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受苦?我不是說你貪愛你的身體,而是你的身體健康。我們有義務照顧好自己的身體,有義務照顧好家人,有義務把工作做好,有義務好好對待所有的人,這樣很正常很平常,這叫平常心。我有義務照顧我的身體,但它是無常的,它要生病,我就接受它生病,它健康我就接受它健康,它活著我就接受它活著,它不想活了,我就接受它因緣已盡。你教孩子,也是一樣;你的孩子要是聽你的話,你就接受他聽你的話;你的孩子不聽你的話,你就說他很有主見嘛!孩子有主見好不好?孩子不聽話,一般都認爲他很糟糕,我們的腦袋居然這麼笨。所以,孩子能聽我的話,我就接受這個狀況;孩子本身很有主見,我也接受這個狀況;我的另一半很關心我,我接受這個狀況;我的另一半很獨立,我也接受這個狀況,我全然接受!那我接受要不要出什麼力?要出很多力我才能夠接受?「全然接受」本來是很簡單很容易做到的,但由于大家的內在死不承認,不肯屈服別人,總希望別人屈服于你。爲什麼天下人要聽你的話?憑什麼?你爲什麼不聽天下人的話!如果你願意聽天下人的話,你了不起。你會要個答案,到底要不要聽話?換個角度想,就是尊重,用尊重不就化解聽不聽話的問題了嗎?!
你爲什麼執著?因爲你不明白真相,那個真相是苦的。爲什麼苦?執著必然苦,所以叫「諸受是苦」,你的感受必然痛苦,那是苦的感受。用苦來讓你覺醒。很多人在學佛法,學到四聖谛,對四聖谛沒有感覺。四聖谛第一個是「苦」谛,苦的事實是一種真理,你明白了就能證悟阿羅漢。你證到苦你一定不會執著它,硬把你拉去,你一定會跑掉。我們對苦的清楚度不夠,你現在所執著的必然是苦的。你願意去看到這個真相嗎?你看到了必然不執著,你沒有看到你必然執著。你也可以很清楚去觀,觀物件,看哪個物件不會讓你苦;每個物件都會讓你苦,比如我執著你們,我必然會苦,你們執著我,你們也會苦,我們彼此互相執著,這一下子就沒完沒了。你們來上課,我來接受這個緣起,我來上課,你們來接受這個緣起,只是這個樣子而已,這樣的概念叫隨緣。光是一個概念你沒有真懂,否則,兩個字「隨緣」你就開悟了;「平常心」你也會開悟。不是說你要讀幾部經,只是你對這個概念百分之百地透徹,你通常沒有透徹就跳過去了。從你的執著,你要生起這樣的正見,你執著就是不明白真相,用好幾個概念來闡述這個真相,哪個最有用你就用哪個,「苦」對你最有用你就觀苦,如果「空」最有用你就觀空…,如果你說這些都沒有用,怎麼辦?那我會叫你多看曆史,叫你聽聽別人的故事。你懂看電視也可以領悟,不懂那叫著迷,你在看什麼?這件事情可以讓我覺悟,可是你看不出來。古時候的戲,演一些邪不勝正的戲,或壞人到最後沒有好下場啦,或者因果報應啦…,看戲的孩子內心都有很強烈的忠、孝、節、義,他看戲比看課本更直接呢!但就是很少有演真理的戲;有關真理的戲,一般拍出來,票房都是很差的,因爲大家看不懂。你透過這樣的方式,慢慢去體察它,你自然就會漸漸不執著了。舉個例子,我從叁十二歲就開始到企業去上課,剛開始上課一定會很執著,執著我們的表現,因爲這跟個人以後的前途有關系,所以早年教書的目的是爲了賺錢,教到最後就不是爲了賺錢了。到現在目的是爲了什麼呢?「教書就是教書,沒有想過爲了什麼。」你講得很好,講得比我想象的還要好。
一樣的道理,修身養性就是修身養性,修行就是修行,會修行的人當下就受益,不會修的人一直在期待那個目的的到來。我現在就要受益,不需要等到我開悟、成佛、到極樂世界。「這世間好苦,阿彌陀佛來接我去吧!」「我業障那麼重,阿彌陀佛來救我吧!」你這樣的修行現在不受益。但是不受益你卻不甘願,因爲你在期待未來的結果;你這樣修,連旁邊的人都覺得很苦。你去觀察,觀察到最後,就遠離再遠離,遠離就是不攀緣,你才有機會像六祖大師度他的師兄時講的「屏息諸緣,勿生一念。」你才能夠做到一句話「老實念佛」。你憑什麼老實?你根本不老實,你只是會念佛。我屏息諸緣了,我不攀緣了,我才老實得下。
攀緣的心是追求的心,追求什麼?追求痛苦,你不知道嗎?但世間的人叫顛倒衆生,他以爲他在追求快樂,這跟事實的真相是顛倒的。認知是快樂的,事實的真相是痛苦的,你有沒有去對照過?你說:「那到底要不要追求?」「隨緣」!你只要明白這個概念,你就會去做。你不明白,你常常會左右矛盾:要不要?去不去?做不做?「隨緣」已經把這些問題全部都回答完了。舉個例子,該去上班就去上班,但你不執著上班。不執著上班是什麼意思?心中不執著上班,才不會害怕加班,不執著的人就是願意配合的人:「我不執著我的升遷。」你好好做,也不要跟老板說:「我可不升遷的哦。」你進來就好好做,人家叫你加班你就加班,你有時間就早點來掃掃地,幫同事擦擦桌子,擦完你再去打卡。五點可以下班了,你就掃掃地,收收桌子,五點半你才走。你這樣不見得會升遷,不見得會加薪,但我跟你講,你這樣做下去,你一定可以升遷,一定會加薪水,人緣一定越來越好,有一天忽然做到總經理,然後做董事長的女婿。我們常說這樣的人叫傻人,你這樣的形容詞是不適當的,這種「不跟人計較」的人才是智者。不執著會比執著的人做得更好,如果你這句話你聽得懂,你一定是最積極而且是最沒有壓力的人。積極的人幾乎都有壓力,對不對?我們常常說做人要樂觀、積極、進取、熱情…;但是你積極、進取時,其實心中還有點苦;說你樂觀嘛,有時候難免還有點抱怨;你認真做,別人不見得會配合…。你有時候要觀察你究竟是哪一種人,你是好人,還是壞人你也不知道。
我們一般人談到最後,都是混在一起:「反正大家都是凡夫啊。」凡夫是什麼?大家都差不多,說好也不怎麼好,說壞也有良心,說有良心又使壞,做壞事看到地震水災又捐錢…。你是什麼人?好壞人。反正我們自己也搞不清楚了,你也不了解你是個什麼樣的人。爲什麼會這樣呢?你的執心沒有去除,你就沒有辦法完全地奉獻,你一定是有私心的。我奉勸大家,從自私修到無私,從自我修到無我,憑什麼?憑「不執著」,唯有不執著,你才能做到。剛才講執著的真相是痛苦,不執著的真相是什麼?是真快樂,或是自由自在,或是解脫…,都可以說;執著是什麼狀態,不執著是什麼狀態,你自己去選擇。
但是,有時候你會問:「師父,我也知道不執著很好,但我還是做不到啊!」那我們就跟這樣的人說:「你是苦吃得不夠多嗎?你是把吃苦當吃補啊!」你不要被模糊的概念打敗,你不是那種知道而做不到的人,因爲這種人不存在,但你的潛意識一直認爲你是那種人,這樣你就沒有救了,你跳不出這個陷阱。爲什麼我說這種人不存在呢?因爲這樣的理論不成立。只有兩種人,執著跟不執著。你不要跟我說:「我雖然知道不執著的好處,但我依舊是執著。」你就說:「師父,我很執著。」這樣就好了。你說做不到,因爲你對苦的真相不夠清楚,這時要再繼續探討,你不要卡在那邊動彈不得,你雖然還沒有辦法不執著,但你要知道如何不執著。你只要繼續契而不舍地探討,你漸漸就會不執著,這樣是有方向的,而不是卡在中間左右爲難;就是去做,不斷地練習就對了。比如你娶了個媳婦,下禮拜是端午節,她說她不會綁粽子,你就叫她練習綁,到最後她就會了。但是她如果說:「自己綁粽子真好,但是我不會綁。」「婆婆,綁粽子的方法我知道啦!但是我就是不會綁。」「婆婆,粽子真好吃,可我就是亂綁。」這些概念一直在障礙我們的人生。沒有這個答案啦!成佛爲什麼需要「叁大阿僧祗劫」?就是因爲把時間浪費在這裏。如果你從頭慢慢去修,不用這個樣子,我坦白講,你真正明白這個道理,好好修行個叁年,就有眉目了。如果慢一點五年,再慢十年,你就差不多了,所謂差不多就是你就知道了。但是你都猶豫不決,亂跑道場,書亂看啦,或把修行當成一種人際關系,當成社交活動,那就不用談了,叁十年也一樣。那不是叁大阿僧祗劫,那是叁萬大阿僧祗劫也修不成啦!我已經把這個道理跟你講了,你執著就是因爲你不明白真相,你明白了自然不執著。〔去除執心〕就是「應無所住」。
【通達無礙,能修此行,與般若經本無差別。】[通達無礙,]是「而生其心」。《金剛經》的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這八個字可以當成你的正見,心不執著才能夠無所住,無所住才能夠通達無礙,才能夠讓你生起智慧的心,才能夠生起清淨的心,按照這樣修,無論在任何時空,都能自由自在。
《六祖壇經講記 第30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