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(一)▪P11

  ..续本文上一页《往生论》中之清净句。佛名无量清净佛,佛心是无量清净心,总之是一法句,即是清净句,即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,亦即是一句佛号。故发大乘心,持名念佛,临命终时,蒙佛接引往生,正是本经「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」之宗。又清净句,表实际理体。从清净句出生三种庄严,三种庄严同入一清净句,是为经题中庄严清净之义。

  「平等」者,离差别也。经云「心佛众生,三无差别」正显平等之义。《入佛境界经》曰:「菩提者,名为平等。平等者,名为真如。乃至平等者,即是入不二法门。」故知有差别即是二,即不如矣。故云平等即入不二,即是真如。可见平等之义甚深。今题中曰平等觉,可有四解:一曰平等普觉一切众生,普令一切众生平等成佛之法。今经中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之法,普被三根,本经谓,当来一切含灵,皆依此法而得度脱,正显平等普觉之义。二曰以平等法觉悟众生。《净影疏》曰:「无作无所有等,为平等法。」持名之法,心作心是,暗合道妙,巧入无生,从有念入无念,因往生证无生。念得能所两忘,即是《金刚般若》之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」;亦即《净影疏》之「无作无所有」。以如是法教导众生,横出三界,成究竟觉,是谓以平等法,觉悟众生。三、平等觉指如来之正觉。正觉无一切高低深浅之别,故曰平等觉。四、专就本经,「平等觉」亦即极乐教主之圣号。以上诸义,题中俱摄。

  「经」者,梵语修多罗。直译为线,义译为契经。契者,一者契理,理者,实际理体也。二者契机,机者,机宜,众生根机也,兼指时机,时节因缘也。故契机者,切合众生水平与时代也。今为省文,略去契字,但名曰经。经具贯、摄、常、法四义:贯则贯穿所说之理;摄则摄持所化之生(指众生);常则古今不易;法则近远同遵。上述四字,可尽「经」字之义。

  又佛所说者通名为经。故题中经之一字,是通名。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十四字,是本经独具之别名。

  诸经立名,不离人法喻。或单或复,可得七类:单一者三,具二者三,具足者一,共成七类。例如:

  单一

  ┌单人  阿弥陀经  阿弥陀是人  无法喻

  ┤单法  大般若经  般若是法  无人喻

  └单喻  梵网经  梵网是喻  无人法

  复二

  ┌人法  文殊问般若经  文殊是人  般若是法  无喻

  ┤法喻  妙法莲华经  妙法是法  莲华是喻  无人

  └人喻  菩萨璎珞经  菩萨是人  璎珞是喻  无法

  具足人法喻——大方广佛华严经  佛是人,大方广是法,华严是喻。

  今本经题亦具足人法喻。题中佛字表此土果人,无量寿是彼方果人,故题中具两土果人。庄严清净平等觉七字是法。大乘二字是喻。乘者车也。此经可运载无量众生咸达宝所。如《法华》之大白牛车,故以大乘为喻。

  诸经皆具教行理。本理立教,依教修行,从行显理。注家释题,须明本经题中别具之教行理。专就本经,则「佛说大乘」是教。「庄严清净平等觉」是行。「无量寿」是理。「无量寿」表三际一如、涅槃常住之法身本体,亦即众生本具之佛性,是心是佛之本心。故判属于理,盖其为实际理体也。「佛说大乘」是教,即依此「无量寿」之理体,直指大乘为喻,为宣说众生本具之大经,判之为教,义甚分明。又从教起行,故下文中「庄严清净平等觉」即是佛所教化之妙行也。一句阿弥陀,以之庄严自心,清净自心,是即依教修行也。不假方便自得心开,圆显本具之平等觉,是以行显理也。又得往生者悟无生忍,从体起用,复以此平等妙法,平等普度一切众生,往生净土,同证大觉,复是从众行显理也。

  若以经题配三大,则无量寿体大,庄严清净是相大,平等觉是用大。

  依《汉译》「无量清净平等觉」即阿弥陀佛义。更可以本经题配三觉。无量寿佛,是我本觉。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,以庄严自心是名始觉。始觉合本觉,直趋究竟觉,即题中「清净平等觉」也。又可解为「平等觉」是我本觉。起心念佛,以自「庄严」,是为始觉。始本不离,直趋觉路,顿入寂光,证「无量寿」。如是则平等觉是我因心,无量寿是我果觉。如是妙义辗转无尽,悉在一题之中。是故《圆中钞》疏曰:「闻首题名字,获无量功德。」钞曰:「如《金光明》,及诸大乘,多作此说。」

  (贰、概要竟)  

  三、正释经义 (此为十门分别中第十门)

  前明全经纲宗与经题总义。下则正入经文,分品逐句,阐发经义,谨以局心限量之言,略彰净宗无尽之妙。兹依先例,全经分三:(初)序分,(二)正宗分,(三)流通分。蕅益大师曰:「序如首,五官俱存。正宗如身,腑脏无阙。流通如手足,运行不滞。」依大师意,「序如首(头也)」指经之序分犹人之有首。由首之五官(眉眼耳鼻口)可窥其人之善恶智愚。观一经之序品,便可知全经之大小偏圆。故序分中,亦必含有深文。今依大师之旨,判分本经如下:

  (壹)第一品至第三品为序分。

  (贰)第四品至第四十二品为正宗分。

  (参)第四十三品至第四十八品为流通分。

  今之三分,亦正如我国净影、嘉祥两家对本经魏译本之判分。

  (壹) 序分

  又序分复分为二:一通序。二别序。

  通序,又名证信序,诸经皆具。如天台与嘉祥等,依《法华论》以六种成就为证信序。六成就者,宗密大师曰:一信、二闻、三时、四主、五处、六众。六缘不具,教则不兴,必须具六,故云成就。以证经文,确为佛说,真实可信,故名证信。本经之前二品属之。

  别序,又名发起序。乃发起全经之端由。以法不孤起,起必有由,诸经各别,故又名别序。例如小本《阿弥陀经》乃不问自说。本经则因世尊放光现瑞,阿难启问而说。各经不同,故名别序。今经第三品属之。

  初通序

  法会圣众第一

  如是我闻: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,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。一切大圣,神通已达。其名曰:尊者憍陈如、尊者舍利弗、尊者大目犍连、尊者迦叶、尊者阿难等,而为上首;又有普贤菩萨、文殊师利菩萨、弥勒菩萨,及贤劫中一切菩萨,皆来集会。

  「如是我闻」,诸经皆置此四字于经首,盖尊世尊之遗教。世尊将般涅槃,阿难悲不能胜,阿泥楼陀教之曰:徒悲何益,应前向佛,请问四事:其一即「一切经首,当置何字?」佛即答曰:当置「如是我闻」,佛在某方等六事。(即上述之「六成就」)。其中「我」字,即阿难。「如是我闻」,表如是法门乃我阿难所闻于释尊者也。此正可破当时之疑。因阿难结集经文时,大众生起三疑:一疑佛重生;二疑阿难成佛;三疑他方佛来。故阿难曰:「如是我闻」则群疑顿释。

  或疑曰:佛成道廿年,阿难方出家。又十年方命为侍者。如此,则卅年前佛所说经,阿难何能皆曰我闻。此有三解:(1)辗转闻。(2)佛重说。(3)阿难自通。

  (1)辗转闻:《报恩经》言,阿难所不闻经,从诸比丘闻,或诸天子说。

  (2)佛重说:《报恩经》言,阿难因佛命为侍者,乃求三愿。其中第三乃「所未闻经,请佛重说」,佛许之。

  (3)阿难自通:《金刚华经》言,阿难得法性觉自在三昧,所未闻经,自能忆持。

  「如是」者,信成就也。居六种成就中之首位。《智度论》曰:「佛法大海,信为能入。」又《华严经》说,信为手。如人有手,至珍宝处,随意采取;若人无手,空无所获。可见,信者乃入法之初门,舍此莫由。又为摄法之上首,故云:「才入信门,便登祖位。」

  又「如是」者,指所闻之法体,即实相之理体。实相妙理,古今不变,故曰如。如理而说,故曰是。今依本经,蕅益大师曰:「依实相理,念佛求生净土,决定无非,曰是。」盖实相妙理,只是当前一念心之自性。非生非灭,无去无来,湛然常住,故名曰如。依此心性念佛,求生净土。能念是实相心,所念是实相佛,所生是实相土,咸为实相正印之所印。故大师曰:「决定无非,曰是。」

  「我闻」者,闻成就也。阿难结集法藏时,自言「如是法门,我从佛闻」。我者自我,闻者亲闻,以告大众,实可证信。

  圣人无我,而阿难仍自称为我者,不坏假名故。实相无相,故非同于凡夫之有我,实相无不相,故非同于二乘之无我。阿难随顺世间,假名为我,无乖于第一义谛。又《观经疏》云:「无我则无闻,无闻则化道绝。为传化不绝,假名说我。」

  「闻」者,耳根发耳识,今不云耳闻,而言我闻,盖以我字统收诸根识等,以总代别,以我代耳,故曰我闻。以上「如是」表信顺,「我闻」表师承,我之所闻,皆世尊金口所宣,传承有自,决非他说,或为臆造。以之证信。

  「一时」者,时成就也。盖时无实法,长短随心。延促同时,三只一念。如《疏钞》曰:「或说者得陀罗尼。一刹那顷,一字之中,说一切法门。或听者得净耳根,于一刹那,闻一字时,于余一切悉无障碍。或说者时少,听者时多,或说者时多,听者时少。或说者神力延促随宜,听者根器利钝不一。古谓三乘凡圣所见佛身报化,年岁短长,成佛久近,各各不同故。今止取佛及弟子师资机感相遇之顷,说听事毕,便名一时也。」又《佛地论》云:「说听究竟,总言一时。」是故经中不言某年某月,但以师及弟子,机应和合,说听事毕,即名一时。又经中不举年月者,各地历法不同。又世界时分不一,四天王天一日,便是人间五十年。且现代科学证明,太阳围绕银河系中心运行一周(即太阳上之一年),相当于地球时间之二万万年;且物体运动速度接近光速时,则时间随物体运动速度而变异,本非定量。故经中只言「一时」最切实际。

  「佛」者,主成就也。佛为一切众生之宗主,故名为主。又六成就中,主成就最为主故。

  「佛」者,梵语为佛陀,今祗言佛,乃省文也。译为华言,则为觉者。自觉、觉他、觉行圆满。自觉异于凡夫之不觉;觉他异于二乘之独觉;觉满异于菩萨之在因。三觉俱圆,众圣中尊,故称为佛。又云智者,智即觉之义。智无不知,所谓得一切种智,即觉满之义。在本经中,此处佛字,即指大恩慈父,本师释迦牟尼佛。

  「在王舍城,耆阇崛山中」。处成就也。王舍城古有二说,一曰上茅城(或作上第城)(旧城),一曰寒林城(新城),两说不一。今据《智度论》中曰:「佛涅槃后,阿阇世王,以人民转少故,舍王舍大城,其边更作小城。」《甄解》云:「本王舍城者,上第旧城也,更作小城者,寒林新城也。此既佛灭后阇王筑之,佛何住后城乎?今正佛所住处,明知上第城也。」此说可证,佛说此经是在旧城。《慈恩传》云:「王舍旧城,处摩揭陀国中,古昔君王多住其内。其城又生好香茅,故举为称。」又日《望西疏》曰:「若依宗家,应是上茅。」(宗家即善导大师。)望西师意,亦谓经中之王舍城,即上茅旧城。此说可信,故不引异说。

  《法华论》云:「如王舍城胜余一切城舍故,显此法门最胜义。」五天竺有十六大城,而王舍城最大。故在此城说经,以表此经之最胜。又《大宝积经论》云:「问云:何故此法唯王舍城说,非余城廓?答曰:释此法门法王住处故。喻如王舍,王所止住,故名王舍。此法门亦复如是,法王住处。释成此义故,说住王舍城。」

  耆阇崛山,是王舍城外五山之一。《净影疏》曰:「耆阇山,此翻名灵鹫山也。此山多有灵仙居住,故名为灵。亦有鹫居止此山,故名为鹫。」又「此山顶似鹫头,又名鹫头山。」《西域记》志此山曰:「北山之阳,孤标特起。既栖鹫鸟,又类高台,空翠相映,浓淡分色,如来御世垂五十年,多居此山,广说妙法。」《智度论》曰:「耆山于五山中最胜故。(1)此山精舍,近城而难上,近城故乞食不疲,难上故杂人不来。故多住此不在余处。(2)是耆山福德吉处,诸圣人喜住处。佛为诸圣主故多住。(3)耆阇山是三世诸佛住处故。(4)是中清净,有福德闲静故。一切诸佛行处,十方诸菩萨赞叹恭敬,八部大力众神所守护、恭敬供养处故。诸大乘经多在此山说。(5)是中十方无量智慧福德力大菩萨,常来见释迦牟尼佛,礼拜恭敬听法故。诸大乘经多在此山说。」《法华论》云:「耆阇崛山胜余诸山。佛在于此说,显此法最胜。」故本经即在此山说。

  「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」。本品独标比丘众及菩萨众,第二品末广标余三众弟子,及诸天众:「又有比丘尼五百人,清信士七千人,清信女五百人,欲界天、色界天、诸天梵众,悉共大会。」经末则云:「诸菩萨、声闻、天龙八部,一切大众,闻佛所说,皆大欢喜,信受奉行。」可见说经时,会中有诸大菩萨、声闻、比丘、比丘尼、清信士、清信女,直至诸天梵众、天龙八部,咸来听法,此乃六成就中之众成就。会中,有菩萨、声闻、诸天人等与此界四众弟子二万人同闻,非是阿难独闻。是可证信。

  

  

  

  

《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(一)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