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(八)
黃念祖
大士神光第二十八
本品顯極樂大士神通光明。于聖衆中,特顯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最尊第一。威神光明,利生功德,悉超余聖。
佛告阿難:彼佛國中諸菩薩衆,悉皆洞視、徹聽八方、上下、去來、現在之事。諸天人民以及蜎飛蠕動之類,心意善惡,口所欲言,何時度脫,得道往生,皆豫知之。
「洞視」,天眼通也。「徹聽」,天耳通也。「心意善惡,口所欲言」,皆能知之,乃他心通也。知過去之事乃宿命通也。知現在及未來之事亦屬天眼通。此通能于六道死此生彼之事,明曉無礙。上文表彼國菩薩神通。
又彼佛刹諸聲聞衆,身光一尋,菩薩光明照百由旬。有二菩薩,最尊第一,威神光明,普照叁千大千世界。阿難白佛:彼二菩薩,其號雲何?佛言:一名觀世音,一名大勢至。
「身光」,聖衆有頂光與身光。從身所發之光,稱爲身光。「尋」者,長度;八尺爲一尋。又昙鸾師雲:「田舍間人,不簡縱橫長短。成謂橫舒兩手臂爲尋。」聲聞身光僅及八尺,菩薩光明則數千裏。極樂國土一切菩薩威神光明,鹹皆殊勝。但別有上首二尊,于一切衆中,最爲第一。一名觀世音,一名大勢至。其威神光明普照叁千大千世界。
「觀世音菩薩」,又名觀自在菩薩。淺說,則觀世人稱念彼菩薩之名而垂救度,故名觀世音;遍觀法界衆生隨其機緣,而自在拔苦與樂,故名觀自在。進言之,如法藏之《心經略疏》曰:「于事理無礙之境,觀達自在,故立此名(觀自在)。又隨機往救,自在無失,故以爲名(觀世音)。前釋就智,後釋就悲。」此大菩薩與大勢至菩薩,侍彌陀左右,贊佛教化,俗稱西方叁聖,顯教言大士乃阿彌陀之弟子。密宗以爲阿彌陀之化身。又觀音本地爲正法明如來。如《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羅尼經》曰:「觀世音菩薩,不可思議威神之力,已于過去無量劫中,已作佛竟,號正法明如來。大悲願力,爲欲發起一切菩薩,安樂成熟諸衆生故,現作菩薩。」又《觀音叁昧經》雲:「觀音在我前成佛,名正法明如來。我爲苦行弟子。」(此中之「我」,即釋迦如來)又《首楞嚴經》曰:觀世音菩薩于無量劫前,于古觀世音如來,受如幻聞薰聞修金剛叁昧法。從聞思修入叁摩地,返聞自性,得無上道。《觀經》謂大士頂上圓光中「有五百化佛如釋迦牟尼,一一化佛,有五百化菩薩,無量諸天以爲侍者」。又「眉間毫相,備七寶色,流出八萬四千種光明,一一光明有無量無數百千化佛。一一化佛,無數化菩薩以爲侍者」。
「大勢至菩薩」。菩薩之大智大勢(力)可至一切處,故名大勢至。據《楞嚴經》,大士「以念佛心,入無生忍」;「不假方便,自得心開」;「今于此界(娑婆),攝念佛人,歸于淨土」。與觀世音菩薩,同爲阿彌陀之脅士。《觀經》曰:「以智慧光,普照一切,令離叁途,得無上力。是故號此菩薩爲大勢至。」《悲華經》曰:「由汝願取大千世界故,今字汝大勢至。」又《思益經》曰:「我(大勢至菩薩)投足之處,震動叁千大千世界及魔宮殿。故名大勢至。」《觀經》又雲:「此菩薩(大勢至)行時,十方世界一切震動。當地動時,有五百億寶華,一一寶華,莊嚴高顯,如極樂世界。」故《大日經疏五》曰:「如世國王大臣,威勢自在,名爲大勢。言此聖者(大勢至),以至得如是大悲自在之位,故以爲名。」又《觀經》謂大士「于肉髻上有一寶瓶,盛諸光明,普現佛事。余諸身相,如觀世音,等無有異」。
此二菩薩,于娑婆界,修菩薩行,往生彼國。常在阿彌陀佛左右。欲至十方無量佛所,隨心則到。現居此界,作大利樂。世間善男子、善女人,若有急難恐怖,但自歸命觀世音菩薩,無不得解脫者。
此二菩薩皆是在此娑婆世界,行菩薩道,往生極樂。爲十方人民示此典範。普願衆生,求生淨土。「現居此界」,此界者,即此娑婆世界。因與此土衆生因緣深厚故。「作大利樂」者,于念佛衆生,攝取不舍,令離叁途,得無上力,同生極樂也。觀世音菩薩,世稱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。《法華經普門品》曰:苦惱衆生,「一心稱名,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,皆得解脫。」又曰:「是觀世音菩薩摩诃薩,于怖畏急難之中,能施無畏。是故此娑婆世界,皆號之爲施無畏者。」是故「若有急難恐怖」,但以至誠歸向大士,虔持名號,悉得解脫。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。
願力宏深第二十九
本品顯彼土所有菩薩均願力宏深,決定一生補佛。若有本願爲衆生故,雖生極樂國土,不舍惡世有情。故入生死,救度群生。欲令十方一切衆生,皆得往生,皆當作佛。輾轉救度,無有窮盡。品末複贊無量壽佛恩德無極。
複次阿難:彼佛刹中,所有現在、未來一切菩薩,皆當究竟一生補處。唯除大願,入生死界,爲度群生,作師子吼。擐大甲胄,以宏誓功德而自莊嚴。雖生五濁惡世,示現同彼。直至成佛,不受惡趣。生生之處,常識宿命。
本品正彌陀第卅五「一生補處願」,及卅六「教化隨意願」之成就。第卅五願曰:「生我國者,究竟必至一生補處。除其本願爲衆生故,被弘誓铠,教化一切有情,皆發信心,修菩提行,行普賢道。雖生他方世界,永離惡趣。」凡生極樂者,不離安養,必至一生補處。但有菩薩,發殊勝大願。願入生死界,教化有情。彼土菩薩親聞彌陀說法,即以所聞,轉教衆生。故所說法,親承如來。故亦如獅子之吼也。「擐」者,以身被挂铠甲,名爲擐。胄者,铠也。甲胄乃古代戰士被衣于身,以防矢石傷自肉體。以喻大心行人,爲敵生死,以誓願爲铠甲,護衛本身慧命。《觀經》亦曰:「損大甲胄,以宏誓功德而自莊嚴。」與此全同。從極樂再來此界之人,雖于五濁惡世,示爲凡夫,亦有生死。但直至成佛,永離惡趣。並生生世世,常憶宿命,不昧本因。「示現同彼」,「彼」者穢土衆生。
無量壽佛意欲度脫十方世界諸衆生類,皆使往生其國,悉令得泥洹道。作菩薩者,令悉作佛。既作佛已,轉相教授,轉相度脫。如是輾轉,不可複計。十方世界,聲聞、菩薩、諸衆生類,生彼佛國,得泥洹道,當作佛者,不可勝數。
極樂大士能發如是宏深誓願者,蓋因彌陀本願加威,亦複是本身善隨佛學也。彌陀本意,唯願衆生往生彼土,得涅槃道,悉皆成佛。新成之佛,複度衆生。所度衆生,又皆成佛,又複度生。故雲「轉相教授,轉相度脫,如是輾轉,不可複計」。以如是輾轉度脫故,十方世界之菩薩、二乘、六道四生種種衆生,得生極樂,證道成佛者,「不可勝數」。因往生者衆,非數量所能及。(又「泥洹」即涅槃。)
彼佛國中,常如一法,不爲增多。所以者何?猶如大海,爲水中王。諸水流行,都入海中。是大海水,甯爲增減。
或疑,十方聖凡,鹹歸極樂。彼一刹土,甯能廣容?是義竟然。蓋極樂國土,「常如一法,不爲增多」。佛雲「一法」,義理甚深,衆生難明,故佛以大海爲喻,以明其義。以大海喻極樂,諸水喻十方往生之士。諸水入海,大海不增。以喻十方往生,極樂之衆亦不增也。又彼土大士,重返穢土,救度群生,其數亦無量,但極樂聖衆,亦無減少。故雲「常如一法」,「甯有增減」。于一法中,無有增減之義。茲再以世間數學之理爲喻。數學有「無量大」或「無限大」之義,以符號爲∞。謂其數之大,超越限量,故名無限大。于是以∞加一切有限之數,仍等于∞。因∞表無量大,或增某數,便大于∞者,∞即不成爲無量大矣。又以∞減一切有限之數,亦仍等于∞。因∞若一減便少,即不是無量大矣。故此∞,「常如一法」,「甯可增減」。今極樂者,實爲無限大中之無限大,蓋已超逾一切世問之無量大矣。
又上經文正顯事事無礙不可思議、殊勝微妙境界。蓋極樂即是華藏,故廣狹自在,一多相即,互融互攝,非言思所能及。
八方上下,佛國無數。阿彌陀國,長久廣大,明好快樂,最爲獨勝。本其爲菩薩時,求道所願,累德所致。無量壽佛,恩德布施八方上下,無窮無極,深大無量,不可勝言。
「八方上下」,八方加上與下即是十方。十方無數佛國之中,其「長久廣大,明好快樂」,皆與極樂世界不能相比。故雲「最爲獨勝」。「長久」即常住,如經雲:「建立常然,無衰無變。」「廣大」,如上文大海所喻之義。「明」者,清淨光明。「好」者,相好莊嚴。「快樂」者,如《小本》雲:「無有衆苦,但受諸樂。」極樂世界所以能「最爲獨勝」者,皆由彼佛于因地中求得大願,于無量劫積功累德,以致于成。阿彌陀佛以此無上恩德,普施十方,無有窮極。彌陀恩德,廣大深遠,言語難明。縱身有百口,口有百舌,窮劫說之,亦不能盡。故雲「不可勝言」。蓋彼佛住真實之慧,故能施真實之利,普令一切衆生,鹹入真實之際,故其恩德無有窮極。
(第叁卷終) 佛說大乘無量壽
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
(菩薩修持第叁十)
菩薩戒弟子郓城夏蓮居會集各譯敬分章次
金剛乘叁昧耶戒弟子黃念祖敬解
第四卷
第四卷(從第卅品至第四十八品。末爲後記、再記及附錄。)
本卷重點爲:(一)繼前第廿八品、第廿九品,明極樂菩薩願力,修持真實功德。行圓德滿,諸佛共贊。兼明國土安樂清淨,壽樂無極,勸谕往生。(二)對淨顯穢,痛斥濁世惡苦,令舍五惡,去五痛,離五燒,勸修世善,重重誨勉,令持經戒,度脫其身。經中備敘衆生造叁毒五惡之業,招輾轉痛燒之報。切指致苦之由,複示出苦之方。欲令衆生深明因果,止惡行善,饒益有情,造福人間。以此回向,同生極樂。(叁)禮佛現光,此會四衆,皆見極樂世界,阿彌陀佛,普令見者獲益,聞者生信。(四)顯邊地疑城。示疑惑未斷,但仍念佛修善,願生極樂者得生之處。(五)本經流通分,贊歎念佛,勸于此經生導師想。當來經滅,獨留此經。常念不絕,則得道捷。「如是妙法幸聽聞,應常念佛而生喜」。普…
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(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