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六祖壇經講記 第30集

  六祖壇經講記(30)

  

  善知識!內外不住,去來自由,能除執心,通達無礙,能修此行,與般若經本無差別。

  

  【善知識!內外不住,】不執著外面的境界叫〔不住外〕,不執著自己的身心叫〔不住內〕。按照這樣的理論,你得到一個答案,依我們的程度是做不到,因爲沒有正見。你講:「我明明有正見,但我做不到。」你講這話是騙人,你這樣就不可以說你有正見。哪有人說:「我是個很慈悲的人,但我做不到慈悲。」我們太輕率地講自己有正見。就像有人說「知易行難」,他的知道根本是不知道,他知道什麼?!你知道你還會這樣做?有正見的人一定不執著,執著的人一定沒有正見;因爲你充滿執著,所以你是個沒有正見的人。有人問我從哪裏下手,我說你不要急著修行,我的意思是你要先去了解,我所講的了解就是你所講的修行。你了解了,不就得了嗎?!你了解怎麼做生意之後,你就去做生意;你了解怎麼樣演講之後,你就去演講。你說:「我了解,但我去演講,還是講不出來。」你這話是有問題的,以後不要輕易被一句話打死,我二十幾歲時也常常被這幾句話打死:「書讀那麼多有什麼用?」「我知道怎麼做,可我就是做不到。」這些概念常常讓我們很挫折:「我這樣做有什麼用?」「我學那麼多根本做不到。」其實,是錯覺,以爲自己懂了,原來自己一竅不通,所以才做不到。

  

  舉個例子,現在有人丟掉一萬塊,在那邊悔恨交加,你說:「丟掉就丟掉了。」他說:「又不是你的錢,說得那麼輕松。」你要不就說:「丟掉,再掙就有了。」你講這種話,本意是要安慰,但是縱使他不反駁,他內在也不會認同。你是不是常講這種話?你爲什麼要講讓人家不認同的話呢?那你怎麼講才比較有意義呢?「當你發生了這件事情之後,你得到了什麼經驗、教訓、啓示?」「丟一萬,得叁個,這樣比較甘願,劃得來。」所以,我們把道理講開不就好了。你道理講不清,就只會安慰別人,有的人連安慰別人都不會;安慰別人不是講道理,你只是在安撫他,但這事情沒有解決,永遠放在他的心裏,他沒有真正的釋懷。

  

  叫你不執著外面的世界,不執著身心,根本不可能。你說:「跟師父修,修到最後你就會不執著。」這樣的修行痛苦、壓抑,修到最後潛意識還是不能認同。你一定要能夠講出所以然,爲什麼不執著世界?爲什麼不執著身心?你可以講得讓我口服心服嗎?我口服心服,自然不執著;我心不服,自然執著。你不服,你就讓自己服嘛。你不服,哪裏不服?知見沒有建立,不透徹,再深入探討。如果還是不服氣,又再深入…,從這裏下手,慢慢讓自己的知見透徹。你透徹一分,執著就少一分。

  

  【去來自由,】你只要不執著,就可以〔去來自由〕。談到自由這個概念,大家都很喜歡,法國大革命家曾說:「生命誠可貴,愛情價更高,若爲自由故,兩者皆可抛。」說是這麼說,我們現在是「煩惱誠可貴,執著價更高,若爲兩者故,甘願受輪回。」談到自由,沒有一個人不喜歡自由,不只是人,動物也一樣。鳥本來在天空自由飛翔,我們又何必把牠關在鳥籠裏面?!魚本來在水中自由自在,我們又何必把牠們抓到水族箱裏去呢?!一樣的道理,我們的天性就是愛好自由,但說起來很奇怪,我們都是愛自由,又常常把自己困住。我們現在在這裏是身自由,而心不自由,心不自由,就是你的心不自在。我們今天學佛學自在,不自在就枉學佛。每個人都知道自在很好,你有人情事故,所以你不會自在;你有面子的概念,你也不會自在;你有比較的概念,你也不可能自在;你沒有開悟,就不可能自在。開悟的人就是能夠摒棄那些束縛。你說:「那我如何自在?」要自在之前要先學大方。說實在,我們人要大方,大人物都很大方;大方的概念一般人都比較好學,比較豁達的人就比較大方。自在的人是開悟的,你要先從你能夠做得到的學起。我們太保護自己,反而傷害了自己,事實上你很保護你自己,反而給自己綁手綁腳,變成很多障礙,讓自己更走不出來。你真正要自由,就要去除執心。

  

  【去除執心,】任何經典都要你去除執著。爲什麼叫你不執著你做不到呢?你在讀佛法時,表面上有些道理你懂,但你做不到。比如你貪愛這個茶杯,就代表你執著這個茶杯,你喜歡、貪愛,才會執著。你貪愛什麼,你不見得會知道。你貪愛你的家人,就會執著你的家人;你執著什麼,就是你貪愛什麼。但你不要以爲執著只是貪愛,「我討厭他」也是執著,如果你不執著,你不會討厭他。我們常講我們內在有貪、瞋、癡,貪就是貪愛,瞋就是厭惡。你貪愛它、討厭它,都是認爲它是個實體;如果告訴你,它不是實體的,有沒有力量?我觀察過,沒有力量。學佛的人,哪一個不知道「如夢幻泡影」?!但爲什麼你們還要執著呢?「夢幻泡影」這個概念對你們好像沒有什麼作用。如果跟你們說「諸法空相」,或「本來無一物」,就是「空」的概念,也沒有效。那要吃什麼藥才有效?我舉個很簡單的例子。比如我很喜歡一個人,你叫我觀他「如夢幻泡影」、「本來無一物」?!你眼睛睜開看,你在滿意你的視覺享受啦,相看兩不厭。你今天爲什麼執著他?因爲你沒有看到他的真相;什麼時候不執著他?當你看到真相,你才不會執著。每個人遇到境界就倒,你一定會被影響的,你只看到境界,沒有看到真相,沒有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。你沒有看到實相和真理,所以你一定會執著。

  

  佛從這個角度談過宇宙人生的真相,他用很多概念來談,像「空」、「無常」都是真理。但是你的概念總是轉不過來。如果你要觀察真相,佛所講的「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」,哪一個對你比較有影響力?「無常」?你害怕無常嗎?就像馬英九一當上總統,有人跟他說他也會下臺,這是無常,花開花謝也是無常,日升日落也是無常,你沒有什麼感覺吧!既然「無常」沒有感覺,「空」你就更沒有感覺。「無常」好像還有個現象,「空」你不知道是什麼。再來,「無我」的概念對你來說更抽象;你今天就是執著「有我」,你保護自己、滿足自己,都是爲了「我」,你說「無我」,真相就是「無我」,好像也沒有什麼感覺。我認爲有一個字對大家來講比較受用,我建議大家從「苦」下手,真相就是一個「苦」。但是你講:「師父,這不是小乘人的觀法嗎?」你不要跟我講大小乘,法就是法,你能夠受用就最好,你不能夠受用有什麼用呢?你要講大乘的東西,我就跟你講「緣起性空」就講完了,但對你沒有用啊!你今天要選一個對自己有用的,自己覺性生得起來,時時刻刻有這樣強烈的正見。比如說你們現在在睡午覺,我說:「你們這些菩薩可以醒了!」你們還不見得會醒;我只要從外面丟一條蛇進來,你們就全部都醒了!不用跟你講:「你去觀蛇,蛇會咬你,你要遠離。」都不用,大家都躲到一邊去。我爲什麼叫你觀蛇呢?因爲被蛇咬會痛苦。我舉個例子,我很喜歡那個人,但我觀起來,那個人是毒蛇;我所講的毒蛇不是說「他是壞人」,而是我貪圖他,我必然會被他所害;你要從這裏觀,你自然就能夠觀得起來。有人要拿錢給你,你看到錢就要看到苦。你說:「我看到錢好像看到大家樂,怎麼會看到苦?」跟你說看到錢,就是因爲你貪愛,所以你必然苦;看到那個人,你貪愛他,必然會苦;你貪愛去洗叁溫暖、去跳舞,必然會苦。如果你覺性高,「苦」的是「執著」,並不是他。但覺性不高的人,你就要從他開始看,從你執著的物件開始看;小乘人就是看執著的物件,大乘人看到苦的是執著,就是心。但是你覺性如果沒有那麼利,一定要從那個物件開始看,也就是那個物件會讓你苦;既然它會讓你苦,你應該遠離它,不要執著它。這樣的覺性,世間人完全沒有;但世間的智者能夠體會到這種概念,世間的智者並不是指開悟的人,而是稍微有智慧的人,他們透過觀察,就能夠知道。

  

  舉個例子,比如說衆人都喜好名利,但實際上名利會害死人。俗話講「人怕出名豬怕肥。」但你跟二十歲的小夥子講,他聽不懂,他只想過有名之後就有利,但沒有想過有名有利之後還會有什麼後果;所以有些話對年輕人講,他聽不懂。對五十歲的人講,他或許聽得懂,如果聽不懂代表他沒有經曆過。世間人想追求的東西太多,但那些東西會帶給你痛苦,只要稍微有智慧的人,他就懂得這個道理。從小到大,我們都想追求快樂,但你得到的反而都是痛苦,難道你沒有這種經驗嗎?難道你想重蹈覆轍?你從這個概念去思維,你的覺性就會生起來了。

  

  你可以一項一項去觀察你的人生。我過去教禅坐,剛開始什麼都不講,我只講:「把你的一生做個回顧,用心回顧,看看你究竟做了什麼?」這重不重要?我沒有說你開始怎麼修,因爲我說唯有你自己感覺、覺悟的才有用,我講的沒有用。但你願意回顧、感覺,你到底是什麼人?到底想追求什麼?得到的結果是什麼?…。你只要仔仔細細地想叁天,老實想完了之後,一定會有覺悟,你會察覺到你過去的無知,你過去這樣是錯的。學佛之前要承認自己錯,承認自己錯才能夠學佛。哪裏錯?觀念錯,接著做法錯,所以結果錯。你說這算不算禅修?這樣再來談修行,你馬上懂,會有很強烈的感覺,你馬上認爲有可能不執著。舉個例子,你說:「錢,每個人都喜歡,誰不愛?」請問,是每個人都愛錢,還是大多數人?大多數。你不要以爲每個人都愛錢。那些少部分不愛錢的,你問他們爲什麼,他們的答案不見得不一樣。有的人就是因爲有錢,家人反目成仇;有的人就是因爲有錢,朋友相殘;如果這些事發生在你身上,你就會有刻骨銘心的感受。但有智慧的人不需要等事情發生在他身上,他只要透過觀察,就能覺醒。

  

  你稍微思維一下,你就能夠感受到:「我貪愛他,所以我受苦。」你貪愛自己身體健康,你會不會…

《六祖壇經講記 第30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