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(五)
黄念祖
四十、无量色树愿。四十一、树现佛刹愿。
上章具两愿。从「亦能了知」以上,表第四十「无量色树愿」。「欲见」以下,表第四十一「树现佛刹愿」。
「国中无量色树,高或百千由旬」。「无量色树」,指国中一切宝树,七宝化成,荣色光耀。行行相值,茎茎相向。是诸宝树,周遍其国。树高或百由旬乃至或千由旬。一由旬者,此方四十里至六十里。详见前注。又道场中,更有树王,名「道场树」,即菩提树。西域前正觉山之西南,行十四五里,有毕钵罗树。佛坐其下成正觉。故名菩提树。《维摩经菩萨行品肇注》曰:「佛于树下成道,树名菩提。此树光无不照。香无不熏。形色微妙,随所好(喜也)而见。树出法音,随所好而闻。此如来报(果报也)应(应化也)树也;众生遇者,自然悟道。」本经成就文中,复云:「复由见彼树故,获三种忍。一音响忍。二柔顺忍。三者,无生法忍。」彼土菩提宝树能令见者自然悟道,证入无生法忍。此树功德真是无上希有,微妙难思。故知此树实是阿弥陀愿王秘密庄严心之流现。此心乃密教所判之第十住心,乃究竟佛果第十三地如来之所证,故能究竟惠予众生真实之利。树德高远,彼国菩萨中,善根劣者,本难知见。是以弥陀垂慈,大愿加被,悉令了知。
第四十一「树现佛刹愿」。今此愿文,树现佛刹,同于《观经》第四宝树观。经文简录如下:「此诸宝树」,「生诸妙华」,「涌生诸果」,「有大光明,化成幢幡无量宝盖。是宝盖中,映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。十方佛国,亦于中现。」《观经》此观,正此愿之成就。极乐国中,宝树无量,一一树光化现宝盖无量。一一宝盖,中现十方佛国。明净清晰,如同明镜。见他方佛国,明了清澈,如对明镜,自观本面。可见极乐国土,含摄一切佛刹。相入相即,不可思议。
我作佛时,所居佛刹,广博严净,光莹如镜,彻照十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。众生睹者,生希有心。若不尔者,不取正觉。
四十二、彻照十方愿。
上第四十二「彻照十方愿」。「广博」者,宽阔无边。「严净」者,庄严清净。「光莹」者,光明晶莹。「彻照」者,无微不显,无远不见也。「希有」者,《涅槃经》曰:「譬如水中,生于莲花,非为希有。火中生者,是乃希有。」极乐国土,庄严清净。光洁如镜,照见十方。如《观经》中,大势至菩萨天冠「有五百宝华。一一宝华,有五百宝台。一一台中,十方诸佛净妙国土广长之相,皆于中现」。故知彼土,小大相容,广狭无碍。一毛一尘,悉皆映照十方。《往生论》曰:「宫殿诸楼阁,观十方无碍。」昙鸾师注曰:「如净明镜。十方国土,净秽诸相,善恶业缘,一切悉现。」又《华严经》曰:「譬如明净发光金玻璃镜,与十世界等。于彼镜中,见无量刹。一切山川,一切众生,地狱饿鬼,若好若丑,形类若干,悉于中现。」以上经论,皆明「光莹如镜,彻照十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」之义。「众生」指极乐世界与十方一切众生。若见极乐彻照十方之相,悉皆生起无上殊胜菩提之心。此心希有,如火中莲。故云「生希有心」。因生此心,故《宋译》续曰:「不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」
我作佛时,下从地际,上至虚空,宫殿楼观,池流华树,国土所有一切万物,皆以无量宝香合成。其香普熏十方世界。众生闻者,皆修佛行。若不尔者,不取正觉。
四十三、宝香普熏愿。
上第四十三「宝香普熏愿」。《会疏》谓此界「金银虽发辉,无旃檀之香。沈麝虽熏馥,无珠玉之光。」今极乐中,一切万物,严净光丽。又妙香芬馥,普熏十方,广作佛事,故称奇妙。如《华严经》鬻香长者云:「阿那婆达池边出沈水香,名莲花藏。若烧一丸,如麻子大,香气普熏阎浮提界。众生闻者,离一切罪,戒品清净。雪山有香,名具足明相。若有众生,嗅此香者,其心决定离诸染着。罗刹界中有香,名海藏,其香但为转轮王用。若烧一丸,香气所熏,王及四军,皆腾虚空,游止自在。善法堂中有香,名香性庄严。若烧一丸,熏彼天众,普令发起念佛之心。须夜摩天有香,名净藏性。若烧一丸,熏彼天众,莫不云集彼天王所,恭敬听闻王所说法,兜率天中有香,名信度缚啰。于一生所系菩萨座前,若烧一丸,兴大香云,遍覆法界,普雨一切诸供养具,供养一切如来道场菩萨众会。妙变化天有香,名夺意性。若烧一丸,于七日中,普雨一切不可思议诸庄严具。」上述世间诸香,且有如斯胜用,何况弥陀如来本愿所现,乃法界万德之香。如《维摩经香积佛品》云:「尔时维摩诘问众香菩萨,香积如来,以何说法。彼菩萨曰:「我土如来,无文字说。但以众香,令诸天人,得入律行,菩萨各各坐香树下。闻此妙香,即获一切德藏三昧。」今极乐妙香,亦复如是,功德无边,普熏十方,广作饶益。能令闻香众生,「皆修佛行」。「尘劳垢习,自然不起」(见经中第廿品)。极乐万物皆以无量宝香合成,其香复熏十方世界,皆显事事无碍法界。
我作佛时,十方佛刹诸菩萨众,闻我名已,皆悉逮得清净、解脱、普等三昧,诸深总持。住三摩地,至于成佛。定中常供无量无边一切诸佛,不失定意。若不尔者,不取正觉。
四十四、普等三昧愿。四十五、定中供佛愿。
上章中,从「至于成佛」以前,表第四十四「普等三昧愿」。「定中」以下,表第四十五「定中供佛愿」。从第四十四以下诸愿,皆为彼国以外,他方菩萨,闻弥陀名,得殊胜法益之愿。首第四十四,为闻名得诸三昧,至于成佛之愿。「逮」者,及也。《易系辞》「水火相逮」。注曰:「水火不相入,而相逮及。」又逮者,追也。据《会疏》意,令闻名人,即时得诸三昧,故言「皆悉逮得」。《宋译》曰:「所有十方一切佛刹,诸菩萨众,闻我名号,应时证得寂静三摩地。」其中「应时证得」,亦即「皆悉逮得」之意。「清净」者,所住之三昧,无染无着,故曰「清净三昧」。如《会疏》曰:「寂静三摩地,无缚无着,故名清净。」又「解脱」者,所住三昧,离一切系缚而自在,名曰解脱三昧。如《会疏》曰:「止观无碍,故名解脱。」又曰「念佛三昧,能除一切烦恼,能解脱生死,故须名清净解脱三昧。」又「普等」者,普者普遍,等者平等。《悲华经》谓之遍至三昧,《芬陀利经》谓之普至三昧。《宋译》谓之普遍三摩地。《唐译》谓之平等三摩地门。《会疏》释曰:「若依诸师,但是菩萨所得三昧名也。憬兴云:“普者,即普遍义。等者,即齐等义。所见普广,佛佛皆见,故所住定,名为普等。”玄一云:“由此三昧力,普见诸佛世尊,故言为普。平等现无所不及,故言普等。”若约选择本愿正意,则是念佛三昧德号也。普谓普遍,凡圣通入之义。等谓平等,念一佛功德,等同一切佛之义。《菩萨念佛三昧经》曰:“譬如众生,若依须弥金色之边,其身即与彼山同色。所以然者,山势力故。又如诸水,悉入大海,同其一味。所以然者,以海力故。若人得念佛三昧,亦复如是。”是普遍义也。《文殊般若经》云:“念一佛功德,无量无边;亦与无量诸佛无二。”《赞阿弥陀佛偈》云:“我以一心归一佛,愿遍十方无碍入。”是平等义也。」《会疏》以清净三昧、解脱三昧、普等三昧为念佛三昧。盖念佛三昧为宝王三昧。具是一切三昧功德,自当同具种种三昧之名也。「三昧」,即三摩地,译为正定、正受(详解见第二品。)。「总持」,即陀罗尼,谓持善不失,持恶不生,并能持无尽义(详解见第二品。)。深妙之总持,故曰深总持。十方菩萨,因闻名故,得诸三昧,与深总持,安住定中,得成正觉,故曰「至于成佛」。
第四十五「定中供佛愿」。定中供佛,不失定意,同于《德遵普贤品》中「住深禅定,悉睹无量诸佛」。正是普贤大士甚深境界。《往生论注》云:「八地以上菩萨,常在三昧。以三昧力,身不动本处,而能遍至十方,供养诸佛,教化众生。」望西师谓住定供佛:「约常途者,初地以上。」又曰:「初地以上,虽有此德,八地以上,是无功用。」盖谓初地菩萨,虽初有此德,但尚不能全离功用。八地以上,才是无功用道。《会疏》谓他方新发心菩萨,因闻弥陀名号,顿登上地菩萨,得诸三昧,住定供佛。《疏》曰:「纵虽新发意菩萨,闻名字人,能得定惠(即慧)相即,真俗相照,顿得上地菩萨也。」又《文殊般若经》曰:「念一佛功德,无量无边;亦与无量诸佛无二。不思议佛法等无差别。皆乘一如,成最正觉。悉具无量功德辩才。如是入一行三昧(即念佛三昧)者,尽知恒沙诸佛法界差别相。」云云于三昧中,遍知诸佛世界差别相,正与住定供佛同旨。
我作佛时,他方世界诸菩萨众,闻我名者,证离生法,获陀罗尼。清净欢喜,得平等住。修菩萨行,具足德本。应时不获一二三忍。于诸佛法,不能现证不退转者,不取正觉。
四十六、获陀罗尼愿。四十七、闻名得忍愿。四十八、现证不退愿。
上章具三愿。「获陀罗尼」以上,为第四十六「获陀罗尼愿」。「一二三忍」以上,为第四十七「闻名得忍愿」。此下为第四十八「现证不退愿」。
第四十六愿,「离生」者,离生死也。三乘行人,入于见道。因见谛理,断见思惑,永离三界之生,是云正性离生。《万善同归集》云:「齐登解脱之门。咸阐离生之道。」十方菩萨,以闻名故,皆证此离生之法。并得「陀罗尼」。陀罗尼,即「总持」,见前释。陀罗尼有四:(一)法陀罗尼,于佛之教法闻持不忘。(二)义陀罗尼,于诸法之义总持不忘。(三)咒陀罗尼(又咒陀罗尼,有五名。据《秘藏记》意,五名者:(1)陀罗尼,(2)明,(3)咒,(4)密语,(5)真言。陀罗尼者,佛放光时,光中所说也。是故陀罗尼与明,其义不异。持陀罗尼人,能发神通,除灾患,与此方咒禁法相似,故曰咒,凡夫二乘不能…
《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(五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