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(七)▪P1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信願有缺,則持名縱如銀牆鐵壁,風雨不入,亦不能往生也。

  「住大乘者」。《法華經譬喻品》曰:「若有衆生,從佛世尊聞法信受,勤修精進,求一切智、佛智、自然智、無師智、如來知見、力無所畏;愍念安樂無量衆生,利益天人,度脫一切,是名大乘。」又《十二門論》雲:「摩诃衍者,于二乘爲上,故名大乘。諸佛最大,是乘能至,故名爲大。諸佛大人乘是乘,故名爲大。又能滅除衆生大苦,與(施)大利益事,故名爲大。又以此乘能盡一切諸法邊底,故名爲大。」又《寶積經廿八》雲:「諸佛如來正真正覺所行之道,彼乘名爲大乘。」「住大乘者」,即常住于如上大乘法中之人。當知是人,決非凡小。雖是肉身,亦名菩薩。

  「清淨心」,無疑無垢,淨信之心也。(詳見前注)《中阿含經四十一》曰「清淨心,盡脫淫怒癡。成就于叁明。」如是清淨心,功德難思。故《十方佛贊品》曰:「乃至能發一念淨信。。。。。。。隨願皆生」也。以如上之清淨心,歸向無量壽佛,故雲:「以清淨心,向無量壽。」

  「乃至十念」乃至者,從多向少而言,如雲下至。如上之信願持名歸向淨土,下至僅得十念相續,亦定生彼國。此之十念包括(一)平時與(二)臨時。(一)至于平時十念,亦有兩種:一者,如前引《彌勒發問經》中佛說之十念,不雜結使,是乃菩薩念,而非凡夫念。本經所雲「以清淨心,向無量壽,乃至十念」,即以脫盡淫怒癡之叁毒,具成就叁明之智德,以如是之心,而持佛名號。如是念佛,功德難思。以此爲因,則臨終正念現前,定得往生。但此乃菩薩之十念。二者,慈雲忏主有晨朝十念法。每日清晨,漱口焚香,向西合掌。念佛盡十口氣。一口氣中,盡力念佛號,一口氣盡,是爲一念。此爲接引事務繁忙,或勤修別法,無暇多修淨業之人。終身修之,蒙佛本願加威,亦得往生。(二)至于臨終之十念,則如《觀經》所說。暗契理一心,故必往生。總之,種種十念往生,皆彌陀宏誓中,十念必生大願之所感。

  「一念淨心」,「發一念心」,與前文中「一念淨信」中「一念」,均即是「一心」也。此一心乃十法界之本體,真如實相之異名,亦即《那先經》謂爲「最爲第一」,《彌陀疏鈔》謂爲「全體是佛」者也。「發一念心,念于彼佛」即「定生彼國」者,正日人幸西氏所主之一念義。凡夫之信心,如能一念與佛智相應,即得往生也。又此一念,既已全體是佛,即此全體是佛之念,以念彼佛,故一念即得相應,是以「定生彼國,得不退轉無上菩提」。

  「此人臨命終時,如在夢中」。因一念往生者,既亦曰叁輩,故品類不一。臨終景象,亦應隨之而異。于上輩者,生死情盡,凡聖體空,明識佛無來去,而見佛來。了達生死本空,而現往生。舍此生彼,皆如幻夢。故雲如夢也。于中輩者,了達世間,皆如夢幻泡影,故于臨終,無所留戀,視同夢中也。至于下輩,其人臨終,仿佛似夢,得見彼佛,亦得往生。(但一心叁輩中之下輩,並不皆等于正宗叁輩中之下輩。上中二輩亦複如是。蓋一心叁輩,別具一格,不同常規也。)

  由上可見,念佛達于一心,而得往生者,品類懸殊,上則聖賢,下及凡夫。念佛達于一心,乃至「能發一念淨信」,「獲得一念淨心,發一念心念于彼佛」,皆得往生。其最下者,則爲五逆十惡,臨終發願,至心念佛,十聲相續,乃至僅得一聲,以暗契理一心故,亦得往生。此顯一心功德,最爲第一。淨土持名法門,微妙難思,五逆十惡臨終念佛,暗合道妙,契理一心,即超生死,而登不退。極顯持名法門,究竟方便,不可思議。

  以上兩類往生,一者叁輩往生,皆由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此則本經之宗也。二者,一念淨信,一念往生,皆由「一念」。「一念」者,實相也,乃本經之體也。且一念之淨心,舉體是菩提心,「念于彼佛」正是專念。故知一心叁輩,亦不外于本經之宗也。

  又《觀經》五逆十惡能往生。本經「唯除五逆,誹謗正法」是不能往生也。嘉祥于《觀經義疏》中,釋曰:「第叁品明惡有叁人。初明作十惡。次明作四重。後明作五逆。不明謗法闡提(謗法稱爲闡提),故名惡不盡。十惡四重五逆並得生西方。若是謗法闡提不得生也。闡提不信法,臨終雖爲說有無量壽佛,彼終不信,故不得往生也。」又《安樂集》論此甚詳,已引錄于前。茲不贅。

  又《四帖疏》更有別義。疏曰:「如四十八願中,除謗法五逆者。。。。。。。如來恐其造斯二過。方便止言,不得往生。亦不是不攝也。。。。。。。若造(經忏悔、發願、持佛名號),還攝得生。」

  兩疏之說雖殊,但不相違。嘉祥師謂彼是謗法闡提,不能起信,故不得生。善導師意謂,雖是謗法五逆,倘于臨終,聞法能信,忏悔回心,至心信樂,願生其國,乃至十念,佛垂大慈,亦可攝彼往生極樂。蓋闡提亦能成佛。故臨終若生正信,即非闡提。故佛垂慈,仍予攝受。但闡提之人,臨終生信,實爲難中之難。如《觀經》雲臨終十念得生者,已是萬萬中之一,若如《四帖疏》所謂謗法五逆,臨終能至心信樂念佛往生者,當爲億億中之一也。

  又《法鼓經》雲:「若人臨終,不能作念。但知彼方有佛,作往生意,亦得往生。」如來慈德,微妙難思。是故《安樂集》雲:「當知如來有勝方便,攝護信心。謂以專意念佛因緣,隨願往生。」並贊雲:「若聞阿彌陀德號,歡喜贊仰心歸依,下至一念得大利,則爲具足功德寶。設滿大千世界火,亦應直過聞佛名,聞阿彌陀不複退,是故至心稽首禮。」

  往生正因第二十五

  前品叁輩往生,主要顯往生後之位次,而未廣論往生之因行。故于本品增廣之,名爲往生正因。此兩品互作經緯,彼此涵攝。蓋前品叁輩往生者之所行,亦皆是往生正因。本品中所示之正因,其果亦即是前品之叁輩。

  又本品所示諸因,多契于《觀經》之淨業。《觀經》雲:「生彼國者,當修叁福:

  一者,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;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。

  二者,受持叁歸,具足衆戒,不犯威儀。

  叁者,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;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。

  如此叁事,名爲淨業。佛告韋提希,汝今知不?此叁種業,乃是過去、未來、現在叁世諸佛淨業正因。」又曰:「複有叁種衆生,當得往生。何等爲叁:一者,慈心不殺,其諸戒行。二者,讀誦大乘方等經典。叁者,修行六念。回向發願,願生彼國。具此功德,一日乃至七日,即得往生。」《觀經》所示,與本品內容,多相吻合。

  複次阿難: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聞此經典,受持、讀誦、書寫、供養,晝夜相續,求生彼刹。發菩提心。持諸禁戒,堅守不犯。饒益有情,所作善根悉施與之,令得安樂。憶念西方阿彌陀佛,及彼國土。是人命終,如佛色相,種種莊嚴,生寶刹中,速得聞法,永不退轉。

  上文乃本品之首段。明第一類正因,發心念佛,兼受持經戒,自他二利得生。(此文全自《宋譯》。)

  第一類正因,共有六句:(一)受持本經。(二)求生淨土。(叁)發菩提心。(四)嚴持諸戒。(五)饒益有情。(右)憶佛念佛。(一)《觀經》曰:「讀誦大乘。」《觀經約論》雲:「不讀大乘則不明佛心。不明佛心,則不契佛智。不契佛智,縱生彼國,不得見佛。」今經首雲:「聞此經典,受持讀誦。」此經即此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》。此經乃淨土第一經,亦中本之《華嚴》也。又此經乃世尊獨留于將來經道滅盡之際,住世百歲,爲末後衆生留作津濟者也。又「此經」,亦兼指《無量壽經》漢、吳、魏、唐、宋諸譯本,及王氏彭氏魏氏諸會節本。但能受持,均是正因。但此會本,獨稱善本,故持經功德彌勝也。「晝夜相續」,明勇猛精進,無有間斷。(二)「求生彼刹」,以受持、讀誦、書寫、供養種種功德,回向淨土。(叁)「發菩提心」。因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乃本經之宗,叁輩往生之正軌,故重見于本品也。(四)「持諸禁戒,堅守不犯」此即《觀經》之「具諸戒行」或「具足衆戒,不犯威儀」。蓋無戒則同漏器,雖勤念佛亦難圓滿。(五)「饒益有情」是菩薩利他行。如《普賢行願品》曰:「菩薩若能隨順衆生,則爲隨順諸佛。若于衆生尊重承事,則爲尊重承事如來。」是故淨業行人,應于衆生廣行饒益。「所作善根,悉施與之」。指自作之一切功德與善根,悉皆施與一切衆生,令彼離苦得樂。如密教行人。願己之一切功德,悉施一切衆生。衆生一切罪苦,悉皆由我代受。(六)憶佛念佛。「憶念西方阿彌陀佛,及彼國土」。蓋念佛妙行,衆善中王。乃妙中之妙,徑中之徑。于正因中,發心念佛,實爲首要。

  以上是因,下明其果。因果相隨,如身與影。「是人命終,如佛色相」。其人如佛,真金色身,卅二相;並具種種如佛之功德莊嚴。「生寶刹中,速得聞法」。此人命終,色相如佛,並速得聞法。

  複次阿難:若有衆生欲生彼國,雖不能大精進禅定,盡持經戒,要當作善。所謂一不殺生。二不偷盜。叁不淫欲。四不妄言。五不绮語。六不惡口。七不兩舌。八不貪。九不嗔。十不癡。如是晝夜思惟,極樂世界阿彌陀佛,種種功德、種種莊嚴。志心歸依,頂禮供養。是人臨終,不驚不怖,心不顛倒。即得往生彼佛國土。

  上第二類正因,其中共叁句:(一)修行十善。(二)晝夜念佛。(叁)志心歸依,頂禮供養。

  (一)修行十善。據《法界次第》,十善即是「止惡」。止前之惡,則不惱于他。行今之善,以利樂一切。(1)不殺生,止前殺生之惡行,當行放生之善。(2)不偷盜,止前盜他財物之惡行,當行布施之善。(3)不淫欲(不邪淫),止前于非妻妾淫欲之惡行,當行恭敬之善。(4)不妄言,止前虛言诳他之惡行,當行實語之善。(5)不绮語,止前绮側乖理之惡語行,當行有義語饒益之善。(6)不惡口,止前惡言加人之惡行,行軟語之善。(7)不兩舌,止前構鬥兩邊之惡行,當行…

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(七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