著到死都不放弃,由於如此即產生第一个障碍:「不论我努不努力,到头来都是一场空,我又何必努力?」第二个障碍:「我已经成功,又能怎样?我现在失败,又能如何?」不管成败与否,到头来什么也得不到啊!这个问题我们要如何突破呢?我们害怕失去,这是很简单的问题,我只要与各位分享,你也就不会觉得遗憾了,人类出生到这个世界来,並没有带来任何东西,而人走了之后,又想带走什么?人本来就该如此,不是吗?

  我们在社会上,应该是「情关难过要关关过,钱关难破关关破。」例如:男女朋友在交往,若失恋即是失去「他或她」的朋友,那请问「他或她」是你的吗?根本就不是,只是你错认爱人是你的,既然本来就不是你的,那怎有失去?我们本来就是独立的个体,从头至尾就只有一个人,谁也不是谁的,甚至於你自己都不是你的,如此,我们对死亡才不再恐惧。我们了解死亡,更清楚知道,「生是一个现象,死亦是一个现象」,但是生命的本质从来没有变过,举个例子:不管日升日落,太阳依然是太阳,不管潮起潮落,海水依旧是海水。海水涨潮就像人出生,退潮就如人死亡。表面上有生死、有生灭,其实生命的本质不曾改变过,佛法中「心经」里有一段话,形容生命的本质:「不生不灭、不增不减、不垢不净」,这段话在告诉你、提醒你,你的生命本质不会因死亡而没有,不要被骗,也无须害怕、恐惧,如果能如实看待,你就会勇敢接受、面对死亡。

  ※心理之病

  接著谈我们的心:「心病」,心的痛苦,很多人都不了解痛苦的含意,其实痛苦意味著二个意思,一、什么是痛?二、什么在苦?原则上,「身在痛、心在苦」名为痛苦。心的概念比身的概念更难谈,这种苦的感觉,有时候不是事实,只是你內心的一种感受,它非真实。任何的现象其实並没有苦与乐,是人自己对现象所產生的感受「苦、乐」。我们当看清楚真实的道理,痛苦原来只是內心一种感受。內在感受要如何处理呢?那是很难处理的,就如你今天听完一场演讲,你会得到一个答案,「见仁见智」,每个人想法、看法不同,代表感受、体会也就不一样。例如:我们同时看到一个景象,內心所起的感觉也完全不一样。情绪也是如此,我们常常在牛角尖打转,愈转愈厉害,所以啊!心病还是要心葯医。

  我们的心实在很苦,因为每一个人都生病了,而且心与身有百分之百的关係,心和身彼此互相影响,其实真正的病痛,原则上是由心引起的,只要你心有病,那身体就一定出问题,如果心一变,身体將跟著变。现代很多人很注重健康,吃喝都讲究,有机的、生机饮食、能量水,因为怕吃到肥料,但是,这样就能健康吗?你把身体照顾的很好,而心呢?你根本就不理它,如果心生病,身也一定生病,不从心下手,你的身体还是枉然。

  一、贪欲所起

  原则上心的病有二个:一个是「贪」、一个是「瞋」。为什么是由贪、瞋而延伸全部呢?因为此二个是人痛苦的核心。在佛经上有这样记载:「人有八万四千烦恼,这是概括。因太广了,故浓缩为人有一百零八个烦恼,」所以佛珠有一百零八颗,唸一声佛號,断一个烦恼。一百零八又可归纳为六个根本烦恼:「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、不正见。」此六个根本烦恼是贪、瞋、痴所延伸,其实总归只有个「贪」。什么是贪?贪即是慾望、贪慾,心由此而病,慾望是痛苦的根源,它实在是太可怕了。很多人对这个问题似乎知道、了解,却又告诉自…

《离苦得乐的良药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