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六祖壇經講記 第25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無住〕不要執著現在,[無往]不要執著過去,[亦無來,]不要執著未來。叫你不要執著過去,一般人聽得懂,叫你不要執著現在,有的人聽不懂,不執著未來,就更聽不懂了。請問,要不要有理想?理想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的哪個階段?未來。成佛是哪個階段?未來。不要執著未來,那怎麼辦?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每天好好地過就好。今天是「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」的哪個階段?事實上,時間的概念是無常的,你容易被它騙;你要把這個概念放在一邊,因爲它有時候不是實際的,你好好地過每一天,才是如實的。「師父,什麼時候成佛?」我也可以說你現在就是一尊佛。「哪有!我怎麼是一尊佛?」你自己當成不是,我有什麼辦法!請問,你現在是國王還是乞丐?你自己認定嘛!你常常用把希望寄托在未來,那個「未來」什麼時候出現不知道,活不到一百歲,煩惱一百歲的事情,所以你一直都在浪費你的快樂、你的幸福;好好地過每一天,這就是人生,其他的概念都是多余的,都是煩惱;到底人生要不要有理想?也是多余的。好好過每一天。你只要好好活,好好做,其他都是多余的,該成佛就成佛了,該做總統就做總統,你把這些概念都斬斷,斬斷了之後你才能夠體會到什麼是活在當下。活在當下的人,就是活在現前的這一念。修行的過程就是一種結果,所以你不需要修成一個結果。你現在拿起一串佛珠,當你開始念南無阿彌陀佛,你不要想:「我這麼念,往生時不知道阿彌陀佛會不會來?不知道有沒有效?我這麼念,到底是念佛好,還是要看淨土五經?」享受你現在在修行,你現在在念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就現前;你坐在你家念佛,你家就是極樂世界。你活著時時刻刻都有這種感覺,死後必然也是這個樣子。

  

  假設你現在在打坐、坐禅,你不要說:「坐了十幾分鍾,心頭亂紛紛,而且還打嗑睡。」要享受打坐的當下,就是一尊佛坐在那裏,很愉悅,就是那麼簡單,心很亂很愉悅,心很淨也很愉悅。心在亂「如夢幻泡影」,不要求靜;心很靜時「如夢幻泡影」,不要貪那個靜。「坐那麼久也沒有怎麼樣!」你想怎麼樣?這個就是你內在的陷阱。如果你不相信,當你打坐時,有個內行人問你一句話,你說什麼都是錯。如果他問你:「你現在在做什麼?」你說:「在靜坐啊。」「你靜坐在坐什麼?」「坐在那邊用功啊!」「我站著就不是用功嗎?!」「我坐在那邊觀啊!」「難道散步就不能觀嗎?」「我坐在這邊參禅啊!」「難道躺著就不能夠參禅嗎?」很簡單,你用你的概念去反問自己,你就答不出來。人家問你說:「你爲什麼要打坐?」你說:「我腿酸,自然就坐下去。」他自然沒有話說。「你爲什麼倒下來?」「要睡啊!」如果是考試,全部都倒;筆試不難,禅宗都是口試,兩叁句話,我看你怎麼回答。你就知道,你的概念是錯的,但是你都不認錯,甚至不知道你這樣是錯的。念佛就是念佛,坐禅就是坐禅;坐著做什麼?沒有什麼;這才徹徹底底將你內在的東西都止息,不在腦袋中産生名詞對待。比如你現在是凡夫,要求成佛,這是對待;比如說,你心很亂,要求「定」,那是對待;你現在坐這麼久了,都沒有什麼感覺,你想坐得很輕安,都是對待;這些都是執迷不悟。

  

  【當用大智慧】[大]摩诃,不可以解釋作大小的「大」,大小的「大」不大,大小就是生滅、對待、現象。比如一顆石頭比一粒沙大,一幢房子比一顆石頭大,一座山比一幢房子大,喜馬拉雅山比玉山大,地球比喜馬拉雅山大,所以那個大不是真正的大。這裏「大」的意思是沒有辦法比較,它不會掉入一種相對的概念,就是平等的意思。一粒微塵跟一個世界平等,所以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。哪裏平等?「一」畢竟空,「一切」畢竟空,這樣才能夠徹底地常清常淨。

  

  [智慧]般若。你明白了這樣的概念,就會生起空性的智慧。有的人對「空」真的不容易懂,「空」是真空,能夠生妙有,就是智慧;真空就是佛性,就是本體;「空」就是沒有障礙,沒有執著,就是平等。如果你在爲別人講法,他那個概念聽不懂,趕快換名詞,意思都一樣。舉個例子,「隨緣度日」是積極還是消極?消極?都是你自己的想的啦!「隨緣生活」有沒有比較積極?有;「隨緣盡本份」有沒有更積極?有;「隨緣修行」有沒有更厲害?有;這幾個名詞其實都一樣。雖然這些名詞都是假名,你要用智慧用它。名詞換一下,你的感覺就不一樣。我們不是要去賣弄這些名詞,而是要善用它們來幫助別人。你懂得這些,你跟人家講佛法不會講佛學名相,你會轉,怎麼講他才聽得懂,他聽得舒服,不會有壓力。

  

  【打破五蘊】[五蘊]身心境的陷阱。你的身體是虛幻不實的,你內心的感受,你的想法、觀念、意識形態、思想也是無常變化、虛幻不實的。我們每個人的概念怎麼來的?我們本來沒有概念,透過很多名詞、名相,到最後,形成你自己的思想;你抓著的思想就是你的意識形態,産生你的偏見和好惡。你一定要去明白你思想怎麼來的。我們今天怎麼會造成這樣的思想?你的思想雖然是這樣累積而來的,但它也不斷地變化,所以你不要去執著你的概念,反而你自己可以無限地突破。你要透過訓練,最好就是和人在一起,因爲每個人的主觀意識都很強,你跟他聊天就是一種修行,你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他的樣子,但是你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你自己的樣子。你能不能夠把你的概念全部放下?這不簡單;你不要去想「他的概念是對的或錯的?」你就靜靜地聽他講,那個是他的因緣條件所形成的概念,就是他的程度。如果你聽一百個人講,你完完全全地清楚,你就了解這一百個人,這樣不但對你覺悟有用,也對你將來度衆生有用。

  

  【煩惱塵勞,】當你打破身心的概念,你的〔煩惱〕就消失了,你自然就不會往外面的世界去追逐,自然就離開一切〔塵勞〕了。要打破貪瞋癡,假設這兩個都是平等的,你不會起貪,不會起瞋,也不會愚癡,這樣自然就沒事了。我們爲什麼會起貪?就是認爲那個人你最喜歡,你就會貪那個人;那件事你最喜歡,你就會貪那件事;那個東西你最喜歡,你就會貪那個東西。你心中只要有個「喜歡」,就一定有個「不喜歡」,所以「瞋」就起來了。有貪必有瞋,有貪瞋必然就有愚癡,貪瞋癡一破,煩惱塵勞就破了。你去察覺到一個概念:「如果我真的可以以平等去看待一切東西,這個世界上真的沒有事。」我才常常勸很多人:「我們要做個平凡的人,我們要平淡來過生活,我們的內心就會很平靜。」平淡過生活的人有沒有志氣?就不要談那種概念,你自己過得快不快樂,你自己知道啦!如果你說:「這樣沒有志氣,我要有志氣。」表面上你好像講得很對,但你卻一天到晚愁眉苦臉。有個同學說:「勝者爲王,敗者爲寇。」我問:「王和寇怎麼定義?上跟下怎麼定義?」我們現在在幾樓?四樓;那是樓上還是樓下?什麼?樓上?可對五樓來講是樓下,所以樓上樓下多此一問。你內在的概念,沒有通過百分之百的訓練,你永遠在那「上下上下」。我們的煩惱在于,你的內在的世界是百分之一百的二元對立,你孩子是你生的,你跟他是對立的,你跟你的丈夫也是對立的;你的腦袋是對立的,你跟任何人,甚至無情的萬物都是對立的。

  

  什麼叫〔塵勞〕?有些事情不需要你裝神弄鬼、故弄玄虛,你卻偏偏要奔波忙碌、自尋煩惱。如果你不明白平等的概念,你覺得太困難,那你就用禮敬諸佛的概念,這也是平等。「師父,那更困難,明明是小人,我還禮敬諸佛?」「明明欠我的錢不還,我還禮敬諸佛?那是理論,我做不到啦!」所以禮敬諸佛的概念事實上是很困難的;那麼,尊重每個人,這樣比較簡單。你也會說:「做不到啦!」我再說一個更簡單的概念,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生活,自己的想法,所以你不需要去幹涉別人,不需要管那麼多。你說:「那不用教他們了嗎?」你的腦袋,總是跟我作對,我說正你就說負。我不是說不教,意思說:「因緣到了我就跟你講話,跟你聊天,我不存教你的概念。」要麼,你就産生另一個概念:「教了也不聽。」你就氣,就說:「恨鐵不成鋼。」你可不可以百分之百地看到你內在的陷阱?回家跟你丈夫、小孩、鄰居聊天,不要說教不教,這叫度化衆生,輕松!他們聽,是他們要修,不是你會講;不聽,是他們不會修,你不用傷心。你來上我的佛法課,怎麼家庭會不幸福呢?我講得很清楚,相當于幸福家庭的秘笈,事業的寶典,只是你自己不會用。修行就是如何去突破你現在的瓶頸,只要把這本《六祖壇經》拿開,我講的東西任何人都可以聽,只要這本《六祖壇經》放在這裏,人家就說你們在學佛。我們不需要跟人家講什麼概念,只是有一個重點,你現在講的每一句話,就是要利益當事者,你只要真懂,你就了不起。我跟你講的每一句話,只是如何去幫助你、利益你,你不要管我在講什麼學說和理論,這是沒有意義的。真正明白道理的人,他怎麼會去抓住「法」的概念?這是法執。他怎麼會抓住「我應該去利益衆生」的概念?這是我執,都應該破。

  

  【如此修行,定成佛道,變叁毒爲戒定慧。】頓教法門。〔叁毒〕指貪瞋癡,和〔戒定慧〕對;戒對治貪,定對治瞋,慧對治癡。

  

《六祖壇經講記 第25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