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究達神通慧」。
「遊入深法門」。上明神通智慧。淨影曰:「此通與慧,皆依法成故。」故次明遊入深法也。「法門」,肇公注《維摩經》曰:「言爲世則謂之法,衆聖所由謂之門。」佛所說者,乃世之軌則,是謂之法。此法是衆聖入道之所由,故謂之門。《華嚴大疏》曰:「如來通智遊入,故號門。」又《會疏》曰:「出入無礙名遊,能徹奧域爲入。」又《淨影疏》曰:「窮本稱入。」謂窮盡本源,名之爲入。今諸菩薩贊歎彌陀,窮盡諸法實相之本源,出入無礙,故曰「遊入深法門」。窮盡源底,是爲甚深,故曰「深法門」。
(二)贊佛號功德。「聞佛聖德名」。彌陀本願從第十八至第廿七共十願,又從第四十四至四十八共五願,願願皆因聞佛名號,永離諸惡苦,終得究竟樂。(例如聞名得福願,聞名發心願,聞名得忍願。)十方衆生聞名,悉皆安穩,得種種真實之利。是雲「安隱得大利」。十方大士聞名得益,感恩圖報。故廣修供養,無有懈倦。「種種供養中」者,簡言之爲財法二種供養。《普賢行願品》曰:「諸供養中,法供養最。所謂如說修行供養;利益衆生供養;攝受衆生供養;代衆生苦供養;勤修善根供養;不舍菩薩業供養;不離菩提心供養。」又「如是修行,是真供養故。」菩薩以聞名故,乃能于上述種種供養中,精勤修持,而無懈怠與厭倦之心。故雲「勤修無懈倦」。以上皆因佛號功德,不可思議。
(叁)贊佛國土。極樂世界「國中萬物,嚴淨光麗,形色殊特,窮微極妙」。其形色、光相、名數,皆不能稱說,亦無能清辯。蓋彼土殊勝微妙,非言思所能及。故曰:「觀彼殊勝刹,微妙難思議」。種種莊嚴,入一法句,即清淨句,即真實智慧無爲法身。極樂依正,悉是實相功德之所莊嚴,平等普現。故下雲「功德普莊嚴」。如是妙土,如經雲:「超逾十方一切世界」,故雲「諸佛國難比」。
(四)贊感人發心。「因發無上心,願速成菩提」。十方菩薩見彼土莊嚴清淨,超踰十方,佛號功德,普度一切,因發大心。願己成佛,亦成就如是刹土。如《維摩經》雲:「以諸淨國嚴飾之事,成己佛土。」亦能如是濟度,盡未來際。
應時無量尊 微笑現金容 光明從口出 遍照十方國
回光還繞佛 叁匝從頂入 菩薩見此光 即證不退位
時會一切衆 互慶生歡喜
上文顯感應道交,如來放光加持,大衆證不退位,皆大歡喜。《宋譯》曰:「爾時彼佛無量壽,化導他方菩薩心。密用神通放大光,其光從彼面門出。」故知「無量尊」即無量壽佛。「微笑現金容」,于彼佛金容示現微笑之相。《會疏》曰:「“應時”,應菩薩發願時。“欣笑”,授記之相。如來常住叁昧,將欲說法,安祥而動。故佛心湛然,無喜無憂。若將授記時,現欣笑。舌相薄淨,如赤銅色。舌上五畫,如印文。笑時動舌,出五色光。《寶積經》雲:「諸佛常法,若授地獄衆生記時,爾時光明兩足下沒。乃至若授菩提記,爾時光明從頂上沒。」彼國純一大乘故,更無余乘記。故雲“從頂入”。」《魏譯》示放光之因,蓋爲「當授菩提記」。《嘉祥疏》曰:「正行授記,表得時機,所以欣笑口出。先還從頂入者,表吐言說,爲物授至極法身之記也。」意謂佛正爲大衆授記。因時機成熟,故現微笑。並放光明從口而出。遍照十方,光回繞佛叁匝,入佛頂中。此表爲衆所授之記,爲至極法身之記,即究竟果覺之記也。又《望西疏》注光明照十方,還入如來頂者,「依《華嚴》表授菩薩成佛記也」。下明與會大衆,善根成熟,見佛此光明,「即證不退位」。不退者,不退轉之略稱。即阿惟越致菩薩也。是故「時會一切衆,互慶生歡喜」。會中諸菩薩,見此瑞相,知蒙授記,複現證不退,故互相慶慰,莫不歡喜也。《嘉祥疏》「人天知相而歡喜。」如《宋譯》曰:「時會一切諸衆生,敬歎佛光未曾有,各各俱發菩提心,願出塵勞登彼岸。」
佛語梵雷震 八音暢妙聲 十方來正士 吾悉知彼願
志求嚴淨土 受記當作佛 覺了一切法 猶如夢幻響
滿足諸妙願 必成如是刹 知土如影像 恒發弘誓心
究竟菩薩道 具諸功德本 修勝菩提行 受記當作佛
通達諸法性 一切空無我 專求淨佛土 必成如是刹
彌陀放光,隨即說法。故下曰「佛語梵雷震」。此佛字,乃阿彌陀佛也。佛音清淨,故曰梵音。又如梵天王,故曰梵音。《智度論》曰:「如梵天王五種聲從口出:一、甚深如雷。二、清徹遠聞,聞者悅樂。叁、人心敬樂。四、谛了易解。五、聽者無厭。」「雷震」喻也。《嘉祥疏》雲:「震雷能駭動物情,譬說法能動無明之識也。」又《淨影疏》曰:「震法雷者,法無礙智化衆生也。」《唐譯》曰:「震大法雷,開悟一切。」綜上諸解,謂彌陀說法音聲如梵天王。演說法要,如大雷震,開悟大衆。此乃本師贊彼彌陀之語。下言「八音暢妙聲」,亦複如是。「八音」者,如來所得八種音聲。《梵摩喻經》謂八音爲:「一最好聲。其聲哀妙。二易了聲。言辭辨了。叁調和聲。大小得中(聞者和融,自然會于中道之理。)四柔軟聲。其聲柔軟(聞者喜悅,舍剛強意,自然入律。)五不誤聲。言無錯失。(聞者各得正見,離九十五種外道之邪非。)六不女聲。其聲雄朗。(聞者敬服,魔外歸順。)七尊慧聲。言有威肅,而世尊重,有慧人聲。(聞者尊重,智解開朗。)八深遠聲。其聲深遠,猶如雷震。(聞者皆證甚深之理)」又八音者,嘉祥師雲:「一響,二徹,叁清,四柔,五哀,六亮,七和,八雅。」「暢」者說也,申說也。如《阿彌陀經》曰:「其音演暢五根五力」等等。「妙聲」者,妙法音聲也。彌陀具足八音,以演說妙法,故雲「八音暢妙聲」也。
「十方來正士,吾悉知彼願」。從此二句直至段末「必成如是刹」,皆本師釋尊,轉述阿彌陀如來所演暢之法音。「正士」即菩薩,如本經中十六正士。「吾」者,此爲阿彌陀佛之自稱。意謂十方菩薩來此,皆具殊勝大願,我皆知之。其願乃「志求嚴淨土,受記當作佛」也。是諸菩薩,發此大願。故彌陀贊之。衆生起心動念,如來悉知悉見。現諸正士,願如彌陀,成就大覺,攝取佛土,佛即知之。故爲說如是無上相應之法,以滿其願。
(一)「覺了一切法,猶如夢幻響。滿足諸妙願,必成如是刹」。「覺」者,證悟,「了」者,了知。「一切法」者,總該萬有之一切諸法。《大智度論》曰:「一切法,略說有叁種:一者有爲法。二者無爲法。叁者不可說法。此叁已攝一切法。」「如夢幻響」。喻諸法皆虛妄無實。如夢,如幻化,如回響(空室回音)。《大智度論》曰:「如夢者,如夢中無實事,謂之爲實。覺已知無,而還自笑。」又曰:「一切諸行,如幻欺诳小兒。屬因緣,不自在,不久住。」又曰:「若深山狹谷中,若深絕澗中,空大舍中,若語聲,若打聲,從聲有聲,名爲響。無智人謂爲有人語聲。智者心念,是聲無人作。但以聲觸故,名爲響。響事空能诳耳根。乃至菩薩知諸法爲響。」又《會疏》曰:「如夢者,如夢所見,雖有種種事,畢竟不可得,諸法亦複如是。如幻者,如幻所現。雖似實化現,其體本寂滅,諸法亦複如是。如響者,如空谷響。雖因聲擊發,自性無所有。諸法亦複如是。」
下舉勝願,記必得土。《淨影疏》謂此一偈,「舉彼智願,記必得土。覺了一切如夢幻等,是舉智也。滿足諸願,是舉願也。成如是刹,記得土也。」疏意爲:了知一切,猶如夢幻,是智慧也。滿足諸妙願,是大願也。不但發起諸妙願,且能修習、攝取、滿足諸願,足證所願真切。以此二者爲因,故得受記曰:「必成如是刹。」刹土成就,乃智與願之果也,又《會疏》雲:「雖經塵劫,猶如一念。雖在生死,猶如園觀。遂(成也,達也)則滿足妙願,建立妙土。」蓋謂從智滿願,從願建土。以智慧故,生死如園觀,多劫如一念。于此了達成就,故妙願悉滿也。兩疏小異,而淨影之說較親。蓋了諸法空,仍願取淨土。不落二邊,妙契中道,是淨宗本旨。如《維摩經》雲:「雖知諸佛國,及與衆生空,而常修淨土,教化于群生。」此皆圓宗事理無礙,不可思議境界。下之二偈,同此玄旨。
(二)「知土如影像,恒發弘誓心。究竟菩薩道,具諸功德本。修勝菩提行,受記當作佛」。「如影像」者,如物之影像。雖從實體生,而無實性。《金剛經》曰:「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。」現偈雲,了知佛土,亦如影像。如是智慧,實爲甚深。如是正士,深了佛土亦空。但仍「恒發弘誓心」。「弘誓」者,弘深誓願也。複從願起行。故曰「究竟菩薩道」。「究竟」者,至極也,決定于最終之極處也。「菩薩道」者,圓滿自利利他而成佛果之菩薩大行(即六度)名爲菩薩道,亦即菩薩行。如是諸正士,智願雙備,行解俱優,故皆具足功德之本。「具」者具有。「諸功德本」,指一切功德之本源。《勝鬘經寶窟》曰:「德者得也。修功所得,故名功德也。」「本」者,本源。本源者,衆生本具之佛性。《圓覺經》雲:「本源清淨大圓鏡。」謂本源清淨如大圓鏡。裴休《圓覺略疏序》曰:「是衆生之本源,故曰心地。」又「本」者本極。法性之理體,爲法之根本窮極。故曰本極。《法華玄義》曰:「本極法身,微妙甚深。」由上可見「本」者衆生之本心也,實際理體也,本極法身也,亦即真如實相也。「具諸功德本」者,窮盡心源也,安住法身也,入諸法實相也。「菩提」者,《安樂集》曰:「菩提者,乃是無上佛道之名也。」「修勝菩提行」者,修習殊勝無上佛道之行也。與上句聯讀,則從根本智而差別智,從文殊之大智,而起普賢之大行,而普賢大士之德,端在導歸極樂也。「受記」,從佛受當來必當作佛之記。因具上述之智慧、誓願,與諸妙行,故必得佛之受記,而圓滿佛果。故曰「受記當作佛」。《淨影疏》曰:「舉彼智行,記必成佛。」彌陀此偈中首二句,是智願。中叁句,是所修勝行。末句受記成…
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(七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