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(七)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無有日月。《彌陀疏鈔》曰:「若和會之,當是日月雖存,以佛及聖衆光明掩映,與無同(同于無日月)耳。而以理揆之,無者爲正。何者忉利以上,尚不假日月爲明,何況極樂。」按蓮池大師之意,依理而言,以無有日月爲正宗。故今經取唐宋兩譯之文,直言無有日月,與蓮池大師同旨。因忉利天以上諸天,皆不賴日月,何況極樂世界耶?又《漢譯》曰:「無量清淨佛(即阿彌陀佛)頂中光明極大明。其日月星辰,皆在虛空中住止,亦不複回轉運行,亦無有精光,其明皆蔽不複現。」此正符蓮師所和會之說,彼土日月之光在聖衆光中,掩蔽不現。如經雲「日月火珠皆匿曜」。又如本經《禮佛現光品》曰:「聲聞菩薩一切光明,悉皆隱蔽。唯見佛光,明耀顯赫。」菩薩光明,尚皆隱蔽,何況日月星辰等等耶?是故彼土「無有昏闇、火光、日月、星曜、晝夜之象」,唯是常明不昏,無有晝夜。

  「亦無歲月劫數之名」。就此土言之,其所以有晝夜年月與劫數者,因地球、月、日、星雲等等皆在運動。自轉與公轉,遂有晝夜一月一年一劫等等,而歲月遷流。今據《漢譯》,彼土「日月星辰皆在虛空中住止,亦不複回轉運行。」是表彼土縱有日月星辰等,而無運轉相,故無晝夜之別。時間無遷逝,故「無歲月劫數之名」。但以順余方故,始言歲月。(故知時間生于動。動之本,生于念;妄念相繼,故有時間。近代大科學家愛因斯坦氏謂,時間只是由于人的幻覺,與此相通。)

  「複無住著家室」,亦非定言無有舍宅也。如前《受用具足品》雲:「所居舍宅」,「盡極嚴麗」,「或在虛空,或在平地。」足證非定無舍宅也。今言「無」者,蓋指不著家室之相也。極樂會衆,所聞皆是無我之聲,聞即相應。其心清淨,無諸分別。既無有我,何有我之家室。故于所居舍宅,無有執著。故雲「複無住著家室」也。複因人皆無我,故一切皆無須「標式名號」。上顯境無分別。而此妙境,正由于離「取舍分別」之智心也。心淨則土淨。心離分別,則境亦無分別矣。此心此境,本無分別。境智一如,絕諸塵垢。故雲:「唯受清淨最上快樂」。如《稱贊淨土經》曰:「唯有無量清淨喜樂。」

  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若已生,若當生,皆悉住于正定之聚。決定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何以故?若邪定聚,及不定聚,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。

  上文乃彌陀第廿九「住正定聚願」,及第十二「定成正覺願」之成就。此實爲彌陀全部本懷之鹄的,無量妙行之聖果,智悲方便之極則,度生大願之究竟也。文中有正定、邪定與不定叁聚。聚者,類聚也。此叁聚之說,通見于小乘及大乘經論,但內容差異甚大。小乘如《俱舍論》謂:初果及其以上之聖者,爲正定聚。造五無間業者,爲邪定聚。余者,介于上二聚之間,是爲不定聚。大乘中叁聚之義,複有多類:(一)《智度論四十五》曰:「一者正定聚,必入涅槃。二者邪定,必入惡道。叁者不定。」(二)《釋大衍論一》雲:「有其叁種:一者,十信前,名邪定聚。不信業果報故。叁賢(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)十聖(十地)名正定聚。不退位故。十信名不定聚,或進或退,未決定故。(《大乘起信論》同此)。二者,十信前並十信,名邪定。大覺果,名正定。叁賢十聖,名不定。叁者,十信前,名邪定。十聖,名正定。十信叁賢,名不定。」諸說不同。小乘以初果及其以上爲正定。大乘或以必入涅槃,或以叁賢以上,或以十地以上,或唯以大覺佛果爲正定。

  至于今經所雲彼土衆生,皆住正定聚者,淨影雲:「位分不退,名爲正定。莫問大乘小乘衆生,生彼國者,皆住正定。」望西同之,並雲:「一切善惡凡夫,乘佛願力,生彼國者,處不退故。是名正定。」又憬興雲:「若生淨土,不問凡聖,定向涅槃,定趣善行,定生善遺,定行六度,定得解脫,故唯有正定聚而無余二也。」《會疏》同之。又《甄解》宗善導意,釋曰:「《釋摩诃衍論》所謂正定聚,從佛果至十地叁賢,皆名正定聚。淨土正定聚亦然。或現十地叁賢等。其體必至滅度。但是一涅槃界之示現差別耳。約一法句,則十地叁賢當相即是真實智慧無爲法身也。」《甄解》之說,深顯經意。蓋謂淨土之主伴皆是大乘,故皆住于正定聚。至于示現十地叁賢,其體必入涅槃,當相即是法身。故于「皆悉住于正定之聚」句下,緊接「決定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。往生之人,皆入正定之聚,決定成佛,極顯彌陀大願,不可思議。

  本品會集魏唐宋叁譯。文曰:「若已生,若當生,(若當生見唐宋二譯),皆悉住于正定之聚。」彌顯彌陀大願之深廣。是則不但已生極樂者,住正定聚,必證菩提。乃至現在當來一切將生極樂之人,但能發菩提心、一向專念,能與彌陀本誓相應者,雖居穢土,仍是具縛凡夫,但亦已住于正定之聚,決證菩提。是誠超情離見,不可思議,絕待圓融,究竟方便也。又《唐譯》曰:「若當生者,皆悉究竟無上菩提,到涅槃處。何以故?若邪定聚及不定聚,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。」蓋謂當生極樂者,皆悉建立往生之正因。依此正因,必得往生之果。必然一生補佛。故曰「決定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也。彼邪定聚及不定聚之人,則不能真爲生死,發菩提心,以深信願,持佛名號,故雲「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」。又唐善導大師深入經藏,明正定聚益,通此彼二土。(謂彌陀「入正定聚」大願之益,通顯于彼土極樂與此土娑婆。)《甄解》曰:「此土正定聚,是密益,彼土正定聚,是顯益。」又曰:「若爲現生密益者,今家(善導)不共義也。」可見《甄解》極贊善導大師所說,當生之人,雖身在娑婆,已獲入正定聚之密益,爲殊勝不共之妙義。所謂密益,蓋指冥得此益也。又《小本》亦有與此相呼應之經文,經曰:「若有人已發願,今發願,當發願,欲生阿彌陀佛國者,是諸人等,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」是表現在當來一切發願求生西方淨土之人,皆不退轉于無上菩提。可見不退轉之勝益,亦複通于彼此二土,與今經文同一玄旨。阿彌陀佛大願大力,不可思議。

  專論極樂依正莊嚴之經文至第廿二品,告一段落。此下即爲「十方佛贊」,「叁輩往生」。。。。等。《無量壽經起信論》會結前之經義,消歸自心。論曰:「如上種種莊嚴,種種佛事,無所從來,亦無所去。如水中月,如畫所現像,如幻所化人,皆以佛神力故。隨衆生心而出現故。當知一切衆生所有神力,本與如來無二無別。特無大願大行,發起勝因。不覺不知,沈淪永劫。若能一念回光,方知家業具在。如入寶山,取之無盡。如遊香國,觸處蒙薰。要須親到方休,慎勿半途而廢。」

  十方佛贊第二十叁

  本品(一)初明十方佛贊。(二)次明佛贊深意。(叁)末明一念淨信不可思議功德。

  複次阿難:東方恒河沙數世界,一一界中如恒沙佛,各出廣長舌相,放無量光,說誠實言,稱贊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。南西北方恒沙世界,諸佛稱贊亦複如是;四維上下恒沙世界,諸佛稱贊亦複如是。

  (一)首標東方,順世俗故,日出東方。東方世界,數如恒河之沙。一一界中各有恒河沙數之佛。一一佛「各出廣長舌相,放無量光,說誠實言」。「廣長舌相」乃卅二相之一。舌廣而長,柔軟紅薄,出口能覆面至發際。《圓中鈔》蘧庵師曰:「出廣長舌,表無虛妄。無量劫來,口離四過,故感此相。」又《鈔》曰:「惟世尊多劫實語,故舌相廣長,超異常人。然有常相、現相不同。若常相者,縮之雖常在口,伸之則能覆面,上至發際。此曾令外道生信。所示如此也。若夫現相,又有大小不同。」如《阿彌陀經》曰:「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,各于其國,出廣長舌相,遍覆叁千大千世界,說誠實言,汝等衆生,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,一切諸佛所護念經。」經言遍覆叁千大千世界,即殊勝之「現相」。此經大小二本相校,大本末言「遍覆」,而言「放無量光」。故知舌相即是此光,此光即是舌相,無二無別。今言「放無量光」,故知法音所被,當不止叁千大千世界。又《圓中鈔》繼雲:「《法華》言高而不言廣。故曰上至梵世。此經言廣,而不言高。故曰遍覆叁千大千世界。要知二經,大小相齊。但文互略,故各舉一邊。悉是表無虛妄。現此以敦聞者之信耳。又義,《法華》明豎出叁界,故但言高。此經明橫出叁界,故但言廣。若即豎而橫,即橫而豎,文雖互略,義必相齊。」鈔義精妙,啓人深信。

  又慈恩師雲:「佛之舌相,證小,則覆面門,以至發際。今覆大千,證大事也。」又雲:「菩薩得覆面舌相,故其言無二,悉真實故。則覆面之舌,已無妄語,況覆大千乎!」。是故我等,于佛之所贊,應生實信。

  「說誠實言」。說至誠無妄,真實不虛之言。《彌陀疏鈔》曰:「誠實,明必可信。以誠則真懇無僞。實則審谛不虛。所謂獅子吼,無畏說,千聖複起不能易,萬世守之則爲楷者也。」又雲:「純真絕妄,萬劫如然。言誠實者,孰過于是。」故知諸佛所贊,「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」,乃極真極實之言,千佛出世不能改易,萬代遵守不可違失。純是真實,無有虛妄。是故我等鹹當谛信,慎莫懷疑。「不可思議功德」,見前第十一品注。

  下複舉十方恒沙諸佛,亦複如是稱贊彌陀。《會疏》曰:「雖諸佛所證,平等是一。念佛往生利益,彌陀不共妙法,故諸佛讓德,而令歸一佛。是第十七願成就也。」意謂,佛佛道同,所證平等,無有高下。但念佛往生法門,乃彌陀不共之妙法。故其利益,亦是不共。是故諸佛推讓其德,欲顯一切諸佛無邊功德,悉歸彌陀一佛。欲令十方衆生,悉入彌陀願海,往生極樂世界。此正顯彌陀本願第十七「諸佛稱歎願」之成就。十方佛贊,始能名聞十方,普攝無邊衆生,會歸極樂也。

  何似故?欲令他方所有衆生聞彼佛名,發清淨心。憶念受持,歸依供養。乃至能發一念淨信,所有善根,至心回向,願生彼國。隨願皆生,得不退轉,乃至無上…

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(七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