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祖坛经讲记(34)
善知识!智慧观照,内外明彻,识自本心。
【善知识!】你看《六祖坛经》有个特色,只要一开始说〔善知识〕,就代表六祖又要谈另外一段。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善知识,我们不但是自己的善知识,我们亦做要别人的善知识,我们不但要做自己的良师,也要做到别人的益友,我们不要看不起自己。这是什么意思?你千万不要给自己找任何的借口,说你这辈子不会开悟;你也不要怪罪现在是末法时期,不管哪个时代都有人开悟。请问,哪个朝代比较容易开悟?有的话听起来对又好像不对,但因为大家都这么讲,所以你就讲:「我也不要开悟好了。」你不要开悟,你学佛做什么?你想学佛,又不想开悟,大家都想依赖阿弥陀佛,去到极乐世界再说;如果真的去成了,阿弥陀佛要跟你说什么?他还不是要教你开悟?所以我们不要一直依赖别人,要有志气。假如诸佛菩萨就像我们的父母,我们不要样样靠父母,要有志气,这叫靠而不靠。你要天助,就要先自助嘛!你要佛帮你,你就要自己帮助自己;你帮助自己,别人就会帮你。我们今天要帮助一个人,要那个人愿意接受才有意义,那个人不愿意接受,纵使一百个阿弥陀佛也帮不了他,这个概念不用学佛法也知道,但你自己不知不觉,这代表你根深蒂固就在否认你自己。你这样怎么可以叫做〔善知识〕呢?怎么可以说众生皆有佛性呢?难道佛性有大跟小,有说哪个比较聪明哪个比较笨吗?没有;这样的观念才能够叫正见,才能够确立在你的心,不然你讲再多的道理,也是自欺欺人。我们常常鼓励别人,但自己又不振作;我们看到别人做错很生气,但自己也是这样;我们的观念不正确,是自己的潜意识在作祟。我们要自信,但不是自傲,要谦卑,但不要自卑;根据这些原则去体悟,不要每次只叫别人善知识,自己也要是善知识。
【智慧观照,内外明彻,识自本心。】前面经典讲「智慧从自性生起」,你没有见性,就没有真正的般若智慧,所以你说:「我又没有开悟,我有什么真正的智慧观照呢?」你们产生疑惑,六祖不是等于白说了吗?一个人只要知错能改,就算是一种智慧,这个智慧不见得是你开悟的智慧。你今天知道佛法好就是一种智慧,懂得上进,知道凡事不要怪别人,就是一种智慧,这些都可以叫智慧。无论是什么智慧,它的目的就在于利益自己、别人和一切众生。有时候我们不要太挑剔,以为谈到智慧,就一定要怎么样;你随时可以生起很多的智慧。现在六祖大师所讲的〔智慧〕是什么?用〔智慧〕〔观照〕,懂得〔观照〕,你自然就是有〔智慧〕的人。你说:「要观照什么呢?」我们不如把〔观照〕换个名词说「观察」,观察什么?宇宙的存在不外乎是时间、空间和一切万物,你观察时间是变化的,空间是变化的,一切万物是变化的,这个宇宙的道理就讲完了,这是一个大原则、大方向。那谈谈你自己,无非就是观察你自己的身跟心。你说:「要不要观察佛性?」不用,你观察身心,自然就可以悟到佛性。佛性你怎么观察?佛性无形无相;如果你要观察,就证明你把佛性当成一个东西。你要观察你的身心,〔智慧观照,内外明澈,识自本心;〕也就是《心经》讲的「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。」这就是智慧,以〔智慧观照〕五蕴,照见五蕴皆空,不就能度一切苦厄了吗?以上把整个修行的方法都跟你讲了。你要观察你的身、你的心,否则你会被你的身心折磨。你今天痛苦的,事实上离不开你的身心,你的身体病痛在折磨你,你死亡了,这个色身死亡也在折磨你,因为你会害怕、恐惧、不安,因为你害怕死。什么死?肉体死啦!你以为什么死?你为什么这么害怕?观念越厘清就越轻松,否则就越痛苦,到处求神拜佛问卜,都是骗人的,你自己在骗自己;你自己观念没有弄清楚,问谁都没有意义。
一样的道理,照顾好自己的身体,但它该怎么样,就是要随缘,因为你想怎么样也不可能。就像今天早上我肚子有点不舒服,我不能恐吓它,或跪下来求它不要痛。我不想让它痛,但它会不舒服,我有什么办法!有没有办法?有,就是接受,这就是最好的办法,是一种智慧。接受的当下,要不要吃药?还是要吃,就吃下去、接受它就好了。果然心里一接受它,刚才上课只要一坐下就好了。如果我抗拒它、执着它,它会越强烈。你看,你执着一个东西,它会越强烈,痛苦会放大,会无限地延伸。我们都知道癌症的患者生不如死,很痛苦。如果你有机会去看癌症的患者,有修行和没有修行的,事实上还是不太一样。有修行的人虽然苦,但是他愿意接受,所以他还是很平和的;没有修行的人,真的很痛苦,他求生不能求死不得,希望医生为他安乐死,医生也不能做。原则上不是说等到那一天你才对身体不执着,你现在就要不执着。有些人对身体很执着,他随时身上有带药膏,被蚊子叮到,他就拿出来抹,这事实上是很不好的习惯。以医学的角度,只要被叮到就拿起来擦,擦久了就失去了免疫力。除非到深山野外去爬山,去露营偶尔带一下,不要一天到晚把药膏变成钱包,一天到晚擦擦擦。我意思是说,不是叫你不要照顾你的身体,而是叫你不要执着它,你就会知道,这样做轻松很多。
再来,不要执着你的心情。你的心情不外乎喜怒哀乐,七情六欲,就是很复杂啦!你不要希望说你的心情随时会很好,你在骗谁?你的「心情好」可以好二十四小时吗?既然不可以,你为什么一直想期待你心情好呢?更彻底的说,既然你相信佛说一切都是无常,你的心会是常吗?你的心情会是常吗?你的心根本就是无常,那你期待它常,这不是自寻麻烦吗?!世间人不明白这个概念,所以他要上情绪管理的课,情绪管理是什么意思?过去我都在上那些课,意思是我过去都在骗小孩,就是小孩哭拿几颗糖给他吃的意思。情绪你怎么管都管不了,你什么时候会抓狂,没有人知道!但情绪管理也不是你遇到状况才要管理。无聊算不算一种状况?那无聊怎么管理?无聊就去找事做啊!那就是情绪管理?有的人,常常跟你讲:「不要胡思乱想,去做事情。」这句话只对了一半,这叫对治,不是彻底的,但你却常常做这种事情。我坦白讲,你只要明白你心情的变化是无常的,明白它就好,你就接受它。不管你的情绪怎么变化,你只要用你的正见,接受它,很自然的,久了它对你一点影响力都没有。事实上这个境界对一般人来讲,层次就很高了。我们一般人在学佛,就是被心影响,所以才要学《金刚经》「云何应住,云何降伏其心?」「其心」就是你执着的心。
你要知道,《六祖坛经》是顿悟、究竟法门,你明白了很轻松,很快,是直接了当;不明白的人,使不上力,这样他就会退而求其次,去修其他的法门。那会不会有效果?会,但慢慢来。无论你修任何法门,到最后那一刹那,一悟,统称都叫顿悟,最后你还是要顿悟。《坛经》告诉我们不要在前面那里打转,直接从「迷」跟「悟」下手。「迷」跟「悟」建立在一个很重要的概念:正见。你不要认为你读了《六祖坛经》就有正见,不要用你的想象,你去做事就知道了,你只要看看你的正见有没有办法保持二十四小时,你就知道你有没有正见,你遇境就倒了,怎么可以说你有正见呢?有正见的人,白天有正见,晚上也有正见;他遇到事一样有正见,遇到大事小事都有正见;他遇到顺境、逆境正见都一样。你用这样去检验你自己不就得了吗?这叫印证,你也不需要去找别人替你印证。所以修行这种事情,不需要问别人,「寒天饮冰水,点滴在心头。」「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。」自己最清楚。就像你慈悲不慈悲,心中有没有怨恨,你都不要问别人,你心中有怨有恨,你就一定不会开悟。你想修成佛祖,怎么越修越气?修行也没有什么秘密,有的法门告诉你:「我们的法门是秘密的,不可以教别人。」我问你:「真理有没有秘密?大道有没有秘密?」密在哪里?密在汝边啦!请问,学费缴一千万或你没有缴学费,谁比较容易开悟?跟你缴学费不相干啦!所以别人傻,你也跟别人一样傻,你为什么要花那些冤枉钱呢?这么简单的道理世间的人什么时候才能够懂!
你虽然知道不要执着你的身,你的力道之所以不强,就是因为你没有观察。你越观察,就越发现这个身体根本就不是你。我们今天之所以执着,就是因为有一个「我」在作祟。就是说,你认为身体是你的,你认为心是你的,结果你把身心合起来变成一个实有的你,就是这个东西在作祟,让你执着世间的一切。为什么?你今天所作所为,都是为了保护你自己,对另一半好,希望他不要抛弃你;对子女好,希望他们以后孝顺你;对朋友好,希望他们喜欢你;对老板好,希望老板重用你…。我讲佛法,很慈悲,又很残忍,就是把你内在不敢讲的东西讲给你听。你执着自己,就会想尽办法保护这个你,这样很痛苦。叫你不执着你,谈何容易?!唯一的方法,就是透过观察,一直观察到最后,你会发现身体是四大,「地水火风」,它根本是「缘起」,它一直在变化。接着看到你的心,它就是随着境界而起,心在哪里?你找不到心。为什么会有心?因境而有心,因执着那个境界,心就这样生起。若无前境何来有心?有的人得先观察身体,之后再观察他的心,层次比较高的直接观察他的心,层次更高的就像六祖,因为身心本是无常,所以「本是幻」,既然「本是幻」,就「知幻即离,离幻即觉。」那是层次最高的。怎么修?看你自己,是按照你个人的层次,你觉得没有办法,就往更粗糙的方向去观察。身体是最粗糙的,尤其是身体的呼吸,一呼一吸二十四小时都有,很容易观察到。观察到最后,把呼吸的过程姑且叫个假名「我」,不过如此而已。这样的道理你可以听懂,但你不会感动,就没有力量;你自己去证明,你才会被你自己修行的过程感动,这样才会突…
《六祖坛经讲记 第34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