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(四)▪P9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妙义也。

  我作佛时,所有众生,生我国者,究竟必至一生补处。除其本愿,为众生故,被弘誓铠,教化一切有情,皆发信心,修菩提行,行普贤道。虽生他方世界,永离恶趣。或乐说法,或乐听法,或现神足,随意修习,无不圆满。若不尔者,不取正觉。

  三十五、一生补处愿。三十六、教化随意愿。

  上章中,「所有众生,生我国者,究竟必至一生补处」,是为第卅五「一生补处愿」。一生补处者,以一转生补佛处,如今兜率内院中之弥勒大士,一生即补佛位,即《法华》所说「余有一生在,当得一切智」,是名一生补处。又如《会疏》曰:「一生补处者,是等觉位。尚有一生无明(具足应云:一分生相无明)未破。故曰一生。此品无明,其力最大。唯此后心,以金刚智破之,即补妙觉之位,故曰补处。」若依密教,一者,一实之理。于密宗初地菩萨之位,先得净菩提心。自此一实,出生无量之三昧总持门,渐次增长至于第十地(以上之初地至十地,乃密十地,不同于显教之十地。)。更有第十一地,即佛地。以一转生补佛处,是名一生补处。如《大疏六》曰:「今此经宗,言一生者,谓从一而生也。初得净菩提心时,从一实之地,发生无量无边三昧总持尼门。如是一一地中,次第增长,当知亦尔。迄至第十地满足。未至第十一地。尔时,从一实境界,具足发生一切庄严。唯少如来一位,未得证知。更有一转法性生,即补佛处。故名一生补处。」

  又昙鸾大师更谓极乐菩萨或可不从一地至一地,而顿登补处,「案此经推彼国菩萨或可不从一地至一地。言十地阶次者,是释迦如来,于阎浮提,一应化道耳。他方净土,何必如此。」鸾师之说,深显极乐菩萨圆解圆修,一地一切地。故生彼国者,皆不退转。顿超阶次,圆证补处。深显弥陀大愿,妙德难思。

  下第卅六「教化随意愿」。如上愿所明,生彼国者,安居乐国,悉登补位。成等正觉。但菩萨成佛各有愿力。如愿被弘誓铠甲,返入秽土,普利群生,教化有情,则承弥陀愿力加持,教化随意,无不圆满。是为本愿之意也。又铠者铠甲,古时战士对敌作战时所被服之物,用以遮卫身体,防卫矢石等(近代之避弹衣亦是此类。)。菩萨入生死,降魔军,则以自之弘深誓愿为铠甲。因弘誓之心坚逾铁石,可以此心出入生死之阵。至于所教化者,首云「皆发信心」,盖信为道源功德母也。本经小本曰:「为诸众生,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。」盖此净土法门,极圆极顿,超情离见,故为一切世间难信之法也。又小本曰:「汝等众生,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,一切诸佛所护念经。」又曰:「汝等皆当信受我语,及诸佛所说。」是以极乐大士宏化十方,咸以劝信为首也。「修菩提行」,盖三辈往生,皆发菩提心、一向专念。今云「修菩提行」,即具发心与专念两要义。修菩提之大行,必由于发起菩提之大心。且菩提行中,实以一向专念,最为上首。一切菩萨,万善齐修,但十地菩萨,地地不离念佛也。又大行菩萨,普贤为首。故教化一切有情,「行普贤道」。普贤者,圭峰大师曰:「一约自体,体性周遍曰普,随缘成德曰贤。二约诸位,曲济无遗曰普,邻及亚圣曰贤。三约当位,德无不周曰普。调柔善顺曰贤。」故本经中,与会诸大菩萨,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。普贤之德者,十大愿王,导归极乐,自利利他,无有穷尽之德。极乐大士遵行普贤之德,复教余土众生,皆行普贤之道。

  如是极乐大士,被弘誓铠,入生死海。「虽生他方世界」,或现身秽土。因有弥陀愿力加持。「永离恶趣」。各各随其意乐,或说法,或听法,或现神通等。「随意修习」,悉皆圆满。众生受教,亦皆至心信乐,求生净土,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。

  我作佛时,生我国者,所须饮食、衣服、种种供具,随意即至,无不满愿。十方诸佛,应念受其供养。若不尔者,不取正觉。

  三十七、衣食自至愿。三十八、应念受供愿。

  上第卅七「衣食自至愿」。「饮食衣服」见《宋译》。「种种供具」见《唐译》,又《汉译》第廿三愿曰:「我国诸菩萨欲饭时,则七宝钵中,生自然百味饭食在前。食已,钵皆自然去。」(《吴译》第十四愿同此。)又《魏译》第卅八愿曰:「国中天人,欲得衣服,随念即至。如佛所赞应法妙服,自然在身。有求裁缝捣染、浣濯者,不取正觉。」今经备集五译文义,结成此愿,名为衣食自至愿。如《会疏》释《魏译》曰:「佛本何故兴此愿。见或国土,为衣食故,苦役万般。四时不宁处,一生疲贪求。何况禾下丧数千生命,镬中杀无量蚕子,依之沉迷无涯,受苦无穷。是故愿言,我土圣众,衣食住宅。随意现前。着衣吃饭,皆助道法也。」「种种供具「者,花香、幢幡、宝盖、璎珞、卧具、天乐等等。如是一切无量无边,殊胜供养之具,皆随意即至,如愿供养。如《吴译》曰:「欲得自然万种之物,即皆在前,持用供养诸佛。」《宋译》曰:「我以神力,令此供具自至他方诸佛面前,一一供养。」是故云:「随意即至,无不满愿。」

  下为第卅八「应念受供愿」。《宋译》曰:「所有菩萨,发大道心,欲以真珠璎珞,宝盖幢幡,衣服卧具,饮食汤药,香华伎乐,承事供养他方世界,无量无边诸佛世尊而不能往。我于尔时,令彼他方诸佛世尊,各舒手臂,至我刹中,受是供养。今彼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」《宋译》愿文,深显佛力。又如《魏译》云:「一发念顷,供养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尊,而不失定意。」是明自力。是以极乐人民,或因佛力加被,或以自力功圆,皆可随念普供诸佛。如经云:「十方诸佛,应念受其供养。」深显生佛不二,感应道交,供佛之念才兴,诸佛摄受已毕。顿修顿证,因果同时。

  我作佛时,国中万物,严净、光丽,形色殊特。穷微极妙,无能称量。其诸众生,虽具天眼,有能辨其形色、光相、名数,及总宣说者,不取正觉。

  三十九、庄严无尽愿。

  从第卅九至第四十三,此五愿是摄佛土功德愿。上第卅九是「庄严无尽愿」,《会疏》释曰:「“严”谓庄严,“净”谓清净,“光”谓光明,“丽”谓华丽。“严净”,明体离垢。“光丽”,表相奇特。以长、短、方、圆、大、小等为“形”,以青、赤、白、黑、正、不正为“色”,皆非世间所有,故云“殊特”。」意为:万物体无垢染,故曰严净。形相光明奇丽,故曰光丽。其形与色皆非世间所有,故曰形色殊特。《会疏》继曰:「点事(指如微点之事相)妙理相即,故谓穷微。无漏之相,实相之相,故谓极妙。」意为:极乐一切事相,一毛一尘之微点,皆从实际理体而显,与妙理相即不二,故曰穷微。穷者,尽也。微者,精也。具此一切形相,乃清净心之所显,弥陀无漏功德之所现,故为无漏之相。且一一皆是圆明俱德,一一皆是圆圆果海(「圆圆果海」见《显密圆通》,指无上圆满圣觉果德之海。),当体即是实相相而无相,无相而相,故曰极妙。继曰:「广略相入,不可思议。故云,无能称量。」意为:极乐世界全显事事无碍法界,一多相即,小大相容,广略相入,重重无尽,超情离见。言语道断,故不可议。心思路绝,故不可思。言思不能及,又焉可称量?故曰「无能称量」。可见极乐净土,唯佛与佛方能究尽。除佛一人外,一切众生上至等觉,中至具天眼之一切小大凡圣众生,皆不能尽辨其形色、光相、名数。更何能总为宣说。故云:「有能辨其形色、光相、名数及总宣说者,不取正觉。」

  我作佛时,国中无量色树,高或百千由旬。道场树高,四百万里。诸菩萨中,虽有善根劣者,亦能了知。欲见诸佛净国庄严,悉于宝树间见。犹如明镜,睹其面像。若不尔者,不取正觉。

  

  

  

  

《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(四)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