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六祖壇經講記 第52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不清楚,要若即若離反而看得很清楚。我看到你真的變了,不要等到你往生了,才知道會變。我們不要粗心到什麼都看不到,所有的現象時時刻刻都在變,你不要執著,這是千真萬確的事情。一樣的道理,這些現象就包括你生命所有的一切,你的家人財富事業,你都不可以執著。

  

  雖然明白這個概念,但是每個人的體悟都不一樣。有的人說:「錢夠用就好了,我不用再上班了。」有的人說:「到最後人死了兩手空空什麼都沒有。」這樣講話是不對的,因爲錢是變化的,它就是一個工具。如果你賺錢是要來滿足你自己,它會讓你更無知,讓你欲望更大,欲望越大,你的痛苦就會越多。如果賺的錢一部分安家,一部分幫助別人,那賺錢就是菩薩道。有的人學佛法,他學得不對,不是執著,就是什麼都不要,這叫落兩邊,完全沒有智慧。你學了佛,智慧沒有開,比沒有學更糟糕,因爲綁手綁腳。沒有學佛的人好好讀書,好好上進,反而做很多事情大家都能夠認同。自從學佛之後觀念錯誤,開始綁手綁腳,人家看到你,不誹謗佛法都不行,你看你的罪過有多麼重。你說:「我應該怎麼做呢?」我做個譬喻,天上有一片彩雲,這片彩雲你要去追逐它,你追不到,縱使讓你追到了,你也留不住它。這片彩雲代表你這一輩子想要追求的所有一切,你努力一輩子,就是爲了去追求天上那一片彩雲。學了佛法之後,你說:「我不要去追了。」這樣也不對。或者你說:「我幹脆眼睛閉起來不要看。」就有人這麼傻,那你長眼睛做什麼!所以,不看也不對,追它也不對。不要去追它,因爲你的智慧,你知道一切如夢幻泡影,你知道諸行無常。但是不追不是說不産生作用,你應該靜靜地欣賞那一片彩雲,你當下在欣賞它,這是實際的,你有受用;欣賞它,但是不要去執著它,這樣叫「做而不做」。你真的能懂這個譬喻,人生很多問題就能夠解開。

  

  一樣的道理,你家裏面的那幾個小犬,有的是流浪狗,一天到晚不回家,有的是忠犬,整天待在家裏。我們做父母就是這樣,太活潑的叫他不要常出去,不出去的你也煩惱,不知道他關在家裏是自閉症還是什麼,就鼓勵他出去參加一些活動。這些事情你都要做,但是都不執著,就是因爲不執著,你反而會做得很好,因爲不執著心很清淨,可以心平氣和,可以冷靜處理很多事,這就是一種智慧。爲什麼不要去執著這個現象?你執著它也沒有用,它會離你而去,你不用離開這個現象,現象自然就離開你,無論你遇到什麼事情,是順是逆,是好是壞,現象一定會離開你。

  

  【無念者,于念而無念。】現象偏向于外面,〔念〕偏向于內心。你常常在胡思亂想,一個念接一個念。你不要去執著你內在那些念頭,否則你必然起煩惱。什麼叫不要執著內在的念頭?這不是很困難嗎?簡單地講,這個〔念〕就是一種心念,心念就是一種作用。作什麼用?用過就好,做完就放下,就這個意思。舉個例子,人家對你說:「可不可以幫我提個水桶?它很重。」你說:「好,我幫你提。」提起來就是一種用,你不要提起來之後就不放,提到那裏之後,自然就放下。提起來是個名詞,放下是一個名詞,名雖有二,體本同一,因爲它們統稱都是作用,就是這樣用而已。你的心産生了作用,很多學佛的人怕自己心念亂起,這是不對的。心遇到境界,對境心當然會起,你就讓它起來,讓它産生作用,好好地用。文殊菩薩在《華嚴經》講一個名詞,「善用其心」。〔于念而無念〕,心念起來用過了就好了。

  

  【無住者,人之本性。】這個概念原則上大家不能體會。現在說現象大家能體會,講你內在的念頭大家也能體會,這個不能體會,因爲你得見性,就像你的眼睛雖然可以看到很多東西,但你就是沒有能力看到你自己的眼睛,你的眼睛只能看到外面,這是迷的人。悟的人就像眼睛能夠看到眼睛,他能夠看到自己生命的本質,他是個大徹大悟的人,他明白。在禅宗當中,心跟性有時候是沒有分的,雖然有時候我們爲了講解方便,說性是體,心是用,但在禅宗當中常常不分,也就是體用一體的意思,所以經文常常說本性、本心、自性、自心。如果你對本性的概念不能夠懂,我還是用心,心的本體産生的作用,〔人之本性〕就是心的本體,心的本體本來是無住的。我作個譬喻,比如說現在這個空,沒有形象,無形無相,必然就沒有重量,有形有相,必然有重量。接著,你的心是有形有相還是無形無相?照理講是沒有重量。但是你有沒有感覺過你的心有重量?你在什麼情況下感覺心很沈重?什麼叫「我的心情很沈重」?不是沒有重量嗎?它無形無相,但事實上你感覺到它很重,你不能騙你自己。你說這個心真的好妙!這用什麼儀器來檢查?怎麼形容它?到底是什麼回事?爲什麼你能夠感覺到心的重量?因爲你産生了執著,因爲你的無念變成有念,因爲你內心産生執著,那個執著讓你感覺到重量,你覺得你很沈重。但心的本來不是這個狀態的,就是因爲你抓了它,讓你産生錯覺。你說有煩惱,事實上也是一種錯覺,你的心沒有重量,但你卻感覺得到,這樣它就在不斷地折磨你。當你不執著之後,你就能夠契入你生命的本質。你問我:「師父,怎麼才能夠開悟?」當你不執著了,你就能夠開悟。從這個角度來談,你的心之用相體,歸納起來就是那顆心。所以爲什麼佛法又叫心法?它東談西談都在談你那顆心。

  

   【于世間善惡好醜,乃至冤之與親,言語觸刺欺爭之時,並將爲空,不思酬害。】[世間善惡好醜,]意。[冤之與親,]身。[言語觸刺欺爭,]口。談修行常講戒定慧,身口意。你要注意你的身口意,否則它們會造無量無邊的罪過。世間人的心常起善跟惡,常有好跟壞,講的就是我們心中的意念。你的心有這樣的想法,你的身就是一種行爲。你對産生惡意敵意的人,就好像跟他是冤家,感覺比較親的人,就好像跟他是親家。冤親債主不是說壞人,有時候還是愛得要命的人,所以最親近的人反而傷害你最深。相好和不好都有問題,我們就會講話互相刺激對方,互相傷害,不然就是逞口舌之辯。

  

  [並將爲空,]當別人這樣對待你,你應該用這種態度來面對。別人無論是怎麼對待你,還是現象,只要是現象,就是緣起而形成,緣起的本質就是性〔空〕。若是它沒有〔空〕,它不會産生那個作用,就是因爲它〔空〕,它才會一直變。所以當你遇到這樣的境界,看到世間的人用身口意這樣來對待你,你應該怎麼應對呢?一,無欺之人,就是沒有欺負我的人。二,無被欺之我,沒有被欺負的我。叁,無欺爭之事,沒有被欺負爭執的事。這叁點你要能體悟到〔空〕,你要不斷地觀察和思維。不然你認爲「我明明被別人欺負得很厲害。」你遇到境界常常沒有辦法因應。

  

  [不思酬害,]如果你沒有體悟到空,你一定會反擊的。我們一般說:「我不會報仇,我只會以牙還牙。」我們講話諷刺別人,法律是不會判你的罪。但是以因果的角度,你是要承擔很多問題的。如果你體悟到空,誰能傷害你?就好像我們拿萬箭去射虛空,任何一支箭都沒有辦法射到。因爲自性本來無一物,所以並將爲空。你要用這樣的角度去體悟你的自性,這樣你就是無敵超人。

  

《六祖壇經講記 第52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