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来就有分别;至于要不要恭敬决定在那个人的心,也就是说这个人在拜佛时,心是不是恭敬?!有些人把拜佛变成一种形式,好像不拜就怪怪的;很多人在拜佛时,内心还是有所求的,佛弟子也在求,有求是必应,但是你不会开悟。《心经》里讲「无智亦无得」,以「无所得故」,才会悟,不然悟不了。那答案已经出现了,不管你在什么地方,不管你在公司、菜市场,在人世红尘当中,由你这个人的「心」决定,你的心清净,当下「直心是道场」,这是很清楚的概念。很多同学都知道这个概念,但要时时刻刻把持住这样的正念,不简单,环境的因素太复杂。今天有没有开冷气?有;冷气关掉你就知道,「师父,你讲得真好,可是真热!」我今天讲得好的目的就是不让你热。你说:「我感觉真好,就是做不到啦!」你讲那句话不是等于白讲吗?当你否定了自己,间接也否定了对方。你以往去道场时,难免会品头论足,还会说:「这个道场有没有道风,我一看就知道。」曾经有一个人到我们山上,一进去就对我说:「哦,师父,你这儿有修啊!」我说:「你怎么知道有修?」他说:「我觉得这里很干净。」我说:「你去棒球场,比赛以前也很干净。」有没有修,不是看这个地方干不干净。有一个人到老子家拜访,一进去就看到他家里有一只老鼠,碗也没有洗,那个人掉头要走,还骂老子一顿;老子被他骂了十五分钟,只是笑笑,那个人回去后睡不着觉,想着:「为什么我骂了他,他还笑笑?」他觉得自己彻底被老子打败了。我有个习惯,一般人只要去找我,我就会泡茶给他喝,而且他坐多久我就会陪他坐多久,因为我都不用回家啊,因为我本来就没有离开家。主人没有来去,只有客人有来去,所以叫做「客尘」,所以你不要到处住旅馆,你要开旅馆,你要知道,无所从来,亦无所去,是名如来。
第二个概念〔一切时中〕—时间。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,请问,你有没有说过「人生如梦」这句话,你认同这句话吗?认同?!请问,你晚上有没有做过梦?那梦是不是你心变现的?这个茶杯是不是你心变现的?我这个人是不是你心变现的?你怎么不把我变得英俊一点(笑)?来,解释一下,为什么我是你变的?但是如果你没有心,我的形象还是在啊!花草树木没有心,我欣赏花草树木,花草树木并不知道,它还是它,我还是我,我们的形象依旧在。我问你这个,就像前面讲的「风动幡动,六祖讲仁者心动。」那个公案,不论有没有心动,风还是风,幡还是幡,只不过因为心动,产生的感受不同。如果我跟你讲梦是你变的,没有学佛的人也会承认,但是你跟他说台湾玉山是他变的,他就不能够认同,这个概念很难讲。以佛经的理论,玉山、喜玛拉雅山,甚至地球都可以是你变的,但绝大部分的人没有办法接受。
唯识学经常在讲这个部分,譬如说:看到火车来了,要不要闪?当然要闪火车啊!你执着它存在,所以就会撞到;那现实跟理论就不能够印证了吗?。佛经里讲「火不能烧,水不能淹」,但我们遇到火就烧到,因为我们认为它是火,认为我们有肉体,就烧到了;观世音菩萨,火就不能烧他。同样的,这是一堵墙,你为什么不能穿过去?因为对于你的脑袋来说,它是墙,你的脑袋认为你是身体,所以你不能过去。在佛经里「穿墙过」是小事情。我现在告诉你答案,理论是这样说的,但是我们没有修证到那个程度,所以你不要怀疑那个理论。我们会怀疑,是你的自性在怀疑,还是脑袋在怀疑?脑袋!你的脑袋不能够接受这样的事实和理论,因为和它相抵触。佛为什么要将一乘说三乘呢?明明跟二乘人讲无常,为什么临涅槃时讲真常?因为要按照各人的程度来说。
你现在要明白一个概念,因我们现在讲的是〔时〕,〔时〕是什么?「人生如梦」这句话不是指你晚上在做梦,它有没有包括白天?白天跟晚上合起来才叫「人生如梦」对不对?你潜意识里可以认同晚上做梦,但白天你不能够认同,你不觉得我们内心充满矛盾吗?!你现在白天坐在这里上课,你却不能够认同你现在在做梦,你现在跟晚上的梦是一样的。你为什么可以认同晚上的梦呢?因为你已经从梦中醒来了;你为什么不能够认同白天你一样在做白日梦呢?因为你还没有从白天醒来;如果你从白天醒来,那你就开悟了,这才叫做人生如梦嘛!请问,你在梦中有没有曾经梦过恐龙?你醒来时发现恐龙是你心变现的;假设你也认同我们现在在做梦,那玉山不也是我变现的吗?我要怎么梦我就怎么梦。你今天之所以不敢承认,难道是因为那个东西的大跟小吗?因为茶杯比较小,你敢说是你变的,而玉山很大,你便不敢说。我们一般人不能够认同或不相信白天在做梦,如果你彻底认同「人生如梦」,佛经里讲的就不难懂,《金刚经》讲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」,一切都是你变现的,你就不会怀疑。到底是你变我,还是我变你?佛经里好像没有说;「禅」为什么叫做「教外别传」?教就是经教,教外就是离开经典里面的文字,只谈一个「以心传心」,当你答不出来的时候,不是你脑袋里没有那个概念,就是经上没有提过那件事。你要这样一直训练,不要一直依赖它。那你问我这个问题:「是你变我,还是我变你?」我的回答是:「我心中没有这个概念。」你不要死记我上课时的回答,你当下就要体悟。我回答的用意是什么?刚才那个问题,是我故意问你的,「我心中没有这个概念。」你那个问题就已经不是问题了。所以无论什么时间,时时你都可以悟,上课你也可以悟,你能体悟你就拿去,拿什么去?无来无去。
〔一切时〕是什么意思?不论白天,不论晚上;不论你现在是身体健康,还是生病;不论你是穷困,还是富贵;不论你现在是一个人,还是身边有很多人…你的心不要因为没有一个人能够看到你,你就可以摸鱼,你就可以满足你自己的欲望。我们心中事实上是有个贼,小偷在心里面,随时都准备偷东西。这个概念不是简单的几个概念,你自己在那里讲口头禅,你讲:「事实上可以察觉到每个人都是双重性格。」不对,是多重性格!时间一改变,你这个人就变;这个世界上,我们最不信任的是自己。我记得十年前,刚开始就跟学生讲学佛要发菩提心,十年后还要讲,没有办法发就是没有办法发,讲到最后只好随便他啦!你们的潜意识还是认为做不到,把「不可能」跟「可能」的概念拿掉,因为这个概念会障碍你。再来,你个人的根器,你是上根利智或下根器,把这个概念拿掉,我只看你心中的佛,不看你心中的根器。你心中的根器还不是你创造的?!不然谁创造的?!所以,只要是障碍你的概念,你自己把它拿掉可以吗?把档案消除,不然你们会中毒。所以〔一切处〕,〔一切时〕,你是可以做到的。
【念念不愚,常行智慧,即是般若行。】〔念念〕即「念」,〔不愚〕即「佛」,〔念念不愚〕就是「念佛」。大部分的人,以为念佛就是念阿弥陀佛或观世音菩萨的名号;但是,愿意突破的人,你还是要跟他讲:「所谓念佛就是要念念不愚,念念觉悟,这叫真念佛。」就看他愿不愿意接受这个观念。一个人假设还想突破,你就跟他讲,假设不愿意,那这样就好了。我举个例子,是高中毕业比较有成就,还是大学毕业比较有成就?不一定!假设他只愿意读到高中,我们就鼓励他:「学历不是重点,自己清楚自己的志向才是重点。」假设他愿意读到大学,你就不可以跟他讲:「不要读那么高啦,高中就好了。」事实上佛法很简单,你只要按照父母跟孩子讲话的角度,你就很容易懂佛法;如果你是个明理的父母,就随顺孩子的想法及程度来开导他,他想学,我就让他学;他不想学,我也可以认同,支援他、鼓励他继续到社会大学去学吧!只要愿意学,只要学对,走哪一条路都可以。
一样的道理,他只要一心念阿弥陀佛:「好,你就好好地念,你以后也是可以成就的。」他如果要从心地功夫下手:「可以,你也可以成就的。」都可以成就,这点是很重要的,这一点是我们跟任何人讲话,尤其是在教育子女,每个人都是法师,没有人不是法师,法师不是指出家人,为人说法就叫做法师,所以,你们应该常常是你们子女、朋友的法师,你们要亦师亦友亦父母,这样你就很容易去明白这种概念。
再来谈「什么叫做智慧?」就是说你不可以掉入空间和时间的陷阱,不可以因为在公司上班有薪水,就比较愿意付出,下班因为没有薪水就不愿意付出。同样的,我们常常看到「在道场一种人,回家是另一种人。」或「当志工一种人,回家又是另一种人。」,很多志工回家还跟人吵架,有时候你只要好好地看看你自己,你就会看不下去。你这个人太复杂,你这样怎么会快乐?人之所以会快乐,就是要从一而终,「对任何人我都是这种状态。」「在任何时空我依旧是如此。」你就很轻松,很单纯,不需要一天到晚「白天见人说人话,晚上见鬼就说鬼话。」是人还是鬼也不知道,所以我说真是复杂。你的觉性要生起来,家里是道场,公司是道场,道场本身也是道场。所以应该念念觉悟,念念恭敬,对所有的人都尊敬。
时间是什么意思呢?它不是单纯指二十四小时,它是指时间的阶段性,比如说人生有成败兴衰,那个也是时间的阶段性,你没有看到吗?你不可以说:「我身体健康时有正念,但是生病时失去了正念。」应该是:「健康时我懂佛法,我生病了依旧懂佛法。」不会「因为我病了,我开始乱了。」你乱什么?你这么害怕生病吗?就像有一个人害怕呼吸空气一样。为什么这么讲呢?呼吸空气是很正常的,生病也是很正常的,那死掉呢?更正常。你不管健康或不健康,你的心态要一样;不管得意或失意,观念要一样;你要从早上到晚上,接着从人生的每个阶段去明白,就像你从「潜龙勿用」,到「见龙在田」,到「利见大人」,一直到「飞龙在天」、「亢龙有悔」,你人生的阶段你都明白了,就可以安住了。为什么?因为本来就诸行无常,只是你要去彻底明白。
你不要小看时间和空间,时空就可以包括一切了,在这个时空当中,念念都不会迷失,凭什么呢?凭你真的懂,真懂不会迷失;不懂一定迷失。权势可以让一个人腐败,名利可以让一个人失去节操。所以你要真的懂,你要常常这么训练,要训练「一百块如梦幻泡影,一千万如梦幻泡影…」你没有透过这样的训练,你遇到境界就迷失了,这就是真正的智慧。你说:「我现在没有见性呢!我能够产生真正的般若智慧吗?」纵使我们现在的智慧不是真正的般若智慧,但你在接近般若智慧的时候,你最起码要有个正念,因为这个正念不会让你犯错,你不要失念,失去那个正念。先学这个概念,久了智慧就出来了。什么叫〔般若行〕?就是智慧的展现。
《六祖坛经讲记 第22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