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(五)
黃念祖
四十、無量色樹願。四十一、樹現佛刹願。
上章具兩願。從「亦能了知」以上,表第四十「無量色樹願」。「欲見」以下,表第四十一「樹現佛刹願」。
「國中無量色樹,高或百千由旬」。「無量色樹」,指國中一切寶樹,七寶化成,榮色光耀。行行相值,莖莖相向。是諸寶樹,周遍其國。樹高或百由旬乃至或千由旬。一由旬者,此方四十裏至六十裏。詳見前注。又道場中,更有樹王,名「道場樹」,即菩提樹。西域前正覺山之西南,行十四五裏,有畢缽羅樹。佛坐其下成正覺。故名菩提樹。《維摩經菩薩行品肇注》曰:「佛于樹下成道,樹名菩提。此樹光無不照。香無不熏。形色微妙,隨所好(喜也)而見。樹出法音,隨所好而聞。此如來報(果報也)應(應化也)樹也;衆生遇者,自然悟道。」本經成就文中,複雲:「複由見彼樹故,獲叁種忍。一音響忍。二柔順忍。叁者,無生法忍。」彼土菩提寶樹能令見者自然悟道,證入無生法忍。此樹功德真是無上希有,微妙難思。故知此樹實是阿彌陀願王秘密莊嚴心之流現。此心乃密教所判之第十住心,乃究竟佛果第十叁地如來之所證,故能究竟惠予衆生真實之利。樹德高遠,彼國菩薩中,善根劣者,本難知見。是以彌陀垂慈,大願加被,悉令了知。
第四十一「樹現佛刹願」。今此願文,樹現佛刹,同于《觀經》第四寶樹觀。經文簡錄如下:「此諸寶樹」,「生諸妙華」,「湧生諸果」,「有大光明,化成幢幡無量寶蓋。是寶蓋中,映現叁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。十方佛國,亦于中現。」《觀經》此觀,正此願之成就。極樂國中,寶樹無量,一一樹光化現寶蓋無量。一一寶蓋,中現十方佛國。明淨清晰,如同明鏡。見他方佛國,明了清澈,如對明鏡,自觀本面。可見極樂國土,含攝一切佛刹。相入相即,不可思議。
我作佛時,所居佛刹,廣博嚴淨,光瑩如鏡,徹照十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。衆生睹者,生希有心。若不爾者,不取正覺。
四十二、徹照十方願。
上第四十二「徹照十方願」。「廣博」者,寬闊無邊。「嚴淨」者,莊嚴清淨。「光瑩」者,光明晶瑩。「徹照」者,無微不顯,無遠不見也。「希有」者,《涅槃經》曰:「譬如水中,生于蓮花,非爲希有。火中生者,是乃希有。」極樂國土,莊嚴清淨。光潔如鏡,照見十方。如《觀經》中,大勢至菩薩天冠「有五百寶華。一一寶華,有五百寶臺。一一臺中,十方諸佛淨妙國土廣長之相,皆于中現」。故知彼土,小大相容,廣狹無礙。一毛一塵,悉皆映照十方。《往生論》曰:「宮殿諸樓閣,觀十方無礙。」昙鸾師注曰:「如淨明鏡。十方國土,淨穢諸相,善惡業緣,一切悉現。」又《華嚴經》曰:「譬如明淨發光金玻璃鏡,與十世界等。于彼鏡中,見無量刹。一切山川,一切衆生,地獄餓鬼,若好若醜,形類若幹,悉于中現。」以上經論,皆明「光瑩如鏡,徹照十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」之義。「衆生」指極樂世界與十方一切衆生。若見極樂徹照十方之相,悉皆生起無上殊勝菩提之心。此心希有,如火中蓮。故雲「生希有心」。因生此心,故《宋譯》續曰:「不久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」
我作佛時,下從地際,上至虛空,宮殿樓觀,池流華樹,國土所有一切萬物,皆以無量寶香合成。其香普熏十方世界。衆生聞者,皆修佛行。若不爾者,不取正覺。
四十叁、寶香普熏願。
上第四十叁「寶香普熏願」。《會疏》謂此界「金銀雖發輝,無旃檀之香。沈麝雖熏馥,無珠玉之光。」今極樂中,一切萬物,嚴淨光麗。又妙香芬馥,普熏十方,廣作佛事,故稱奇妙。如《華嚴經》鬻香長者雲:「阿那婆達池邊出沈水香,名蓮花藏。若燒一丸,如麻子大,香氣普熏閻浮提界。衆生聞者,離一切罪,戒品清淨。雪山有香,名具足明相。若有衆生,嗅此香者,其心決定離諸染著。羅刹界中有香,名海藏,其香但爲轉輪王用。若燒一丸,香氣所熏,王及四軍,皆騰虛空,遊止自在。善法堂中有香,名香性莊嚴。若燒一丸,熏彼天衆,普令發起念佛之心。須夜摩天有香,名淨藏性。若燒一丸,熏彼天衆,莫不雲集彼天王所,恭敬聽聞王所說法,兜率天中有香,名信度縛啰。于一生所系菩薩座前,若燒一丸,興大香雲,遍覆法界,普雨一切諸供養具,供養一切如來道場菩薩衆會。妙變化天有香,名奪意性。若燒一丸,于七日中,普雨一切不可思議諸莊嚴具。」上述世間諸香,且有如斯勝用,何況彌陀如來本願所現,乃法界萬德之香。如《維摩經香積佛品》雲:「爾時維摩诘問衆香菩薩,香積如來,以何說法。彼菩薩曰:「我土如來,無文字說。但以衆香,令諸天人,得入律行,菩薩各各坐香樹下。聞此妙香,即獲一切德藏叁昧。」今極樂妙香,亦複如是,功德無邊,普熏十方,廣作饒益。能令聞香衆生,「皆修佛行」。「塵勞垢習,自然不起」(見經中第廿品)。極樂萬物皆以無量寶香合成,其香複熏十方世界,皆顯事事無礙法界。
我作佛時,十方佛刹諸菩薩衆,聞我名已,皆悉逮得清淨、解脫、普等叁昧,諸深總持。住叁摩地,至于成佛。定中常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,不失定意。若不爾者,不取正覺。
四十四、普等叁昧願。四十五、定中供佛願。
上章中,從「至于成佛」以前,表第四十四「普等叁昧願」。「定中」以下,表第四十五「定中供佛願」。從第四十四以下諸願,皆爲彼國以外,他方菩薩,聞彌陀名,得殊勝法益之願。首第四十四,爲聞名得諸叁昧,至于成佛之願。「逮」者,及也。《易系辭》「水火相逮」。注曰:「水火不相入,而相逮及。」又逮者,追也。據《會疏》意,令聞名人,即時得諸叁昧,故言「皆悉逮得」。《宋譯》曰:「所有十方一切佛刹,諸菩薩衆,聞我名號,應時證得寂靜叁摩地。」其中「應時證得」,亦即「皆悉逮得」之意。「清淨」者,所住之叁昧,無染無著,故曰「清淨叁昧」。如《會疏》曰:「寂靜叁摩地,無縛無著,故名清淨。」又「解脫」者,所住叁昧,離一切系縛而自在,名曰解脫叁昧。如《會疏》曰:「止觀無礙,故名解脫。」又曰「念佛叁昧,能除一切煩惱,能解脫生死,故須名清淨解脫叁昧。」又「普等」者,普者普遍,等者平等。《悲華經》謂之遍至叁昧,《芬陀利經》謂之普至叁昧。《宋譯》謂之普遍叁摩地。《唐譯》謂之平等叁摩地門。《會疏》釋曰:「若依諸師,但是菩薩所得叁昧名也。憬興雲:“普者,即普遍義。等者,即齊等義。所見普廣,佛佛皆見,故所住定,名爲普等。”玄一雲:“由此叁昧力,普見諸佛世尊,故言爲普。平等現無所不及,故言普等。”若約選擇本願正意,則是念佛叁昧德號也。普謂普遍,凡聖通入之義。等謂平等,念一佛功德,等同一切佛之義。《菩薩念佛叁昧經》曰:“譬如衆生,若依須彌金色之邊,其身即與彼山同色。所以然者,山勢力故。又如諸水,悉入大海,同其一味。所以然者,以海力故。若人得念佛叁昧,亦複如是。”是普遍義也。《文殊般若經》雲:“念一佛功德,無量無邊;亦與無量諸佛無二。”《贊阿彌陀佛偈》雲:“我以一心歸一佛,願遍十方無礙入。”是平等義也。」《會疏》以清淨叁昧、解脫叁昧、普等叁昧爲念佛叁昧。蓋念佛叁昧爲寶王叁昧。具是一切叁昧功德,自當同具種種叁昧之名也。「叁昧」,即叁摩地,譯爲正定、正受(詳解見第二品。)。「總持」,即陀羅尼,謂持善不失,持惡不生,並能持無盡義(詳解見第二品。)。深妙之總持,故曰深總持。十方菩薩,因聞名故,得諸叁昧,與深總持,安住定中,得成正覺,故曰「至于成佛」。
第四十五「定中供佛願」。定中供佛,不失定意,同于《德遵普賢品》中「住深禅定,悉睹無量諸佛」。正是普賢大士甚深境界。《往生論注》雲:「八地以上菩薩,常在叁昧。以叁昧力,身不動本處,而能遍至十方,供養諸佛,教化衆生。」望西師謂住定供佛:「約常途者,初地以上。」又曰:「初地以上,雖有此德,八地以上,是無功用。」蓋謂初地菩薩,雖初有此德,但尚不能全離功用。八地以上,才是無功用道。《會疏》謂他方新發心菩薩,因聞彌陀名號,頓登上地菩薩,得諸叁昧,住定供佛。《疏》曰:「縱雖新發意菩薩,聞名字人,能得定惠(即慧)相即,真俗相照,頓得上地菩薩也。」又《文殊般若經》曰:「念一佛功德,無量無邊;亦與無量諸佛無二。不思議佛法等無差別。皆乘一如,成最正覺。悉具無量功德辯才。如是入一行叁昧(即念佛叁昧)者,盡知恒沙諸佛法界差別相。」雲雲于叁昧中,遍知諸佛世界差別相,正與住定供佛同旨。
我作佛時,他方世界諸菩薩衆,聞我名者,證離生法,獲陀羅尼。清淨歡喜,得平等住。修菩薩行,具足德本。應時不獲一二叁忍。于諸佛法,不能現證不退轉者,不取正覺。
四十六、獲陀羅尼願。四十七、聞名得忍願。四十八、現證不退願。
上章具叁願。「獲陀羅尼」以上,爲第四十六「獲陀羅尼願」。「一二叁忍」以上,爲第四十七「聞名得忍願」。此下爲第四十八「現證不退願」。
第四十六願,「離生」者,離生死也。叁乘行人,入于見道。因見谛理,斷見思惑,永離叁界之生,是雲正性離生。《萬善同歸集》雲:「齊登解脫之門。鹹闡離生之道。」十方菩薩,以聞名故,皆證此離生之法。並得「陀羅尼」。陀羅尼,即「總持」,見前釋。陀羅尼有四:(一)法陀羅尼,于佛之教法聞持不忘。(二)義陀羅尼,于諸法之義總持不忘。(叁)咒陀羅尼(又咒陀羅尼,有五名。據《秘藏記》意,五名者:(1)陀羅尼,(2)明,(3)咒,(4)密語,(5)真言。陀羅尼者,佛放光時,光中所說也。是故陀羅尼與明,其義不異。持陀羅尼人,能發神通,除災患,與此方咒禁法相似,故曰咒,凡夫二乘不能…
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(五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