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祖壇經講記(34)
善知識!智慧觀照,內外明徹,識自本心。
【善知識!】你看《六祖壇經》有個特色,只要一開始說〔善知識〕,就代表六祖又要談另外一段。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是善知識,我們不但是自己的善知識,我們亦做要別人的善知識,我們不但要做自己的良師,也要做到別人的益友,我們不要看不起自己。這是什麼意思?你千萬不要給自己找任何的借口,說你這輩子不會開悟;你也不要怪罪現在是末法時期,不管哪個時代都有人開悟。請問,哪個朝代比較容易開悟?有的話聽起來對又好像不對,但因爲大家都這麼講,所以你就講:「我也不要開悟好了。」你不要開悟,你學佛做什麼?你想學佛,又不想開悟,大家都想依賴阿彌陀佛,去到極樂世界再說;如果真的去成了,阿彌陀佛要跟你說什麼?他還不是要教你開悟?所以我們不要一直依賴別人,要有志氣。假如諸佛菩薩就像我們的父母,我們不要樣樣靠父母,要有志氣,這叫靠而不靠。你要天助,就要先自助嘛!你要佛幫你,你就要自己幫助自己;你幫助自己,別人就會幫你。我們今天要幫助一個人,要那個人願意接受才有意義,那個人不願意接受,縱使一百個阿彌陀佛也幫不了他,這個概念不用學佛法也知道,但你自己不知不覺,這代表你根深蒂固就在否認你自己。你這樣怎麼可以叫做〔善知識〕呢?怎麼可以說衆生皆有佛性呢?難道佛性有大跟小,有說哪個比較聰明哪個比較笨嗎?沒有;這樣的觀念才能夠叫正見,才能夠確立在你的心,不然你講再多的道理,也是自欺欺人。我們常常鼓勵別人,但自己又不振作;我們看到別人做錯很生氣,但自己也是這樣;我們的觀念不正確,是自己的潛意識在作祟。我們要自信,但不是自傲,要謙卑,但不要自卑;根據這些原則去體悟,不要每次只叫別人善知識,自己也要是善知識。
【智慧觀照,內外明徹,識自本心。】前面經典講「智慧從自性生起」,你沒有見性,就沒有真正的般若智慧,所以你說:「我又沒有開悟,我有什麼真正的智慧觀照呢?」你們産生疑惑,六祖不是等于白說了嗎?一個人只要知錯能改,就算是一種智慧,這個智慧不見得是你開悟的智慧。你今天知道佛法好就是一種智慧,懂得上進,知道凡事不要怪別人,就是一種智慧,這些都可以叫智慧。無論是什麼智慧,它的目的就在于利益自己、別人和一切衆生。有時候我們不要太挑剔,以爲談到智慧,就一定要怎麼樣;你隨時可以生起很多的智慧。現在六祖大師所講的〔智慧〕是什麼?用〔智慧〕〔觀照〕,懂得〔觀照〕,你自然就是有〔智慧〕的人。你說:「要觀照什麼呢?」我們不如把〔觀照〕換個名詞說「觀察」,觀察什麼?宇宙的存在不外乎是時間、空間和一切萬物,你觀察時間是變化的,空間是變化的,一切萬物是變化的,這個宇宙的道理就講完了,這是一個大原則、大方向。那談談你自己,無非就是觀察你自己的身跟心。你說:「要不要觀察佛性?」不用,你觀察身心,自然就可以悟到佛性。佛性你怎麼觀察?佛性無形無相;如果你要觀察,就證明你把佛性當成一個東西。你要觀察你的身心,〔智慧觀照,內外明澈,識自本心;〕也就是《心經》講的「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蜜。」這就是智慧,以〔智慧觀照〕五蘊,照見五蘊皆空,不就能度一切苦厄了嗎?以上把整個修行的方法都跟你講了。你要觀察你的身、你的心,否則你會被你的身心折磨。你今天痛苦的,事實上離不開你的身心,你的身體病痛在折磨你,你死亡了,這個色身死亡也在折磨你,因爲你會害怕、恐懼、不安,因爲你害怕死。什麼死?肉體死啦!你以爲什麼死?你爲什麼這麼害怕?觀念越厘清就越輕松,否則就越痛苦,到處求神拜佛問蔔,都是騙人的,你自己在騙自己;你自己觀念沒有弄清楚,問誰都沒有意義。
一樣的道理,照顧好自己的身體,但它該怎麼樣,就是要隨緣,因爲你想怎麼樣也不可能。就像今天早上我肚子有點不舒服,我不能恐嚇它,或跪下來求它不要痛。我不想讓它痛,但它會不舒服,我有什麼辦法!有沒有辦法?有,就是接受,這就是最好的辦法,是一種智慧。接受的當下,要不要吃藥?還是要吃,就吃下去、接受它就好了。果然心裏一接受它,剛才上課只要一坐下就好了。如果我抗拒它、執著它,它會越強烈。你看,你執著一個東西,它會越強烈,痛苦會放大,會無限地延伸。我們都知道癌症的患者生不如死,很痛苦。如果你有機會去看癌症的患者,有修行和沒有修行的,事實上還是不太一樣。有修行的人雖然苦,但是他願意接受,所以他還是很平和的;沒有修行的人,真的很痛苦,他求生不能求死不得,希望醫生爲他安樂死,醫生也不能做。原則上不是說等到那一天你才對身體不執著,你現在就要不執著。有些人對身體很執著,他隨時身上有帶藥膏,被蚊子叮到,他就拿出來抹,這事實上是很不好的習慣。以醫學的角度,只要被叮到就拿起來擦,擦久了就失去了免疫力。除非到深山野外去爬山,去露營偶爾帶一下,不要一天到晚把藥膏變成錢包,一天到晚擦擦擦。我意思是說,不是叫你不要照顧你的身體,而是叫你不要執著它,你就會知道,這樣做輕松很多。
再來,不要執著你的心情。你的心情不外乎喜怒哀樂,七情六欲,就是很複雜啦!你不要希望說你的心情隨時會很好,你在騙誰?你的「心情好」可以好二十四小時嗎?既然不可以,你爲什麼一直想期待你心情好呢?更徹底的說,既然你相信佛說一切都是無常,你的心會是常嗎?你的心情會是常嗎?你的心根本就是無常,那你期待它常,這不是自尋麻煩嗎?!世間人不明白這個概念,所以他要上情緒管理的課,情緒管理是什麼意思?過去我都在上那些課,意思是我過去都在騙小孩,就是小孩哭拿幾顆糖給他吃的意思。情緒你怎麼管都管不了,你什麼時候會抓狂,沒有人知道!但情緒管理也不是你遇到狀況才要管理。無聊算不算一種狀況?那無聊怎麼管理?無聊就去找事做啊!那就是情緒管理?有的人,常常跟你講:「不要胡思亂想,去做事情。」這句話只對了一半,這叫對治,不是徹底的,但你卻常常做這種事情。我坦白講,你只要明白你心情的變化是無常的,明白它就好,你就接受它。不管你的情緒怎麼變化,你只要用你的正見,接受它,很自然的,久了它對你一點影響力都沒有。事實上這個境界對一般人來講,層次就很高了。我們一般人在學佛,就是被心影響,所以才要學《金剛經》「雲何應住,雲何降伏其心?」「其心」就是你執著的心。
你要知道,《六祖壇經》是頓悟、究竟法門,你明白了很輕松,很快,是直接了當;不明白的人,使不上力,這樣他就會退而求其次,去修其他的法門。那會不會有效果?會,但慢慢來。無論你修任何法門,到最後那一刹那,一悟,統稱都叫頓悟,最後你還是要頓悟。《壇經》告訴我們不要在前面那裏打轉,直接從「迷」跟「悟」下手。「迷」跟「悟」建立在一個很重要的概念:正見。你不要認爲你讀了《六祖壇經》就有正見,不要用你的想象,你去做事就知道了,你只要看看你的正見有沒有辦法保持二十四小時,你就知道你有沒有正見,你遇境就倒了,怎麼可以說你有正見呢?有正見的人,白天有正見,晚上也有正見;他遇到事一樣有正見,遇到大事小事都有正見;他遇到順境、逆境正見都一樣。你用這樣去檢驗你自己不就得了嗎?這叫印證,你也不需要去找別人替你印證。所以修行這種事情,不需要問別人,「寒天飲冰水,點滴在心頭。」「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。」自己最清楚。就像你慈悲不慈悲,心中有沒有怨恨,你都不要問別人,你心中有怨有恨,你就一定不會開悟。你想修成佛祖,怎麼越修越氣?修行也沒有什麼秘密,有的法門告訴你:「我們的法門是秘密的,不可以教別人。」我問你:「真理有沒有秘密?大道有沒有秘密?」密在哪裏?密在汝邊啦!請問,學費繳一千萬或你沒有繳學費,誰比較容易開悟?跟你繳學費不相幹啦!所以別人傻,你也跟別人一樣傻,你爲什麼要花那些冤枉錢呢?這麼簡單的道理世間的人什麼時候才能夠懂!
你雖然知道不要執著你的身,你的力道之所以不強,就是因爲你沒有觀察。你越觀察,就越發現這個身體根本就不是你。我們今天之所以執著,就是因爲有一個「我」在作祟。就是說,你認爲身體是你的,你認爲心是你的,結果你把身心合起來變成一個實有的你,就是這個東西在作祟,讓你執著世間的一切。爲什麼?你今天所作所爲,都是爲了保護你自己,對另一半好,希望他不要抛棄你;對子女好,希望他們以後孝順你;對朋友好,希望他們喜歡你;對老板好,希望老板重用你…。我講佛法,很慈悲,又很殘忍,就是把你內在不敢講的東西講給你聽。你執著自己,就會想盡辦法保護這個你,這樣很痛苦。叫你不執著你,談何容易?!唯一的方法,就是透過觀察,一直觀察到最後,你會發現身體是四大,「地水火風」,它根本是「緣起」,它一直在變化。接著看到你的心,它就是隨著境界而起,心在哪裏?你找不到心。爲什麼會有心?因境而有心,因執著那個境界,心就這樣生起。若無前境何來有心?有的人得先觀察身體,之後再觀察他的心,層次比較高的直接觀察他的心,層次更高的就像六祖,因爲身心本是無常,所以「本是幻」,既然「本是幻」,就「知幻即離,離幻即覺。」那是層次最高的。怎麼修?看你自己,是按照你個人的層次,你覺得沒有辦法,就往更粗糙的方向去觀察。身體是最粗糙的,尤其是身體的呼吸,一呼一吸二十四小時都有,很容易觀察到。觀察到最後,把呼吸的過程姑且叫個假名「我」,不過如此而已。這樣的道理你可以聽懂,但你不會感動,就沒有力量;你自己去證明,你才會被你自己修行的過程感動,這樣才會突…
《六祖壇經講記 第34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