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界之全體大用。是故彼國一一名字,皆顯如來性德。如來證窮法界,照徹心源,功德究竟。以一真一切真故。一究竟一切究竟。又以假名诠顯實法,故彼土一一名字,悉皆究竟。白鶴是究竟白鶴,共命之鳥是究竟共命之鳥。是諸衆鳥皆如來性德之所顯。故其假名,亦皆是性德之美稱,而非惡名矣。
第廿九「住正定聚願」。「所有衆生。生我國者,皆同一心,住于定聚。」由于第五「無差別願」,生彼國者,形貌無差,悉同一類。形既相類,心亦同然。心皆同一,住于定聚。定聚者,指正定聚,乃叁聚之一。叁聚包括一切衆生。聚是聚類之義。一切衆生分爲叁類,是名叁聚。叁聚之說通于大小乘,其義不一。一者,(一)正定聚,必定證悟者。(二)邪定聚,畢竟不證悟者。(叁)不定聚。介以上二者之中,蓋有緣則證悟,無緣則不證悟也。二者,《會疏》曰:「定聚者,具雲正定聚。亦言不退轉。便是菩薩阿鞞跋致也。雲何名正定。凡一切衆生,雖根性萬殊。以類聚之,不出叁種。以必墮六趣爲邪定。以升沈隨緣爲不定。以定至菩提爲正定。」叁者,據《起信論》,十信以前之凡夫,不信因果,爲邪定。十住以上爲正定。十信之人爲不定性。此乃實教大乘之說。本經第廿二品曰:「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若已生,若當生(見《唐譯》),皆悉住于正定之聚,決定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」是明得生彼土,便入正定之聚,必證大涅槃果。故善導大師曰:「不斷煩惱得涅槃。斯示安樂自然德。」又龍樹大士雲:「以信佛因緣,願生淨土,起心立德,修諸行業,佛願力故,即便往生。以佛力住持,即入大乘正定聚。正定聚者,即是阿鞞跋致不退位也。」(又善導大師依願言及《唐譯》經文,謂此願亦現生不退之密義,文中「若當生「則指求生之人,亦入正定聚。是爲不共之說。當于第廿二品中詳論之。)
第卅,「永離熱惱,心得清涼。所受快樂,猶如漏盡比丘」。是爲「樂如漏盡願」。「熱惱」。爲劇苦所逼,身熱心惱,故名熱惱。《法華經信解品》曰:「以叁苦故,于生死中,受諸熱惱。」今極樂國中「無有衆苦,但受諸樂。」故永離熱惱。「清涼」,清淨涼爽,正與熱惱相反。《大智度論廿二》曰:「人大熱悶,得入清涼池中,冷然清了,無複熱惱。」清涼池,喻涅槃也。今往生之人,入于彼土大清涼池中,故皆「心得清涼」。「漏盡比丘」,漏者,泄漏,即煩惱之異名。煩惱現行,使心連注,流散不絕。故名爲漏。又眼等六門,日夜流注煩惱,故名漏。以聖智者斷盡此煩惱,稱爲漏盡。六神通中前五通爲有漏通,唯漏盡通爲無漏通。煩惱斷盡之比丘,稱爲漏盡比丘,即阿羅漢。法藏菩薩願彼國衆生,受樂無極,且于「所受快樂」心無染者。如阿羅漢,斷盡諸漏,于諸世法,不執不著。故雲「猶如漏盡比丘」。以喻受樂而無樂想。義寂名此爲「受樂無染願」;憬興名之爲「受樂無失願」,皆是此意。
第卅一「不貪計身願」。無起想念,貪計身者,凡夫修行,多墮身見,身見乃見惑之首,見惑不斷,則不能入聖流,勢必常淪生死,欲出無期也。貪計身者,謂執有我身而貪著計度也。《會疏》曰:「于自身忘執,計愛憎違順,是名貪計,是所謂我執也。」凡夫忘以自身爲我,貪執計較,愛護倍至,順則生愛,違則生嗔,種種分別貪者,舉體墮于煩惱。《往生論》雲:「遠離我心,貪著自身,遠離無安衆生心;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。此叁種法(應)遠離以其障菩提心,應知。」蓋謂貪執自身,無安衆生心,供養恭敬自身心,此叁者,皆障菩提心,故應遠離。本經以發菩提心。一向專念爲宗,若障菩提心,即不能往生。是故願曰:「若起想念,貪計身者,不取正覺。」
我作佛時,生我國者,善根無量,皆得金剛那羅延身,堅固之力。身頂皆有光明照耀。成就一切智慧。獲得無邊辯才。善談諸法秘要。說經行道,語如鍾聲。若不爾者,不取正覺。
叁十二、那羅延身願。叁十二、光明慧辯願。叁十四、善談法要願。
上章具叁願。「生我國者,善根無量」是總述。以下分演。善根者,身口意叁業之善,固不可拔謂之根。羅什大師曰:「謂堅固善心,深不可拔,乃名根也。」又以「善」能生妙果,生余之善,故名爲根。「皆得金剛那羅延身,堅固之力」。是第卅二「那羅延身願」。憬興稱之爲「身得堅固願」。「金剛」者,梵語跋折羅(或代折羅)譯爲金剛。《叁藏法數五》雲:「金中最剛,故雲金剛。」又《大藏法數四十一》雲:「梵語跋折羅,華言金剛。此寶出于金中,色如紫英,百煉不銷,至堅至利,可以切玉,世所希有,故名爲寶。」(即金剛石,俗雲钴石,硬度最大。)又金剛者,金剛杵之簡名。《大日經疏一》雲:「代折羅即是金剛杵。」原爲印度之兵器。密宗以之表堅利之智。《大日經疏一》又雲:「代折羅,如來金剛智印。」又《仁王經念誦儀軌上》雲:「手持金剛杵者,表起正智,猶如金剛。」杵有金、銀、銅、鐵、石、水精、法陀羅木等,無量種之不同。帝釋之杵,乃金剛所成。又執持金剛杵之力士,稱爲執金剛,簡稱金剛。《行宗記二》曰:「金剛者,即侍從力士,手持金剛杵,因以得名。」
「那羅延」者,譯爲勝力,或堅牢。有四義,(一)梵天王之異名。(二)羅什大師雲:「天力士,名那羅延。端正雄健也。」(叁)《大日經疏十》「毗紐天有衆多別名,即是那羅延天別名也。是佛化身。」又《秘藏記》曰:「那羅延天,叁面,青黃色。右手持輪,乘迦樓羅鳥。」(乘鳥表空行)(四)《涅槃經疏七》曰:「那羅延,此翻金剛。」乃十九執金剛之一。《維摩經》雲「那羅延菩薩」。古注經家多謂衆生身心相依,身有苦樂,心必憂喜。心有憂喜,身有損益。法救雲:「如來身力無邊,猶如心力。」又《密迹力士經》雲:「如來之身成*「鎖體,猶如金剛,铿然堅絕,不可破壞。」故願國中衆生,叁業莊嚴。體固如金剛,力強如那羅延,同具殊勝身業也。
今依密教,執金剛,金剛手,金剛薩埵等,乃一名之異譯。《仁王經念誦儀軌上》雲:「此金剛手,即普賢菩薩也。手持金剛杵者,表起正智,猶如金剛,能斷我法微細障故。」又《聖無動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羅尼經》雲:「此金剛手是法身大士,是故名普賢。即從如來得持金剛杵。其金剛杵五智所成。故名金剛手。」今願文曰「金剛那羅延身」,若據顯迹,則如過去諸解,視爲天上力士,那羅延神,大力堅固之身。今據密義,金剛與那羅延,均是執金剛,簡稱金剛。論其密本,即是金剛薩埵,即是普賢,乃法身大士。又密教尊金剛爲示現威猛相之佛。是以「金剛那羅延身「應解爲等同如來之「金剛身「或「金剛體」。
「金剛身」,指金剛不壞之身,謂佛身也。《涅槃經》雲:「如來身者,是常住身。不可壞身。金剛之身。」又「諸佛世尊,精勤修習,獲金剛身」。
《新譯仁王經》曰:「世尊導師金剛體,心行寂滅轉*輪。」《良贲疏》曰:「金剛體者,堅固具足。體者身也。佛身堅固,猶如金剛。」若據密意,則往生者,亦如世尊得金剛不壞之體。故皆壽命無量,身具金剛「堅固之力」。
「身頂皆有光明照耀。成就一切智慧。獲得無邊辯才」。爲第卅叁「光明慧辯願」。彼佛壽命無量。國中天人壽命亦皆無量。又彼佛光明無量,是故彼國人民,身頂皆有光明照耀。蓋主(佛)伴(國中人民一切賢聖)一如也。又「光明」者,自瑩(亮)謂之光,照物謂之明。有二用。一者破闇,二者現法。蓋佛之光明,是智慧之相(見《往生論注》下)。又《超日明叁昧經下》雲:「是知大智發外,能照法界,名爲光明。」又《涅槃經》雲:「光明名爲智慧。」又大慧禅師曰:「只以此光宣妙法,是法即是此光明,不離是光說此法。」彼國天人身頂既有常光,正是智慧成就。以佛力護佑,故智慧殊勝。于佛智、不思議智、不可稱智、大乘廣智、無等無倫最上勝智,悉皆照了。故雲「成就一切智慧」並「獲得無邊辯才」。「辯才」指善巧演說法義之才。《淨影疏》曰:「言能辯了,語能才巧,故曰辯才。」又諸菩薩說法之智辯,稱爲四無礙智、四無礙解或四無礙辯。四無礙者:(一)法無礙。名(名相)句(語句)文(文段)能诠之教法名爲法。诠者,具也,善也,言也。于教法無滯,名爲法無礙。(二)義無礙。知教法所诠之義理而無滯,名爲義無礙。(叁)辭無礙。于各地諸方之言辭通達自在,名爲辭無礙。(四)樂說無礙。以上叁種之智,爲衆生樂說自在。又名辯無礙,契于正理,起無礙之言說,名爲辯無礙。彼國人民,由于成就一切智慧,故得無邊辯才,以四無礙辯,宏演法要。
「善談諸法秘要」乃第卅四「善談法要願」。秘者,秘奧之義,言法門之深奧也。又秘密之義,言法門隱密,不易示人也。「秘要」者,如《法華文句五》曰:「四十余年,蘊在佛心,他無知者,爲“秘”。一乘直道,總攝萬途。故雲“要”也。」又《法華嘉祥疏九》曰:「言約(簡要也)理周(具足也),故稱爲“要”。昔來隱而不傳,目之爲“秘”。」《法華經法師品》曰:「此經是諸佛秘要之藏,不可分布妄授與人。」又密宗,稱秘密宗。因密法者,正是諸佛秘要之藏,不輕示人者也。今極樂菩薩「善談諸法秘要」。乃善能開演諸佛一切顯密甚深秘要。「行道」,經行也。行道誦經,乃天臺常行之叁昧。乃于行道時誦經也。「鍾」,梵語「鍵椎」之一。乃鳴集之法器。鳴鍾乃集衆之號命。又鳴鍾有勝功德。《增一阿含》雲:「若打鍾時。一切惡道諸苦,並得停止。」又《佛祖統紀六》曰:「人命將終,聞鍾磬聲,增其正念。」「語如鍾聲」者,謂說法人,聲如洪鍾,中正宏廣,持續遠聞。震醒長夜,警覺昏迷,引生善心,停息諸苦。音聲功德,並如鍾也。又鍾身鑄有真言、種子字、大乘經偈。鳴鍾一聲,即如轉誦鍾身所具一切顯密經法。以喻說法人,一一聲中,皆寓無量…
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(四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