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六祖坛经讲记 第30集

  六祖坛经讲记(30)

  

  善知识!内外不住,去来自由,能除执心,通达无碍,能修此行,与般若经本无差别。

  

  【善知识!内外不住,】不执着外面的境界叫〔不住外〕,不执着自己的身心叫〔不住内〕。按照这样的理论,你得到一个答案,依我们的程度是做不到,因为没有正见。你讲:「我明明有正见,但我做不到。」你讲这话是骗人,你这样就不可以说你有正见。哪有人说:「我是个很慈悲的人,但我做不到慈悲。」我们太轻率地讲自己有正见。就像有人说「知易行难」,他的知道根本是不知道,他知道什么?!你知道你还会这样做?有正见的人一定不执着,执着的人一定没有正见;因为你充满执着,所以你是个没有正见的人。有人问我从哪里下手,我说你不要急着修行,我的意思是你要先去了解,我所讲的了解就是你所讲的修行。你了解了,不就得了吗?!你了解怎么做生意之后,你就去做生意;你了解怎么样演讲之后,你就去演讲。你说:「我了解,但我去演讲,还是讲不出来。」你这话是有问题的,以后不要轻易被一句话打死,我二十几岁时也常常被这几句话打死:「书读那么多有什么用?」「我知道怎么做,可我就是做不到。」这些概念常常让我们很挫折:「我这样做有什么用?」「我学那么多根本做不到。」其实,是错觉,以为自己懂了,原来自己一窍不通,所以才做不到。

  

  举个例子,现在有人丢掉一万块,在那边悔恨交加,你说:「丢掉就丢掉了。」他说:「又不是你的钱,说得那么轻松。」你要不就说:「丢掉,再挣就有了。」你讲这种话,本意是要安慰,但是纵使他不反驳,他内在也不会认同。你是不是常讲这种话?你为什么要讲让人家不认同的话呢?那你怎么讲才比较有意义呢?「当你发生了这件事情之后,你得到了什么经验、教训、启示?」「丢一万,得三个,这样比较甘愿,划得来。」所以,我们把道理讲开不就好了。你道理讲不清,就只会安慰别人,有的人连安慰别人都不会;安慰别人不是讲道理,你只是在安抚他,但这事情没有解决,永远放在他的心里,他没有真正的释怀。

  

  叫你不执着外面的世界,不执着身心,根本不可能。你说:「跟师父修,修到最后你就会不执着。」这样的修行痛苦、压抑,修到最后潜意识还是不能认同。你一定要能够讲出所以然,为什么不执着世界?为什么不执着身心?你可以讲得让我口服心服吗?我口服心服,自然不执着;我心不服,自然执着。你不服,你就让自己服嘛。你不服,哪里不服?知见没有建立,不透彻,再深入探讨。如果还是不服气,又再深入…,从这里下手,慢慢让自己的知见透彻。你透彻一分,执着就少一分。

  

  【去来自由,】你只要不执着,就可以〔去来自由〕。谈到自由这个概念,大家都很喜欢,法国大革命家曾说:「生命诚可贵,爱情价更高,若为自由故,两者皆可抛。」说是这么说,我们现在是「烦恼诚可贵,执着价更高,若为两者故,甘愿受轮回。」谈到自由,没有一个人不喜欢自由,不只是人,动物也一样。鸟本来在天空自由飞翔,我们又何必把牠关在鸟笼里面?!鱼本来在水中自由自在,我们又何必把牠们抓到水族箱里去呢?!一样的道理,我们的天性就是爱好自由,但说起来很奇怪,我们都是爱自由,又常常把自己困住。我们现在在这里是身自由,而心不自由,心不自由,就是你的心不自在。我们今天学佛学自在,不自在就枉学佛。每个人都知道自在很好,你有人情事故,所以你不会自在;你有面子的概念,你也不会自在;你有比较的概念,你也不可能自在;你没有开悟,就不可能自在。开悟的人就是能够摒弃那些束缚。你说:「那我如何自在?」要自在之前要先学大方。说实在,我们人要大方,大人物都很大方;大方的概念一般人都比较好学,比较豁达的人就比较大方。自在的人是开悟的,你要先从你能够做得到的学起。我们太保护自己,反而伤害了自己,事实上你很保护你自己,反而给自己绑手绑脚,变成很多障碍,让自己更走不出来。你真正要自由,就要去除执心。

  

  【去除执心,】任何经典都要你去除执着。为什么叫你不执着你做不到呢?你在读佛法时,表面上有些道理你懂,但你做不到。比如你贪爱这个茶杯,就代表你执着这个茶杯,你喜欢、贪爱,才会执着。你贪爱什么,你不见得会知道。你贪爱你的家人,就会执着你的家人;你执着什么,就是你贪爱什么。但你不要以为执着只是贪爱,「我讨厌他」也是执着,如果你不执着,你不会讨厌他。我们常讲我们内在有贪、瞋、痴,贪就是贪爱,瞋就是厌恶。你贪爱它、讨厌它,都是认为它是个实体;如果告诉你,它不是实体的,有没有力量?我观察过,没有力量。学佛的人,哪一个不知道「如梦幻泡影」?!但为什么你们还要执着呢?「梦幻泡影」这个概念对你们好像没有什么作用。如果跟你们说「诸法空相」,或「本来无一物」,就是「空」的概念,也没有效。那要吃什么药才有效?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。比如我很喜欢一个人,你叫我观他「如梦幻泡影」、「本来无一物」?!你眼睛睁开看,你在满意你的视觉享受啦,相看两不厌。你今天为什么执着他?因为你没有看到他的真相;什么时候不执着他?当你看到真相,你才不会执着。每个人遇到境界就倒,你一定会被影响的,你只看到境界,没有看到真相,没有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。你没有看到实相和真理,所以你一定会执着。

  

  佛从这个角度谈过宇宙人生的真相,他用很多概念来谈,像「空」、「无常」都是真理。但是你的概念总是转不过来。如果你要观察真相,佛所讲的「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」,哪一个对你比较有影响力?「无常」?你害怕无常吗?就像马英九一当上总统,有人跟他说他也会下台,这是无常,花开花谢也是无常,日升日落也是无常,你没有什么感觉吧!既然「无常」没有感觉,「空」你就更没有感觉。「无常」好像还有个现象,「空」你不知道是什么。再来,「无我」的概念对你来说更抽象;你今天就是执着「有我」,你保护自己、满足自己,都是为了「我」,你说「无我」,真相就是「无我」,好像也没有什么感觉。我认为有一个字对大家来讲比较受用,我建议大家从「苦」下手,真相就是一个「苦」。但是你讲:「师父,这不是小乘人的观法吗?」你不要跟我讲大小乘,法就是法,你能够受用就最好,你不能够受用有什么用呢?你要讲大乘的东西,我就跟你讲「缘起性空」就讲完了,但对你没有用啊!你今天要选一个对自己有用的,自己觉性生得起来,时时刻刻有这样强烈的正见。比如说你们现在在睡午觉,我说:「你们这些菩萨可以醒了!」你们还不见得会醒;我只要从外面丢一条蛇进来,你们就全部都醒了!不用跟你讲:「你去观蛇,蛇会咬你,你要远离。」都不用,大家都躲到一边去。我为什么叫你观蛇呢?因为被蛇咬会痛苦。我举个例子,我很喜欢那个人,但我观起来,那个人是毒蛇;我所讲的毒蛇不是说「他是坏人」,而是我贪图他,我必然会被他所害;你要从这里观,你自然就能够观得起来。有人要拿钱给你,你看到钱就要看到苦。你说:「我看到钱好像看到大家乐,怎么会看到苦?」跟你说看到钱,就是因为你贪爱,所以你必然苦;看到那个人,你贪爱他,必然会苦;你贪爱去洗三温暖、去跳舞,必然会苦。如果你觉性高,「苦」的是「执着」,并不是他。但觉性不高的人,你就要从他开始看,从你执着的物件开始看;小乘人就是看执着的物件,大乘人看到苦的是执着,就是心。但是你觉性如果没有那么利,一定要从那个物件开始看,也就是那个物件会让你苦;既然它会让你苦,你应该远离它,不要执着它。这样的觉性,世间人完全没有;但世间的智者能够体会到这种概念,世间的智者并不是指开悟的人,而是稍微有智慧的人,他们透过观察,就能够知道。

  

  举个例子,比如说众人都喜好名利,但实际上名利会害死人。俗话讲「人怕出名猪怕肥。」但你跟二十岁的小伙子讲,他听不懂,他只想过有名之后就有利,但没有想过有名有利之后还会有什么后果;所以有些话对年轻人讲,他听不懂。对五十岁的人讲,他或许听得懂,如果听不懂代表他没有经历过。世间人想追求的东西太多,但那些东西会带给你痛苦,只要稍微有智慧的人,他就懂得这个道理。从小到大,我们都想追求快乐,但你得到的反而都是痛苦,难道你没有这种经验吗?难道你想重蹈覆辙?你从这个概念去思维,你的觉性就会生起来了。

  

  你可以一项一项去观察你的人生。我过去教禅坐,刚开始什么都不讲,我只讲:「把你的一生做个回顾,用心回顾,看看你究竟做了什么?」这重不重要?我没有说你开始怎么修,因为我说唯有你自己感觉、觉悟的才有用,我讲的没有用。但你愿意回顾、感觉,你到底是什么人?到底想追求什么?得到的结果是什么?…。你只要仔仔细细地想三天,老实想完了之后,一定会有觉悟,你会察觉到你过去的无知,你过去这样是错的。学佛之前要承认自己错,承认自己错才能够学佛。哪里错?观念错,接着做法错,所以结果错。你说这算不算禅修?这样再来谈修行,你马上懂,会有很强烈的感觉,你马上认为有可能不执着。举个例子,你说:「钱,每个人都喜欢,谁不爱?」请问,是每个人都爱钱,还是大多数人?大多数。你不要以为每个人都爱钱。那些少部分不爱钱的,你问他们为什么,他们的答案不见得不一样。有的人就是因为有钱,家人反目成仇;有的人就是因为有钱,朋友相残;如果这些事发生在你身上,你就会有刻骨铭心的感受。但有智慧的人不需要等事情发生在他身上,他只要透过观察,就能觉醒。

  

  你稍微思维一下,你就能够感受到:「我贪爱他,所以我受苦。」你贪爱自己身体健康,你会不会…

《六祖坛经讲记 第30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