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來就有分別;至于要不要恭敬決定在那個人的心,也就是說這個人在拜佛時,心是不是恭敬?!有些人把拜佛變成一種形式,好像不拜就怪怪的;很多人在拜佛時,內心還是有所求的,佛弟子也在求,有求是必應,但是你不會開悟。《心經》裏講「無智亦無得」,以「無所得故」,才會悟,不然悟不了。那答案已經出現了,不管你在什麼地方,不管你在公司、菜市場,在人世紅塵當中,由你這個人的「心」決定,你的心清淨,當下「直心是道場」,這是很清楚的概念。很多同學都知道這個概念,但要時時刻刻把持住這樣的正念,不簡單,環境的因素太複雜。今天有沒有開冷氣?有;冷氣關掉你就知道,「師父,你講得真好,可是真熱!」我今天講得好的目的就是不讓你熱。你說:「我感覺真好,就是做不到啦!」你講那句話不是等于白講嗎?當你否定了自己,間接也否定了對方。你以往去道場時,難免會品頭論足,還會說:「這個道場有沒有道風,我一看就知道。」曾經有一個人到我們山上,一進去就對我說:「哦,師父,你這兒有修啊!」我說:「你怎麼知道有修?」他說:「我覺得這裏很幹淨。」我說:「你去棒球場,比賽以前也很幹淨。」有沒有修,不是看這個地方幹不幹淨。有一個人到老子家拜訪,一進去就看到他家裏有一只老鼠,碗也沒有洗,那個人掉頭要走,還罵老子一頓;老子被他罵了十五分鍾,只是笑笑,那個人回去後睡不著覺,想著:「爲什麼我罵了他,他還笑笑?」他覺得自己徹底被老子打敗了。我有個習慣,一般人只要去找我,我就會泡茶給他喝,而且他坐多久我就會陪他坐多久,因爲我都不用回家啊,因爲我本來就沒有離開家。主人沒有來去,只有客人有來去,所以叫做「客塵」,所以你不要到處住旅館,你要開旅館,你要知道,無所從來,亦無所去,是名如來。
第二個概念〔一切時中〕—時間。我舉個很簡單的例子,請問,你有沒有說過「人生如夢」這句話,你認同這句話嗎?認同?!請問,你晚上有沒有做過夢?那夢是不是你心變現的?這個茶杯是不是你心變現的?我這個人是不是你心變現的?你怎麼不把我變得英俊一點(笑)?來,解釋一下,爲什麼我是你變的?但是如果你沒有心,我的形象還是在啊!花草樹木沒有心,我欣賞花草樹木,花草樹木並不知道,它還是它,我還是我,我們的形象依舊在。我問你這個,就像前面講的「風動幡動,六祖講仁者心動。」那個公案,不論有沒有心動,風還是風,幡還是幡,只不過因爲心動,産生的感受不同。如果我跟你講夢是你變的,沒有學佛的人也會承認,但是你跟他說臺灣玉山是他變的,他就不能夠認同,這個概念很難講。以佛經的理論,玉山、喜瑪拉雅山,甚至地球都可以是你變的,但絕大部分的人沒有辦法接受。
唯識學經常在講這個部分,譬如說:看到火車來了,要不要閃?當然要閃火車啊!你執著它存在,所以就會撞到;那現實跟理論就不能夠印證了嗎?。佛經裏講「火不能燒,水不能淹」,但我們遇到火就燒到,因爲我們認爲它是火,認爲我們有肉體,就燒到了;觀世音菩薩,火就不能燒他。同樣的,這是一堵牆,你爲什麼不能穿過去?因爲對于你的腦袋來說,它是牆,你的腦袋認爲你是身體,所以你不能過去。在佛經裏「穿牆過」是小事情。我現在告訴你答案,理論是這樣說的,但是我們沒有修證到那個程度,所以你不要懷疑那個理論。我們會懷疑,是你的自性在懷疑,還是腦袋在懷疑?腦袋!你的腦袋不能夠接受這樣的事實和理論,因爲和它相抵觸。佛爲什麼要將一乘說叁乘呢?明明跟二乘人講無常,爲什麼臨涅槃時講真常?因爲要按照各人的程度來說。
你現在要明白一個概念,因我們現在講的是〔時〕,〔時〕是什麼?「人生如夢」這句話不是指你晚上在做夢,它有沒有包括白天?白天跟晚上合起來才叫「人生如夢」對不對?你潛意識裏可以認同晚上做夢,但白天你不能夠認同,你不覺得我們內心充滿矛盾嗎?!你現在白天坐在這裏上課,你卻不能夠認同你現在在做夢,你現在跟晚上的夢是一樣的。你爲什麼可以認同晚上的夢呢?因爲你已經從夢中醒來了;你爲什麼不能夠認同白天你一樣在做白日夢呢?因爲你還沒有從白天醒來;如果你從白天醒來,那你就開悟了,這才叫做人生如夢嘛!請問,你在夢中有沒有曾經夢過恐龍?你醒來時發現恐龍是你心變現的;假設你也認同我們現在在做夢,那玉山不也是我變現的嗎?我要怎麼夢我就怎麼夢。你今天之所以不敢承認,難道是因爲那個東西的大跟小嗎?因爲茶杯比較小,你敢說是你變的,而玉山很大,你便不敢說。我們一般人不能夠認同或不相信白天在做夢,如果你徹底認同「人生如夢」,佛經裏講的就不難懂,《金剛經》講「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」,一切都是你變現的,你就不會懷疑。到底是你變我,還是我變你?佛經裏好像沒有說;「禅」爲什麼叫做「教外別傳」?教就是經教,教外就是離開經典裏面的文字,只談一個「以心傳心」,當你答不出來的時候,不是你腦袋裏沒有那個概念,就是經上沒有提過那件事。你要這樣一直訓練,不要一直依賴它。那你問我這個問題:「是你變我,還是我變你?」我的回答是:「我心中沒有這個概念。」你不要死記我上課時的回答,你當下就要體悟。我回答的用意是什麼?剛才那個問題,是我故意問你的,「我心中沒有這個概念。」你那個問題就已經不是問題了。所以無論什麼時間,時時你都可以悟,上課你也可以悟,你能體悟你就拿去,拿什麼去?無來無去。
〔一切時〕是什麼意思?不論白天,不論晚上;不論你現在是身體健康,還是生病;不論你是窮困,還是富貴;不論你現在是一個人,還是身邊有很多人…你的心不要因爲沒有一個人能夠看到你,你就可以摸魚,你就可以滿足你自己的欲望。我們心中事實上是有個賊,小偷在心裏面,隨時都准備偷東西。這個概念不是簡單的幾個概念,你自己在那裏講口頭禅,你講:「事實上可以察覺到每個人都是雙重性格。」不對,是多重性格!時間一改變,你這個人就變;這個世界上,我們最不信任的是自己。我記得十年前,剛開始就跟學生講學佛要發菩提心,十年後還要講,沒有辦法發就是沒有辦法發,講到最後只好隨便他啦!你們的潛意識還是認爲做不到,把「不可能」跟「可能」的概念拿掉,因爲這個概念會障礙你。再來,你個人的根器,你是上根利智或下根器,把這個概念拿掉,我只看你心中的佛,不看你心中的根器。你心中的根器還不是你創造的?!不然誰創造的?!所以,只要是障礙你的概念,你自己把它拿掉可以嗎?把檔案消除,不然你們會中毒。所以〔一切處〕,〔一切時〕,你是可以做到的。
【念念不愚,常行智慧,即是般若行。】〔念念〕即「念」,〔不愚〕即「佛」,〔念念不愚〕就是「念佛」。大部分的人,以爲念佛就是念阿彌陀佛或觀世音菩薩的名號;但是,願意突破的人,你還是要跟他講:「所謂念佛就是要念念不愚,念念覺悟,這叫真念佛。」就看他願不願意接受這個觀念。一個人假設還想突破,你就跟他講,假設不願意,那這樣就好了。我舉個例子,是高中畢業比較有成就,還是大學畢業比較有成就?不一定!假設他只願意讀到高中,我們就鼓勵他:「學曆不是重點,自己清楚自己的志向才是重點。」假設他願意讀到大學,你就不可以跟他講:「不要讀那麼高啦,高中就好了。」事實上佛法很簡單,你只要按照父母跟孩子講話的角度,你就很容易懂佛法;如果你是個明理的父母,就隨順孩子的想法及程度來開導他,他想學,我就讓他學;他不想學,我也可以認同,支援他、鼓勵他繼續到社會大學去學吧!只要願意學,只要學對,走哪一條路都可以。
一樣的道理,他只要一心念阿彌陀佛:「好,你就好好地念,你以後也是可以成就的。」他如果要從心地功夫下手:「可以,你也可以成就的。」都可以成就,這點是很重要的,這一點是我們跟任何人講話,尤其是在教育子女,每個人都是法師,沒有人不是法師,法師不是指出家人,爲人說法就叫做法師,所以,你們應該常常是你們子女、朋友的法師,你們要亦師亦友亦父母,這樣你就很容易去明白這種概念。
再來談「什麼叫做智慧?」就是說你不可以掉入空間和時間的陷阱,不可以因爲在公司上班有薪水,就比較願意付出,下班因爲沒有薪水就不願意付出。同樣的,我們常常看到「在道場一種人,回家是另一種人。」或「當志工一種人,回家又是另一種人。」,很多志工回家還跟人吵架,有時候你只要好好地看看你自己,你就會看不下去。你這個人太複雜,你這樣怎麼會快樂?人之所以會快樂,就是要從一而終,「對任何人我都是這種狀態。」「在任何時空我依舊是如此。」你就很輕松,很單純,不需要一天到晚「白天見人說人話,晚上見鬼就說鬼話。」是人還是鬼也不知道,所以我說真是複雜。你的覺性要生起來,家裏是道場,公司是道場,道場本身也是道場。所以應該念念覺悟,念念恭敬,對所有的人都尊敬。
時間是什麼意思呢?它不是單純指二十四小時,它是指時間的階段性,比如說人生有成敗興衰,那個也是時間的階段性,你沒有看到嗎?你不可以說:「我身體健康時有正念,但是生病時失去了正念。」應該是:「健康時我懂佛法,我生病了依舊懂佛法。」不會「因爲我病了,我開始亂了。」你亂什麼?你這麼害怕生病嗎?就像有一個人害怕呼吸空氣一樣。爲什麼這麼講呢?呼吸空氣是很正常的,生病也是很正常的,那死掉呢?更正常。你不管健康或不健康,你的心態要一樣;不管得意或失意,觀念要一樣;你要從早上到晚上,接著從人生的每個階段去明白,就像你從「潛龍勿用」,到「見龍在田」,到「利見大人」,一直到「飛龍在天」、「亢龍有悔」,你人生的階段你都明白了,就可以安住了。爲什麼?因爲本來就諸行無常,只是你要去徹底明白。
你不要小看時間和空間,時空就可以包括一切了,在這個時空當中,念念都不會迷失,憑什麼呢?憑你真的懂,真懂不會迷失;不懂一定迷失。權勢可以讓一個人腐敗,名利可以讓一個人失去節操。所以你要真的懂,你要常常這麼訓練,要訓練「一百塊如夢幻泡影,一千萬如夢幻泡影…」你沒有透過這樣的訓練,你遇到境界就迷失了,這就是真正的智慧。你說:「我現在沒有見性呢!我能夠産生真正的般若智慧嗎?」縱使我們現在的智慧不是真正的般若智慧,但你在接近般若智慧的時候,你最起碼要有個正念,因爲這個正念不會讓你犯錯,你不要失念,失去那個正念。先學這個概念,久了智慧就出來了。什麼叫〔般若行〕?就是智慧的展現。
《六祖壇經講記 第22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