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六祖坛经讲记 第3集 悟法传衣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爬不起来,你相信吗?你根本不可以说我念佛的时候,我才清楚,那我平常就可以不清不楚。你平常不清不楚,人生可能会有遗憾。我用一种最严肃的态度跟你讲,你只要迷糊就会出问题。佛都是大慈大悲的,你应该念念有慈悲心;接着佛本身是清净的,那么你应该念念清净。

  以后当你念佛时,除了嘴巴念,心还是要清楚。现在有两个重点,一个是「念」,一个是「净心」,如果你的心是清净的自然生起清净的念,如果你有一颗胡思乱想、妄想执着的心,你的念自然是妄念,或叫杂念。「念」是「今」和「心」组成的,念是当下这念心,因为念从心起,所以叫心念。心是体,念是用,用是从体展现出来的。

  一般人要保持清净的念很困难,所以祖师大德敎我们念「阿弥陀佛」,是希望透过这个「念」回归这颗「心」,这个模式就叫做「渐修」,这是从事相上修,你觉得我现在很乱,因为要回归清净,所以你要念佛。但你要切记,六祖大师所讲的,是直接告诉你真相:事实上没有一个妄,也不要执着一个净,这样就好了,这就叫做「顿悟」。就像我跟大家讲:你误会啦,有人绑你吗?真正的答案,第一没有绳子,第二没有一个你被人绑,第三没有绑你的人,这才是真相。

  你在听人家讲他修行的方法,你要静静地听,但是不可以用你的方式想要去破斥别人。因为每个人自己的因缘条件都不一样。

  〔净心念〕:一个明白道理的人,一下子就明白,心本来是清净的,所以清净的心自然就会生起清净的智慧,所以念〔摩诃般若波罗蜜〕。一般人他就是没有能力,所以不得已权巧方便,叫你静静地念,让你慢慢地静。这个「静」同于这个「净」。渐渐地心静下来。所以你那个由动自静,不是本来的样子,是你修出来的,你能修出来的一定不是本来的样子。《大乘起信论》里有一句很重要的话:「本觉本有,不觉本无。」本觉就是你的佛性,不觉就是你胡思乱想这颗心,所有的烦恼、执着、罣碍…本来就没有。

  一般人活在什么状态呢?—我很烦恼、很痛苦,我的心很乱。我们没有办法感受那种清净的本来的心,就跟他说权巧方便的方法,让他的心慢慢地静下来,这只是方法,不是究竟,不是真正本来的样子。清净的心自然念念会生起大智慧,那我们今天之所以没有大智慧,就是因为心不清净,所以生起所有的忧悲苦恼、情绪、妄想、执着…。

  大师良久,复告众曰:善知识!菩提自性,本来清净;但用此心,直了成佛。

  〔菩提自性,本来清净;但用此心,直了成佛〕。这句话是总纲领。〔大师良久〕,为什么〔摩诃般若波罗蜜〕念完了,他要停一段时间呢?让听众的心静下来。心没静下来,讲话的时机就不对。

  讲话有三不讲:时间不对,地点不对,人不对不讲,否则讲出来反而反效果。所以什么时候该讲,你自己要判断。这十六个字是相当重要,以下六祖大师无论怎么讲,都不会离开这十六个字,一定要背起来,然后慢慢参悟。

  菩提是觉悟的意思,〔菩提自性〕翻作「觉悟的自性」,简称两个字:「佛性」。我们为什么不能够体悟到清净?很简单,如果我们在讲结构,所有的东西一定有个重点和核心。比如说,请问你结婚了吗?你的家庭是由谁组成的?刚开始是由谁组成的?你跟你先生。那可以不可以说你们俩去创造这个家?我再讲一个更简单的概念:六十四卦是从太极来的,也可以说是从阴阳来的。

  诸位,从一的角度,我们来讲这个世间的一切好不好?所以在《坛经》后面你就看到一句话:「一即一切」。所以「一」代表「心」。我可不可以讲说「二即一切」?也可以哦。「二」是什么呢?佛法虽然相当地浩瀚,归类起来有两个:「性宗」和「相宗」,即「空宗」跟「有宗」。《心经》说:「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;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,就是谈「般若」和「唯识」。整个佛法的架构,不离这两个体系,般若跟唯识不懂没有关系,从「二」的角度就可以涵盖一切。

  我可不可以说「三含一切」?可以。「三」是什么?就是体、相、用。所有的一切都包括体、相、用。你明白这三个,就包括一切,就能够明白一切。举一个最容易了解的例子,这个「相」就是你的身体,这个「用」就是你现在所感觉一切心的作用,那你现在能感觉的是不是只有活在这「相」和「用」当中,永远都不明白「性」,体就是性。那我把三个变两个︰身心就是你感觉到的「有」,性就是「空」。什么叫「有」?有生有灭就叫「有」,我们曾经年轻过,也会年老,身体时好时坏,心也一直在变化,有生有灭。《心经》讲「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,不增不减。」就是讲空。为什么你到今天一直没有察觉到自性〔本来清净〕,因为你总是活在「有」,活在「相和用」,你怎么能够清净?!

  《心经》说:「照见五蕴皆空」,五蕴就是身心的意思,照见五蕴是空的,你就解脱自在啦!但是因为你只注意到「相和用」,从来没有注意到「体」,所以对它完全陌生,因为你不了解今天你之所以有「相和用」,就是因为有「体」。你说这很抽象,我证明给你看︰你现在能够感觉到的,就是「有」,你没有办法感觉到「空」。请你注意看:这是一个拳头,这是几个手指头?请问,一个拳头跟五个手指头一样还是不一样?打开拳头叫五个手指头,我们常常看到五个手指头就以为只有五个手指头,不知道它是从拳头来的,它们不可以切割;那一样的道理,有与空不可以切割。

  我再用个比喻︰你现在有没有看到我的手在动?为什么我的手可以动?(继而用东西卡住手)为什么现在我想让它动它却不动?你不要只看到我的手,而忽略了这个「空」,没有「空」我的手能不能动?你只察觉到我的手,只看到手在动,不知道手为什么可以动?没有「空」怎么可以动?没有「空」你可以坐在那里吗?没有「空」你怎么可以呼吸?接着你去察觉,这个东西你要去体悟,因为「空」的东西无形无相,你要从有形有相的现象去体悟无形无相的道理。

  古人说借相显理:借现象来显那个道理,那个道理一定要借助某些的东西来呈现。文字是个相,讲话也是个相,花开花谢也是个相,从那个现象去明白空的道理。可是我们就是因为有妄想、执着才不能够明白自己。妄想,既然是妄,就不是真的;执着,更糟糕的是,你还执着自己错误的想法,所以你不能够见性。

  今天我们没有智慧,问题就出在这里,透过《六祖坛经》慢慢去破你的妄想执着,把你的问题讲开。〔但用此心〕是叫你用心。我们常说用心生活,却找不到几个人真的会用心生活。文殊师利菩萨说:「善用其心。」就是要用你清净的心,不要用你胡思乱想的心。妄心就是西方所讲的脑袋,不要用你的脑袋来过人生。禅宗所讲的禅修,就是要你了解你那颗禅心,让你直接去了解那一颗心。所谓渐修,就是从各种角度去了解你的心,禅宗是什么?直指人心。这样绕进来叫渐修,直接谈叫顿悟。所以你看禅宗的公案,禅师都不啰嗦,直接问你是谁?或者心在哪里?

  谈修行,渐修和顿悟都可以,禅宗跟净宗本来没有分别,是众生自起分别。禅净双修,双也拿掉,本来一体,没有双。但是别人来问,有,双修,你要好好懂我的意思,好好地去帮助别人。我跟你讲的是真实的意思,但是你不要去动摇别人的信心,让他好好去修行。就是你自己要去悟也要去行,所以但用此心,就是用这颗心。

  〔直了成佛〕,这个问题很重要,修行一刚开始并不是修,而是悟。所以我建议各位不要急着修,那一定是盲修瞎练,你要悟,再悟后起修。悟什么,就悟本心,悟你这颗心,悟了就是这样修,所以叫直了成佛。「直了」就是顿悟。我可以跟你保证,看完整本《六祖坛经》,你可能说他讲得有道理,叫你去修你却不会修。因为你的脑袋一直在寻找一个方法,事实上六祖大师不是告诉你方法,而是把道理告诉你,懂了你就懂了,不懂还是不懂,所以叫你悟,你要好好地悟这种道理。(待续)

  

《六祖坛经讲记 第3集 悟法传衣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