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六祖壇經講記 第3集 悟法傳衣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爬不起來,你相信嗎?你根本不可以說我念佛的時候,我才清楚,那我平常就可以不清不楚。你平常不清不楚,人生可能會有遺憾。我用一種最嚴肅的態度跟你講,你只要迷糊就會出問題。佛都是大慈大悲的,你應該念念有慈悲心;接著佛本身是清淨的,那麼你應該念念清淨。

  以後當你念佛時,除了嘴巴念,心還是要清楚。現在有兩個重點,一個是「念」,一個是「淨心」,如果你的心是清淨的自然生起清淨的念,如果你有一顆胡思亂想、妄想執著的心,你的念自然是妄念,或叫雜念。「念」是「今」和「心」組成的,念是當下這念心,因爲念從心起,所以叫心念。心是體,念是用,用是從體展現出來的。

  一般人要保持清淨的念很困難,所以祖師大德敎我們念「阿彌陀佛」,是希望透過這個「念」回歸這顆「心」,這個模式就叫做「漸修」,這是從事相上修,你覺得我現在很亂,因爲要回歸清淨,所以你要念佛。但你要切記,六祖大師所講的,是直接告訴你真相:事實上沒有一個妄,也不要執著一個淨,這樣就好了,這就叫做「頓悟」。就像我跟大家講:你誤會啦,有人綁你嗎?真正的答案,第一沒有繩子,第二沒有一個你被人綁,第叁沒有綁你的人,這才是真相。

  你在聽人家講他修行的方法,你要靜靜地聽,但是不可以用你的方式想要去破斥別人。因爲每個人自己的因緣條件都不一樣。

  〔淨心念〕:一個明白道理的人,一下子就明白,心本來是清淨的,所以清淨的心自然就會生起清淨的智慧,所以念〔摩诃般若波羅蜜〕。一般人他就是沒有能力,所以不得已權巧方便,叫你靜靜地念,讓你慢慢地靜。這個「靜」同于這個「淨」。漸漸地心靜下來。所以你那個由動自靜,不是本來的樣子,是你修出來的,你能修出來的一定不是本來的樣子。《大乘起信論》裏有一句很重要的話:「本覺本有,不覺本無。」本覺就是你的佛性,不覺就是你胡思亂想這顆心,所有的煩惱、執著、罣礙…本來就沒有。

  一般人活在什麼狀態呢?—我很煩惱、很痛苦,我的心很亂。我們沒有辦法感受那種清淨的本來的心,就跟他說權巧方便的方法,讓他的心慢慢地靜下來,這只是方法,不是究竟,不是真正本來的樣子。清淨的心自然念念會生起大智慧,那我們今天之所以沒有大智慧,就是因爲心不清淨,所以生起所有的憂悲苦惱、情緒、妄想、執著…。

  大師良久,複告衆曰:善知識!菩提自性,本來清淨;但用此心,直了成佛。

  〔菩提自性,本來清淨;但用此心,直了成佛〕。這句話是總綱領。〔大師良久〕,爲什麼〔摩诃般若波羅蜜〕念完了,他要停一段時間呢?讓聽衆的心靜下來。心沒靜下來,講話的時機就不對。

  講話有叁不講:時間不對,地點不對,人不對不講,否則講出來反而反效果。所以什麼時候該講,你自己要判斷。這十六個字是相當重要,以下六祖大師無論怎麼講,都不會離開這十六個字,一定要背起來,然後慢慢參悟。

  菩提是覺悟的意思,〔菩提自性〕翻作「覺悟的自性」,簡稱兩個字:「佛性」。我們爲什麼不能夠體悟到清淨?很簡單,如果我們在講結構,所有的東西一定有個重點和核心。比如說,請問你結婚了嗎?你的家庭是由誰組成的?剛開始是由誰組成的?你跟你先生。那可以不可以說你們倆去創造這個家?我再講一個更簡單的概念:六十四卦是從太極來的,也可以說是從陰陽來的。

  諸位,從一的角度,我們來講這個世間的一切好不好?所以在《壇經》後面你就看到一句話:「一即一切」。所以「一」代表「心」。我可不可以講說「二即一切」?也可以哦。「二」是什麼呢?佛法雖然相當地浩瀚,歸類起來有兩個:「性宗」和「相宗」,即「空宗」跟「有宗」。《心經》說:「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;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,就是談「般若」和「唯識」。整個佛法的架構,不離這兩個體系,般若跟唯識不懂沒有關系,從「二」的角度就可以涵蓋一切。

  我可不可以說「叁含一切」?可以。「叁」是什麼?就是體、相、用。所有的一切都包括體、相、用。你明白這叁個,就包括一切,就能夠明白一切。舉一個最容易了解的例子,這個「相」就是你的身體,這個「用」就是你現在所感覺一切心的作用,那你現在能感覺的是不是只有活在這「相」和「用」當中,永遠都不明白「性」,體就是性。那我把叁個變兩個︰身心就是你感覺到的「有」,性就是「空」。什麼叫「有」?有生有滅就叫「有」,我們曾經年輕過,也會年老,身體時好時壞,心也一直在變化,有生有滅。《心經》講「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不增不減。」就是講空。爲什麼你到今天一直沒有察覺到自性〔本來清淨〕,因爲你總是活在「有」,活在「相和用」,你怎麼能夠清淨?!

  《心經》說:「照見五蘊皆空」,五蘊就是身心的意思,照見五蘊是空的,你就解脫自在啦!但是因爲你只注意到「相和用」,從來沒有注意到「體」,所以對它完全陌生,因爲你不了解今天你之所以有「相和用」,就是因爲有「體」。你說這很抽象,我證明給你看︰你現在能夠感覺到的,就是「有」,你沒有辦法感覺到「空」。請你注意看:這是一個拳頭,這是幾個手指頭?請問,一個拳頭跟五個手指頭一樣還是不一樣?打開拳頭叫五個手指頭,我們常常看到五個手指頭就以爲只有五個手指頭,不知道它是從拳頭來的,它們不可以切割;那一樣的道理,有與空不可以切割。

  我再用個比喻︰你現在有沒有看到我的手在動?爲什麼我的手可以動?(繼而用東西卡住手)爲什麼現在我想讓它動它卻不動?你不要只看到我的手,而忽略了這個「空」,沒有「空」我的手能不能動?你只察覺到我的手,只看到手在動,不知道手爲什麼可以動?沒有「空」怎麼可以動?沒有「空」你可以坐在那裏嗎?沒有「空」你怎麼可以呼吸?接著你去察覺,這個東西你要去體悟,因爲「空」的東西無形無相,你要從有形有相的現象去體悟無形無相的道理。

  古人說借相顯理:借現象來顯那個道理,那個道理一定要借助某些的東西來呈現。文字是個相,講話也是個相,花開花謝也是個相,從那個現象去明白空的道理。可是我們就是因爲有妄想、執著才不能夠明白自己。妄想,既然是妄,就不是真的;執著,更糟糕的是,你還執著自己錯誤的想法,所以你不能夠見性。

  今天我們沒有智慧,問題就出在這裏,透過《六祖壇經》慢慢去破你的妄想執著,把你的問題講開。〔但用此心〕是叫你用心。我們常說用心生活,卻找不到幾個人真的會用心生活。文殊師利菩薩說:「善用其心。」就是要用你清淨的心,不要用你胡思亂想的心。妄心就是西方所講的腦袋,不要用你的腦袋來過人生。禅宗所講的禅修,就是要你了解你那顆禅心,讓你直接去了解那一顆心。所謂漸修,就是從各種角度去了解你的心,禅宗是什麼?直指人心。這樣繞進來叫漸修,直接談叫頓悟。所以你看禅宗的公案,禅師都不啰嗦,直接問你是誰?或者心在哪裏?

  談修行,漸修和頓悟都可以,禅宗跟淨宗本來沒有分別,是衆生自起分別。禅淨雙修,雙也拿掉,本來一體,沒有雙。但是別人來問,有,雙修,你要好好懂我的意思,好好地去幫助別人。我跟你講的是真實的意思,但是你不要去動搖別人的信心,讓他好好去修行。就是你自己要去悟也要去行,所以但用此心,就是用這顆心。

  〔直了成佛〕,這個問題很重要,修行一剛開始並不是修,而是悟。所以我建議各位不要急著修,那一定是盲修瞎練,你要悟,再悟後起修。悟什麼,就悟本心,悟你這顆心,悟了就是這樣修,所以叫直了成佛。「直了」就是頓悟。我可以跟你保證,看完整本《六祖壇經》,你可能說他講得有道理,叫你去修你卻不會修。因爲你的腦袋一直在尋找一個方法,事實上六祖大師不是告訴你方法,而是把道理告訴你,懂了你就懂了,不懂還是不懂,所以叫你悟,你要好好地悟這種道理。(待續)

  

《六祖壇經講記 第3集 悟法傳衣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