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离苦得乐的良药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己「人本来就有慾望,」由此可见,要把慾望断了是相当的困难。

  慾望是什么?它到底如何?我只能这样形容:每人都想当自己主人,但是所表现方式却是「奴隶」,且认为理所当然,被慾望所控制而不知啊!其实我常做这样建议,就如现在要告诉你们:「人一定要有正確的人生观,话说回来,又有几人知道正確人生观?我们当省思啊!更应察觉。如果你深入探討这个问题,你的人生將会不一样,由於察觉使你越来越快乐,最后完全自在。换个角度来谈「慾望」,可以得到几个答案,慾望如大海永无止尽,不管有多少的沙,多少石头,永远无法把它填满,人生的慾望也是如此,若不了解慾望像大海的人,终有一天会葬身海底,溺死在大海中。慾望的概念是人类自己一直创造出来的,往往为了满足慾望而去创造慾望,身心追逐,直到筋疲力尽。

  古时有三位伟大圣人,曾经针对慾望本质做这样的分析:第一位是孔子,孔子的得意门生顏回,有一次问孔子说:「何谓仁?」因孔子思想即是「仁」。孔子回答说:「所谓仁就是克己復礼。」克己-克除自己私慾,唯有克除私慾,才能恢復人本来的良知良能,这是孔子对慾望的解释。第二位是老子,他对慾望的詮释相当精譬。老子说:「天下的灾害,莫过於不知足。」天下的过失因贪慾太多而造成,老子认为人的慾望有时候比战爭还可怕,因为人类的慾望几乎可以摧毁全人类。第三位是释迦摩尼佛,世尊说:「人生苦的根本,原则上来自於慾望。」我们可以了解到,圣人对慾望的看法都有共同的认知。我们又该如何看待与探討它呢!简单来说我们一般都多慾,然而透过学习之人,可以变成寡慾,直到有一天慾望自然不再生起,即是无慾。无慾不是没有慾望,但是很多人误会,就像无念,以为没有念头,那是错的,无念是无杂念,念念清净。无慾是有慾望却不执著,何谓:「有而不执著」我们一一的来理解它。

  很多人解释经典或圣人的话,都很奇怪。殊不知世界上最积极的人就是懂道理之人,没有人比了解真理之人更积极。易经上有句话:「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。」描述懂道理的人,他是非常积极且效法天地,日月运转自强不息。或许你很难理解,其实不难,例如:人,身要忙、心要閒,我们正好相反,我们大部份的人,身很閒、心却忙得要命,整天胡思乱想,一刻也不得閒。真正让我们觉得累是「心」而非「身」,积极之人工作时间都很长,却不觉得累,而一般人只要是週休二日,没有计画去玩,或做任何目標,他今天睡觉起来就会觉得很累,为何会累?那是心累,乃因你的心没有目標所致。

  我们了解这些概念之后,就可以知道「什么是无慾」、「什么是有而不执著。」例如:內心不会跟別人计较的人最积极,因为他任何事都愿意做、愿意付出。「无」之意是有而不执著,无慾並非捨弃,是有而不执著,所以心甘情愿帮助別人。我们常讲「无慾则刚,」针对慾望可以作下列註解:人需要不多,想要太多。我作三种比喻:第一有水喝、第二有茶喝、第三喝好茶,这三句话那句最简单?有水喝。同理可证有饭吃、吃饱饭、吃好饭,有饭吃最容易,人有水有饭就能活,那各位一个月要赚多少呢?一个月其实你花不了多少钱,如果按照我的理论,开销应该不大,但是我们总是莫名其妙花费很多。

  人要活著不困难,且相当简单,问题是你为什么活得痛苦?因为自己慾望太多。我有一位学生,月入十几万,到最后结果是负债。慾望的本质,口渴你就喝水,肚子饿即吃饭,如此生活一定简单,我常说:「生活简单便自在、那有烦恼掉下来。」现在的人类一直被自己慾望残害著,永无止尽,这就是贪所產生的痛苦。

  二、瞋恨所致

   其次谈瞋,就是討厌,我们內在有二个很强烈的概念,喜欢与討厌,每个人內在都是这样。若人有喜欢和不喜欢,就一定不会快乐,是痛苦的,世界上所有的人、事、时、地、物不可能都让你喜欢,不从这里打破你的观念,你的痛苦將一直存在。有句话说:「面对一切境界,皆不取不捨。」如此就能破喜欢与不喜欢的概念。贪和痴最主要在於贪,慾望不能满足,心中会起瞋。你会生气是因为不能够满足自己的慾望,我们內在有七情六慾:喜、怒、哀、乐、爱、恶、慾,而从慾望產生情绪,每个人都有情绪,谁控制情绪能力愈好,谁就愈有成就。自古以来,愈有成就之人,情绪愈稳定。对於瞋,佛家常这么讲:「火烧功德林。」代表一个人过去所作种种一切,瞋心一起所有一切皆毁了。我们情绪分为强与弱,刚开始对一个人不满,產生討厌、生气,进而愤怒,甚至於杀人,这是非常可怕的。

  人可以表达情绪,但是不能发泄情绪。人在一起难免会有误会、摩擦,原则上来自於看法的不同,道理很简单、也单纯,没有谁对或谁错,而有的人不是这样,所以要適时表达情绪。情绪层面若要破除喜欢与討厌对待的概念,只有一个方法,面对一切境界不取不捨。什么是「不取」?什么是「不捨」?遇到你喜欢的你不要刻意去取,想拥有它,面对你討厌、不喜欢不要起个逃避它的念头。所有失败之人皆有逃避的习惯,而对任何事情不敢勇於负责、承担。从小到大要成就、要快乐,就不应逃避,不应捨弃不喜欢的东西,对喜欢的不要刻意追求。现象本质,没有好与坏,是我们错误的认知,以环境来讲也无好、坏,是心所產生好坏,一切只是心的问题。真正的不取不捨,並非忍耐,它是一种现象本质而已,是人类对现象產生分別,造成喜欢即取,不喜欢即捨。

  贰、是社会的价值观所影响。

  接著谈造成「痛苦」原因的第二部分-社会:人活在社会当中,不能离群独居,也就不得不面对这个社会。社会只是统称,如果详细分別来说:

  第一、別人对自己的看法-名利。

  在这里別人指陌生人,讲的是社会的价值观。社会价值观如何看待我们这个人呢?用名与利,社会上常常以名利的概念,来套住或分辨、肯定一个人,这样的概念会產生很大的问题。名利是个什样概念?很多人一辈子在名利中打滚,为什么人都想要名利?很简单,名为了满足自己的成就感,利为了达成自己的安全感。名是成就感,利是安全感。我们时常讲「没钱」,其实就是没有安全感,很多人做得很辛苦,只是为了成就感,为了让別人肯定,人为什么要在这里打转?把名利看的如此狭隘。世人都喜欢名利,却被名利牵著走,「人求名当求万世名,计利当计天下利。」

  第二、朋友对自己的看法-成败。

  人常常以成败论英雄。何谓成?何谓败?有句话「成非成、败非败,成败在你心中。」当朋友与我们衡量成败时,其概念是很模糊的,所以不要轻易就让別人影响自己的志向、抱负。虽然短时间自己的志向与抱负未显现,但只要是对,且有利於社会,时间一到它自然会呈现。

  第三、家人对自己的看法-前途。

  家人都会担心自己的工作有没有前途?什么是前途?其实不是行业有无前途,而是自己有没有前途较重要,所以人不要迷失在这个概念上。

  第四、自己对自己的看法-苦乐。

  人辛苦一辈子是为了什么?到最后自己可能也不清楚。我建议各位:「既然今天已无可选择当人了,应该如何?很简单,要活得好。」什么是活得好?即是活得很自在,自在之意是处在任何环境都不受影响。所以你对自己有何看法?就像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,」所谓寒天饮冰水,点滴在心头。自己在干嘛?自己很清楚,其他就不用谈了。苦乐你都了解,自己就要活得好。

  第五、自己对环境的看法-顺逆。

  环境本质是现象,环境没有好坏,是自心起好坏。我们的身体是生理现象,而心是心理现象,离开身心以外就叫做物理现象。简单来讲,不论心理现象、生理现象或是物理现象,它统称为一切现象。人只要有能力看清一切现象,就能自在。

  

《离苦得乐的良药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