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六祖壇經講記 第25集

  六祖壇經講記(25)

  

  善知識!迷人口念,當念之時,有妄有非;念念若行,是名真性。悟此法者,是般若法;修此行者,是般若行。不修即凡;一念修行,自身等佛。

  

  【善知識!迷人口念,】迷人只是口念「摩诃般若波羅蜜」。誦經很好,但要懂得道理。比如有人早上八點鍾上班,八點半就下班,就是說把《金剛經》半點鍾念完就下班了。你以爲這樣就下班了!修行這樣就算了嗎?你覺得這樣有交待了;你對誰交待?不是只叫你把什麼經誦一遍,你就覺得你的功課做完了。你要明白佛真正的意思,你是可以念,念就是要你了解,了解就是讓你落實在生活,落實在生活就是讓你去幫助衆生,這才是修行啊!

  

  【當念之時,有妄有非;】一般人,念時心中妄想紛飛,産生不善的概念。你誦經也好,念佛也好,縱使你在念時像個菩薩,念完你還不是一樣打妄想?!貪婪的依舊是貪婪,固執的依舊固執;你不要這樣修,這樣不對。我不是否認你誦經,或念佛,只是你內在不明白道理,你在那裏打妄想,是不對的。

  

  【念念若行,】念念不愚。念念有般若智慧,以般若智慧落實在生活。

  

  【是名真性。】這才是你真如本性的妙用。談到「用」,佛跟我們哪裏一樣?自性一樣,佛跟我們展現出來的現象和作用不一樣。佛有叁十二相好,佛的「用」無障礙,我們的「用」,不是亂用,就是傷害別人,也讓自己受苦;佛的「用」,不但善待自己,也利益一切衆生,那叫妙用,也叫慈悲,差別就在這裏。

  

  【悟此法者,是般若法;修此行者,是般若行。】〔此法〕是「摩诃般若波羅蜜法」。[修此行者,是般若行。]悟後起修。你不明白道理,你要怎麼修?請問,你現在明白道理了嗎?你應該還停留在似懂非懂;要分辨懂不懂很簡單,人家隨便問你一個問題,一個真懂的人不但會講,而且可以舉例說明。似懂非懂,要不要修?告訴你一個很簡單的答案:「會的部份先修。」你完全不會?這是錯的,有某些概念你是一定懂的,身爲子女一定要孝順父母,這個道理是肯定的,這樣的修跟以後開悟有沒有幫助?沒有孝順父母的人能夠開悟嗎?我從來沒有看過這種事情。你們摸著良心講,你們想要學佛,卻不孝順父母,事實上你內心是有矛盾的。至于說更深的道理,慢慢來,隨著你的理解你自然就會做。但是不要一直做一些欺騙自己的事情,這樣修很痛苦,不但自己不受用,而且會讓別人看不起。要「解行相應」,這比「解行並重」更好;「解行並重」就是說解門和行門要同時,要不離,但是你不一定有相應。你要相應,你要把《六祖壇經》裏的道理,跟你的生活相應,這樣才受益。「解行並重」是對的,但我怕你會掉入一種口頭禅;但是「解行相應」,你馬上就能知道你有沒有相應。你現在煩惱是煩惱,菩提是菩提,就是不相應。什麼叫相應?煩惱即菩提。

  

  【不修即凡,】你不修永遠都是凡夫,凡夫的特色就是煩惱,就是妄想執著,就是傷害自己,也傷害別人。

  

  【一念修行,自身等佛。】《六祖壇經》裏面常常用這樣的話,好像「一念之間」就能夠怎麼樣,這個「一念之間」就是頓悟,但是我們的心總是不願意相信你可以頓悟。你內心到底是什麼障礙你,使你不相信你可以一念之間頓悟?你說:「怎麼可能一下子?」那要多久的時間?你又講不出來;如果你是這樣,你讀《六祖壇經》,或是任何的大乘經都不能相應。「一念愚即衆生,一念智即佛。」六祖大師常常談這個概念,但你爲什麼不頓悟?你潛意識不讓自己頓悟,怪誰!講來講去,還不是你的腦袋在障礙你自己?!絕大部分人知道應該孝順父母,但他不見得很孝順,假設你是那種人,那你什麼時候才決定要孝順父母?你看,我這樣的問法很奇怪。他可以一念之間就決定要不要孝順父母。一樣的道理,你不可以一念之間就決定你要好好修行嗎?你們喜歡來上課,聽高深哲理,跟你是個修行人是不一樣的。一念修行就是一種覺悟,你現在有壞習慣,你願意當下改過,也是一種覺悟;你現在做錯了,願意改過遷善,也是一種覺悟。覺悟有分很多種,不見得一覺悟你就大徹大悟,你願意改錯,就是一種覺悟。趙州禅師是個了不起的禅師,他一生小悟無數,大悟叁次,但是他到了八十歲還在到處參學,了不起!你接著又掉入一個概念:「爲什麼開悟要那麼多次?」你看六祖好像是兩次;悟到什麼程度,只有他自己知道。縱使他已經大徹大悟,他慈悲爲懷,爲了讓你學習他求法的精神,他有沒有可能表演給你看?有。就像虛雲老和尚,活到一百二十歲,近代的高僧大德,他表現出來也是:「我慚愧,虛晃一生啊。」但他卻是了不起的人物呢!你好好突破吧!

  

  善知識!凡夫即佛,煩惱即菩提。前念迷即凡夫,後念悟即佛;前念著境即煩惱,後念離境即菩提。善知識!摩诃般若波羅蜜,最尊最上最第一,無住無往亦無來,叁世諸佛皆從中出。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,如此修行,定成佛道,變叁毒爲戒定慧。

  

  【善知識!凡夫即佛,煩惱即菩提。】〔凡夫即佛]說的是「性」,[煩惱即菩提〕說的是「空」,這就叫不二法門。〔即〕字很巧妙,如果沒有這個〔即〕字,兩個就是對待的,我們常常在兩個當中選一個;〔即〕字就是不二。爲什麼?凡夫跟佛自性是一樣,所以每個人都可以成佛,你不用懷疑;每個人都可以成功,你不用懷疑。我們鼓勵社會人士,不講佛性,講成功的可能性,無論你的出身背景,因緣條件,只要你願意努力,每個人都能夠成功。什麼叫〔煩惱即菩提〕?有人說:「煩惱即菩提」?那就不用修了!我就是充滿煩惱,就是沒有智慧。這裏面的〔菩提〕就是智慧,這兩個爲什麼會一樣呢?〔煩惱〕的本質是空,〔菩提〕的本性還是空,一切法畢竟空;從「空」的角度來看,它們都是空無自性的。不論你現在煩惱多重,你只要能夠悟到煩惱即是空性,或是你的無明本身也是空性,你當下就能夠覺悟的。你說:「哪裏有可能?」你已經把你的煩惱變成一個現象,只要在現象中,就有多、寡,你說:「煩惱好多,怎麼可能把它去除?」但是,你悟到本性的話,無論你是一個煩惱,還是一萬個,當下是一樣的。因爲大家一直停留在現象,你就說你內在的汙垢就像百年老店的一口鍋,怎麼能夠洗幹淨?所以你一直沒有辦法突破你的內在,那口鍋,無論你去買新的,還是用了一百年,當下就是空,就這是頓悟;從現象的角度就得慢慢來。

  

  世間的人都可以很快樂很幸福,爲什麼他快樂不起來,沒有幸福的感覺呢?他覺得現象中少了什麼東西,比如少了一幢房子,少了一個孩子,少了別人的關心,你在現象當中,所以你一直快樂不起來。不是這個樣子,是你在看這個世界,而不是你要擁有這個世界。看這個世界,就是看你的心;你懂得這個道理,你現在就可以快樂。但是,不明白道理的人,他缺少很多的東西,所以他要付出很多代價,來換取他所失去的東西。他在一直這麼追尋的過程中,事實上是痛苦的,當他擁有了他認爲失去的東西時,他可能會更空虛,更寂寞,更遺憾。原來他本來什麼都有,但是爲了去追求以爲沒有的,他發現原本有的他居然不會善用。這樣的概念不難懂,你們每個人都沒有資格煩惱,你只是沒有察覺到,被你的概念騙得團團轉,才開始抱怨你的命。你人生坎坷,機遇不好,這都是誤會,只要在現象界的東西,你都會被騙。只要悟到本性,只要在悟到的那一霎那,一切都是平等:「原來佛跟凡夫是平等,原來多一個跟少一個是平等…。」

  

  【前念迷即凡夫,後念悟即佛;】迷的人就叫〔凡夫〕,執著就是〔迷〕。開悟也不是很困難,你不要執著就好了。你爲什麼還要執著呢?你現在到底有什麼好執著的?你能夠講出一個不能夠解決的執著嗎?你的執著沒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。無論你現在發生什麼事情,都屬正常,因爲那是因緣所生,好事也好,壞事也好,你現在病痛也好,健康也好,都是因緣所生。你沒有智慧,還不是因緣所生,妄想執著所生?!你爲什麼有智慧?因緣所生,因爲妄想執著消失了。天下沒有什麼奇怪的事,都很正常;換個角度,一切的現象都是正常的現象。明白這個道理,你就是平常心。

  

  [後念悟即佛;]悟的人就叫〔佛〕。凡夫和佛的差別就在迷悟之間,即一念之間。

  

  【前念著境即煩惱,後念離境即菩提。】煩惱怎麼起的?你執著那個境界,煩惱就起,你不執著那個境界,智慧就生。文字講〔前念、後念、前念、後念…〕,過去就過去了,你不要一直說你過去怎麼樣,你的好,你過去的豐功偉業我不想聽,你的不好,你過去作奸犯科,我也不想聽;過去都過去了,把握當下,就是把握這一念。你只要一念進去,不得了,真的一念讓你觸到,你就會發現,原來「不執著」才是人世間最快樂的一件事情!比如說你現在口袋帶著錢,當然錢要帶好,萬一不小心丟掉,反正別人會花,又不會損失掉。爲什麼那個人撿到?這是你跟他的因緣嘛!你爲什麼攢那麼多錢都拿給醫生花?你拼命攢錢攢到生病;如果彼此都能夠明白這個道理,那就世界大同。你說:「小孩子很難教,他不聽我的話。」小孩要聽你的話,你也要聽他的話,這樣才公平嘛!只要你願意聽你小孩的話,他一定願意聽你的話;「老板很難做,員工不順從我。」只要你順從你的員工,員工就會順從你;「師父,那些人管不了。」只要你願意讓別人管,他們也會讓你管。你把這些概念都明白了,你會覺得人生就像白雲流水,沒有障礙,你跟任何人在一起都是皆大歡喜。這個概念不需要高深的般若智慧,但能夠做到的人很少;沒有誰要聽誰的話啦!所以打破你的概念,不要執著。

  

  【善知識!摩诃般若波羅蜜,最尊最上最第一,無住無往亦無來,叁世諸佛皆從中出。】〔…

《六祖壇經講記 第25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