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祖壇經講記(3)
悟法傳衣第一
時,大師至寶林。韶州韋刺史名璩,與官僚入山,請師于大梵寺講堂,爲衆開緣說:摩诃般若波羅蜜法。師升座次,刺史官僚叁十余人,儒宗學士叁十余人,僧尼道俗一千余人,同時作禮,願聞法要。
前人走過的路是最好的捷徑,學佛的人要多看一些高僧大德的傳記。悟法是六祖的心路曆程,傳衣就是五祖之傳法。
【時,大師至寶林。】
〔時〕是時機。什麼叫做時機成熟?就是由各種因素條件所聚集而形成的。如一般人常說的:「天時、地利、人和」或是說:「人、事、時、地、物」,這些要素都具足才能成就一件事情。就像一棵植物的生長,需要泥土、陽光、水分、肥料等;如同一個人的成功,需要毅力、勇氣、智慧、專業和人際等關系;一場法會的促成,也必須有說者、聽者、場地等因緣。因此,世間的一切皆不離因緣,所以佛經的開頭,常用「一時」,這裏簡稱「時」。
我們平常生活得很粗糙,對于因緣好像知道,但實際上不了解。不要把知道當成了解。譬如,你知道這是白板,但卻不了解白板由哪幾項材料所製造的。再說,你知道我是男人,但你了解人是怎樣來的嗎?我們沒有真正了解,卻往往誤認爲懂。不要沒有「悟」道,反而「誤」了自己。
所以談到這個「時」,是很複雜的,它是多少條件因素才形成的。「一」就是形成它的意思,所以叫一時。如果你明白這個概念,面對人生所有的問題,你是可以了解其原由的;當你知道了問題,便可以找到答案的。因爲,答案就在問題中。
〔大師〕,是對六祖的尊稱。講經說法者,我們稱之爲法師;持戒嚴謹者,稱之爲律師;禅參悟道者,稱之爲禅師;與佛無異者,稱之爲大師。六祖惠能,大徹大悟,悟無上菩提,與佛無異,所以世人尊稱爲大師。
【韶州韋刺史名璩,】是請法者。
【與官僚入山,】到南華山。
【請師于大梵寺講堂,爲衆開緣說:】釋迦牟尼佛爲什麼投胎來這個世界?只有一個目的,就是開、示、悟、入佛的知見,爲了告訴我們衆生皆有佛性。接下來,佛的傳承也都是因爲這件事而說法的。〔開〕:請開啓你的智慧,請開啓你的心門,請打開你的心量。我們卻只會關,因爲我們的智慧不開,請六祖爲我們開示。〔緣〕:我們不明白從古自今以來衆生皆具佛性,不明白生命的本質是不生不滅。〔開緣〕:總爲這一大事因緣而說。
【摩诃般若波羅蜜法。】整本《六祖壇經》是在講這個主題。〔摩诃〕是大,〔般若〕是智慧,〔波羅蜜法〕是解脫的方法。我們今天來這邊也是希望我們能開啓大智慧。我們現在只能說自己聰明,說小孩子聰明是一種贊美,說大人聰明是一種諷刺,聰明的人不快樂,聰明反被聰明誤。一看到你太聰明,人家會遠離你。聰明就是還有那個樣子,讓人家一看就知道。各位,不要這個樣子,因爲聰明的人想太多,一定會帶來煩惱。有智慧的人一定不會自我折磨,也不會折磨別人,所以有智慧的人一定要先去明白這個道理。
一個開悟的人叫阿羅漢,但是他不願意付出,只能獨善其身,爲什麼?因爲他知道衆生難度。有大智慧就不一樣,我們所講的大慈大悲、大智大勇,有智慧的人一定也很慈悲,你一定要從這個角度切入。單談智慧還不圓滿,比較偏空,他不願意去産生空的妙用。因爲學這麼多,除了要幫助自己,就是幫助別人。縱使你是一個開悟的人,隱居中山,表面上好像很了不起,但是,久了之後,想一想你來這個世界做什麼?沒有意義嘛,對人類根本沒有貢獻嘛!
佛的意思很清楚:假設你有痛苦,去找一個很有智慧的老師,首先就是要解決你的痛苦,當你的痛苦解決了就叫離苦得樂,這個階段就叫做阿羅漢。當我幫你解決了痛苦之後,我會再跟你講:事實上除了你有痛苦,我相信每個人都有,你應該幫助每個人去解決他們的痛苦,這就是菩薩道。佛只有一個意思,叫你去幫助別人,這個概念就叫做正確的人生觀,所以叫做大智慧。接著有大智慧才能夠波羅蜜、到彼岸,才能解脫,才不會被你錯誤的概念所綁。
【師升座次,刺史官僚叁十余人,儒宗學士叁十余人,僧尼道俗一千余人,】這樣的聽衆已經包括了各種階層的人,你現在要去找一個這樣的法師不容易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背景,常常掉入一個陷阱,以爲自己所學的是最好,這是你始終不能打破的概念。假設你們共同來學習,你們會有共同的語言,別人不見得聽得懂。但你學了佛法後,不知不覺用「佛曰」,「金剛經說」,你不要這麼說。學了佛之後,就說佛法很好,想拉人家去學佛,難道基督徒不能說基督教很好嗎?如果說雙方都沒有錯,爲什麼不能好好相處、好好溝通?所以兩個人都不會開悟。
我們常常發現很多在學習的人,都是各持己見,包括同樣的概念,每個人也有不同的看法,因爲你不明白真理,我們會一直分別,去創造你自己的概念。你好好觀察一下自己,你跟同輩、長輩、不同信仰的人,可不可以相處得很好。如果你跟任何人講話,都講得很好,這就代表你真的懂。真理是哪個教?哪個種族?哪個學曆?沒有,我們學佛的人不要覺得我在學佛,就有意無意說別人是「愚癡的衆生」,或潛意識裏說「跟你講沒有用,你不懂啦!」這樣你就是迷,迷得很深。一個大徹大悟的人和誰都可以講話,不管誰來跟他請法,大家都聽得法喜充滿,這是爲什麼?
我們一般人犯一個毛病,我想講什麼,我會什麼,或我的概念是什麼,他講話一定是這樣講。應該是要看我的對象是什麼,所以我講的每一句話都是針對他講的,依照他的觀念、概念、程度,他能接受的語言模式跟他講話,這是一門很深的功夫。你先從這裏去觀察,把以往的模式改掉。這樣你跟任何人溝通都沒有問題,而且真的能夠去利益別人。
第二種模式,比如我在上課,不是針對一個人,而是針對所有的人,那你說我的重點擺在哪裏?講出每個人共同的心。因爲你們每個人都有心,從心講下去,每個人都能了解。有個人問禅師說,你會不會打獵,他說我雖然是出家人,但我也會打獵,他問獵人會不會?問他一箭射幾只?獵人說一箭雙雕,禅師說那你不會射箭,我是一箭射中一群,射中你的心就是一群。很多人的時候,從「心」下去講。按照你的程度你自己去理解,但是每個人的感觸不太一樣。
【同時作禮,】爲什麼要作禮呢?請法就要恭敬。印光大師說:一分恭敬一分成就,十分恭敬十分成就。你若是沒有恭敬心,就是沒有決心。
【願聞法要。】你要相信,是很困難的,尤其你要相信自己是更困難的。相信別人沒有相信自己困難。我們所有的人今天不會決定,不會成就、成功,是他一直在否認自己,知道他自己做不到。爲什麼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在否認自己呢?因爲我們長期在騙自己,你自己的想法不能夠堅持,知道自己只有叁分鍾的熱度,知道很好,但還是很懶。這個東西沒有人有辦法幫你,當你不再騙自己,你會對自己越來越有信心。否則你會自己看不起你自己,這是個敗筆。如果這個根深蒂固的概念不拔除,後面的東西都不用談。
好像這件事情可以決定,但是你不敢決定,給自己留後路,爲什麼?因爲我太了解自己,善變。所以它不是個很高深的學問,而是你自己跟自己長期以來在唱反調。你要一而再、再而叁地鼓勵自己這個衆生。這個東西要建立,〔願〕是我願意。若是你不願意,你的力行和實踐一定是有問題的。你每次來上課並不代表你真的做得到,你能不能徹底改變是另外一回事,不要以爲你來上課就是學佛,你一直沒有真正明白我今天不是要了解它是什麼,而是我要變成那樣的人,變成有智慧、慈悲、自在、清淨的人。大願才會大行,小願就小行。
願跟行是什麼呢?有願無行,空願;有行無願,不長久。我們今天來聽課,願不止是心甘情願,還要加一個誓,誓願,這樣的願就是我下定決心要這個樣子,這個願要加強。〔法要〕,從廣義的角度,就是佛法大要;從狹義的角度,就是摩诃般若波羅密法。
大師告曰:善知識!總淨心念,摩诃般若波羅蜜。
大師告曰:善知識!〔總淨心念,摩诃般若波羅蜜〕,這句話相當地重要。你真正會看的人,隨時都能領悟很深的道理。沒開示之前先講這句話,其實這句話已經開示完畢了。〔淨心〕,請你將你的心淨下來,淨到什麼程度,恢複你原來的那一顆清淨的心,就叫做淨心。
這兩個字做到,你就開悟啦!可是現在的我們沒有能力淨心。各位,你現在誰有能力不做夢?你有沒有能力不胡思亂想?你知道回歸清淨的心很好,但是你就是做不到。所以才會有《金剛經》,只談兩個問題:「雲何應住,雲何降伏其心?」你們都用什麼方法使自己的心淨下來?不理它?那你不理它的時候都在做什麼?空白?會跟愚癡相應。
各位,你不要發呆,或者腦袋放空,你要生起般若智慧。難道六祖大師不知道每個人都不能夠淨心嗎?他當然知道。他叫我們淨,但是我們沒有辦法淨,所以他很慈悲跟我們講:〔念〕。一般大衆法師教你們把心淨下來的方法都是念佛。你不可以說一個人嘴巴念佛,便說他不對。但是,心念跟嘴巴念不太一樣,心念怎麼念?心念、嘴念、耳朵聽阿彌陀佛,這樣是對的,是淨土法門,它是漸修,這是一般人所講的念佛。你現在時時刻刻應當好好地念佛,那你現在跟我講話你要不要念佛?不念?那你在幹嗎?你在聽我講。
但是「佛」的意思就是「覺」,念佛就是念念覺悟,這才是真正的念佛。你要去體悟,原來是叫我們念念覺悟。但是不明白這個概念的人,會掉入一個陷阱,當你念阿彌陀佛的時候,你大概不會犯錯,但是你不念的時候,你有可能會犯錯。
那你現在注意一個問題,念念覺悟很重要。爲什麼?我做一個動作給你看。我們出家人穿這種衣服要很小心,否則就會摔倒,我只要一不小心,從此就會…
《六祖壇經講記 第3集 悟法傳衣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