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六祖壇經講記 第22集

  六祖壇經講記(22)

  

  善知識!何名般若?般若者,唐言智慧也。一切處所,一切時中,念念不愚,常行智慧,即是般若行。

  

   【善知識!何名般若?般若者,唐言智慧也。】大家來學佛就是想要學到智慧,智慧跟知識是不一樣的,絕大部分的人學佛都是學到知識,只有極少數的人才能學到智慧。知識是學習而來的,是透過看書、聽講而來的,如果你只是自己拼命地看佛經,以爲會開啓智慧,結果可能會令你失望。問題是很多知識份子都是這樣,剛開始看時他會覺得蠻有心得的,一段時間之後,他會遇到瓶頸,他的知識越來越豐富,但是脾氣、毛病、個性…並沒有變,他的智慧沒有增長,增長的只不過是知識、偏見和傲慢。爲什麼?當你解跟行沒有並進的話,你的理解會變成一種偏見,當你的腦袋放的知識、名相越多的話,你會漸漸覺得自己了不起,就會漸漸看不起別人,看不起沒有學佛的人,看不起走道場的信徒,甚至會看不起出家人。到底問題出在哪裏?難道他想這樣嗎?他也不想這樣,那他爲什麼不知不覺會變成這樣?因爲他不明白智慧不是讀來的,也不是學來的。那智慧從哪裏來?第一智慧是做來的,第二智慧是悟來的,第叁智慧是從自性生起的。

  

  我們先談第一個概念,智慧是「做」來的。我們說修行,你想修,那你就要行。古時候有一個神偷,從年輕時代就很有名,他偷了一輩子,等到有一天要退休了,他要傳承他的絕技給他的兒子,問題,他一輩子都沒有跟他兒子說偷東西要注意什麼,也沒有講理論跟方法是什麼,直到要傳承的那一天,他說:「孩子,我將我的絕技傳承給你,只要一個晚上你就會了。」然後他就帶他兒子到一個大戶人家,他對他兒子說:「你趁人家叁更半夜熟睡的時候就進去偷。」他兒子說:「只有我一個人進去嗎?」他說:「你進去偷,我在門口把風。」他兒子就進去了。等他兒子進去後不久,神偷說大聲喊:「有賊啊!」他兒子想:「老爸想和我斷絕父子關系嗎?」情急之下,他就躲在女主人房間的衣櫥裏面。那家人大大小小的長工、園丁,到處找人都找不到,因爲他是躲在女主人的衣櫥裏。等到家丁拿著油燈巡到女主人的房間,當衣櫥一打開,那個兒子把油燈猛地一吹熄,就在那一刹那,很機警地逃出來了。他兒子第一個動作就是沖回家跟他爸算帳。他爸跟他說:「孩子,你不用生氣,我畢生的絕學,你已經學會了。」從這個故事就知道,這是做來的,別人沒有辦法教你,你要自己去做。

  

  一樣的概念,什麼叫禅,什麼叫智慧,什麼叫自性,這沒有辦法跟你講。有一個年輕人,跟一個老師學習,但他老師什麼都不教他,有一天老師帶他到一座橋邊,兩個人走到橋上,老師忽然將他從橋上往下推,他便一下子掉到溪水裏了。學生很生氣,遊上來後氣沖沖地跑到橋頭上,對他老師說:「老師你怎麼了?你什麼都沒有教我,卻一把把我從橋頭上推下去!」他老師就跟他講說:「你先不要生氣,我問你一個問題,當我推你下去的那一刹那,你有沒有欲望?」說:「沒有。」「當我把你推下去的那一刹那,你有沒有妄想?」他說:「好像也來不及妄想,好像什麼也沒有想。」老師說:「怎麼沒有想?我明明聽到你被推下去的那個瞬間,還在喊『啊!』,如果連那個『啊!』都沒有,你就悟道了。」對于很多概念,你要去做,然後不斷地去深入,去領悟。當你有所領悟,也不要太高興,因爲很多層面可能你還不知道。如果沒有人給你點破,你也不明白。但是憑什麼人家要給你點破?你沒有去做,別人根本沒有能力跟你點破,是因爲你在做,我才可以幫你點破。比如說王健民的投手教練,一定是王健民在那裏投,教練才跟他說哪裏投不好,如果他沒有投,教練一定說:「你先投投看,我觀察了再告訴你。」一樣的概念,你今天在學佛,你什麼都沒有做,就想問人家;或者你認爲你在做,但是你根本沒有在做。比如說在山上,我跟同學說:「麻煩一下,下課我們來種一棵樹。」你去倉庫拿一把鋤頭,就跟我講:「師父,我已經把樹種好了。」你才去拿把鋤頭而已,怎麼能說樹已經種好了?拿了鋤頭還要去挖土,挖了土還要種那棵樹,等你樹種完了,才問我,你種樹的過程到底哪裏需要修正?

  

  同樣的,修行的過程中也會有很多問題。比如說有的人念了幾天佛就說:「我念佛,阿彌陀佛也不來,連善財童子也不來,什麼感覺都沒有。」坐禅也一樣,他說:「我已經坐了這麼久,什麼感覺都沒有,我什麼也沒有悟到。」你這樣就錯了。你剛開始應該相信善知識教你的方法,如果你相信他,你應該去做一段長時間,之後,當你請教別人,別人才可以給你指點。你們一般都問我知識上的問題,問瑣碎的問題,沒有人問我修行的問題。

  

  第二個智慧是來自「悟」。從你早上起床的那一刹那,當你眼睛一睜開,當你的腳踩上大地,當你走路去上化妝室…,每個人的感覺都不一樣。絕大部分只有兩種感覺,不是今天很忙,很多事要處理;就是今天很無聊,不知道要做什麼,這兩種感覺都是迷。奇怪,爲什麼你的感覺一輩子都是這樣?!不是覺得人生沒有意義,就是對人生很迷惘。你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裏,當你問別人,別人也跟你一樣,你就以爲這樣很正常。

  

  當你每天早上醒來的那一刹那,你可不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你生命的狀態?你周遭的一切你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嗎?佛經有個譬喻,一個開悟見性的人,看這個世界,好像看手中的一個果子那麼清楚。比如說假設今天這裏有叁十個人,大部分人只管自己專心上課;或者可以感覺到坐你旁邊的人,有沒有專心在上課;能力更好的人,可以感覺到後面的人在打瞌睡…。你可以感覺到身邊的人到底在做什麼嗎?你說:「怎麼有可能?」用腦袋當然沒有可能,因爲用腦袋,你的眼睛看不到後面,因爲眼睛有很多的死角;用耳朵,又受到頻率的限製;但是你用「心」,可以突破人類的感官系統,也就是六根,你可以很清楚地去感受周遭的一切。我現在講的是理論,實際上你是要透過修證的,你要很清楚地知道你生命的狀態,現在到底是什麼情形?你要「活在當下」得自己去體悟,你要老老實實停留在此時此刻,不要進入你的腦袋去搜尋資料,腦袋是自我意識形態,它會打妄想,會有偏見,會産生自己的看法。如果你的腦袋可以讓你開悟解脫,你早就開悟解脫了,你爲什麼還要一再進入你的腦袋呢?你要勇敢地屏棄你的腦袋,你要很清楚地知道你在做一件事情時,你生命的狀態就在此時此刻,你才能越看越清楚,這個你要去體悟。

  

  我記得剛出家的時候,我師父就拿一本出家人必備的書—《華嚴經》的《淨行品》,上面記載上化妝室要生起什麼念頭,下床、吃東西時要生起什麼念頭…,那時候覺得:「怎麼那麼啰嗦?!」爲什麼要這樣呢?我慢慢體悟到,這樣才能夠活在當下。我們做事通常粗心大意,不習慣活在當下,而是活在腦袋,活在習氣中。舉個例子,當別人罵我們時,我們就會生氣,但是當你心中沒有「自尊心」的概念時,你的自尊心就不會受傷害。《壇經》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,我們現在的狀態是「本來有一切物」,我們爲了要保有那一切物,所以才會被傷害,可是你不明白,還拼著塵勞地去追求更多的東西,想搬進你的內在,我們沒有辦法體悟到「本來無一物」的狀態。你沒有這種狀態,一定不會見性;你心中不是只有一物,而是有太多的東西。

  

  第叁,〔般若〕〔智慧〕從「自性」生。你要生起智慧,最直接了當的方式就是要見性。

  

  【一切處所,一切時中,】這段話請你牢記在心中,假設你時時刻刻按照這句話,你的智慧自然會開啓。有去道場的同學,每個月有沒有很期待來上這天的課?其他二十九天你都在做什麼?我們開始來談這個問題。什麼叫〔一切處〕,〔一切時〕?就是時空,你要打破時空的概念。很多的概念大家應該都聽過,應該有這樣的認知。白天上班,你到公司,晚上下班,你就回家,平常你也去道場,或是偶爾去戶外走走,偶爾去市場買菜…。世界上最溫暖的地方是哪裏?家裏,難怪你一天到晚窩在家裏,我故意這樣問,你的回答也是實話,你的腦袋,你個人的好惡就是這個樣子,所以你不得自在,因爲你沒有辦法「遍一切處」。你不但喜歡待在家裏,也喜歡跟聊得來的知己好友相處,深入探討後,會發現你是習慣處在一個安全的地方,在這裏你不會有恐懼,你內在有很深層的恐懼,所以你不會悟道;要悟道的人要大死一番,才有機會悟道。你的恐懼感根深蒂固,使你一直躲在安全的地方,你要躲多久?活著的時候想躲在安全的地方,往生後也想躲在安全的地方,我知道你不敢投胎當牛當馬,不敢爲衆生做牛馬,當然,我們沒有那個境界之前,最好在極樂世界相逢啦!你認爲有就有,你認爲沒有真的沒有。那你問:「罪大惡極的人不相信有地獄,果然沒有地獄嗎?」你不要被他騙,這個世界上有人不信鬼神,也不信因果,他說他不信是騙人,你看,當他遇到困難的時候,他的潛意識裏有沒有鬼神?!他不知道他在騙他自己。我們有辦法看到自己的表意識,沒有辦法看到自己的潛意識。

  

  但是你說「我信」也是騙人,我們沒有真的信,如果你真的信,你一定開悟。不信的人沒有真的不信,信的人也沒有真的信,這叫做凡夫。我們的心沒有很純,我們的心總是夾雜,這就是一種「妄」。所有的地方都應該是你修行的好地方,不論你在做什麼事情。有一個人在拜佛,另一個人在掃地,請問,誰比較恭敬?都一樣?那等一會兒容許我去睡覺嗎?我坐在這裏你會對我恭敬,我去睡覺你會對我恭敬嗎?如果你孩子很有愛心幫助別人,你要不要恭敬?你孩子很用心地去偷東西,你要不要恭敬?答案還要再拉回來,是拜佛比較恭敬還是掃地?不可以講兩者一樣,這是現象,現象本…

《六祖壇經講記 第22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