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六祖壇經講記 第76集 參請機緣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如果你能夠明白這樣的概念,就能夠明白「諸佛妙理,無關文字」。無盡藏比丘尼一定有程度,她一聽六祖這樣講,就覺得這個人太了不起,這個人談的東西已經離開了語言文字。有時候,我們在對話要旗鼓相當,否則就牛頭不對馬嘴。有時候你不要講太深,別人程度不怎麼樣,你就講淺一點,不然一定會變成笑話。所以我才勸你稍微正常一點,除非是要切入,也就是大刀舉起來的那一刹那。如果別人對你很客氣,你不用高興,就代表你沒有什麼程度,所以別人才不敢拿出他的殺手锏。同理可證,經得起的,一刀就開悟。

  

  【徧告裏中耆德雲:此是有道之士,宜請供養。】有個高人來了。如果你真的是一條龍,叫你潛龍都沒有辦法潛,有一天必然飛龍在天。你是個君子,不怕別人不明白你,所以「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。」就像六祖他逃難時,是躲避別人追殺,那是很危險的一件事。無盡藏比丘尼這樣跟他宣傳,一講下去,大家都知道:我們村莊來了個〔有道〕的修行人。

  

  【有晉武侯玄孫曹叔良】這個人是曹操的後代。【及居民,競來瞻禮。時寶林古寺,自隋末兵火已廢,遂于故基重建梵宇,延師居之,俄成寶坊。】你真的是修行人,不怕沒有地方住;你真的是有道的人,不怕沒有人護持。六祖大師沒有說要蓋廟,人家現在就替他把廟重修。本來廟就有,但已經荒廢,大家重新把廟蓋好後,請六祖大師去當住持。這裏面的〔俄成〕,就是在最短的時間。在最短的時間,這個寺廟就成爲一個有名的寺廟。寺廟之所以有名,不是因爲那個寺廟蓋得漂亮,而是因爲裏面的人。南華寺很有名,但是當六祖圓寂之後,經過幾百年,南華寺曾經沒落過。這段時間,首先是憨山大師,再來是虛雲老和尚去整頓。當人已經圓寂了,那個地方還是會沒落。但是你有德行,你就不怕沒有地方。

  

  【師住九月余日,又爲惡黨尋逐。師乃遁于前山,被其縱火焚燒草木,師隱身挨入石中得免,石于是有師趺坐膝痕及衣布之紋,因名避難石。】六祖雖然隱姓埋名,但是由于他知名度太高,所以消息馬上就走漏了,有時候我們到底是保護一個人還是害一個人,很難說。當時他的師兄弟還是不死心,依舊追殺他,而且手段殘忍,一定要置他于死地。六祖大師離開寺廟逃跑到山上去躲,他們居然燒山,想起來很可怕,我們現代人都沒有這麼離譜。結果六祖大師躲在一個石洞當中,那個石洞現在還在,而且因爲他在那邊躲很久,那裏有燒的痕迹,石頭上面有紋路。那個石洞很窄,惠能大師應該是用縮骨功擠進去。我們看了這一段就知道,一個沒有開悟的人的瞋恨和貪欲多麼可怕!

  

  【師憶五祖懷會止藏之囑,遂行隱于二邑焉。】六祖大師想起五祖交待他逢〔懷〕則〔止〕,遇〔會〕則〔藏〕,就是遇到懷集和四會這兩個地方就可以隱遁。

  

  【一僧法海,韶州曲江人也,】《六祖壇經》是法海所整理的,韋刺史請他記錄下來。【初參祖師,問曰:即心即佛,願垂指谕。】法海禅師去拜訪六祖大師,開口就問:〔即心即佛〕,希望六祖大師能夠開示他。現在會這樣問話的人很少。我去別人那邊,還不敢這樣問,怕被人家趕出來,除非感覺到他可以問。一般人去我那邊也不太會問,但並不是他不敢問,而是他不會問。不敢問和不會問是不太一樣,有時候你是想問,但是不知道怎麼問。〔即心即佛〕這個公案出自一個法常禅師,他剛開始去拜訪馬祖道一禅師,禅師常常用四個字,比如說馬祖道一,前面兩個字常常是地名,後面兩個字才是他的法號,但是我們爲了尊稱他,就多稱個地名,一般都稱馬祖禅師。法常禅師問馬祖禅師說:「如何是佛?」就是問什麼是佛?或怎麼成佛?它有很多種含義。祖師跟他回答說:〔即心即佛。〕他當下就契入了。什麼是佛?你的心就是佛啦!請問,「什麼是佛」有沒有標准答案?沒有。你們公案不要亂背,你們不可以這樣背。有人問什麼是佛,你也可以一巴掌打過去。假設這一巴掌打過去,他會開悟,那這一巴掌一定要打。但是一般人,你打一巴掌下去之後,你一定會被人家捶兩下回來。讀書人喜歡聽道理,你要從讀書人變修行人啦!修行人只看真功夫。我就要看你真功夫,其他我都不看。還有一個人問大珠和尚。大珠和尚寫過一本《頓悟入道要門》,這本是很有名的。有人問他,跟法海問六祖大師同一個問題。他問:「什麼叫即心即佛,爲什麼我沒有看到佛?」這個問得很直接。大珠和尚說:「哪個不是佛?你說說看。」所以這個公案是有由來的。

  

  【師曰:前念不生即心,後念不滅即佛;】什麼叫〔前念不生即心〕?就是說前念已經過去了,念頭已經過去了,你不應該再生起追憶過去的念頭,這樣的心才會清淨。但是,叫你不要再追憶過去的念頭,並不代表你無知,所以後面跟你講〔後念不滅即佛〕,這代表覺知,並不是不知道,所以佛者覺也,他就是一種覺知。心叫你不執著,但並不是沒有作用,只叫你不要去追憶,並不代表你會無知。把心跟佛同時講,我們凡夫就是會掉入一邊的概念,教你這個你就掉入這個陷阱,教你那個你就掉入那個陷阱,不會像六祖大師回答前念後念不滅,這樣的回答方式是很圓滿的,這叫中道。

  

  【成一切相即心,離一切相即佛。】這兩句話大家要好好地用。〔成一切相即心〕,唯心所造,一切都是你的心所造,但是,又要離開這一切你所創造的現象,要完全不執著,這何等困難!比如說你有兩個小孩,這兩個小孩是你創造的,但要你不執著他們,很困難。這個事業我創造的,但我不可以執著這個事業。這個寺院我造的,但我不執著這個寺院。這些學生是我教的,但是我不可以執著這些學生。你會不會用了?你說要不要做?當然要做。六祖大師回答這兩句話其實跟《金剛經》裏的話是一樣的意思,〔成一切相即心〕就是「行一切善」。《金剛經》後面就會跟你說〔離一切相〕。早上跟各位講要起善念,但是起善念要不要做出來?不是你在心裏面起善念而已,起了善念,做出來就叫做行善。你要行一切善,不做出來不能成立。但是又要能夠離開一切的善,這一切善是由你的心所創造,所推動所展現的,你執著就迷了,所以你應該覺,覺的人必然離開一切。這裏的〔離一切相〕講得更直接一點是「雖然行一切善,但是不執著這一切善,完全不執著。」六祖大師的回答,你細細地去口味,真是智慧。講得實在是太好了,六祖大師並沒有野狐禅,他講的話都很中肯,他直接了當地回答這個問題。這句話很難懂,我過去看很久才漸漸了解。

  

  【吾若具說,窮劫不盡。】六祖意思就是說:「這兩個字我可以一直解釋下去,我怎麼說都說不完。」叫我們說,連一句都說不出來。所以我說悟的人就是悟,不悟的人怎麼講都講不出來。【聽吾偈曰:】六祖大師再講一個偈來诠釋。《六祖壇經》常常用一種模式,不是用「心」就是用「性」,不是用「體」就是用「用」,不是用「定」就是用「慧」。六祖大師最善于用這種模式來教導,事實上他講的概念是很單純的,並不複雜,但意境很深。假設你讀《六祖壇經》,從這幾個關鍵字開始去明白,你就可以去掌握《六祖壇經》的精髓。至于悟,自己要有更深的體悟。

  

  【即心名慧,】心就是用,所以〔心〕是〔慧〕。智慧是展現的,智慧是拿來用的,所以你要用出你的智慧。【即佛乃定。】他講的這個〔佛〕是本體,是〔定〕的意思。【定慧等等,】即〔定慧〕等持、〔定慧〕等學,也就是〔定〕跟〔慧〕要同時具足,學習時要均衡。喜歡偏于定的人,比如說喜歡打坐修定,喜歡用念佛來修定,偏〔定〕爲愚。但是如果喜歡思維,喜歡看經典、聽經聞法,這個叫偏慧,偏〔慧〕則狂。這就是沒有等持,不可以這樣。如何才能夠〔定慧〕等持呢?我們要從〔定〕生起〔慧〕,接著要從〔慧〕又回歸于〔定〕,如同水跟波,水波它不是前後的問題,是一體的。海浪就是波,海水就是水,海水跟海浪並不可以講誰前誰後,所以定慧等持也是這個意思。你們不可以說:「師父,我要先修定再修慧。」比如說,你每天誦《六祖壇經》一遍,誦一部《六祖壇經》差不多五十到六十分鍾,你專心的誦,那叫修定。誦完之後,從頭開始閱讀思維那叫修慧。我是奉勸你們讀經典,先誦再閱讀,《六祖壇經》你們可以這樣誦。如果是大本經,像《法華經》,就可以每天誦一卷讀一卷,誦一卷讀一卷。小部經可以誦完一遍,然後從頭開始研讀,我鼓勵你們這個樣子。當然,有時間的還可以抄一遍。可以透過書寫。

  

  【意中清淨。】定慧定持,自然就可以達到〔清淨〕,就是可以見到〔清淨〕的自性。【悟此法門,由汝習性。】就是體的意思。六祖大師講的〔習性〕跟我們平時講的習氣不一樣,這個〔習〕就是學習的意思,學而時習之的習。也就是說,還是要從自〔性〕當中不斷地來練〔習〕,然後展現出用本無生,這個是定。【用本無生,】這個是慧。什麼叫〔無生〕?我們常講〔無生〕法忍,真的本來是無生,只是你不能體會。比如說,有的人夢到他出生了,又夢到他死亡了;有的人在夢中來來去去;有的人夢到花開了,又花謝了,但夢醒之後,沒有生也沒有死,你能明白嗎?我這樣來跟你解釋無生,不然你不能懂。我們現在之所以不懂〔無生〕,比如,我丟一個東西上去叫生,它掉下來叫滅。你就會說:「有生有滅啊!師父,你再怎麼解釋我都聽不懂。」我再做個譬喻,假設我們現在在夢中這樣丟,這樣你明白無生了嗎?因爲那是夢,所以本來沒有,這叫〔無生〕。很多的概念不這樣譬喻實在是很難懂。比如說,把電風扇打開,它就會搖了,明明就動來動去,如果我說電風扇本來就無生,你一定聽不懂。《金剛經》講得很清楚:「如來若來若去,世人行邪道,不能見如來。」如來本來就沒有來去,如果你認爲如來有來有去,就不能夠明白如來,這就叫做〔無生〕。講得更具體一點,大家明白本體是〔無生〕,卻不明白作〔用〕也是〔無生〕。「體」無生,〔用〕〕當然是〔無生〕,所以諸佛菩薩哪有說他在度衆生那件事!以本質來講,他真的是這個樣子,只是你看不明白。我們在夢中看菩薩在度我們,我們在夢中被菩薩度,我講完了,你這樣比較容易懂。【雙修是正。】定慧〔雙修〕,這樣才是〔正〕確的。

  

  【法海言下大悟,以偈贊曰:即心元是佛,】我的〔心〕本來就是〔佛〕。【不悟而自屈。】我們不能悟,實在是太委屈自己了。你一天到晚問佛在哪裏,你爲什麼會這樣問呢?佛就是你這個活生生的自己,你爲什麼一直問我佛在哪裏呢?這樣冤不冤枉呢?你拜佛到底是在拜誰?你念佛到底是在念誰?你這一尊已經多生累劫都已經跟你在一起了,難道你不明白嗎?你不覺得你很委屈嗎?還不是你自己讓自己委屈的。【我知定慧因,】我今天已經知道了,知道我要〔定慧〕等持了。【雙修離諸物。】你不但要〔修〕定慧,在修定慧當中,你又要〔離〕一切相。這個公案你悟到什麼了?禅宗講「直下承當」,當下就承擔起來:「沒有錯,你說我是佛,我當下就做佛給你看。」但我們內心都說:「我不是佛,我是傻衆生。」果然是傻衆生,他要做,我有什麼辦法?!我們這個心,千說萬說都是它,但爲什麼你都不去承擔好的,然後去發大的願呢?我說你可以,你真的可以,我說你可以開悟,你就可以開悟,我說你是個智者,你也可以變成一位智者。但是你的心太複雜了,你的心常常否定自己,別人肯定你,你反而推卸;別人否認你,你馬上反駁。我應該如何來說你的心呢?請問,你想不想現在就變菩薩?假設你有看過《華嚴經》的淨行品,裏面講得最清楚,文殊菩薩教我們怎麼用心。他用「善用其心」這四個字,告訴你一天二十四小時你怎麼用心,裏面有一百多條,每一條都講「當願衆生」。你去洗手也當願衆生,你坐在馬桶上也當願衆生,你出門的時候把門帶上也當願衆生,你走路也當願衆生,講話也當願衆生,你吃飯洗澡都當願衆生。你就是菩薩,唯有菩薩才可以這個樣子,那是很具體的。當願衆生就是善念,就是:「我做任何一件事情,大事小事,我每個念頭都是爲衆生。」當下你就是菩薩,你要承擔,就是這樣承擔起來,你們不要再害怕,好好做一個菩薩吧!

  

《六祖壇經講記 第76集 參請機緣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