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義。叁、阿那含果。舊譯不來。新雲不還。乃斷盡欲界思惑殘余之後叁品。不再還欲界之位。爾後受生,則爲色界或無色界。四、阿羅漢。譯爲殺賊,應供,不生。乃斷盡上至非想處一切思惑之聲聞乘極果。以斷盡一切見思惑,故名殺賊。既得小乘極果,應受人天供養,故曰應供。于一生中,盡諸果報,入有余涅槃,不再來叁界,故曰不生。上雲得四種聲聞果者,皆指斷惑而言。實則諸往生者,悉發菩提心,均是一佛乘。所謂聲聞者,只是顯示其斷惑程度而作順俗之談而已。
「阿惟越致」又作阿鞞跋致,乃不退轉于成佛道路之義。小本《慈恩疏》曰:「阿鞞跋致者,阿之言無。鞞跋致言退轉。故《大品經》雲:“不退轉故,名阿鞞跋致。”」經一大阿僧祇劫修行之菩薩,方至此位。但淨土法門大異于是。《小本》曰:「極樂國土,衆生生者,皆是阿鞞跋致。」今曰:「未得阿惟越致者,則得阿惟越致。」兩本正同。又《彌陀要解》曰:「阿鞞跋致,此雲不退。一、位不退。入聖流,不墮凡地。二、行不退。恒度生,不墮二乘地。叁、念不退。心心流入薩婆若海。」薩婆若海,此雲一切種智海,即如來果海。別教須登初地,圓教至初住。破一分無明,證一分法身,方能雙舍二邊,全歸中道,念念流入薩婆若海。足見念不退之難證。但淨土妙法,「五逆十惡,十念成就,帶業往生。居下下品者,皆得叁不退也。」是以靈峰大師贊曰:「十方佛土,無此名相,無此階位,無此法門。非心性之極致,持名之奇勳,彌陀之大願,何以有此!」
末後,諸往生者,因隨意修行,受用種種大乘法樂,並自在得果,故「莫不歡喜」。
泉池功德第十七
本品明極樂泉池不可思議功德。(一)首明池德之總相,並列標池量、水德、岸樹、池花等別相。(二)池揚妙法,成熟善根。(叁)十方生者,蓮池化生。
又其講堂左右,泉池交流。縱廣深淺,皆各一等,或十由旬,二十由旬乃至百千由旬。湛然香潔,具八功德。
「講堂左右,泉池交流」是總相。表寶樹蓮池,周遍其國也。《觀經》曰:「一一池水,七寶所成。。。。。。。其摩尼水,流注華間,尋樹上下。」可見極樂,莊嚴微妙,超逾一切。
別相中,首爲泉池之形量。縱者長度。廣者寬度。池之長寬深淺,應機化現,其量非一。稱其形體,各爲一等。從十由旬,乃至百千由旬,皆隨應而現。次表水德。是諸泉池,即八功德池。池水湛潔,清芬芳馥,故曰「湛然香潔」。水具八德。故稱八功德水。《稱贊淨土經》曰:「何等名爲八功德水。一者澄淨。二者清冷。叁者甘美。四者輕軟。五者潤澤。六者安和。七者飲時除饑渴等無量過患。八者飲已定能長養諸根四大,增益種種殊勝善根。多福衆生,長樂受用。」極樂之水能令飲者,增長種種殊勝善根。可見極樂不可思議。
岸邊無數栴檀香樹,吉祥果樹,華果恒芳,光明照耀。修條密葉,交覆于池。出種種香,世無能喻。隨風散馥,沿水流芬。
上顯池岸妙樹莊嚴之相。「栴檀」見前釋。「吉祥果」,印度所産。此方所無。狀似瓜簍,黃赤色。今以此方之石榴擬充之。石榴一花多實,故以石榴擬吉祥果。今經雲「池流華樹。。。。。皆以無量寶香合成」。是故「華果恒芳」。恒芳者,常香也。「光明照耀」者,即前之「無量光炎,照耀無極。」可見此諸華樹,既吐芬香,複放妙光也。「修條」者,長枝也。「交」者,相接。「覆」者,垂蓋。岸側寶林,枝長葉茂。淩空相接,垂覆池上。如是林樹出種種妙香,其香殊勝,非世間所有,故雲「世無能喻」。「隨風散馥」,隨德風而散播其香馥。「沿水流芬」,順池水而流送其芬芳。此乃第四十叁「寶香普薰願」之所攝。
又複池飾七寶,地布金沙。優缽羅華、缽昙摩華、拘牟頭華、芬陀利華,雜色光茂,彌覆水上。
上顯池中莊嚴之相。「池飾七寶」者,《吳譯》曰:「皆複有自然流泉浴池,皆與自然七寶俱生」。「地布金沙」,地指池底。《漢譯》曰:「有純白銀池者,其底沙皆黃金也。中有純黃金池者,其水底沙皆白銀也。。。。。中複有二寶共作一池者,其水底沙皆金銀也。」乃至「中複有七寶共作一池者,其池底沙皆金、銀、水精、琉璃、珊瑚、琥珀、砗磲、瑪瑙也。」
下明池花有四種妙蓮。《會疏》曰:「優缽羅,此雲青蓮華。缽昙摩,此雲紅蓮華。拘牟頭,此雲黃蓮華。芬陀利,此雲白蓮華。小本所謂四色華也。」又《箋注》曰:「西方之蓮,有青黃赤白四種。又隨未敷、開、落之叁時而異名,芬陀利爲白蓮華之正開敷者。又此華最大,花瓣數百,一名百葉花。《妙法蓮華經》之蓮華,即此白蓮華百葉之芬陀利華也。又此華多出于阿耨達池,人間無有,故稱爲人中好華、希有華等。」又「雜色光茂」。「雜」者,和也,合也,衆也,集也。故「雜色」,指衆色和合也。「光茂」者,明盛也。小本曰:「池中蓮華,大如車輪,青色青光,黃色黃光,赤色赤光,白色白光。」亦顯雜色光茂也。「彌」者,滿也。蓮花遍滿寶池,覆蔭水面,故曰「彌覆水上」。
若彼衆生,過浴此水,欲至足者,欲至膝者,欲至腰腋、欲至頸者,或欲灌身,或欲冷者、溫者、急流者、緩流者,其水一一隨衆生意,開神悅體,淨若無形。寶沙映澈,無深不照。
上顯水具妙用,善如人意。「過浴此水」者,《會疏》曰:「彼土人天,非水谷身。清淨成就,不須洗濯,何須水耶?唯是爲隨意受樂,蕩除心垢故也。」意謂:彼土天人,蓮花化身,非依飲水食谷以維身命。本來清淨,何須洗浴?蓋隨意樂而浴,爲除心垢耳!心垢消除,自然神開體適,故下文曰「開神悅體」也。
此功德水之妙用,實不可思議。其水位上下、水溫高低、水流緩急,「一一隨衆生意」。若人初欲此水至足,或欲至腰,至頸,或欲灌身。則同一池水隨人意念而升降自在。甚至水升虛空,而作淋灌。人間之水,其性向下。彼土之水,上下無礙。更有進者,同一池水,多人入浴,人之所欲,各有不同,或高或低,或暖或涼,或緩或急。而此水能一一知衆生意,複能一一隨衆生意。如其所願,同時同處,普應現之。當思此水,是何等之水。如斯境界,是何等境界。《法華》曰:「止止不須說,我法妙難思。」此正是難思之妙法。
茲于不須說中,勉強說之。彌陀因地,住真實慧。莊嚴淨土,開化顯示真實之際。此真實之際,勉強說之,即實際理體。當人自心,亦即是一法句,一清淨句,真實智慧無爲法身。此水即是真實之際,故能普門示現,廣滿衆願,一一惠以真實之利也。下曰水演妙法,彌顯此意。
「開神」。「神」者,明也。又有情之心識,靈妙不可思議,故曰神識(俗稱爲靈魂)。又如《肇注維摩經序》曰:「夫道之極者,豈可以形言權智,而語其神域哉!」是則以真證之不可思議境界謂之神域。又自在徹見事理之智慧,曰神智。故知「開神」乃能使浴者開顯識性中本有之神智也。又水具八德,調和適意,故「悅體」。「淨」者,清澄無垢。「無形」者,表至清也。以水至清,能使池底寶砂清澈映現,故曰「寶沙映澈」。徹照至底,故曰「無深不照」。「淨若無形」,水之相也。「開神悅體」,水之用也。相用俱妙,實因水之本體妙也。
微瀾徐回,轉相灌注。波揚無量微妙音聲;或聞佛法僧聲、波羅蜜聲、止息寂靜聲、無生無滅聲、十力無畏聲;或聞無性無作無我聲、大慈大悲喜舍聲、甘露灌頂受位聲。
上段明本品之(二)水演妙法。廣演無情說法之妙谛,以成熟極樂衆生之善根。「微瀾」,水生細紋曰「波」;大波曰「瀾」。今曰「微瀾」,乃指細波。「徐回」。「徐」者,緩也。「回」者,回流,水往複也。水波徐緩往複,互相激蕩,輾轉生波。故雲「轉相灌注」。水波相擊,發微妙悅耳之聲。其聲之種類無量,微妙亦無量,故曰「波揚無量微妙音聲」。所言「無量微妙」者,以能廣說無量妙法故。
「佛法僧聲」。佛法僧者,叁寶也。《小本》曰:「聞是音者,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。」「波羅蜜」,譯爲到彼岸。或度無極,簡曰度。或事究竟。以菩薩之大行,能究竟一切自行與化他之事。故名事究竟。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,到涅槃之彼岸,故名到彼岸。因此大行能度諸法之廣遠,故名度無極。「止息」。「止」者,停止之義,住止于谛理不動也。「息」者,休息。《止觀叁》曰:「息義者,諸惡覺觀,妄念思想,寂然休息。」故「息」者,息諸妄念也。此就所觀而得名,故止息即止觀。又《止觀叁》曰:「法性寂然曰止,寂而常照曰觀。」又「無明即明。不複流動,故名爲止。朗然大淨,呼之爲觀。」又《止觀輔行》曰:「中道即法界,法界即止觀。止觀不二,境智冥一。」「寂靜」,見前「諸根寂靜」注。「無生無滅」者,涅槃之真理,本來無生滅。《仁王經》曰:「一切法性真實空。不來不去。無生無滅。」又《圓覺經》曰:「一切衆生于無生中,妄見生滅,是故說名輪轉生死。」又清涼雲:「若聞無生者,便知一切諸法,皆悉空寂,無生無滅。」
「十力」者,如來證得實相之智。了達一切。無能壞,無能勝,故名爲力。(詳見第四十六品十力注)(一)知是處非處智力。(二)知叁世業報智力。(叁)知諸禅解脫智力。(四)知諸根勝劣智力。(五)知種種解智力。(六)知種種界智力。(七)知一切至處道智力。(八)知天眼無礙智力。(九)知宿命無漏智力。(十)知永斷習氣智力。是爲「十力」。「無畏」者,又雲無所畏。佛于大衆中說法,泰然無畏之德也。此有四種:(一)一切智無所畏。佛于大衆中,明言我爲一切智人,而無畏心。(二)漏盡無所畏。佛于大衆中,明言我斷盡一切煩惱,而無畏心。(叁)說障道無所畏。佛于大衆中,說惑業等諸障法,而無畏心。(四)說盡苦道無所畏。佛于大衆中,說戒定慧等諸盡苦之正道,而無畏心。是名四無畏。
「無性」…
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(六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