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六祖壇經講記 第52集

  六祖壇經講記(52)

  

  善知識!定慧猶如何等?猶如燈光。有燈即光,無燈即暗;燈是光之體,光是燈之用。名雖有二,體本同一。此定慧法,亦複如是。

  

  【善知識!定慧猶如何等?猶如燈光。】說什麼叫〔定慧〕?前面講的是定慧的道理,現在是講譬喻。一般人不會譬喻,很容易談道理或談故事,或談新聞,他不容易以日常生活的方式來譬喻。很多道理用譬喻的方式很容易懂,大家要常用譬喻。[燈]喻定,[光]喻慧。燈光表面上看起來像在那邊如如不動,所以用來譬喻「定」的意思。如果燈沒有光,這個燈就沒有意義,就好像你家裝電燈都不會亮,那一點意義都沒有。裝電燈的目的就是要發亮才有用,所以光就是用。用什麼?就是智慧,觀世音菩薩後面的一個圓光,就是智慧的意思,所以佛光普照就是開啓你的智慧。就像你晚上回家,電燈沒有開,一片漆黑,看不清楚,就像我們愚癡,什麼真相都看不懂,什麼是正確也不知道,因爲你沒有開燈,沒有開燈就是沒有智慧,所以人生這條路走起來很坎坷、很辛苦。你要看清楚就要開燈,你人生要順利就要有智慧。

  

  【有燈即光,無燈即暗;燈是光之體,光是燈之用。名雖有二,體本同一。此定慧法,亦複如是。】假設沒有〔體〕,就不會産生作用。〔體〕就是〔定〕,〔用〕就是〔慧〕。[名雖有二,體本同一。]一般人常常認爲名詞不一樣,就是兩個,不是一個,其實雖然一個叫燈,一個叫光,但它本身不可分離,缺一不可,要同時保持平衡,所以才叫做〔定慧〕等持。

  

  善知識!本來正教無有頓漸,人性自有利鈍。迷人漸契,悟人頓修;自識本心,自見本性,即無差別,所以立頓漸之假名。

  

  【善知識!本來正教無有頓漸,人性自有利鈍。】什麼叫〔正教〕?〔正〕就是正確,〔教〕就是教理,正確的教理,佛所告訴你的就是正確的真理。真理無有〔頓漸〕,一定是平等的,一定沒有說哪個比較差哪個比較好,哪個比較美哪個比較醜,哪個是聖人哪個是凡夫。從這個角度,我來引證剛才那個概念,你不要重聖輕凡!因爲凡聖平等。任何一本經典講的道理不會有錯,但爲什麼每個人聽來卻不一樣?就像你們每個人在聽我講課,但私底下探討卻不一樣,這一定是人的問題,不是法的問題。請問,聽我的課是越年輕的越有感覺,還是越老的?越老的。因爲你們人生經曆不一樣,經曆越多的越能觸動,所以每個人的感觸都不一樣。再來,你們個人來學習的心態不一樣,比如說有的人來聽《六祖壇經》只是因爲他心情差,聽師父說說、笑笑,覺得很快樂。或他來有個目的,因爲跟家裏人處得不好,想來聽聽這個概念。有的人則是因爲好奇,來聽聽《六祖壇經》到底在講什麼。你有爲悟道而來嗎?我們不要怪東怪西,是自己的問題,所以說〔人性自有利鈍〕,你不要跟人家說:「六祖講的是頓悟,你們那個法門是漸修。」你這樣講原則上是有問題的。你們不要在哪裏爭,沒有意義,都是人的問題。

  

  【迷人漸契,悟人頓修;】〔迷人〕爲什麼漸漸才能夠契入?因爲他執著深,所以只能夠慢慢來。〔悟人〕爲什麼能夠頓修?因爲他只要一點就破,他就是缺臨門一腳。有的人已經准備好了,只差人家一點,一點就通。但是你不要以爲悟後就沒有事了,悟後才是真正的修,所以說悟後起修。沒有悟之前是摸索。人家問:「現在做什麼事業?」有的人回答:「我現在專心在修行。」真是昏倒,我們只是在摸索。有人講你還在門外,但能夠在門外我就很贊歎,因爲你至少能夠找得到地址,有很多人連地址都找不到。

  

  【自識本心,自見本性,即無差別,所以立頓漸之假名。】〔自識本心,〕慧是用。〔心〕是拿來用的,我們一般人的心是拿來煩的。心用,我們常講用心,我們要用心來利益衆生、利益家庭,不要用這個心來折磨你自己,把你自己綁得動彈不得,這叫愚癡。[自見本性,]定是體。〔本性〕本來就如如不動,爲什麼?因爲佛性無形無相,是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。」是諸法空寂,它時時刻刻都是定,所以才叫大定、常定、如如不動。你要能夠契入,才能夠去體悟。如果你了解體跟用,定跟慧,了解頓漸本來沒有差別,那爲什麼要安個假名叫頓跟漸呢?比如你考試不及格跟及格,爲什麼要安這些名呢?因爲我們安個名,做件事,是拿來用的,但你不要安個假名來折磨你自己。比如說:「我每次做事情都做不成功。」「我很挫折!」「我很失敗!」「我很沒有用呢!」「我還不如去死。」你爲什麼創造那麼多名詞來折磨你自己呢?這些名詞對你的人生到底有什麼意義?你爲什麼不創造:「我每一次的經驗都是有價值的。我做這一次不能夠叫失敗,而是再一次證明這樣做是不對的,我願意一次一次地嘗試,這是磨練,就是透過這樣的經驗讓我更知道我應該怎麼去做。」所以不可以叫挫折。鐵杵要磨成繡花針,你現在開始磨,你只磨一天一點動靜都沒有。這個概念是你走到哪裏都一樣的。假名用對了對你好,對錯了對你不好。

  

  [立頓漸之假名。]爲什麼立〔頓漸〕呢?沒有辦法頓悟的人,我們就鼓勵他:「沒有關系,凡事都應該慢慢來!」我們不可以說:「人家一說就懂,你說了那麼多都不懂,你是十二生肖最後那個哦?!」這樣沒有用嘛。這樣的概念可以通世間很多的學問。有的人在鼓勵人家不知道怎麼鼓勵,在安慰別人不知道怎麼安慰,有的人沒有能力啓發別人。你去體會看看你到底有沒有能力做到。無論你要鼓勵別人安慰別人啓發別人,你一定要善用名詞,雖然它是假名,但因爲衆生很執著,所以這些名詞對他們有意義,不然你們爲什麼動不動就去改名?一個建設公司推出一個案子,他們也要去取個好名,一個廠商推出一款新車,他們也要用一個很響亮的車名,所以,會用都很好,不會用都被綁。

  

  善知識!我此法門,從上以來,先立無念爲宗、無相爲體、無住爲本。無相者,于相而離相;無念者,于念而無念。無住者,人之本性。于世間善惡好醜,乃至冤之與親,言語觸刺欺爭之時,並將爲空,不思酬害。

  

  【善知識!我此法門,從上以來,先立無念爲宗、無相爲體、無住爲本。】[我此法門,]不是狹窄地指禅宗,講的是佛法。[從上以來,]遠至叁世諸佛,近至釋迦牟尼佛。[無念]爲用,[無相]爲相,[無住]爲體,你能悟此叁者,整部《六祖壇經》你就悟了。大家要以《六祖壇經》來修行,也要以這叁個宗旨來修行。這叁個中〔無念〕最重要,所以說以〔無念〕爲宗旨。這叁個名詞六個字,歸納起來是一個〔無〕字,〔無〕字參透你就大徹大悟。〔無〕字,直接了當的解釋就是不要執著。佛法修行的方法就是叫你不要執著,但你偏偏是執著的,因爲你根深蒂固的觀念就錯了,而且你不是這一輩子錯,你已經錯很久了。你這口鍋已經堆積了很多油汙,不是用洗潔精可以洗幹淨的。你說:「師父,那怎麼洗?」不是用洗的,也不是扔掉,而是誤會一場,這叫頓悟。慢慢洗叫漸修,頓悟就是說根本沒有那口鍋,這不是說不承認它,而是說沒有那些油垢,這叫本來清淨。你就說有那些油垢,那叫妄想執著,叫你的無明,你的煩惱。用〔無〕這個字來破你所有的問題。

  

  什麼叫〔無念〕?〔無念〕不是沒有念頭,這樣解釋是大錯,無念就是沒有妄念。那是什麼念?就是正念,也就是淨念。妄念就是有念,有念就是有分別對待,你的心有很多的分別。〔無相〕爲法體,一切都叫法,就叫一切法。一切用一個法來代表,法體本來就叫〔無相〕,實相就是〔無相〕,〔無相〕就是實相,這個〔無相〕就是叫你不要執著這些現象,你現在眼睛所看到的現象,無論一切的人事時地物,你也是世間一切現象之一,請你不要執著。你一執著,你的人生就會苦不堪言。〔無住〕爲本性,就是你的自性本來就是〔無住〕的。你問爲什麼?因爲自性是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。」它怎麼會住?所以六祖大師說自性是諸法空寂,它是〔無住〕的。怎麼證明?自性是諸法空相,所以這只筆丟下去一定會掉下來,自性就像你現在看得到的空一樣,是〔無住〕的。但是我們偏偏沒有辦法體悟,無論好的壞的,所有的概念全部往內心裏抓,全部放進去,越放越多,放到你苦不堪言。六祖大師從叁個角度講,一,就是應用,以你的心來應用,心量的運用不可執著;二,你面對世界的一切叫相,你不可執著;叁,你自己生命的本質本來就是不執著的。他從體相用來跟你講都不可以執著,但是你做得到嗎?就像你叫人家:「放下不就好了嗎?」但是他就是沒有辦法放下。那就從理論開始來講,你明白這個理論之後,要去實踐,否則不見得會成爲一個作用。我們常常講「知識就是力量」,但這句話講得不夠徹底,知識要通過實踐才能夠成爲力量,所有的東西要透過實踐才有用。

  

  【無相者,于相而離相;】〔離〕就是不執著,不可以解釋作「離開」。舉個例子,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,你不可能離開這個世界。這個〔離〕就是說你面對所有的現象,你不應該執著。爲什麼?因爲這個現象並不是真實的。你會說:「明明有,爲什麼不是真實的?」因爲它會變化。理論是很清楚,別管這個理論你聽過幾遍,你還是要重複聽,聽到你時時刻刻有這樣的知見之後,你就不容易執著。你可以隨便做任何一個實驗,你拿起手表,那個秒鍾就不停地動,它是會變的。動態的東西你容易觀察到,你現在站在路邊看車流量,人來人往你很容易觀察到,但是,你對你的另一半,對你自己的心肝寶貝,對你的家人、財富,在你的感覺上,你認爲它是不動的,尤其靜態的東西你不容易察覺到它變,我這樣一個人你也不容易察覺到變,尤其是朝夕相處的人。如果很久才見一次,就會說你最近比較瘦,就比較容易看得出來。你感情很好的都看…

《六祖壇經講記 第52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