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六祖坛经讲记 第25集

  六祖坛经讲记(25)

  

  善知识!迷人口念,当念之时,有妄有非;念念若行,是名真性。悟此法者,是般若法;修此行者,是般若行。不修即凡;一念修行,自身等佛。

  

  【善知识!迷人口念,】迷人只是口念「摩诃般若波罗蜜」。诵经很好,但要懂得道理。比如有人早上八点钟上班,八点半就下班,就是说把《金刚经》半点钟念完就下班了。你以为这样就下班了!修行这样就算了吗?你觉得这样有交待了;你对谁交待?不是只叫你把什么经诵一遍,你就觉得你的功课做完了。你要明白佛真正的意思,你是可以念,念就是要你了解,了解就是让你落实在生活,落实在生活就是让你去帮助众生,这才是修行啊!

  

  【当念之时,有妄有非;】一般人,念时心中妄想纷飞,产生不善的概念。你诵经也好,念佛也好,纵使你在念时像个菩萨,念完你还不是一样打妄想?!贪婪的依旧是贪婪,固执的依旧固执;你不要这样修,这样不对。我不是否认你诵经,或念佛,只是你内在不明白道理,你在那里打妄想,是不对的。

  

  【念念若行,】念念不愚。念念有般若智慧,以般若智慧落实在生活。

  

  【是名真性。】这才是你真如本性的妙用。谈到「用」,佛跟我们哪里一样?自性一样,佛跟我们展现出来的现象和作用不一样。佛有三十二相好,佛的「用」无障碍,我们的「用」,不是乱用,就是伤害别人,也让自己受苦;佛的「用」,不但善待自己,也利益一切众生,那叫妙用,也叫慈悲,差别就在这里。

  

  【悟此法者,是般若法;修此行者,是般若行。】〔此法〕是「摩诃般若波罗蜜法」。[修此行者,是般若行。]悟后起修。你不明白道理,你要怎么修?请问,你现在明白道理了吗?你应该还停留在似懂非懂;要分辨懂不懂很简单,人家随便问你一个问题,一个真懂的人不但会讲,而且可以举例说明。似懂非懂,要不要修?告诉你一个很简单的答案:「会的部份先修。」你完全不会?这是错的,有某些概念你是一定懂的,身为子女一定要孝顺父母,这个道理是肯定的,这样的修跟以后开悟有没有帮助?没有孝顺父母的人能够开悟吗?我从来没有看过这种事情。你们摸着良心讲,你们想要学佛,却不孝顺父母,事实上你内心是有矛盾的。至于说更深的道理,慢慢来,随着你的理解你自然就会做。但是不要一直做一些欺骗自己的事情,这样修很痛苦,不但自己不受用,而且会让别人看不起。要「解行相应」,这比「解行并重」更好;「解行并重」就是说解门和行门要同时,要不离,但是你不一定有相应。你要相应,你要把《六祖坛经》里的道理,跟你的生活相应,这样才受益。「解行并重」是对的,但我怕你会掉入一种口头禅;但是「解行相应」,你马上就能知道你有没有相应。你现在烦恼是烦恼,菩提是菩提,就是不相应。什么叫相应?烦恼即菩提。

  

  【不修即凡,】你不修永远都是凡夫,凡夫的特色就是烦恼,就是妄想执着,就是伤害自己,也伤害别人。

  

  【一念修行,自身等佛。】《六祖坛经》里面常常用这样的话,好像「一念之间」就能够怎么样,这个「一念之间」就是顿悟,但是我们的心总是不愿意相信你可以顿悟。你内心到底是什么障碍你,使你不相信你可以一念之间顿悟?你说:「怎么可能一下子?」那要多久的时间?你又讲不出来;如果你是这样,你读《六祖坛经》,或是任何的大乘经都不能相应。「一念愚即众生,一念智即佛。」六祖大师常常谈这个概念,但你为什么不顿悟?你潜意识不让自己顿悟,怪谁!讲来讲去,还不是你的脑袋在障碍你自己?!绝大部分人知道应该孝顺父母,但他不见得很孝顺,假设你是那种人,那你什么时候才决定要孝顺父母?你看,我这样的问法很奇怪。他可以一念之间就决定要不要孝顺父母。一样的道理,你不可以一念之间就决定你要好好修行吗?你们喜欢来上课,听高深哲理,跟你是个修行人是不一样的。一念修行就是一种觉悟,你现在有坏习惯,你愿意当下改过,也是一种觉悟;你现在做错了,愿意改过迁善,也是一种觉悟。觉悟有分很多种,不见得一觉悟你就大彻大悟,你愿意改错,就是一种觉悟。赵州禅师是个了不起的禅师,他一生小悟无数,大悟三次,但是他到了八十岁还在到处参学,了不起!你接着又掉入一个概念:「为什么开悟要那么多次?」你看六祖好像是两次;悟到什么程度,只有他自己知道。纵使他已经大彻大悟,他慈悲为怀,为了让你学习他求法的精神,他有没有可能表演给你看?有。就像虚云老和尚,活到一百二十岁,近代的高僧大德,他表现出来也是:「我惭愧,虚晃一生啊。」但他却是了不起的人物呢!你好好突破吧!

  

  善知识!凡夫即佛,烦恼即菩提。前念迷即凡夫,后念悟即佛;前念着境即烦恼,后念离境即菩提。善知识!摩诃般若波罗蜜,最尊最上最第一,无住无往亦无来,三世诸佛皆从中出。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,如此修行,定成佛道,变三毒为戒定慧。

  

  【善知识!凡夫即佛,烦恼即菩提。】〔凡夫即佛]说的是「性」,[烦恼即菩提〕说的是「空」,这就叫不二法门。〔即〕字很巧妙,如果没有这个〔即〕字,两个就是对待的,我们常常在两个当中选一个;〔即〕字就是不二。为什么?凡夫跟佛自性是一样,所以每个人都可以成佛,你不用怀疑;每个人都可以成功,你不用怀疑。我们鼓励社会人士,不讲佛性,讲成功的可能性,无论你的出身背景,因缘条件,只要你愿意努力,每个人都能够成功。什么叫〔烦恼即菩提〕?有人说:「烦恼即菩提」?那就不用修了!我就是充满烦恼,就是没有智慧。这里面的〔菩提〕就是智慧,这两个为什么会一样呢?〔烦恼〕的本质是空,〔菩提〕的本性还是空,一切法毕竟空;从「空」的角度来看,它们都是空无自性的。不论你现在烦恼多重,你只要能够悟到烦恼即是空性,或是你的无明本身也是空性,你当下就能够觉悟的。你说:「哪里有可能?」你已经把你的烦恼变成一个现象,只要在现象中,就有多、寡,你说:「烦恼好多,怎么可能把它去除?」但是,你悟到本性的话,无论你是一个烦恼,还是一万个,当下是一样的。因为大家一直停留在现象,你就说你内在的污垢就像百年老店的一口锅,怎么能够洗干净?所以你一直没有办法突破你的内在,那口锅,无论你去买新的,还是用了一百年,当下就是空,就这是顿悟;从现象的角度就得慢慢来。

  

  世间的人都可以很快乐很幸福,为什么他快乐不起来,没有幸福的感觉呢?他觉得现象中少了什么东西,比如少了一幢房子,少了一个孩子,少了别人的关心,你在现象当中,所以你一直快乐不起来。不是这个样子,是你在看这个世界,而不是你要拥有这个世界。看这个世界,就是看你的心;你懂得这个道理,你现在就可以快乐。但是,不明白道理的人,他缺少很多的东西,所以他要付出很多代价,来换取他所失去的东西。他在一直这么追寻的过程中,事实上是痛苦的,当他拥有了他认为失去的东西时,他可能会更空虚,更寂寞,更遗憾。原来他本来什么都有,但是为了去追求以为没有的,他发现原本有的他居然不会善用。这样的概念不难懂,你们每个人都没有资格烦恼,你只是没有察觉到,被你的概念骗得团团转,才开始抱怨你的命。你人生坎坷,机遇不好,这都是误会,只要在现象界的东西,你都会被骗。只要悟到本性,只要在悟到的那一霎那,一切都是平等:「原来佛跟凡夫是平等,原来多一个跟少一个是平等…。」

  

  【前念迷即凡夫,后念悟即佛;】迷的人就叫〔凡夫〕,执着就是〔迷〕。开悟也不是很困难,你不要执着就好了。你为什么还要执着呢?你现在到底有什么好执着的?你能够讲出一个不能够解决的执着吗?你的执着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。无论你现在发生什么事情,都属正常,因为那是因缘所生,好事也好,坏事也好,你现在病痛也好,健康也好,都是因缘所生。你没有智慧,还不是因缘所生,妄想执着所生?!你为什么有智慧?因缘所生,因为妄想执着消失了。天下没有什么奇怪的事,都很正常;换个角度,一切的现象都是正常的现象。明白这个道理,你就是平常心。

  

  [后念悟即佛;]悟的人就叫〔佛〕。凡夫和佛的差别就在迷悟之间,即一念之间。

  

  【前念着境即烦恼,后念离境即菩提。】烦恼怎么起的?你执着那个境界,烦恼就起,你不执着那个境界,智慧就生。文字讲〔前念、后念、前念、后念…〕,过去就过去了,你不要一直说你过去怎么样,你的好,你过去的丰功伟业我不想听,你的不好,你过去作奸犯科,我也不想听;过去都过去了,把握当下,就是把握这一念。你只要一念进去,不得了,真的一念让你触到,你就会发现,原来「不执着」才是人世间最快乐的一件事情!比如说你现在口袋带着钱,当然钱要带好,万一不小心丢掉,反正别人会花,又不会损失掉。为什么那个人捡到?这是你跟他的因缘嘛!你为什么攒那么多钱都拿给医生花?你拼命攒钱攒到生病;如果彼此都能够明白这个道理,那就世界大同。你说:「小孩子很难教,他不听我的话。」小孩要听你的话,你也要听他的话,这样才公平嘛!只要你愿意听你小孩的话,他一定愿意听你的话;「老板很难做,员工不顺从我。」只要你顺从你的员工,员工就会顺从你;「师父,那些人管不了。」只要你愿意让别人管,他们也会让你管。你把这些概念都明白了,你会觉得人生就像白云流水,没有障碍,你跟任何人在一起都是皆大欢喜。这个概念不需要高深的般若智慧,但能够做到的人很少;没有谁要听谁的话啦!所以打破你的概念,不要执着。

  

  【善知识!摩诃般若波罗蜜,最尊最上最第一,无住无往亦无来,三世诸佛皆从中出。】〔…

《六祖坛经讲记 第25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