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不可爲比,百千萬億,不可計倍。阿難應知:無量壽佛極樂國土,如是功德莊嚴,不可思議。
上顯正報之威德品位,超世希有。「威德」者,威神功德也。「神智洞達,威力自在」,「住正定聚」,「決證極果」,故雲威德無比。「階位」者,階地品位。得叁不退,位齊補處。故雲階位無比。「神通變化」者,經雲,彼土聲聞「能于掌中持一切世界」。又一切生者,皆具宿命、天眼、天耳、他心、神足、漏盡等殊勝神通。如第十願雲:「于一念頃,超過億那由他百千佛刹,周遍巡曆,供養諸佛。」實已超過二乘神通,何況天人。故雲威德階位與神變叁者,一切天人,不能爲比。乃至百千億倍,甚至不可計倍之相懸殊也。
是故末後總贊「無量壽佛極樂國土」曰:「如是功德莊嚴,不可思議」。
受用具足第十九
本品名「受用具足」。故所有國人皆「形貌端嚴,福德無量,智慧明了,神通自在」。如上種種殊勝受用,悉皆具足也。是乃總顯正報之身心,依報之勝福,悉皆超世希有。但本品中列顯「福德無量」,衣食宮殿,悉皆「應念現前,無不具足」。
複次極樂世界,所有衆生,或已生,或現生,或當生,皆得如是諸妙色身。形貌端嚴。福德無量。智慧明了。神通自在。受用種種,一切豐足。宮殿、服飾、香花、幡蓋莊嚴之具,隨意所須,悉皆如念。
首數句,承上品中彼土衆生「容色微妙」,故雲,所有衆生,過去已往生者,現在生者,將來生者,皆得「如是諸妙色身。形貌端嚴(端正莊嚴)」。「如是」二字,即指上品遠勝第六天王,千萬億倍也。下顯受用具足。「福德無量」。《稱贊淨土經》曰:「由彼界中諸有情類,無有一切身心憂苦,唯有無量清淨喜樂。」又本經《決證極果品》曰「唯受清淨最上快樂」。是顯福德無量也。「智慧明了」。此乃「光明慧辯願」之所攝。願曰「成就一切智慧」。又本經《菩薩修持品》謂彼國一切菩薩,「諸佛密藏,究竟明了」,皆「智慧明了」之意。又明者,明明白白。了者,了了分明。是爲明了。密教中「如實知自心」者,智慧明了也。又「照見五蘊皆空」,亦是智慧明了也。「神通自在」者,如上品中「神通變化,一切天人,不可爲比,百千萬億,不可計倍」。又《菩薩修持品》曰:「以方便智,增長了知。從本以來,安住神通。」是則「智慧明了」,達神通之本,而變化神通,自在無礙。故曰:但得本,莫愁末。根本智者,本也。種種神通,皆聖末邊事。以福德無量,故感得「受用種種,一切豐足」。又以智慧神通故,「宮殿、服飾、香花、幡蓋莊嚴之具,隨意所須,悉皆如念」。
以下從飲食,衣服,住所叁方面,明其受用具足。首明食。
若欲食時,七寶缽器自然在前,百味飲食自然盈滿。雖有此食,實無食者。但見色聞香以意爲食。色力增長而無便穢。身心柔軟,無所味著。事已化去,時至複現。
「缽器」,簡稱缽,梵語爲缽多羅。譯爲應器,或應量器。乃出家人盛飯食之器。「自然在前」。《漢譯》曰:「滿其(指缽)中百味飲食自恣。若隨意則至。亦無所從來,亦無有供作者,自然化生耳。」是知缽器飲食等等,皆彌陀本願所感。故不須造作,自然出現也。「百味飲食」。百味,指百種好味。又《大論》曰:「有人言,能以百種羹供養,是名百味。餅種數五百,其味有百,是名百味。有人言,百種藥草藥果,作歡喜丸,人飲食,故百味。」按菩薩之果報食與神通變化食,有無量味。彼土甘露味食,焉可思議。所謂百味者,只是順此方習俗耳。「實無食者」。因彼土衆生,蓮生化生,清虛之身,無極之體,本無饑渴之苦,故無食者。但爲意樂而食也。故「見色聞香,以意爲食」,非真食也。又此妙食,具增上用,能增色力,而無便穢。複顯彼土一切,悉皆超世希有。又食者「身心柔軟」,于此妙味亦無貪著。本經《菩薩修持品》雲「于所受用,皆無攝取」。又雲:「舍離一切執著」。故「無所味著」也。食已便自然化去,欲食時隨意複現。一切自在無礙。
又此經文,正顯《往生論》中莊嚴受用功德成就。偈雲:「愛樂佛法味,禅叁昧爲食。」《論注》曰:「是故興大悲願。願我國土,以佛法,以禅定,以叁昧爲食。永絕他食之勞。愛樂佛法味者,如日月燈明佛說《法華經》六十小劫。時會聽者,亦坐一處。六十小劫,謂如食頃。無有一人,若身若心,而生懈倦。以禅定爲食者,謂諸大菩薩,常在叁昧,無他食也。叁昧者,彼諸人天,若須食時,百味嘉肴,羅列在前。眼見色,鼻聞香,身受適悅,自然飽足。食訖已化去。若(再)須(則)複現。其事(載)在經。是故言“愛樂佛法味,禅叁味爲食”。」
複有衆寶妙衣、冠帶、璎珞,無量光明,百千妙色,悉皆具足,自然在身。
上明衣飾受用自在。「冠」者,帽也。「帶」者,衣帶。「璎珞」者,印度貴人男女,編玉以懸于身爲飾,名璎珞。如是衣飾皆以衆寶合成,故雲衆寶妙衣等等。以由寶所成故,光色微妙,如《觀經》雲「一一寶中有五百色光」,是故「無量光明」。又雲「一一光明八萬四千色」,是故「百千妙色」。所雲百千者,蓋極言其多也。又色中複放光明,如《觀經》雲:「琉璃色中出金色光,玻璃色中出紅色光。。。。。。。」等等。故知光色重重無盡,如是衣飾,具足莊嚴,自然在身,非因造作。
所居舍宅,稱其形色。寶網彌覆,懸諸寶鈴。奇妙珍異,周遍校飾。光色晃曜,盡極嚴麗。樓觀欄楯,堂宇房閣,廣狹方圓,或大或小,或在虛空,或在平地,清淨安隱,微妙快樂。應念現前,無不具足。
右明住所,受用具足。「舍宅」,所居之屋,俗雲,宿舍住宅。「稱其形色」者。《會疏》雲:「形,其身大小。色,青黃等色」蓋指房屋之形體與色彩相調和或舍宅之結構、大小、顔色等等,皆與住居者之形色相稱。故形狀稱身如意,色彩悅目賞心。「寶網」者,由寶珠連綴而成之羅網。「彌覆」者,遍蓋也。「懸」者,挂也。「寶鈴」者,珍寶所成之風鈴,隨風能發微妙音聲。「奇妙珍異」者,奇特、美妙、珍貴、希異。此贊網鈴中諸寶之殊勝也。「周遍」者,遍及無余也。「校飾」者,《會疏》曰:「相交莊飾」,(莊飾即裝飾)。「晃曜」「晃」者,光也,晖也。「曜」者,照也。如上雲光中有色,色中有光,互相映飾,故雲「光色晃曜」也。「嚴麗」。「嚴」者,莊也。「麗」者,美好也。「堂宇」:「堂」者,殿也。古曰堂,漢以後曰殿。「宇」者,屋邊也,屋檐也。「房」者,住宅;又堂之中者爲正室,左右爲房。「閣」者,樓也。「廣狹」者,寬窄也。「方圓」,方形與圓形。又凡以直線連綴者,皆攝于方。以弧線形成者,攝于圓。例如扇形,則形兼方圓也。其大小高下,「或在虛空,或在平地」。一一隨人心意,隨念顯現。如《吳譯》曰:「所居七寶舍宅,中有在虛空中者,有在地者。中有欲令舍宅最高者,舍宅即高。中有欲令舍宅最大者,舍宅即大。中有欲令舍宅在虛空者,舍宅即在虛空中。皆自然隨意,在所作爲。」故知彼土舍宅之形狀顔色大小以及升空在地,皆一一如人之意,應念而現。又《唐譯》曰:「于衆生前,自然出現。人皆自謂各處其宮。」如是無量衆生,則有無量宮殿,互入互容,彼此無礙,正顯事事無礙法界。「清淨安隱,微妙快樂」。《會疏》曰:「無五濁,故雲清淨。無變易,故雲安穩。塵塵不思議,故雲微妙。永離身心惱,故雲快樂。」又按《往生論》,如是種種,悉爲一清淨句之所顯現。故雲清淨。如上種種不思議受用之物,悉皆應其心念,立即顯現,故曰「應念現前」。諸受用物,圓具萬德,無欠無余,故曰「無不具足」。
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(六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