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信愿有缺,则持名纵如银墙铁壁,风雨不入,亦不能往生也。
「住大乘者」。《法华经譬喻品》曰:「若有众生,从佛世尊闻法信受,勤修精进,求一切智、佛智、自然智、无师智、如来知见、力无所畏;愍念安乐无量众生,利益天人,度脱一切,是名大乘。」又《十二门论》云:「摩诃衍者,于二乘为上,故名大乘。诸佛最大,是乘能至,故名为大。诸佛大人乘是乘,故名为大。又能灭除众生大苦,与(施)大利益事,故名为大。又以此乘能尽一切诸法边底,故名为大。」又《宝积经廿八》云:「诸佛如来正真正觉所行之道,彼乘名为大乘。」「住大乘者」,即常住于如上大乘法中之人。当知是人,决非凡小。虽是肉身,亦名菩萨。
「清净心」,无疑无垢,净信之心也。(详见前注)《中阿含经四十一》曰「清净心,尽脱淫怒痴。成就于三明。」如是清净心,功德难思。故《十方佛赞品》曰:「乃至能发一念净信。。。。。。。随愿皆生」也。以如上之清净心,归向无量寿佛,故云:「以清净心,向无量寿。」
「乃至十念」乃至者,从多向少而言,如云下至。如上之信愿持名归向净土,下至仅得十念相续,亦定生彼国。此之十念包括(一)平时与(二)临时。(一)至于平时十念,亦有两种:一者,如前引《弥勒发问经》中佛说之十念,不杂结使,是乃菩萨念,而非凡夫念。本经所云「以清净心,向无量寿,乃至十念」,即以脱尽淫怒痴之三毒,具成就三明之智德,以如是之心,而持佛名号。如是念佛,功德难思。以此为因,则临终正念现前,定得往生。但此乃菩萨之十念。二者,慈云忏主有晨朝十念法。每日清晨,漱口焚香,向西合掌。念佛尽十口气。一口气中,尽力念佛号,一口气尽,是为一念。此为接引事务繁忙,或勤修别法,无暇多修净业之人。终身修之,蒙佛本愿加威,亦得往生。(二)至于临终之十念,则如《观经》所说。暗契理一心,故必往生。总之,种种十念往生,皆弥陀宏誓中,十念必生大愿之所感。
「一念净心」,「发一念心」,与前文中「一念净信」中「一念」,均即是「一心」也。此一心乃十法界之本体,真如实相之异名,亦即《那先经》谓为「最为第一」,《弥陀疏钞》谓为「全体是佛」者也。「发一念心,念于彼佛」即「定生彼国」者,正日人幸西氏所主之一念义。凡夫之信心,如能一念与佛智相应,即得往生也。又此一念,既已全体是佛,即此全体是佛之念,以念彼佛,故一念即得相应,是以「定生彼国,得不退转无上菩提」。
「此人临命终时,如在梦中」。因一念往生者,既亦曰三辈,故品类不一。临终景象,亦应随之而异。于上辈者,生死情尽,凡圣体空,明识佛无来去,而见佛来。了达生死本空,而现往生。舍此生彼,皆如幻梦。故云如梦也。于中辈者,了达世间,皆如梦幻泡影,故于临终,无所留恋,视同梦中也。至于下辈,其人临终,仿佛似梦,得见彼佛,亦得往生。(但一心三辈中之下辈,并不皆等于正宗三辈中之下辈。上中二辈亦复如是。盖一心三辈,别具一格,不同常规也。)
由上可见,念佛达于一心,而得往生者,品类悬殊,上则圣贤,下及凡夫。念佛达于一心,乃至「能发一念净信」,「获得一念净心,发一念心念于彼佛」,皆得往生。其最下者,则为五逆十恶,临终发愿,至心念佛,十声相续,乃至仅得一声,以暗契理一心故,亦得往生。此显一心功德,最为第一。净土持名法门,微妙难思,五逆十恶临终念佛,暗合道妙,契理一心,即超生死,而登不退。极显持名法门,究竟方便,不可思议。
以上两类往生,一者三辈往生,皆由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」,此则本经之宗也。二者,一念净信,一念往生,皆由「一念」。「一念」者,实相也,乃本经之体也。且一念之净心,举体是菩提心,「念于彼佛」正是专念。故知一心三辈,亦不外于本经之宗也。
又《观经》五逆十恶能往生。本经「唯除五逆,诽谤正法」是不能往生也。嘉祥于《观经义疏》中,释曰:「第三品明恶有三人。初明作十恶。次明作四重。后明作五逆。不明谤法阐提(谤法称为阐提),故名恶不尽。十恶四重五逆并得生西方。若是谤法阐提不得生也。阐提不信法,临终虽为说有无量寿佛,彼终不信,故不得往生也。」又《安乐集》论此甚详,已引录于前。兹不赘。
又《四帖疏》更有别义。疏曰:「如四十八愿中,除谤法五逆者。。。。。。。如来恐其造斯二过。方便止言,不得往生。亦不是不摄也。。。。。。。若造(经忏悔、发愿、持佛名号),还摄得生。」
两疏之说虽殊,但不相违。嘉祥师谓彼是谤法阐提,不能起信,故不得生。善导师意谓,虽是谤法五逆,倘于临终,闻法能信,忏悔回心,至心信乐,愿生其国,乃至十念,佛垂大慈,亦可摄彼往生极乐。盖阐提亦能成佛。故临终若生正信,即非阐提。故佛垂慈,仍予摄受。但阐提之人,临终生信,实为难中之难。如《观经》云临终十念得生者,已是万万中之一,若如《四帖疏》所谓谤法五逆,临终能至心信乐念佛往生者,当为亿亿中之一也。
又《法鼓经》云:「若人临终,不能作念。但知彼方有佛,作往生意,亦得往生。」如来慈德,微妙难思。是故《安乐集》云:「当知如来有胜方便,摄护信心。谓以专意念佛因缘,随愿往生。」并赞云:「若闻阿弥陀德号,欢喜赞仰心归依,下至一念得大利,则为具足功德宝。设满大千世界火,亦应直过闻佛名,闻阿弥陀不复退,是故至心稽首礼。」
往生正因第二十五
前品三辈往生,主要显往生后之位次,而未广论往生之因行。故于本品增广之,名为往生正因。此两品互作经纬,彼此涵摄。盖前品三辈往生者之所行,亦皆是往生正因。本品中所示之正因,其果亦即是前品之三辈。
又本品所示诸因,多契于《观经》之净业。《观经》云:「生彼国者,当修三福:
一者,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;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。
二者,受持三归,具足众戒,不犯威仪。
三者,发菩提心,深信因果;读诵大乘,劝进行者。
如此三事,名为净业。佛告韦提希,汝今知不?此三种业,乃是过去、未来、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。」又曰:「复有三种众生,当得往生。何等为三:一者,慈心不杀,其诸戒行。二者,读诵大乘方等经典。三者,修行六念。回向发愿,愿生彼国。具此功德,一日乃至七日,即得往生。」《观经》所示,与本品内容,多相吻合。
复次阿难: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闻此经典,受持、读诵、书写、供养,昼夜相续,求生彼刹。发菩提心。持诸禁戒,坚守不犯。饶益有情,所作善根悉施与之,令得安乐。忆念西方阿弥陀佛,及彼国土。是人命终,如佛色相,种种庄严,生宝刹中,速得闻法,永不退转。
上文乃本品之首段。明第一类正因,发心念佛,兼受持经戒,自他二利得生。(此文全自《宋译》。)
第一类正因,共有六句:(一)受持本经。(二)求生净土。(三)发菩提心。(四)严持诸戒。(五)饶益有情。(右)忆佛念佛。(一)《观经》曰:「读诵大乘。」《观经约论》云:「不读大乘则不明佛心。不明佛心,则不契佛智。不契佛智,纵生彼国,不得见佛。」今经首云:「闻此经典,受持读诵。」此经即此《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》。此经乃净土第一经,亦中本之《华严》也。又此经乃世尊独留于将来经道灭尽之际,住世百岁,为末后众生留作津济者也。又「此经」,亦兼指《无量寿经》汉、吴、魏、唐、宋诸译本,及王氏彭氏魏氏诸会节本。但能受持,均是正因。但此会本,独称善本,故持经功德弥胜也。「昼夜相续」,明勇猛精进,无有间断。(二)「求生彼刹」,以受持、读诵、书写、供养种种功德,回向净土。(三)「发菩提心」。因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」,乃本经之宗,三辈往生之正轨,故重见于本品也。(四)「持诸禁戒,坚守不犯」此即《观经》之「具诸戒行」或「具足众戒,不犯威仪」。盖无戒则同漏器,虽勤念佛亦难圆满。(五)「饶益有情」是菩萨利他行。如《普贤行愿品》曰:「菩萨若能随顺众生,则为随顺诸佛。若于众生尊重承事,则为尊重承事如来。」是故净业行人,应于众生广行饶益。「所作善根,悉施与之」。指自作之一切功德与善根,悉皆施与一切众生,令彼离苦得乐。如密教行人。愿己之一切功德,悉施一切众生。众生一切罪苦,悉皆由我代受。(六)忆佛念佛。「忆念西方阿弥陀佛,及彼国土」。盖念佛妙行,众善中王。乃妙中之妙,径中之径。于正因中,发心念佛,实为首要。
以上是因,下明其果。因果相随,如身与影。「是人命终,如佛色相」。其人如佛,真金色身,卅二相;并具种种如佛之功德庄严。「生宝刹中,速得闻法」。此人命终,色相如佛,并速得闻法。
复次阿难:若有众生欲生彼国,虽不能大精进禅定,尽持经戒,要当作善。所谓一不杀生。二不偷盗。三不淫欲。四不妄言。五不绮语。六不恶口。七不两舌。八不贪。九不嗔。十不痴。如是昼夜思惟,极乐世界阿弥陀佛,种种功德、种种庄严。志心归依,顶礼供养。是人临终,不惊不怖,心不颠倒。即得往生彼佛国土。
上第二类正因,其中共三句:(一)修行十善。(二)昼夜念佛。(三)志心归依,顶礼供养。
(一)修行十善。据《法界次第》,十善即是「止恶」。止前之恶,则不恼于他。行今之善,以利乐一切。(1)不杀生,止前杀生之恶行,当行放生之善。(2)不偷盗,止前盗他财物之恶行,当行布施之善。(3)不淫欲(不邪淫),止前于非妻妾淫欲之恶行,当行恭敬之善。(4)不妄言,止前虚言诳他之恶行,当行实语之善。(5)不绮语,止前绮侧乖理之恶语行,当行有义语饶益之善。(6)不恶口,止前恶言加人之恶行,行软语之善。(7)不两舌,止前构斗两边之恶行,当行…
《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(七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