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祖坛经讲记(22)
善知识!何名般若?般若者,唐言智慧也。一切处所,一切时中,念念不愚,常行智慧,即是般若行。
【善知识!何名般若?般若者,唐言智慧也。】大家来学佛就是想要学到智慧,智慧跟知识是不一样的,绝大部分的人学佛都是学到知识,只有极少数的人才能学到智慧。知识是学习而来的,是透过看书、听讲而来的,如果你只是自己拼命地看佛经,以为会开启智慧,结果可能会令你失望。问题是很多知识份子都是这样,刚开始看时他会觉得蛮有心得的,一段时间之后,他会遇到瓶颈,他的知识越来越丰富,但是脾气、毛病、个性…并没有变,他的智慧没有增长,增长的只不过是知识、偏见和傲慢。为什么?当你解跟行没有并进的话,你的理解会变成一种偏见,当你的脑袋放的知识、名相越多的话,你会渐渐觉得自己了不起,就会渐渐看不起别人,看不起没有学佛的人,看不起走道场的信徒,甚至会看不起出家人。到底问题出在哪里?难道他想这样吗?他也不想这样,那他为什么不知不觉会变成这样?因为他不明白智慧不是读来的,也不是学来的。那智慧从哪里来?第一智慧是做来的,第二智慧是悟来的,第三智慧是从自性生起的。
我们先谈第一个概念,智慧是「做」来的。我们说修行,你想修,那你就要行。古时候有一个神偷,从年轻时代就很有名,他偷了一辈子,等到有一天要退休了,他要传承他的绝技给他的儿子,问题,他一辈子都没有跟他儿子说偷东西要注意什么,也没有讲理论跟方法是什么,直到要传承的那一天,他说:「孩子,我将我的绝技传承给你,只要一个晚上你就会了。」然后他就带他儿子到一个大户人家,他对他儿子说:「你趁人家三更半夜熟睡的时候就进去偷。」他儿子说:「只有我一个人进去吗?」他说:「你进去偷,我在门口把风。」他儿子就进去了。等他儿子进去后不久,神偷说大声喊:「有贼啊!」他儿子想:「老爸想和我断绝父子关系吗?」情急之下,他就躲在女主人房间的衣橱里面。那家人大大小小的长工、园丁,到处找人都找不到,因为他是躲在女主人的衣橱里。等到家丁拿着油灯巡到女主人的房间,当衣橱一打开,那个儿子把油灯猛地一吹熄,就在那一刹那,很机警地逃出来了。他儿子第一个动作就是冲回家跟他爸算帐。他爸跟他说:「孩子,你不用生气,我毕生的绝学,你已经学会了。」从这个故事就知道,这是做来的,别人没有办法教你,你要自己去做。
一样的概念,什么叫禅,什么叫智慧,什么叫自性,这没有办法跟你讲。有一个年轻人,跟一个老师学习,但他老师什么都不教他,有一天老师带他到一座桥边,两个人走到桥上,老师忽然将他从桥上往下推,他便一下子掉到溪水里了。学生很生气,游上来后气冲冲地跑到桥头上,对他老师说:「老师你怎么了?你什么都没有教我,却一把把我从桥头上推下去!」他老师就跟他讲说:「你先不要生气,我问你一个问题,当我推你下去的那一刹那,你有没有欲望?」说:「没有。」「当我把你推下去的那一刹那,你有没有妄想?」他说:「好像也来不及妄想,好像什么也没有想。」老师说:「怎么没有想?我明明听到你被推下去的那个瞬间,还在喊『啊!』,如果连那个『啊!』都没有,你就悟道了。」对于很多概念,你要去做,然后不断地去深入,去领悟。当你有所领悟,也不要太高兴,因为很多层面可能你还不知道。如果没有人给你点破,你也不明白。但是凭什么人家要给你点破?你没有去做,别人根本没有能力跟你点破,是因为你在做,我才可以帮你点破。比如说王健民的投手教练,一定是王健民在那里投,教练才跟他说哪里投不好,如果他没有投,教练一定说:「你先投投看,我观察了再告诉你。」一样的概念,你今天在学佛,你什么都没有做,就想问人家;或者你认为你在做,但是你根本没有在做。比如说在山上,我跟同学说:「麻烦一下,下课我们来种一棵树。」你去仓库拿一把锄头,就跟我讲:「师父,我已经把树种好了。」你才去拿把锄头而已,怎么能说树已经种好了?拿了锄头还要去挖土,挖了土还要种那棵树,等你树种完了,才问我,你种树的过程到底哪里需要修正?
同样的,修行的过程中也会有很多问题。比如说有的人念了几天佛就说:「我念佛,阿弥陀佛也不来,连善财童子也不来,什么感觉都没有。」坐禅也一样,他说:「我已经坐了这么久,什么感觉都没有,我什么也没有悟到。」你这样就错了。你刚开始应该相信善知识教你的方法,如果你相信他,你应该去做一段长时间,之后,当你请教别人,别人才可以给你指点。你们一般都问我知识上的问题,问琐碎的问题,没有人问我修行的问题。
第二个智慧是来自「悟」。从你早上起床的那一刹那,当你眼睛一睁开,当你的脚踩上大地,当你走路去上化妆室…,每个人的感觉都不一样。绝大部分只有两种感觉,不是今天很忙,很多事要处理;就是今天很无聊,不知道要做什么,这两种感觉都是迷。奇怪,为什么你的感觉一辈子都是这样?!不是觉得人生没有意义,就是对人生很迷惘。你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,当你问别人,别人也跟你一样,你就以为这样很正常。
当你每天早上醒来的那一刹那,你可不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你生命的状态?你周遭的一切你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吗?佛经有个譬喻,一个开悟见性的人,看这个世界,好像看手中的一个果子那么清楚。比如说假设今天这里有三十个人,大部分人只管自己专心上课;或者可以感觉到坐你旁边的人,有没有专心在上课;能力更好的人,可以感觉到后面的人在打瞌睡…。你可以感觉到身边的人到底在做什么吗?你说:「怎么有可能?」用脑袋当然没有可能,因为用脑袋,你的眼睛看不到后面,因为眼睛有很多的死角;用耳朵,又受到频率的限制;但是你用「心」,可以突破人类的感官系统,也就是六根,你可以很清楚地去感受周遭的一切。我现在讲的是理论,实际上你是要透过修证的,你要很清楚地知道你生命的状态,现在到底是什么情形?你要「活在当下」得自己去体悟,你要老老实实停留在此时此刻,不要进入你的脑袋去搜寻资料,脑袋是自我意识形态,它会打妄想,会有偏见,会产生自己的看法。如果你的脑袋可以让你开悟解脱,你早就开悟解脱了,你为什么还要一再进入你的脑袋呢?你要勇敢地屏弃你的脑袋,你要很清楚地知道你在做一件事情时,你生命的状态就在此时此刻,你才能越看越清楚,这个你要去体悟。
我记得刚出家的时候,我师父就拿一本出家人必备的书—《华严经》的《净行品》,上面记载上化妆室要生起什么念头,下床、吃东西时要生起什么念头…,那时候觉得:「怎么那么啰嗦?!」为什么要这样呢?我慢慢体悟到,这样才能够活在当下。我们做事通常粗心大意,不习惯活在当下,而是活在脑袋,活在习气中。举个例子,当别人骂我们时,我们就会生气,但是当你心中没有「自尊心」的概念时,你的自尊心就不会受伤害。《坛经》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,我们现在的状态是「本来有一切物」,我们为了要保有那一切物,所以才会被伤害,可是你不明白,还拼着尘劳地去追求更多的东西,想搬进你的内在,我们没有办法体悟到「本来无一物」的状态。你没有这种状态,一定不会见性;你心中不是只有一物,而是有太多的东西。
第三,〔般若〕〔智慧〕从「自性」生。你要生起智慧,最直接了当的方式就是要见性。
【一切处所,一切时中,】这段话请你牢记在心中,假设你时时刻刻按照这句话,你的智慧自然会开启。有去道场的同学,每个月有没有很期待来上这天的课?其他二十九天你都在做什么?我们开始来谈这个问题。什么叫〔一切处〕,〔一切时〕?就是时空,你要打破时空的概念。很多的概念大家应该都听过,应该有这样的认知。白天上班,你到公司,晚上下班,你就回家,平常你也去道场,或是偶尔去户外走走,偶尔去市场买菜…。世界上最温暖的地方是哪里?家里,难怪你一天到晚窝在家里,我故意这样问,你的回答也是实话,你的脑袋,你个人的好恶就是这个样子,所以你不得自在,因为你没有办法「遍一切处」。你不但喜欢待在家里,也喜欢跟聊得来的知己好友相处,深入探讨后,会发现你是习惯处在一个安全的地方,在这里你不会有恐惧,你内在有很深层的恐惧,所以你不会悟道;要悟道的人要大死一番,才有机会悟道。你的恐惧感根深蒂固,使你一直躲在安全的地方,你要躲多久?活着的时候想躲在安全的地方,往生后也想躲在安全的地方,我知道你不敢投胎当牛当马,不敢为众生做牛马,当然,我们没有那个境界之前,最好在极乐世界相逢啦!你认为有就有,你认为没有真的没有。那你问:「罪大恶极的人不相信有地狱,果然没有地狱吗?」你不要被他骗,这个世界上有人不信鬼神,也不信因果,他说他不信是骗人,你看,当他遇到困难的时候,他的潜意识里有没有鬼神?!他不知道他在骗他自己。我们有办法看到自己的表意识,没有办法看到自己的潜意识。
但是你说「我信」也是骗人,我们没有真的信,如果你真的信,你一定开悟。不信的人没有真的不信,信的人也没有真的信,这叫做凡夫。我们的心没有很纯,我们的心总是夹杂,这就是一种「妄」。所有的地方都应该是你修行的好地方,不论你在做什么事情。有一个人在拜佛,另一个人在扫地,请问,谁比较恭敬?都一样?那等一会儿容许我去睡觉吗?我坐在这里你会对我恭敬,我去睡觉你会对我恭敬吗?如果你孩子很有爱心帮助别人,你要不要恭敬?你孩子很用心地去偷东西,你要不要恭敬?答案还要再拉回来,是拜佛比较恭敬还是扫地?不可以讲两者一样,这是现象,现象本…
《六祖坛经讲记 第22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