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(五)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竟,無非本覺。如《釋大衍論》雲:“若得始覺,還同本覺。”談能證曰(談到能證之時曰):雖似有始,至所證時,始本不二,本有常住。」望西末後數語,宜著眼。談者,說也。至者,到也。在有說有證之日,雖似有始。當到家時(即至有所證時),言語道斷,一切不二,本有常住。以上皆引申望西之說。

  此下複據密部《大乘密嚴經》雲:「佛已超過彼,而依密嚴住。極樂莊嚴國,世尊無量壽。」又雲:「密嚴淨土,超諸佛國。如無爲性,不同微塵。此密嚴中,諸佛菩薩,並余國土,來此會者,皆如涅槃。」《密嚴經疏》雲:「如無爲者,密嚴土者,即是諸佛他受用土,于法性土,以悲願力建立故。此淨土如法性土,離無常過。以是故說,如無爲性。」又雲:「今此密嚴藏,但于清淨如來藏心之所現,故非微塵成。」依上經疏,極樂乃如來妙心之所現,法性妙土之所成,非如其它世界乃微塵聚集之一合相。微塵者,非指塵埃,乃組成物質小而又小之粒子。前所知者電子爲最小。今已發現更有小于電子者,暫名誇克。現科學家亦知誇克亦非最小,此小而又小者,亦不可窮盡(自一九八○年後,科學家發現微中子,它在空間所占之區域,只等于一個電子一百億分之一。彼等彌漫于太空之中。微中子能穿透十億公裏厚之鋁板或鋼板,如穿薄霧。)。如是小而又小之粒子,即是微塵之義。今經謂:極樂與密嚴,皆非如是粒子之所成,舉體是如來妙心,是當人自性。故不生不滅,無衰無變,凝然常住,「如無爲性」。

  于無量劫,積植德行,不起貪嗔癡欲諸想;不著色聲香味觸法。但樂憶念過去諸佛,所修善根。行寂靜行,遠離虛妄。依真谛門,植衆德本。不計衆苦,少欲知足。專求白法,惠利群生。志願無倦,忍力成就。

  本品初段明莊嚴淨土。此下叁段表嚴淨自心。蓋心土不二,心淨則佛土淨也。「于無量劫,積植德行」。是此下叁段之總標。劫者,表極長難喻之時間。無量劫者,表劫數又無量,此乃無量之極長之時。故其時間,無法稱說,不可計量。以表修行久遠。「行」者,身口意之造作。「德行」者,所成之善謂爲德,能成之道謂爲行。故德行指功德與行業,又指具足功德之行。即戒定慧叁無漏學與六度也。又《會疏》雲:「行謂行業,叁業所作。德謂福德,行之所感。」又「非朝夕所得,故雲積植。」積者積累,如點滴所聚。植者培植,似育苗成林。經時久遠,不可計稱,故雲無量劫也。

  「不起貪嗔癡欲諸想」。「想」者,對緣生心曰想。如于境執取男女等種種差別之相,謂之想,能取境界差別故。貪想、嗔想、癡欲想是叁惡想。如《郁迦羅越問經》,謂菩薩行布施時,以離欲想、修慈想、無癡想對治叁惡想。菩薩舍所施物,生離欲想。于求者與樂因緣,故嗔恨心薄,名修慈想。以此布施功德,回向無上道,則癡心薄,是名不癡想。今法藏大士不起叁惡想,離諸煩惱。

  「不著色聲香味觸法」。「不著」者,不貪著也。「色」等,六塵也。(一)色塵。一切形色,如青黃赤白,及種種形象。(二)聲塵。一切音聲,樂聲與雜訊等等。(叁)香塵。鼻之所辨別者,芬香與惡臭。(四)味塵。舌之所辨者,飲食之種種美劣之味。(五)觸塵。身之所辨者,例如細滑粗澀、寒熱溫和等等。(六)法塵。謂意根對前五塵分別好,而起善惡諸法。又此六塵中,如男女之美容,絲竹歌詠之樂音,栴檀與男女身香,飲食肴膳種種美味,上妙衣服與男女身分柔軟細滑之觸覺,皆令衆生貪著其事,不得出離。今法藏菩薩,內無惡想,即離惑因。不著六塵,是離惑緣。憬興雲:「內因既離,外緣斯止,故雲不著。」由于無叁惡想,乃離惑業之因。六塵爲緣,不著六塵,複離起惑之緣。憬興師明其因果,謂內離惑業之因,故能止外惑業之緣,內外皆離矣。

  「但樂憶念過去諸佛,所修善根」(自《宋譯》)。「但」者,唯也,獨也。此二句與前二句,應一氣讀下。前二句是「萬緣放下」,此二句是「一念單提」,此正淨業之綱宗。《華嚴經》明,十地菩薩,地地不離念佛。本經《大教緣起品》雲:「去來現在,佛佛相念。」又《觀佛叁昧經》雲:「爾時會中即有十方諸大菩薩,其數無量,各說本緣,皆依念佛得。」又「佛告阿難:汝今善持,慎勿忘失。過去、未來、現在叁世諸佛,皆說如是念佛叁昧。我與十方諸佛及賢劫千佛,從初發心,皆因念佛叁昧力故,得一切種智。」是故彌陀亦如釋尊及十方如來,從初發心,皆因念佛叁昧,證無上菩提。故但樂憶念諸佛也。「所修善根」指諸佛所修之功德。憶念佛德,感恩圖報,思欲齊等,是名憶佛。佛之善根,念佛最勝,今欲齊等,故亦當持名念佛。名具萬德,總攝一切善根。故知老實持念,實暗攝憶佛功德也。又《安樂集》曰:「或有叁昧,但能除貪,不能除嗔癡;或有叁昧,但能除嗔,不能除癡貪;或有叁昧,但能除癡,不能除貪嗔;或有叁昧,但能除現在障,不能除過去、未來一切諸障。若能常修念佛叁昧,無論現在、過去、未來一切諸障,悉皆除也。」是故法藏菩薩,于淨心諸行中,首雲「但樂憶念諸佛」也。

  「行寂靜行」。《探玄記》雲:「無余涅槃名寂靜。修彼名行。」又《資持記》曰:「寂靜,即涅槃理也。」又世尊釋迦牟尼聖號。牟尼譯作寂靜或寂默。《理趣釋下》雲:「牟尼者,寂靜義。身口意寂靜,故稱牟尼。」又《大日經疏》雲:「牟尼者,寂默義也。常寂之土,微妙寂絕,幽深玄遠,不可以言說之。如是法界大滅度法,唯佛一人究竟清淨,故名牟尼也。」今經所雲「行寂靜行」是大菩薩入無余涅槃之行,是法界大滅度法,非指二乘之寂靜行也。

  「遠離虛妄」。無實雲虛,反真雲妄。虛假不實,故雲虛妄。《圓覺經》曰:「虛妄浮心多諸巧見,不能成就圓覺方便。」又《涅槃經卅八》曰:「一切惡事,虛妄爲本。」是故首應遠離虛妄,爲止惡之本也。法藏菩薩所住是真實慧,所行是清淨行,故能遠離一切虛妄。

  「依真谛門,植衆德本」。「谛」者,真實不虛之義。世間與出世間之道理,決定不虛妄者,名爲谛。《二谛義上》雲:「谛是真義。有于凡實,空于聖實,是二皆實。」意謂:凡俗以有爲實,聖智以空爲實。故有與空皆是實,故立二谛。順凡俗迷情之法,曰俗谛,或世谛。聖智所見涅槃寂靜真實之理,名真谛,或勝義谛、第一義谛。《智度論卅八》雲:「佛法有二谛。一者世谛,二者第一義谛。爲世谛故,說有衆生。爲第一義谛故,說衆生無所有。」又《大乘義章一》雲:「俗謂世俗。世俗所知,故名世谛。真者,是其絕妄之稱。」「門」者,法有種種差別,能使人趣入涅槃,故稱爲門。「依真谛門」者,依第一義谛爲門也。依真谛之勝義,植衆德之根本。故曰「依真谛門,植衆德本」。《金剛經》曰:以無我、無人、無衆生、無壽者,修一切善法。「依真谛門」,即無四相也。「植衆德本」者,修一切善法也。「植」者,種植也。「德」者,善也。「本」者,根也。諸善萬行之功德,爲佛果大覺之根本者,稱爲德本。又萬德之根本稱爲德本。依是義故,阿彌陀佛名號,體具萬德,名召萬德,故曰德本。如《教行信證六》雲:「德本者,如來德號。此德號者,一聲稱念,至德成滿,衆禍皆轉。十方叁世德號之本,故曰德本也。」如上所引《觀佛叁昧經》,釋尊曰:「我與十方諸佛及賢劫千佛,從初發心,皆因念佛叁昧力故,得一切種智。」亦與之同旨。皆以持名念佛爲十方叁世德號之本。故知植衆德本可有二釋:(一)者,菩薩因中,萬德圓滿。從因得果,故雲「植衆德本」。(二)者,衆德本者,即念佛名號也。且此二說實不相違。因菩薩因行不離念佛故,故(一)中有(二);又念佛圓具萬德故,是(二)中攝(一)。故雲無違也。

  「不計衆苦,少欲知足」。「計」者,計較執著也。「苦」者,《佛地經五》曰:「逼惱身心名苦。」「衆苦」者,如二苦(內苦,外苦),叁苦(苦苦,壞苦,行苦),四苦(生、老、病、死)、八苦等。分類不同,均表苦類衆多。菩薩了達一切諸苦,皆是虛妄,畢竟不可得。故能安忍,住于平等。故曰「不計衆苦」。「少欲」者,不多求也。「知足」者,所得雖少而不惱恨也。如《涅槃經》雲:「少欲者,不求不取。知足者,得少不悔恨。」又《遺教經》雲:「少欲之人,則無谄曲以求人意。亦複不爲諸根所牽。行少欲者,心則坦然,無所憂畏。觸事有余,常無不足。有少欲者,則有涅槃。是名少欲。汝等比丘,若欲脫諸苦惱,當觀知足。知足之法,即是富樂安隱之處。知足之人,雖臥地上,猶爲安樂。不知足者,雖處天堂,亦不稱意。不知足者,雖富而貧。知足之人,唯貧而富。」又《法華經勸發品》雲:「是人少欲知足,能修普賢之行。」又義寂師引《般若經》雲:「雲何菩薩少欲,乃至阿耨菩提尚不欲,何況余欲。是名少欲。雲何菩薩知足,得一切種智,是名知足。」此意不求他境名少欲,安住自法名知足。他境即是色等五欲,自法即是現量之智。「准義寂意,則不于心外取法,無一法當情者,名爲少欲。體露真常,寂滅爲樂,如如不動,爲知足。于此」少欲知足「一句,具如是妙意,足證佛經語深。

  「專求白法,惠利群生」。「白法」者,白淨之法,指一切善法。《大乘義章七》曰:「善法鮮淨,名之爲白。」《魏譯》爲「清白之法」。《淨影疏》雲:「所顯之法,出離邪謗,名爲清白。」《嘉祥疏》曰:「是無漏明,故雲清白。」《會疏》雲:「大乘法,名爲清白。」「惠利」者,「惠」者惠施,「利」者利濟。故經義爲:專求無漏大乘清淨之法,用以普施有情,利樂群生。

  「志願無倦」。「倦」,疲也,厭也。《華嚴經》普賢大士十大願王,概括其願末之意爲:虛空界盡、衆生界盡、衆生業盡、衆生煩惱盡,我禮(乃至回向)乃盡。而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,我此禮敬(乃至回向)無有窮盡。」…

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(五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