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己「人本來就有慾望,」由此可見,要把慾望斷了是相當的困難。
慾望是什麼?它到底如何?我只能這樣形容:每人都想當自己主人,但是所表現方式卻是「奴隸」,且認爲理所當然,被慾望所控製而不知啊!其實我常做這樣建議,就如現在要告訴你們:「人一定要有正確的人生觀,話說回來,又有幾人知道正確人生觀?我們當省思啊!更應察覺。如果你深入探討這個問題,你的人生將會不一樣,由於察覺使你越來越快樂,最後完全自在。換個角度來談「慾望」,可以得到幾個答案,慾望如大海永無止盡,不管有多少的沙,多少石頭,永遠無法把它填滿,人生的慾望也是如此,若不了解慾望像大海的人,終有一天會葬身海底,溺死在大海中。慾望的概念是人類自己一直創造出來的,往往爲了滿足慾望而去創造慾望,身心追逐,直到筋疲力盡。
古時有叁位偉大聖人,曾經針對慾望本質做這樣的分析:第一位是孔子,孔子的得意門生顏回,有一次問孔子說:「何謂仁?」因孔子思想即是「仁」。孔子回答說:「所謂仁就是克己復禮。」克己-克除自己私慾,唯有克除私慾,才能恢復人本來的良知良能,這是孔子對慾望的解釋。第二位是老子,他對慾望的詮釋相當精譬。老子說:「天下的災害,莫過於不知足。」天下的過失因貪慾太多而造成,老子認爲人的慾望有時候比戰爭還可怕,因爲人類的慾望幾乎可以摧毀全人類。第叁位是釋迦摩尼佛,世尊說:「人生苦的根本,原則上來自於慾望。」我們可以了解到,聖人對慾望的看法都有共同的認知。我們又該如何看待與探討它呢!簡單來說我們一般都多慾,然而透過學習之人,可以變成寡慾,直到有一天慾望自然不再生起,即是無慾。無慾不是沒有慾望,但是很多人誤會,就像無念,以爲沒有念頭,那是錯的,無念是無雜念,念念清淨。無慾是有慾望卻不執著,何謂:「有而不執著」我們一一的來理解它。
很多人解釋經典或聖人的話,都很奇怪。殊不知世界上最積極的人就是懂道理之人,沒有人比了解真理之人更積極。易經上有句話:「天行健,君子以自強不息。」描述懂道理的人,他是非常積極且效法天地,日月運轉自強不息。或許你很難理解,其實不難,例如:人,身要忙、心要閒,我們正好相反,我們大部份的人,身很閒、心卻忙得要命,整天胡思亂想,一刻也不得閒。真正讓我們覺得累是「心」而非「身」,積極之人工作時間都很長,卻不覺得累,而一般人只要是週休二日,沒有計畫去玩,或做任何目標,他今天睡覺起來就會覺得很累,爲何會累?那是心累,乃因你的心沒有目標所致。
我們了解這些概念之後,就可以知道「什麼是無慾」、「什麼是有而不執著。」例如:內心不會跟別人計較的人最積極,因爲他任何事都願意做、願意付出。「無」之意是有而不執著,無慾並非捨棄,是有而不執著,所以心甘情願幫助別人。我們常講「無慾則剛,」針對慾望可以作下列註解:人需要不多,想要太多。我作叁種比喻:第一有水喝、第二有茶喝、第叁喝好茶,這叁句話那句最簡單?有水喝。同理可證有飯吃、吃飽飯、吃好飯,有飯吃最容易,人有水有飯就能活,那各位一個月要賺多少呢?一個月其實你花不了多少錢,如果按照我的理論,開銷應該不大,但是我們總是莫名其妙花費很多。
人要活著不困難,且相當簡單,問題是你爲什麼活得痛苦?因爲自己慾望太多。我有一位學生,月入十幾萬,到最後結果是負債。慾望的本質,口渴你就喝水,肚子餓即吃飯,如此生活一定簡單,我常說:「生活簡單便自在、那有煩惱掉下來。」現在的人類一直被自己慾望殘害著,永無止盡,這就是貪所產生的痛苦。
二、瞋恨所致
其次談瞋,就是討厭,我們內在有二個很強烈的概念,喜歡與討厭,每個人內在都是這樣。若人有喜歡和不喜歡,就一定不會快樂,是痛苦的,世界上所有的人、事、時、地、物不可能都讓你喜歡,不從這裏打破你的觀念,你的痛苦將一直存在。有句話說:「面對一切境界,皆不取不捨。」如此就能破喜歡與不喜歡的概念。貪和癡最主要在於貪,慾望不能滿足,心中會起瞋。你會生氣是因爲不能夠滿足自己的慾望,我們內在有七情六慾:喜、怒、哀、樂、愛、惡、慾,而從慾望產生情緒,每個人都有情緒,誰控製情緒能力愈好,誰就愈有成就。自古以來,愈有成就之人,情緒愈穩定。對於瞋,佛家常這麼講:「火燒功德林。」代表一個人過去所作種種一切,瞋心一起所有一切皆毀了。我們情緒分爲強與弱,剛開始對一個人不滿,產生討厭、生氣,進而憤怒,甚至於殺人,這是非常可怕的。
人可以表達情緒,但是不能發泄情緒。人在一起難免會有誤會、摩擦,原則上來自於看法的不同,道理很簡單、也單純,沒有誰對或誰錯,而有的人不是這樣,所以要適時表達情緒。情緒層面若要破除喜歡與討厭對待的概念,只有一個方法,面對一切境界不取不捨。什麼是「不取」?什麼是「不捨」?遇到你喜歡的你不要刻意去取,想擁有它,面對你討厭、不喜歡不要起個逃避它的念頭。所有失敗之人皆有逃避的習慣,而對任何事情不敢勇於負責、承擔。從小到大要成就、要快樂,就不應逃避,不應捨棄不喜歡的東西,對喜歡的不要刻意追求。現象本質,沒有好與壞,是我們錯誤的認知,以環境來講也無好、壞,是心所產生好壞,一切只是心的問題。真正的不取不捨,並非忍耐,它是一種現象本質而已,是人類對現象產生分別,造成喜歡即取,不喜歡即捨。
貳、是社會的價值觀所影響。
接著談造成「痛苦」原因的第二部分-社會:人活在社會當中,不能離群獨居,也就不得不面對這個社會。社會只是統稱,如果詳細分別來說:
第一、別人對自己的看法-名利。
在這裏別人指陌生人,講的是社會的價值觀。社會價值觀如何看待我們這個人呢?用名與利,社會上常常以名利的概念,來套住或分辨、肯定一個人,這樣的概念會產生很大的問題。名利是個什樣概念?很多人一輩子在名利中打滾,爲什麼人都想要名利?很簡單,名爲了滿足自己的成就感,利爲了達成自己的安全感。名是成就感,利是安全感。我們時常講「沒錢」,其實就是沒有安全感,很多人做得很辛苦,只是爲了成就感,爲了讓別人肯定,人爲什麼要在這裏打轉?把名利看的如此狹隘。世人都喜歡名利,卻被名利牽著走,「人求名當求萬世名,計利當計天下利。」
第二、朋友對自己的看法-成敗。
人常常以成敗論英雄。何謂成?何謂敗?有句話「成非成、敗非敗,成敗在你心中。」當朋友與我們衡量成敗時,其概念是很模糊的,所以不要輕易就讓別人影響自己的志向、抱負。雖然短時間自己的志向與抱負未顯現,但只要是對,且有利於社會,時間一到它自然會呈現。
第叁、家人對自己的看法-前途。
家人都會擔心自己的工作有沒有前途?什麼是前途?其實不是行業有無前途,而是自己有沒有前途較重要,所以人不要迷失在這個概念上。
第四、自己對自己的看法-苦樂。
人辛苦一輩子是爲了什麼?到最後自己可能也不清楚。我建議各位:「既然今天已無可選擇當人了,應該如何?很簡單,要活得好。」什麼是活得好?即是活得很自在,自在之意是處在任何環境都不受影響。所以你對自己有何看法?就像「如人飲水冷暖自知,」所謂寒天飲冰水,點滴在心頭。自己在幹嘛?自己很清楚,其他就不用談了。苦樂你都了解,自己就要活得好。
第五、自己對環境的看法-順逆。
環境本質是現象,環境沒有好壞,是自心起好壞。我們的身體是生理現象,而心是心理現象,離開身心以外就叫做物理現象。簡單來講,不論心理現象、生理現象或是物理現象,它統稱爲一切現象。人只要有能力看清一切現象,就能自在。
《離苦得樂的良藥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