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(四)▪P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妙義也。

  我作佛時,所有衆生,生我國者,究竟必至一生補處。除其本願,爲衆生故,被弘誓铠,教化一切有情,皆發信心,修菩提行,行普賢道。雖生他方世界,永離惡趣。或樂說法,或樂聽法,或現神足,隨意修習,無不圓滿。若不爾者,不取正覺。

  叁十五、一生補處願。叁十六、教化隨意願。

  上章中,「所有衆生,生我國者,究竟必至一生補處」,是爲第卅五「一生補處願」。一生補處者,以一轉生補佛處,如今兜率內院中之彌勒大士,一生即補佛位,即《法華》所說「余有一生在,當得一切智」,是名一生補處。又如《會疏》曰:「一生補處者,是等覺位。尚有一生無明(具足應雲:一分生相無明)未破。故曰一生。此品無明,其力最大。唯此後心,以金剛智破之,即補妙覺之位,故曰補處。」若依密教,一者,一實之理。于密宗初地菩薩之位,先得淨菩提心。自此一實,出生無量之叁昧總持門,漸次增長至于第十地(以上之初地至十地,乃密十地,不同于顯教之十地。)。更有第十一地,即佛地。以一轉生補佛處,是名一生補處。如《大疏六》曰:「今此經宗,言一生者,謂從一而生也。初得淨菩提心時,從一實之地,發生無量無邊叁昧總持尼門。如是一一地中,次第增長,當知亦爾。迄至第十地滿足。未至第十一地。爾時,從一實境界,具足發生一切莊嚴。唯少如來一位,未得證知。更有一轉法性生,即補佛處。故名一生補處。」

  又昙鸾大師更謂極樂菩薩或可不從一地至一地,而頓登補處,「案此經推彼國菩薩或可不從一地至一地。言十地階次者,是釋迦如來,于閻浮提,一應化道耳。他方淨土,何必如此。」鸾師之說,深顯極樂菩薩圓解圓修,一地一切地。故生彼國者,皆不退轉。頓超階次,圓證補處。深顯彌陀大願,妙德難思。

  下第卅六「教化隨意願」。如上願所明,生彼國者,安居樂國,悉登補位。成等正覺。但菩薩成佛各有願力。如願被弘誓铠甲,返入穢土,普利群生,教化有情,則承彌陀願力加持,教化隨意,無不圓滿。是爲本願之意也。又铠者铠甲,古時戰士對敵作戰時所被服之物,用以遮衛身體,防衛矢石等(近代之避彈衣亦是此類。)。菩薩入生死,降魔軍,則以自之弘深誓願爲铠甲。因弘誓之心堅逾鐵石,可以此心出入生死之陣。至于所教化者,首雲「皆發信心」,蓋信爲道源功德母也。本經小本曰:「爲諸衆生,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。」蓋此淨土法門,極圓極頓,超情離見,故爲一切世間難信之法也。又小本曰:「汝等衆生,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,一切諸佛所護念經。」又曰:「汝等皆當信受我語,及諸佛所說。」是以極樂大士宏化十方,鹹以勸信爲首也。「修菩提行」,蓋叁輩往生,皆發菩提心、一向專念。今雲「修菩提行」,即具發心與專念兩要義。修菩提之大行,必由于發起菩提之大心。且菩提行中,實以一向專念,最爲上首。一切菩薩,萬善齊修,但十地菩薩,地地不離念佛也。又大行菩薩,普賢爲首。故教化一切有情,「行普賢道」。普賢者,圭峰大師曰:「一約自體,體性周遍曰普,隨緣成德曰賢。二約諸位,曲濟無遺曰普,鄰及亞聖曰賢。叁約當位,德無不周曰普。調柔善順曰賢。」故本經中,與會諸大菩薩,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。普賢之德者,十大願王,導歸極樂,自利利他,無有窮盡之德。極樂大士遵行普賢之德,複教余土衆生,皆行普賢之道。

  如是極樂大士,被弘誓铠,入生死海。「雖生他方世界」,或現身穢土。因有彌陀願力加持。「永離惡趣」。各各隨其意樂,或說法,或聽法,或現神通等。「隨意修習」,悉皆圓滿。衆生受教,亦皆至心信樂,求生淨土,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。

  我作佛時,生我國者,所須飲食、衣服、種種供具,隨意即至,無不滿願。十方諸佛,應念受其供養。若不爾者,不取正覺。

  叁十七、衣食自至願。叁十八、應念受供願。

  上第卅七「衣食自至願」。「飲食衣服」見《宋譯》。「種種供具」見《唐譯》,又《漢譯》第廿叁願曰:「我國諸菩薩欲飯時,則七寶缽中,生自然百味飯食在前。食已,缽皆自然去。」(《吳譯》第十四願同此。)又《魏譯》第卅八願曰:「國中天人,欲得衣服,隨念即至。如佛所贊應法妙服,自然在身。有求裁縫搗染、浣濯者,不取正覺。」今經備集五譯文義,結成此願,名爲衣食自至願。如《會疏》釋《魏譯》曰:「佛本何故興此願。見或國土,爲衣食故,苦役萬般。四時不甯處,一生疲貪求。何況禾下喪數千生命,镬中殺無量蠶子,依之沈迷無涯,受苦無窮。是故願言,我土聖衆,衣食住宅。隨意現前。著衣吃飯,皆助道法也。」「種種供具「者,花香、幢幡、寶蓋、璎珞、臥具、天樂等等。如是一切無量無邊,殊勝供養之具,皆隨意即至,如願供養。如《吳譯》曰:「欲得自然萬種之物,即皆在前,持用供養諸佛。」《宋譯》曰:「我以神力,令此供具自至他方諸佛面前,一一供養。」是故雲:「隨意即至,無不滿願。」

  下爲第卅八「應念受供願」。《宋譯》曰:「所有菩薩,發大道心,欲以真珠璎珞,寶蓋幢幡,衣服臥具,飲食湯藥,香華伎樂,承事供養他方世界,無量無邊諸佛世尊而不能往。我于爾時,令彼他方諸佛世尊,各舒手臂,至我刹中,受是供養。今彼速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」《宋譯》願文,深顯佛力。又如《魏譯》雲:「一發念頃,供養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尊,而不失定意。」是明自力。是以極樂人民,或因佛力加被,或以自力功圓,皆可隨念普供諸佛。如經雲:「十方諸佛,應念受其供養。」深顯生佛不二,感應道交,供佛之念才興,諸佛攝受已畢。頓修頓證,因果同時。

  我作佛時,國中萬物,嚴淨、光麗,形色殊特。窮微極妙,無能稱量。其諸衆生,雖具天眼,有能辨其形色、光相、名數,及總宣說者,不取正覺。

  叁十九、莊嚴無盡願。

  從第卅九至第四十叁,此五願是攝佛土功德願。上第卅九是「莊嚴無盡願」,《會疏》釋曰:「“嚴”謂莊嚴,“淨”謂清淨,“光”謂光明,“麗”謂華麗。“嚴淨”,明體離垢。“光麗”,表相奇特。以長、短、方、圓、大、小等爲“形”,以青、赤、白、黑、正、不正爲“色”,皆非世間所有,故雲“殊特”。」意爲:萬物體無垢染,故曰嚴淨。形相光明奇麗,故曰光麗。其形與色皆非世間所有,故曰形色殊特。《會疏》繼曰:「點事(指如微點之事相)妙理相即,故謂窮微。無漏之相,實相之相,故謂極妙。」意爲:極樂一切事相,一毛一塵之微點,皆從實際理體而顯,與妙理相即不二,故曰窮微。窮者,盡也。微者,精也。具此一切形相,乃清淨心之所顯,彌陀無漏功德之所現,故爲無漏之相。且一一皆是圓明俱德,一一皆是圓圓果海(「圓圓果海」見《顯密圓通》,指無上圓滿聖覺果德之海。),當體即是實相相而無相,無相而相,故曰極妙。繼曰:「廣略相入,不可思議。故雲,無能稱量。」意爲:極樂世界全顯事事無礙法界,一多相即,小大相容,廣略相入,重重無盡,超情離見。言語道斷,故不可議。心思路絕,故不可思。言思不能及,又焉可稱量?故曰「無能稱量」。可見極樂淨土,唯佛與佛方能究盡。除佛一人外,一切衆生上至等覺,中至具天眼之一切小大凡聖衆生,皆不能盡辨其形色、光相、名數。更何能總爲宣說。故雲:「有能辨其形色、光相、名數及總宣說者,不取正覺。」

  我作佛時,國中無量色樹,高或百千由旬。道場樹高,四百萬裏。諸菩薩中,雖有善根劣者,亦能了知。欲見諸佛淨國莊嚴,悉于寶樹間見。猶如明鏡,睹其面像。若不爾者,不取正覺。

  

  

  

  

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(四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