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經》曰:「應當專心,系念一處,想于西方。」「植衆德本」,「植」者,種植也。「德本」,如善根。德者,善也。本者,根也。又「德本」者,德中之根本也。依是義故,彌陀名號,名爲德本。如《教行信證》曰:「德本者,如來德號。此德號者,一聲稱念,至德成就滿足,衆禍皆轉。十方叁世德號之本,故曰德本也。」「宿惡」,指宿世所造之惡,即過去生中之罪惡。「悔」者,改也。改往修來也。「悔過」者,向佛法僧叁寶忏悔罪過,誓不更造也。本願名「悔過得生」,故知悔過乃往生之關鍵。蓋一切罪從忏悔滅也。「持」者,奉持。「命終不複更叁惡道,即生我國。」是本願之主旨。若宿世作惡,有決定業,命終之後,須于此界或于他方墮叁惡道。以今世悔過修道行善,誦經持戒,發菩提心,專念極樂,至心回向,求生淨土等,于是乘彌陀此願功德,遮其宿業,蒙佛攝引,不墮叁途,迳生極樂,故雲「無不遂者」。「遂」指求生極樂之願得滿足也。可見宿業深重之人,皆可不更叁途,帶業往生。彌陀悲願之深,攝度之廣,超踰十方。當前海外佛教界于「帶業往生」之旨,頗有诤議。今據本經,則知帶業往生之說,實據佛願;且所帶之業,正指惡業也。)
我作佛時,國無婦女。若有女人,聞我名字,得清淨信,發菩提心,厭患女身,願生我國。命終即化男子,來我刹土。十方世界諸衆生類,生我國者,皆于七寶池蓮華中化生。若不爾者,不取正覺。
二十二、國無女人願。二十叁、厭女轉男願。二十四、蓮華化生願。
上章攝叁願。「國無婦女」,是第廿二「國無女人願」(見《吳譯》)。」若有女人…命終即化男子,來我刹土」。是第廿叁「厭女轉男願」。又稱「女人往生願」。第叁十四爲「蓮花化生願」(見《吳譯》)。
第廿二「國無婦女願」。《吳譯》曰:「令我國中,無有婦女。」《漢譯》願成就文中「女人往生者,則化生,皆作男子。」又曰:「其國中悉諸菩薩、阿羅漢,無有婦女。」又唐道宣律師引經雲:「十方世界,有女人處,即有地獄」。今極樂無叁惡道,亦無婦女,純是卅二種大丈夫相。蓋男女之間,易生情愛,便是退緣。是以極樂同居勝于娑婆。
第廿叁「厭女轉男願」。善導大師于《觀念法門》釋此願雲:「乃由彌陀本願力故,女人稱佛名號,正命終時,即轉女身,得成男子。彌陀接手,菩薩投身,坐寶蓮上,隨佛往生。」又「一切女人,若不因彌陀名號力者,千劫萬劫,恒河沙等劫,終不可得轉女身。」如釋迦因地,行菩薩道,積一大阿僧祗劫勤修,漸離女身。可見女轉男身,實非輕易。今以聞佛名號,「得清淨信」(清淨者,離惡行之過失,無煩惱之垢染。無垢無疑之信心,名清淨信。)。由于淨信發菩提心,厭離女身,願生極樂。信深願切,必起念佛之勝行。蒙佛本願加威,于命終時,即轉女成男,往生極樂。是爲「厭女轉男願」。
第廿四蓮花化生願。「生我國者,皆于七寶池,蓮花中化生。」本經第四十品曰:「若有衆生,明信佛智,乃至勝智,斷除疑惑,信己善根,作諸功德,至心回向,皆于七寶華中,自然化生,跏趺而坐。須臾之頃,身相、光明、智慧、功德,如諸菩薩,具足成就。」又《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》曰:「西方安樂(即極樂)世界,今現有佛,號阿彌陀。若有四衆,能正受持彼佛名號,以此功德,臨欲終時,阿彌陀佛即與大衆往此人所,令其得見。見已,尋生慶悅,倍增功德。以是因緣,所生之處,永離胞胎穢欲之形,純處鮮妙寶蓮華中,自然化生,具大神通,光明赫奕。」上之二經,同表往生極樂之人,皆于蓮花中自然化生,清淨無垢,神通智慧,放大光明,俱如菩薩。即彌陀此願之所感證。蓮池大師《彌陀疏鈔》曰:「六趣衆生,則中陰之身自求父母。往生善士,則一彈指頃,蓮華化生。是蓮華者,乃卸凡殼之玄宮,安慧命之神宅。」意爲:六趣中一切衆生,命終之後,中陰身現,于此身中,依自身宿業因緣,往求世間父母。投身母腹糞穢之處,結成濁染罪業之體。何如往生之善士,臨終蒙佛接引,一彈指間,化生蓮花之中,迳生安樂之國。此蓮花者,實爲行人脫卸凡夫罪身之玄幽宮殿,安養當人慧命之神妙舍宅也。上數語深表彌陀大願,悲心至極,妙德難思。又《大日經疏十五》曰:「如世人以蓮華爲吉祥清淨,能悅可衆心。今秘藏中,亦以大悲胎藏,妙法蓮華,爲最秘密吉祥。一切加持法門之身。坐此蓮臺也。」可見極樂九品之蓮,正顯大日如來密意,舉體皆是最勝秘密吉祥。
我作佛時,十方衆生,聞我名字,歡喜信樂,禮拜歸命。以清淨心,修菩薩行。諸天世人,莫不致敬。若聞我名,壽終之後,生尊貴家,諸根無缺。常修殊勝梵行。若不爾者,不取正覺。
二十五、天人禮敬願。二十六、聞名得福願。二十七、修殊勝行願。
上章叁願。從「聞我名字」至「莫不致敬」,是第廿五「天人禮敬願」。從「若聞我名」下至「諸根無缺」,是第廿六「聞名得福願」。再下爲第廿七「修殊勝行願」。本章叁願皆表聞名功德。
上第十八願十念必生,乃往生之正因,四十八願之核心。第十九與第廿兩願,乃第十八之開廣。第廿一願,專指具有宿惡之衆生,若能悔過,發菩提心,一心專念,亦皆得往生,不更惡道。第廿叁願,則專指婦女,聞名淨信,發菩提心,求生淨土,則命終轉男,往生極樂。以上皆因聞名發心,得生淨土,是爲得益中之上者。今章則顯其下者。蓋衆生根器不一,故聞名之信樂發心亦不一,或因大心未堅,或因信願不深,或以持念不專,是以未能全契彌陀十念必生等大願,故當世未能了脫生死,僅能獲福于現在及來生,故獲利未能如前之數願也。
第廿五願,「修菩薩行」謂六度萬行。是乃廣修衆善者。本經叁輩往生,皆雲「發菩提心。一向專念」。蓋發心乃諸善中王,持名是萬行之首。缺此往生正因,雖行衆善,則廣而不專,博而未精,未契彌陀本願,難于今生現證,故唯受人天禮敬而已。第廿六願「生尊貴家」者,《大論》曰:「生刹利爲有勢力;生婆羅門家爲有智慧;生居士家爲大富。故能利益衆生。」又《會疏》曰:「生下賤家,受世輕慢,利濟不廣。」是故聞名得福,來生皆生尊貴之家也。又「諸根」即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。以下第廿七願。「梵行」。梵者,清淨之義。梵行,清淨無欲之行。斷淫欲諸天,皆名爲梵天。如梵天斷淫欲之行,曰梵行。《法華嘉祥疏》曰:「有人言通取一切戒爲梵行,別行斷淫爲梵行,故《大品》曰:“淫欲障生梵天,何況菩提!”「以上皆以離欲爲梵行,但另有深義,以證涅槃之萬行爲梵行。如《法華嘉祥疏》曰:「梵行之相者,梵名涅槃,即根本*輪大涅槃也。行即萬行,到大涅槃也。」又《大日經疏十七》曰:「梵謂涅槃。梵行謂修梵行者名。具大涅槃名爲梵。」上二經疏,皆謂到大涅槃之行,爲梵行。是則梵行之深義,不局限于持戒與斷淫而已。今願文曰「殊勝梵行」,應兼此二義。蓋斷除淫欲,禮佛念佛,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,即趣向大涅槃根本*輪之妙行也。一聞佛名,即具如是功德,足證佛號,名具萬德。又聞名功德,微妙難思。如《尊勝陀羅尼經》曰:「諸飛鳥畜生,含靈之類,聞此陀羅尼,一經于耳,盡此一身,更不複受。」又《涅槃經》曰:「是大涅槃,亦複如是。若有衆生,一經耳者,卻後七劫,不墮惡趣。」一經于耳,尚具上述功德。何況經耳之後,兼能信受,其功更勝。一般經中聞字,不是但聞,義兼信受。是故聞名之人,今生縱不即能往生,來世亦必常修殊勝梵行也。
我作佛時,國中無不善名。所有衆生,生我國者,皆同一心,住于定聚。永離熱惱,心得清涼。所受快樂,猶如漏盡比丘。若起想念,貪計身者,不取正覺。
二十八、國無不善願。二十九、住正定聚願。叁十、樂如漏盡願。叁十一、不貪計身願。
從上章第廿八至第卅八願,爲攝彼土衆生願,表極樂國中衆生之功德受用。上章具四願,「國中無不善名」,是第廿八「國無不善願」。」住于定聚「以上,是第廿九「住正定聚願」。」猶如漏盡比丘」以上,是第卅「樂如漏盡願」。最後「若起想念,貪計身者,不取正覺」,是第卅一「不貪計身願」。
第廿八「國無不善願」。極樂國中尚無不善之名,何況有不善之實耶?龍樹大士曰:「彼尊佛刹無惡名,亦無女人惡道怖,乃至無有諸趣惡知識。」蓋表極樂無有不善也。又《往生論》雲:「淨土果報,離二種譏嫌過,應知。一者體。二者名。體有叁種:一者二乘人。二者女人。叁者諸根不具人。無此叁過故,名離體譏嫌。名亦有叁種,非但無叁體,乃至不聞二乘、女人、諸根不具叁種名故,名離名譏嫌。」上論中所謂之譏嫌名,即願文中之「不善名」也。又《疏鈔》曰:「由耳之所聞,唯是諸佛如來萬德洪名,菩薩、聲聞及諸天善人,種種嘉號,曾無叁惡名字,曆耳根故。」耳中不聞惡名,故曰:「無不善名」也。
又如《阿彌陀經》曰:「其佛國土,尚無惡道之名,何況有實。是諸衆鳥,皆是阿彌陀佛,欲令法音宣流,變化所作。」靈峰大師于此更有妙解。《彌陀要解》曰:「問:白鶴等,非惡道名耶?答:既非罪報,則一一名字,皆诠如來功德。所謂究竟白鶴等,無非性德美稱,豈惡名哉!」其意如下,經雲:「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,白鶴、孔雀、鹦鹉、舍利、迦陵頻伽、共命之鳥。」故或問曰:彼國既有白鶴等鳥,則白鶴之名豈非惡報之名耶?《要解》答曰:經雲「汝勿謂此鳥,實是罪報所生」。白鶴等,既非罪報所生,則其假名,亦非惡名。是諸鳥等皆如來性德所顯,故其名字乃表如來性德,正是美號,焉可視爲惡名。又《觀經》曰:「如意珠王,湧出金色微妙光明。其光化爲百寶色鳥。」可見極樂依正,悉是如來果覺之所莊嚴。是諸衆鳥,皆是彌陀變化所作。彼土一色一香,一塵一名,無非中道,皆是不可思議法…
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(四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