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《往生論》中之清淨句。佛名無量清淨佛,佛心是無量清淨心,總之是一法句,即是清淨句,即是真實智慧無爲法身,亦即是一句佛號。故發大乘心,持名念佛,臨命終時,蒙佛接引往生,正是本經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之宗。又清淨句,表實際理體。從清淨句出生叁種莊嚴,叁種莊嚴同入一清淨句,是爲經題中莊嚴清淨之義。
「平等」者,離差別也。經雲「心佛衆生,叁無差別」正顯平等之義。《入佛境界經》曰:「菩提者,名爲平等。平等者,名爲真如。乃至平等者,即是入不二法門。」故知有差別即是二,即不如矣。故雲平等即入不二,即是真如。可見平等之義甚深。今題中曰平等覺,可有四解:一曰平等普覺一切衆生,普令一切衆生平等成佛之法。今經中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之法,普被叁根,本經謂,當來一切含靈,皆依此法而得度脫,正顯平等普覺之義。二曰以平等法覺悟衆生。《淨影疏》曰:「無作無所有等,爲平等法。」持名之法,心作心是,暗合道妙,巧入無生,從有念入無念,因往生證無生。念得能所兩忘,即是《金剛般若》之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;亦即《淨影疏》之「無作無所有」。以如是法教導衆生,橫出叁界,成究竟覺,是謂以平等法,覺悟衆生。叁、平等覺指如來之正覺。正覺無一切高低深淺之別,故曰平等覺。四、專就本經,「平等覺」亦即極樂教主之聖號。以上諸義,題中俱攝。
「經」者,梵語修多羅。直譯爲線,義譯爲契經。契者,一者契理,理者,實際理體也。二者契機,機者,機宜,衆生根機也,兼指時機,時節因緣也。故契機者,切合衆生水平與時代也。今爲省文,略去契字,但名曰經。經具貫、攝、常、法四義:貫則貫穿所說之理;攝則攝持所化之生(指衆生);常則古今不易;法則近遠同遵。上述四字,可盡「經」字之義。
又佛所說者通名爲經。故題中經之一字,是通名。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十四字,是本經獨具之別名。
諸經立名,不離人法喻。或單或複,可得七類:單一者叁,具二者叁,具足者一,共成七類。例如:
單一
┌單人 阿彌陀經 阿彌陀是人 無法喻
┤單法 大般若經 般若是法 無人喻
└單喻 梵網經 梵網是喻 無人法
複二
┌人法 文殊問般若經 文殊是人 般若是法 無喻
┤法喻 妙法蓮華經 妙法是法 蓮華是喻 無人
└人喻 菩薩璎珞經 菩薩是人 璎珞是喻 無法
具足人法喻——大方廣佛華嚴經 佛是人,大方廣是法,華嚴是喻。
今本經題亦具足人法喻。題中佛字表此土果人,無量壽是彼方果人,故題中具兩土果人。莊嚴清淨平等覺七字是法。大乘二字是喻。乘者車也。此經可運載無量衆生鹹達寶所。如《法華》之大白牛車,故以大乘爲喻。
諸經皆具教行理。本理立教,依教修行,從行顯理。注家釋題,須明本經題中別具之教行理。專就本經,則「佛說大乘」是教。「莊嚴清淨平等覺」是行。「無量壽」是理。「無量壽」表叁際一如、涅槃常住之法身本體,亦即衆生本具之佛性,是心是佛之本心。故判屬于理,蓋其爲實際理體也。「佛說大乘」是教,即依此「無量壽」之理體,直指大乘爲喻,爲宣說衆生本具之大經,判之爲教,義甚分明。又從教起行,故下文中「莊嚴清淨平等覺」即是佛所教化之妙行也。一句阿彌陀,以之莊嚴自心,清淨自心,是即依教修行也。不假方便自得心開,圓顯本具之平等覺,是以行顯理也。又得往生者悟無生忍,從體起用,複以此平等妙法,平等普度一切衆生,往生淨土,同證大覺,複是從衆行顯理也。
若以經題配叁大,則無量壽體大,莊嚴清淨是相大,平等覺是用大。
依《漢譯》「無量清淨平等覺」即阿彌陀佛義。更可以本經題配叁覺。無量壽佛,是我本覺。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,以莊嚴自心是名始覺。始覺合本覺,直趨究竟覺,即題中「清淨平等覺」也。又可解爲「平等覺」是我本覺。起心念佛,以自「莊嚴」,是爲始覺。始本不離,直趨覺路,頓入寂光,證「無量壽」。如是則平等覺是我因心,無量壽是我果覺。如是妙義輾轉無盡,悉在一題之中。是故《圓中鈔》疏曰:「聞首題名字,獲無量功德。」鈔曰:「如《金光明》,及諸大乘,多作此說。」
(貳、概要竟)
叁、正釋經義 (此爲十門分別中第十門)
前明全經綱宗與經題總義。下則正入經文,分品逐句,闡發經義,謹以局心限量之言,略彰淨宗無盡之妙。茲依先例,全經分叁:(初)序分,(二)正宗分,(叁)流通分。蕅益大師曰:「序如首,五官俱存。正宗如身,腑髒無阙。流通如手足,運行不滯。」依大師意,「序如首(頭也)」指經之序分猶人之有首。由首之五官(眉眼耳鼻口)可窺其人之善惡智愚。觀一經之序品,便可知全經之大小偏圓。故序分中,亦必含有深文。今依大師之旨,判分本經如下:
(壹)第一品至第叁品爲序分。
(貳)第四品至第四十二品爲正宗分。
(參)第四十叁品至第四十八品爲流通分。
今之叁分,亦正如我國淨影、嘉祥兩家對本經魏譯本之判分。
(壹) 序分
又序分複分爲二:一通序。二別序。
通序,又名證信序,諸經皆具。如天臺與嘉祥等,依《法華論》以六種成就爲證信序。六成就者,宗密大師曰:一信、二聞、叁時、四主、五處、六衆。六緣不具,教則不興,必須具六,故雲成就。以證經文,確爲佛說,真實可信,故名證信。本經之前二品屬之。
別序,又名發起序。乃發起全經之端由。以法不孤起,起必有由,諸經各別,故又名別序。例如小本《阿彌陀經》乃不問自說。本經則因世尊放光現瑞,阿難啓問而說。各經不同,故名別序。今經第叁品屬之。
初通序
法會聖衆第一
如是我聞: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,與大比丘衆萬二千人俱。一切大聖,神通已達。其名曰:尊者憍陳如、尊者舍利弗、尊者大目犍連、尊者迦葉、尊者阿難等,而爲上首;又有普賢菩薩、文殊師利菩薩、彌勒菩薩,及賢劫中一切菩薩,皆來集會。
「如是我聞」,諸經皆置此四字于經首,蓋尊世尊之遺教。世尊將般涅槃,阿難悲不能勝,阿泥樓陀教之曰:徒悲何益,應前向佛,請問四事:其一即「一切經首,當置何字?」佛即答曰:當置「如是我聞」,佛在某方等六事。(即上述之「六成就」)。其中「我」字,即阿難。「如是我聞」,表如是法門乃我阿難所聞于釋尊者也。此正可破當時之疑。因阿難結集經文時,大衆生起叁疑:一疑佛重生;二疑阿難成佛;叁疑他方佛來。故阿難曰:「如是我聞」則群疑頓釋。
或疑曰:佛成道廿年,阿難方出家。又十年方命爲侍者。如此,則卅年前佛所說經,阿難何能皆曰我聞。此有叁解:(1)輾轉聞。(2)佛重說。(3)阿難自通。
(1)輾轉聞:《報恩經》言,阿難所不聞經,從諸比丘聞,或諸天子說。
(2)佛重說:《報恩經》言,阿難因佛命爲侍者,乃求叁願。其中第叁乃「所未聞經,請佛重說」,佛許之。
(3)阿難自通:《金剛華經》言,阿難得法性覺自在叁昧,所未聞經,自能憶持。
「如是」者,信成就也。居六種成就中之首位。《智度論》曰:「佛法大海,信爲能入。」又《華嚴經》說,信爲手。如人有手,至珍寶處,隨意采取;若人無手,空無所獲。可見,信者乃入法之初門,舍此莫由。又爲攝法之上首,故雲:「才入信門,便登祖位。」
又「如是」者,指所聞之法體,即實相之理體。實相妙理,古今不變,故曰如。如理而說,故曰是。今依本經,蕅益大師曰:「依實相理,念佛求生淨土,決定無非,曰是。」蓋實相妙理,只是當前一念心之自性。非生非滅,無去無來,湛然常住,故名曰如。依此心性念佛,求生淨土。能念是實相心,所念是實相佛,所生是實相土,鹹爲實相正印之所印。故大師曰:「決定無非,曰是。」
「我聞」者,聞成就也。阿難結集法藏時,自言「如是法門,我從佛聞」。我者自我,聞者親聞,以告大衆,實可證信。
聖人無我,而阿難仍自稱爲我者,不壞假名故。實相無相,故非同于凡夫之有我,實相無不相,故非同于二乘之無我。阿難隨順世間,假名爲我,無乖于第一義谛。又《觀經疏》雲:「無我則無聞,無聞則化道絕。爲傳化不絕,假名說我。」
「聞」者,耳根發耳識,今不雲耳聞,而言我聞,蓋以我字統收諸根識等,以總代別,以我代耳,故曰我聞。以上「如是」表信順,「我聞」表師承,我之所聞,皆世尊金口所宣,傳承有自,決非他說,或爲臆造。以之證信。
「一時」者,時成就也。蓋時無實法,長短隨心。延促同時,叁只一念。如《疏鈔》曰:「或說者得陀羅尼。一刹那頃,一字之中,說一切法門。或聽者得淨耳根,于一刹那,聞一字時,于余一切悉無障礙。或說者時少,聽者時多,或說者時多,聽者時少。或說者神力延促隨宜,聽者根器利鈍不一。古謂叁乘凡聖所見佛身報化,年歲短長,成佛久近,各各不同故。今止取佛及弟子師資機感相遇之頃,說聽事畢,便名一時也。」又《佛地論》雲:「說聽究竟,總言一時。」是故經中不言某年某月,但以師及弟子,機應和合,說聽事畢,即名一時。又經中不舉年月者,各地曆法不同。又世界時分不一,四天王天一日,便是人間五十年。且現代科學證明,太陽圍繞銀河系中心運行一周(即太陽上之一年),相當于地球時間之二萬萬年;且物體運動速度接近光速時,則時間隨物體運動速度而變異,本非定量。故經中只言「一時」最切實際。
「佛」者,主成就也。佛爲一切衆生之宗主,故名爲主。又六成就中,主成就最爲主故。
「佛」者,梵語爲佛陀,今祗言佛,乃省文也。譯爲華言,則爲覺者。自覺、覺他、覺行圓滿。自覺異于凡夫之不覺;覺他異于二乘之獨覺;覺滿異于菩薩之在因。叁覺俱圓,衆聖中尊,故稱爲佛。又雲智者,智即覺之義。智無不知,所謂得一切種智,即覺滿之義。在本經中,此處佛字,即指大恩慈父,本師釋迦牟尼佛。
「在王舍城,耆阇崛山中」。處成就也。王舍城古有二說,一曰上茅城(或作上第城)(舊城),一曰寒林城(新城),兩說不一。今據《智度論》中曰:「佛涅槃後,阿阇世王,以人民轉少故,舍王舍大城,其邊更作小城。」《甄解》雲:「本王舍城者,上第舊城也,更作小城者,寒林新城也。此既佛滅後阇王築之,佛何住後城乎?今正佛所住處,明知上第城也。」此說可證,佛說此經是在舊城。《慈恩傳》雲:「王舍舊城,處摩揭陀國中,古昔君王多住其內。其城又生好香茅,故舉爲稱。」又日《望西疏》曰:「若依宗家,應是上茅。」(宗家即善導大師。)望西師意,亦謂經中之王舍城,即上茅舊城。此說可信,故不引異說。
《法華論》雲:「如王舍城勝余一切城舍故,顯此法門最勝義。」五天竺有十六大城,而王舍城最大。故在此城說經,以表此經之最勝。又《大寶積經論》雲:「問雲:何故此法唯王舍城說,非余城廓?答曰:釋此法門法王住處故。喻如王舍,王所止住,故名王舍。此法門亦複如是,法王住處。釋成此義故,說住王舍城。」
耆阇崛山,是王舍城外五山之一。《淨影疏》曰:「耆阇山,此翻名靈鹫山也。此山多有靈仙居住,故名爲靈。亦有鹫居止此山,故名爲鹫。」又「此山頂似鹫頭,又名鹫頭山。」《西域記》志此山曰:「北山之陽,孤標特起。既棲鹫鳥,又類高臺,空翠相映,濃淡分色,如來禦世垂五十年,多居此山,廣說妙法。」《智度論》曰:「耆山于五山中最勝故。(1)此山精舍,近城而難上,近城故乞食不疲,難上故雜人不來。故多住此不在余處。(2)是耆山福德吉處,諸聖人喜住處。佛爲諸聖主故多住。(3)耆阇山是叁世諸佛住處故。(4)是中清淨,有福德閑靜故。一切諸佛行處,十方諸菩薩贊歎恭敬,八部大力衆神所守護、恭敬供養處故。諸大乘經多在此山說。(5)是中十方無量智慧福德力大菩薩,常來見釋迦牟尼佛,禮拜恭敬聽法故。諸大乘經多在此山說。」《法華論》雲:「耆阇崛山勝余諸山。佛在于此說,顯此法最勝。」故本經即在此山說。
「與大比丘衆萬二千人俱」。本品獨標比丘衆及菩薩衆,第二品末廣標余叁衆弟子,及諸天衆:「又有比丘尼五百人,清信士七千人,清信女五百人,欲界天、色界天、諸天梵衆,悉共大會。」經末則雲:「諸菩薩、聲聞、天龍八部,一切大衆,聞佛所說,皆大歡喜,信受奉行。」可見說經時,會中有諸大菩薩、聲聞、比丘、比丘尼、清信士、清信女,直至諸天梵衆、天龍八部,鹹來聽法,此乃六成就中之衆成就。會中,有菩薩、聲聞、諸天人等與此界四衆弟子二萬人同聞,非是阿難獨聞。是可證信。
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(一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