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祖坛经讲记(3)
悟法传衣第一
时,大师至宝林。韶州韦刺史名璩,与官僚入山,请师于大梵寺讲堂,为众开缘说:摩诃般若波罗蜜法。师升座次,刺史官僚三十余人,儒宗学士三十余人,僧尼道俗一千余人,同时作礼,愿闻法要。
前人走过的路是最好的捷径,学佛的人要多看一些高僧大德的传记。悟法是六祖的心路历程,传衣就是五祖之传法。
【时,大师至宝林。】
〔时〕是时机。什么叫做时机成熟?就是由各种因素条件所聚集而形成的。如一般人常说的:「天时、地利、人和」或是说:「人、事、时、地、物」,这些要素都具足才能成就一件事情。就像一棵植物的生长,需要泥土、阳光、水分、肥料等;如同一个人的成功,需要毅力、勇气、智慧、专业和人际等关系;一场法会的促成,也必须有说者、听者、场地等因缘。因此,世间的一切皆不离因缘,所以佛经的开头,常用「一时」,这里简称「时」。
我们平常生活得很粗糙,对于因缘好像知道,但实际上不了解。不要把知道当成了解。譬如,你知道这是白板,但却不了解白板由哪几项材料所制造的。再说,你知道我是男人,但你了解人是怎样来的吗?我们没有真正了解,却往往误认为懂。不要没有「悟」道,反而「误」了自己。
所以谈到这个「时」,是很复杂的,它是多少条件因素才形成的。「一」就是形成它的意思,所以叫一时。如果你明白这个概念,面对人生所有的问题,你是可以了解其原由的;当你知道了问题,便可以找到答案的。因为,答案就在问题中。
〔大师〕,是对六祖的尊称。讲经说法者,我们称之为法师;持戒严谨者,称之为律师;禅参悟道者,称之为禅师;与佛无异者,称之为大师。六祖惠能,大彻大悟,悟无上菩提,与佛无异,所以世人尊称为大师。
【韶州韦刺史名璩,】是请法者。
【与官僚入山,】到南华山。
【请师于大梵寺讲堂,为众开缘说:】释迦牟尼佛为什么投胎来这个世界?只有一个目的,就是开、示、悟、入佛的知见,为了告诉我们众生皆有佛性。接下来,佛的传承也都是因为这件事而说法的。〔开〕:请开启你的智慧,请开启你的心门,请打开你的心量。我们却只会关,因为我们的智慧不开,请六祖为我们开示。〔缘〕:我们不明白从古自今以来众生皆具佛性,不明白生命的本质是不生不灭。〔开缘〕:总为这一大事因缘而说。
【摩诃般若波罗蜜法。】整本《六祖坛经》是在讲这个主题。〔摩诃〕是大,〔般若〕是智慧,〔波罗蜜法〕是解脱的方法。我们今天来这边也是希望我们能开启大智慧。我们现在只能说自己聪明,说小孩子聪明是一种赞美,说大人聪明是一种讽刺,聪明的人不快乐,聪明反被聪明误。一看到你太聪明,人家会远离你。聪明就是还有那个样子,让人家一看就知道。各位,不要这个样子,因为聪明的人想太多,一定会带来烦恼。有智慧的人一定不会自我折磨,也不会折磨别人,所以有智慧的人一定要先去明白这个道理。
一个开悟的人叫阿罗汉,但是他不愿意付出,只能独善其身,为什么?因为他知道众生难度。有大智慧就不一样,我们所讲的大慈大悲、大智大勇,有智慧的人一定也很慈悲,你一定要从这个角度切入。单谈智慧还不圆满,比较偏空,他不愿意去产生空的妙用。因为学这么多,除了要帮助自己,就是帮助别人。纵使你是一个开悟的人,隐居中山,表面上好像很了不起,但是,久了之后,想一想你来这个世界做什么?没有意义嘛,对人类根本没有贡献嘛!
佛的意思很清楚:假设你有痛苦,去找一个很有智慧的老师,首先就是要解决你的痛苦,当你的痛苦解决了就叫离苦得乐,这个阶段就叫做阿罗汉。当我帮你解决了痛苦之后,我会再跟你讲:事实上除了你有痛苦,我相信每个人都有,你应该帮助每个人去解决他们的痛苦,这就是菩萨道。佛只有一个意思,叫你去帮助别人,这个概念就叫做正确的人生观,所以叫做大智慧。接着有大智慧才能够波罗蜜、到彼岸,才能解脱,才不会被你错误的概念所绑。
【师升座次,刺史官僚三十余人,儒宗学士三十余人,僧尼道俗一千余人,】这样的听众已经包括了各种阶层的人,你现在要去找一个这样的法师不容易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背景,常常掉入一个陷阱,以为自己所学的是最好,这是你始终不能打破的概念。假设你们共同来学习,你们会有共同的语言,别人不见得听得懂。但你学了佛法后,不知不觉用「佛曰」,「金刚经说」,你不要这么说。学了佛之后,就说佛法很好,想拉人家去学佛,难道基督徒不能说基督教很好吗?如果说双方都没有错,为什么不能好好相处、好好沟通?所以两个人都不会开悟。
我们常常发现很多在学习的人,都是各持己见,包括同样的概念,每个人也有不同的看法,因为你不明白真理,我们会一直分别,去创造你自己的概念。你好好观察一下自己,你跟同辈、长辈、不同信仰的人,可不可以相处得很好。如果你跟任何人讲话,都讲得很好,这就代表你真的懂。真理是哪个教?哪个种族?哪个学历?没有,我们学佛的人不要觉得我在学佛,就有意无意说别人是「愚痴的众生」,或潜意识里说「跟你讲没有用,你不懂啦!」这样你就是迷,迷得很深。一个大彻大悟的人和谁都可以讲话,不管谁来跟他请法,大家都听得法喜充满,这是为什么?
我们一般人犯一个毛病,我想讲什么,我会什么,或我的概念是什么,他讲话一定是这样讲。应该是要看我的对象是什么,所以我讲的每一句话都是针对他讲的,依照他的观念、概念、程度,他能接受的语言模式跟他讲话,这是一门很深的功夫。你先从这里去观察,把以往的模式改掉。这样你跟任何人沟通都没有问题,而且真的能够去利益别人。
第二种模式,比如我在上课,不是针对一个人,而是针对所有的人,那你说我的重点摆在哪里?讲出每个人共同的心。因为你们每个人都有心,从心讲下去,每个人都能了解。有个人问禅师说,你会不会打猎,他说我虽然是出家人,但我也会打猎,他问猎人会不会?问他一箭射几只?猎人说一箭双雕,禅师说那你不会射箭,我是一箭射中一群,射中你的心就是一群。很多人的时候,从「心」下去讲。按照你的程度你自己去理解,但是每个人的感触不太一样。
【同时作礼,】为什么要作礼呢?请法就要恭敬。印光大师说:一分恭敬一分成就,十分恭敬十分成就。你若是没有恭敬心,就是没有决心。
【愿闻法要。】你要相信,是很困难的,尤其你要相信自己是更困难的。相信别人没有相信自己困难。我们所有的人今天不会决定,不会成就、成功,是他一直在否认自己,知道他自己做不到。为什么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否认自己呢?因为我们长期在骗自己,你自己的想法不能够坚持,知道自己只有三分钟的热度,知道很好,但还是很懒。这个东西没有人有办法帮你,当你不再骗自己,你会对自己越来越有信心。否则你会自己看不起你自己,这是个败笔。如果这个根深蒂固的概念不拔除,后面的东西都不用谈。
好像这件事情可以决定,但是你不敢决定,给自己留后路,为什么?因为我太了解自己,善变。所以它不是个很高深的学问,而是你自己跟自己长期以来在唱反调。你要一而再、再而三地鼓励自己这个众生。这个东西要建立,〔愿〕是我愿意。若是你不愿意,你的力行和实践一定是有问题的。你每次来上课并不代表你真的做得到,你能不能彻底改变是另外一回事,不要以为你来上课就是学佛,你一直没有真正明白我今天不是要了解它是什么,而是我要变成那样的人,变成有智慧、慈悲、自在、清净的人。大愿才会大行,小愿就小行。
愿跟行是什么呢?有愿无行,空愿;有行无愿,不长久。我们今天来听课,愿不止是心甘情愿,还要加一个誓,誓愿,这样的愿就是我下定决心要这个样子,这个愿要加强。〔法要〕,从广义的角度,就是佛法大要;从狭义的角度,就是摩诃般若波罗密法。
大师告曰:善知识!总净心念,摩诃般若波罗蜜。
大师告曰:善知识!〔总净心念,摩诃般若波罗蜜〕,这句话相当地重要。你真正会看的人,随时都能领悟很深的道理。没开示之前先讲这句话,其实这句话已经开示完毕了。〔净心〕,请你将你的心净下来,净到什么程度,恢复你原来的那一颗清净的心,就叫做净心。
这两个字做到,你就开悟啦!可是现在的我们没有能力净心。各位,你现在谁有能力不做梦?你有没有能力不胡思乱想?你知道回归清净的心很好,但是你就是做不到。所以才会有《金刚经》,只谈两个问题:「云何应住,云何降伏其心?」你们都用什么方法使自己的心净下来?不理它?那你不理它的时候都在做什么?空白?会跟愚痴相应。
各位,你不要发呆,或者脑袋放空,你要生起般若智慧。难道六祖大师不知道每个人都不能够净心吗?他当然知道。他叫我们净,但是我们没有办法净,所以他很慈悲跟我们讲:〔念〕。一般大众法师教你们把心净下来的方法都是念佛。你不可以说一个人嘴巴念佛,便说他不对。但是,心念跟嘴巴念不太一样,心念怎么念?心念、嘴念、耳朵听阿弥陀佛,这样是对的,是净土法门,它是渐修,这是一般人所讲的念佛。你现在时时刻刻应当好好地念佛,那你现在跟我讲话你要不要念佛?不念?那你在干吗?你在听我讲。
但是「佛」的意思就是「觉」,念佛就是念念觉悟,这才是真正的念佛。你要去体悟,原来是叫我们念念觉悟。但是不明白这个概念的人,会掉入一个陷阱,当你念阿弥陀佛的时候,你大概不会犯错,但是你不念的时候,你有可能会犯错。
那你现在注意一个问题,念念觉悟很重要。为什么?我做一个动作给你看。我们出家人穿这种衣服要很小心,否则就会摔倒,我只要一不小心,从此就会…
《六祖坛经讲记 第3集 悟法传衣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