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(七)
黃念祖
德風華雨第二十
圓明具德之風,故曰德風。妙華飄聚如雨,故曰華雨。彼佛國土風花、香光鹹作佛事,自然增上,不可思議。
其佛國土,每于食時,自然德風徐起,吹諸羅網,及衆寶樹,出微妙音,演說苦、空、無常、無我諸波羅密。流布萬種溫雅德香。其有聞者,塵勞垢習,自然不起。風觸其身,安和調適,猶如比丘得滅盡定。
本品顯極樂世界,德風華雨之功德莊嚴。上段明風,次段顯雨。「德風」(見《魏譯》之高麗藏本。常見之龍藏本,作「得風」。德者得也,其義實同。)《吳譯》曰:「亦非世間之風。亦非天上之風。都八方上下,衆風中精。自然合會化生耳。不寒不熱,常和調中適。甚清涼好無比也。」至于「衆風中精」者,正如《首楞嚴經》中「如來藏中,性風真空,性空真風,清淨本然,周遍法界」蓋爲性德之真風,故稱爲風中之精也。又《觀經》曰:「八種清風,從光明出。」《吳譯》中八方甚清之風,與《觀經》中八種清風。所指應同。總之,彼國清風,乃「衆風中精」,「從光明出」。故曰德風也。如是德風,「自然」,「徐起」。《會疏》雲:「徐起,不遲不駛,適得其中。願力靈籁,性不造作,故雲自然。」(籁者,指一切孔竅機括之類。又《中華大辭典》曰:「《莊子齊物論》:人籁則比竹,地籁則衆竅,天籁則人心自動,是已。」故知「願力靈籁」者,正表彌陀本願心力之自然功用。)
以下分顯風德。首明風鼓妙聲。德風徐動,寶樹寶網,演出苦、空、無常、無我、波羅蜜等等微妙法音。「苦、空、無常、無我」是四谛法中,苦谛之四相。新譯爲:非常、苦、空、非我。《俱舍論廿六》雲:「待緣故非常。逼迫性故苦,違我所見故空。違我見故非我。」又逼惱名苦。苦法遷流,名爲無常。又男女一異等相,皆是虛妄不實,故曰空。綜上諸解。則逼惱是苦。苦法遷流待緣而現,故非常。見有男女一異諸相,而實無有,違我所見,故曰空。既然違我所見,當然非我所主宰也。故曰無我。「波羅蜜」,見前注。
極樂國土,水聲風聲,皆演妙法。《往生論》偈雲:「梵聲悟深遠。微妙聞十方。」《論注》釋微妙曰:「出有而有曰微。」出有者,出叁有也。《論注》又曰:「無欲故,非欲界也。地居故,非色界也。有色故,非無色界。」淨土非叁界所攝,出于叁有,故曰出有。而有者,謂淨土之有,依一乘願海而有。離二邊,超四句,出有而有故曰「微」。又雲「名能開悟曰妙」。名者,五法之一,一切事物有名有相,耳可聞謂之名。眼可見謂之相。聞物體之名,便心浮現其相。寶樹說法,不離名句,以名能令人開悟,故稱爲「妙」。如是微妙法音,故使聞者,能悟深遠。
又下顯風送妙香。「溫雅德香」。「溫」者和也,善也,良也。「雅」者,正也。「德香」者,香具萬德也。《會疏》曰:「溫謂溫和,雅謂雅正。香氣適人爲溫,簡愛染香爲雅(使人離愛染之香爲雅)。」又以香具萬德,故能使聞者「塵勞垢習,自然不起」。「塵勞」,煩惱之異名,詳見前注。「垢習」,煩惱之習氣。「垢」乃煩惱之汙穢。「習」者,習性。塵勞垢習,汙染心性,驅彼衆生。今爲德香所薰,于是自然不起。此又是以香爲佛事也。
叁明風之妙觸。德風觸體,自然安樂和諧,調心適意。故曰「安和調適」。其樂譬如比丘得滅盡定。「滅盡定」,又名滅盡叁昧。乃滅盡六識心心所之禅定。不還果以上之聖者,入于此定;此亦「樂如漏盡願」所攝。
下文風吹花聚,而顯妙色。飛花如雨,故稱花雨。下明花雨功德。
複吹七寶林樹,飄華成聚。種種色光,遍滿佛土。隨色次第,而不雜亂。柔軟光潔,如兜羅綿。足履其上,沒深四指。隨足舉已,還複如初。過食時後,其華自沒。大地清淨,更雨新華。隨其時節,還複周遍。與前無異,如是六反。
彼國德風有諸妙用:首曰吹物出音,演說妙法;次曰隨風散香,聞者清淨;叁曰德風觸身,樂同滅盡;四曰隨風送花,遍滿國土。風吹寶樹,依花色光,自然會聚。青黃赤白,遍滿其國。故經雲:「飄華成聚,種種色光,遍滿佛土;隨色次第,而不雜亂。」又《吳譯》曰:「吹七寶樹皆作五音聲。以七寶樹華悉覆其國中,皆散佛及諸菩薩、阿羅漢上。」樹華因風從空散揚,供養聖衆如天雨華,遍布佛土。《往生論》謂寶華布地,有二殊勝:一爲妙色殊勝,飄華有序,依色成聚。青黃赤白,皆隨其類。故曰「隨色次第,而不雜亂。」寶花布地,如圖如錦。「種種色光,遍滿佛土」。是爲色妙也。二者妙觸殊勝。經雲「柔軟光潔」。「光」者,指上述之色光無量,「潔」者,指花質潔淨;「柔軟」者指妙觸。「兜羅綿」梵語,道宣律師曰:「草木花絮也。蒲臺花、柳花、白楊花、白疊花等絮是也。取細軟義。」「履」者,蹈也。「沒」者,下沈。足蹈花上,其觸柔軟,如蹈兜羅綿。足入花中,下深四指。舉足出花,花即平整如初。故曰:「隨足舉已,還複如初。」
下明六反雨花,亦即《阿彌陀經》「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」之義。六時者,晨朝、日中、日沒、初夜、中夜與後夜也。晨朝雨花,「過食時後其花自沒,大地清淨,更雨新華」。「食時」者,正食之時,即日中之午時。《沙彌十戒儀則經》曰:「若受齋食時不得過中午。」是表晨朝所散之花,當日過中,則于地上自然化去,大地清淨如初。于是空中更雨新花。如是隨此六時,花降花化,循還往複,故雲「隨其時節,還複周遍」。「還複」者,循還與反複也。「周遍」者,遍滿其國也。「與前無異,如是六反」。六反者,六度也,即小本之六時雨花。至于極樂國土而言晝夜者,只是順此方之習俗。如《要解》雲:「彼土依正,各有光明,不假日月,安分晝夜。且順此方,假說分際耳。」又《疏鈔》曰:「彼土既無須彌,又無日月。常明不昏,晝夜無辨。唯以華開鳥鳴而爲晝,華合鳥棲而爲夜也。」又慈恩《彌陀通贊》曰:「華開金沼,化生(指蓮池化生之人)爲天曙之情。鳥宿瓊林,菩薩作時昏之想。」諸說皆同旨。又《圓中鈔》更進一解曰:「以花開鳥鳴爲曉,蓮合鳥棲爲夜,竊恐猶是凡聖同居淨土氣分,與穢土將忘未忘之間。以衆生生者,多帶業往生故。若上之叁土,則無此相也。」
寶蓮佛光第二十一
本品顯阿彌陀佛國中寶蓮,一一有微妙色光,一一光中又現千億佛,一一佛說妙法,安立無量衆生,如是重重無盡不可思議功德。
又衆寶蓮華周滿世界。一一寶華百千億葉。其華光明,無量種色。青色青光。白色白光。玄黃朱紫,光色亦然。複有無量妙寶百千摩尼,映飾珍奇,明曜日月。彼蓮華量,或半由旬,或一二叁四,乃至百千由旬。一一華中,出叁十六百千億光。
文中首明寶蓮,次明蓮光中佛。于寶蓮中,又含六義:一者,蓮花周遍國中。二者蓮葉數量,一一華有百千億葉。叁者光色無量。蓮花本體,即是光明。故曰「其華光明」。又蓮華色類無量。青、白、玄、黃、朱、紫,此六爲例,以攝無量。青色之蓮,放青色光。白色之蓮,放白色光。玄黃諸蓮,亦各放其本色之光。故雲「光色亦然」。四者,妙寶莊嚴。有無量妙寶百千摩尼,莊嚴蓮花。諸寶皆是奇珍,故曰「珍奇」。此諸妙寶放無量光,光具衆色,色複生光。互映互飾。故雲「映飾」。明超日月,故雲「明曜日月」。如《觀經》雲:「一一葉間,有百億摩尼珠王,以爲映飾。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。」五者寶蓮之量,從半由旬,至百千由旬。六者蓮放妙光。「一一華中,出叁十六百千億光」。百千億者,是以數量表無量也。言叁十六者,未見前人注釋,愚意以爲極樂四土各有九品,故雲叁十六,指國中品數也。一一品有百千億蓮。(以百千億表一極大之數),一一蓮光如其色。故有叁十六百千億光。一蓮攝盡一切蓮。故雲「一一華中出叁十六百千億光」。但叁十六品仍只大略之數,實則無量品,故可雲一一蓮出無量光也。
一一光中,出叁十六百千億佛。身色紫金,相好殊特。一一諸佛,又放百千光明,普爲十方說微妙法。如是諸佛,各各安立無量衆生于佛正道。
上明蓮光中佛,此亦有四:一者,光中佛數。「一一光中出叁十六百千億佛」。二者佛相。「身色紫金,相好殊特」。「紫金」者,紫磨真金也。「相好」者,《觀經》雲:「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。一一相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。」故雲「殊特」。叁者,光所現佛,亦複放光。「又放百千光明」。四者,佛說妙法。「普爲十方說微妙法」,又此法益殊勝,「各各安立無量衆生于佛正道」。
以上深顯事事無礙,重重無盡,不可思議法界。佛界中蓮,從佛心生,蓮花放光,光現多佛,佛複放光,說法度生。深顯重重無盡。又應著眼,如是境界,非僅示現妙相而已,而實具有無邊妙用。說微妙法,安立衆生于佛正道。正是真實之利也。故知此皆真實智慧之所開顯,悉是真實之際,無爲法身。
《會疏》曰:「凡西方淨土。以蓮華爲佛事,故亦名蓮華藏世界。《小本》、《觀經》盛說之。今經(指魏譯本)亦以此結依正莊嚴。當知上諸莊嚴中,亦可有此不思議事。」此意甚是。前諸品中,亦多顯示,但應了知,極樂舉體是事事無礙不可思議法界。
決證極果第二十二
本品總結極樂世界,清淨莊嚴,境智冥合。因果如如。諸往生者,內無取舍分別,故外感遠離分別之境。無分別故,清淨平等。故唯受最上快樂,住正定聚,決證極果。彌陀本願,究竟圓滿。
複次阿難:彼佛國土,無有昏闇、火光、日月、星曜、晝夜之象,亦無歲月劫數之名,複無住著家室。于一切處,既無標式名號,亦無取舍分別。唯受清淨最上快樂。
上段首明無分別之境相,次明無分別之心念。
「無有昏闇、火光、日月、星曜、晝夜之象」。按五種原譯:漢吳兩譯謂極樂日月處空。《魏譯》不言有無。《唐譯》、《宋譯》均直言…
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(七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