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六祖坛经讲记 第25集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无住〕不要执着现在,[无往]不要执着过去,[亦无来,]不要执着未来。叫你不要执着过去,一般人听得懂,叫你不要执着现在,有的人听不懂,不执着未来,就更听不懂了。请问,要不要有理想?理想是过去、现在、未来的哪个阶段?未来。成佛是哪个阶段?未来。不要执着未来,那怎么办?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每天好好地过就好。今天是「过去、现在、未来」的哪个阶段?事实上,时间的概念是无常的,你容易被它骗;你要把这个概念放在一边,因为它有时候不是实际的,你好好地过每一天,才是如实的。「师父,什么时候成佛?」我也可以说你现在就是一尊佛。「哪有!我怎么是一尊佛?」你自己当成不是,我有什么办法!请问,你现在是国王还是乞丐?你自己认定嘛!你常常用把希望寄托在未来,那个「未来」什么时候出现不知道,活不到一百岁,烦恼一百岁的事情,所以你一直都在浪费你的快乐、你的幸福;好好地过每一天,这就是人生,其他的概念都是多余的,都是烦恼;到底人生要不要有理想?也是多余的。好好过每一天。你只要好好活,好好做,其他都是多余的,该成佛就成佛了,该做总统就做总统,你把这些概念都斩断,斩断了之后你才能够体会到什么是活在当下。活在当下的人,就是活在现前的这一念。修行的过程就是一种结果,所以你不需要修成一个结果。你现在拿起一串佛珠,当你开始念南无阿弥陀佛,你不要想:「我这么念,往生时不知道阿弥陀佛会不会来?不知道有没有效?我这么念,到底是念佛好,还是要看净土五经?」享受你现在在修行,你现在在念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就现前;你坐在你家念佛,你家就是极乐世界。你活着时时刻刻都有这种感觉,死后必然也是这个样子。

  

  假设你现在在打坐、坐禅,你不要说:「坐了十几分钟,心头乱纷纷,而且还打嗑睡。」要享受打坐的当下,就是一尊佛坐在那里,很愉悦,就是那么简单,心很乱很愉悦,心很净也很愉悦。心在乱「如梦幻泡影」,不要求静;心很静时「如梦幻泡影」,不要贪那个静。「坐那么久也没有怎么样!」你想怎么样?这个就是你内在的陷阱。如果你不相信,当你打坐时,有个内行人问你一句话,你说什么都是错。如果他问你:「你现在在做什么?」你说:「在静坐啊。」「你静坐在坐什么?」「坐在那边用功啊!」「我站着就不是用功吗?!」「我坐在那边观啊!」「难道散步就不能观吗?」「我坐在这边参禅啊!」「难道躺着就不能够参禅吗?」很简单,你用你的概念去反问自己,你就答不出来。人家问你说:「你为什么要打坐?」你说:「我腿酸,自然就坐下去。」他自然没有话说。「你为什么倒下来?」「要睡啊!」如果是考试,全部都倒;笔试不难,禅宗都是口试,两三句话,我看你怎么回答。你就知道,你的概念是错的,但是你都不认错,甚至不知道你这样是错的。念佛就是念佛,坐禅就是坐禅;坐着做什么?没有什么;这才彻彻底底将你内在的东西都止息,不在脑袋中产生名词对待。比如你现在是凡夫,要求成佛,这是对待;比如说,你心很乱,要求「定」,那是对待;你现在坐这么久了,都没有什么感觉,你想坐得很轻安,都是对待;这些都是执迷不悟。

  

  【当用大智慧】[大]摩诃,不可以解释作大小的「大」,大小的「大」不大,大小就是生灭、对待、现象。比如一颗石头比一粒沙大,一幢房子比一颗石头大,一座山比一幢房子大,喜马拉雅山比玉山大,地球比喜马拉雅山大,所以那个大不是真正的大。这里「大」的意思是没有办法比较,它不会掉入一种相对的概念,就是平等的意思。一粒微尘跟一个世界平等,所以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。哪里平等?「一」毕竟空,「一切」毕竟空,这样才能够彻底地常清常净。

  

  [智慧]般若。你明白了这样的概念,就会生起空性的智慧。有的人对「空」真的不容易懂,「空」是真空,能够生妙有,就是智慧;真空就是佛性,就是本体;「空」就是没有障碍,没有执着,就是平等。如果你在为别人讲法,他那个概念听不懂,赶快换名词,意思都一样。举个例子,「随缘度日」是积极还是消极?消极?都是你自己的想的啦!「随缘生活」有没有比较积极?有;「随缘尽本份」有没有更积极?有;「随缘修行」有没有更厉害?有;这几个名词其实都一样。虽然这些名词都是假名,你要用智慧用它。名词换一下,你的感觉就不一样。我们不是要去卖弄这些名词,而是要善用它们来帮助别人。你懂得这些,你跟人家讲佛法不会讲佛学名相,你会转,怎么讲他才听得懂,他听得舒服,不会有压力。

  

  【打破五蕴】[五蕴]身心境的陷阱。你的身体是虚幻不实的,你内心的感受,你的想法、观念、意识形态、思想也是无常变化、虚幻不实的。我们每个人的概念怎么来的?我们本来没有概念,透过很多名词、名相,到最后,形成你自己的思想;你抓着的思想就是你的意识形态,产生你的偏见和好恶。你一定要去明白你思想怎么来的。我们今天怎么会造成这样的思想?你的思想虽然是这样累积而来的,但它也不断地变化,所以你不要去执着你的概念,反而你自己可以无限地突破。你要透过训练,最好就是和人在一起,因为每个人的主观意识都很强,你跟他聊天就是一种修行,你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他的样子,但是你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你自己的样子。你能不能够把你的概念全部放下?这不简单;你不要去想「他的概念是对的或错的?」你就静静地听他讲,那个是他的因缘条件所形成的概念,就是他的程度。如果你听一百个人讲,你完完全全地清楚,你就了解这一百个人,这样不但对你觉悟有用,也对你将来度众生有用。

  

  【烦恼尘劳,】当你打破身心的概念,你的〔烦恼〕就消失了,你自然就不会往外面的世界去追逐,自然就离开一切〔尘劳〕了。要打破贪瞋痴,假设这两个都是平等的,你不会起贪,不会起瞋,也不会愚痴,这样自然就没事了。我们为什么会起贪?就是认为那个人你最喜欢,你就会贪那个人;那件事你最喜欢,你就会贪那件事;那个东西你最喜欢,你就会贪那个东西。你心中只要有个「喜欢」,就一定有个「不喜欢」,所以「瞋」就起来了。有贪必有瞋,有贪瞋必然就有愚痴,贪瞋痴一破,烦恼尘劳就破了。你去察觉到一个概念:「如果我真的可以以平等去看待一切东西,这个世界上真的没有事。」我才常常劝很多人:「我们要做个平凡的人,我们要平淡来过生活,我们的内心就会很平静。」平淡过生活的人有没有志气?就不要谈那种概念,你自己过得快不快乐,你自己知道啦!如果你说:「这样没有志气,我要有志气。」表面上你好像讲得很对,但你却一天到晚愁眉苦脸。有个同学说:「胜者为王,败者为寇。」我问:「王和寇怎么定义?上跟下怎么定义?」我们现在在几楼?四楼;那是楼上还是楼下?什么?楼上?可对五楼来讲是楼下,所以楼上楼下多此一问。你内在的概念,没有通过百分之百的训练,你永远在那「上下上下」。我们的烦恼在于,你的内在的世界是百分之一百的二元对立,你孩子是你生的,你跟他是对立的,你跟你的丈夫也是对立的;你的脑袋是对立的,你跟任何人,甚至无情的万物都是对立的。

  

  什么叫〔尘劳〕?有些事情不需要你装神弄鬼、故弄玄虚,你却偏偏要奔波忙碌、自寻烦恼。如果你不明白平等的概念,你觉得太困难,那你就用礼敬诸佛的概念,这也是平等。「师父,那更困难,明明是小人,我还礼敬诸佛?」「明明欠我的钱不还,我还礼敬诸佛?那是理论,我做不到啦!」所以礼敬诸佛的概念事实上是很困难的;那么,尊重每个人,这样比较简单。你也会说:「做不到啦!」我再说一个更简单的概念,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生活,自己的想法,所以你不需要去干涉别人,不需要管那么多。你说:「那不用教他们了吗?」你的脑袋,总是跟我作对,我说正你就说负。我不是说不教,意思说:「因缘到了我就跟你讲话,跟你聊天,我不存教你的概念。」要么,你就产生另一个概念:「教了也不听。」你就气,就说:「恨铁不成钢。」你可不可以百分之百地看到你内在的陷阱?回家跟你丈夫、小孩、邻居聊天,不要说教不教,这叫度化众生,轻松!他们听,是他们要修,不是你会讲;不听,是他们不会修,你不用伤心。你来上我的佛法课,怎么家庭会不幸福呢?我讲得很清楚,相当于幸福家庭的秘笈,事业的宝典,只是你自己不会用。修行就是如何去突破你现在的瓶颈,只要把这本《六祖坛经》拿开,我讲的东西任何人都可以听,只要这本《六祖坛经》放在这里,人家就说你们在学佛。我们不需要跟人家讲什么概念,只是有一个重点,你现在讲的每一句话,就是要利益当事者,你只要真懂,你就了不起。我跟你讲的每一句话,只是如何去帮助你、利益你,你不要管我在讲什么学说和理论,这是没有意义的。真正明白道理的人,他怎么会去抓住「法」的概念?这是法执。他怎么会抓住「我应该去利益众生」的概念?这是我执,都应该破。

  

  【如此修行,定成佛道,变三毒为戒定慧。】顿教法门。〔三毒〕指贪瞋痴,和〔戒定慧〕对;戒对治贪,定对治瞋,慧对治痴。

  

《六祖坛经讲记 第25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