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祖壇經講記(77)
僧法達,洪州人,七歲出家,常誦《法華經》,來禮祖師,頭不至地。師诃曰:禮不投地,何如不禮,汝心中必有一物,蘊習何事耶?曰:念《法華經》已及叁千部。師曰:汝若念至萬部,得其經意,不以爲勝,則與吾偕行;汝今負此事業,都不知過。聽吾偈曰:
禮本折幔幢 頭奚不至地
有我罪即生 亡功福無比
師又曰:汝名什麼?曰:法達。師曰:汝名法達,何曾達法?複說偈曰:
汝今名法達 勤誦未休歇
空誦但循聲 明心號菩薩
汝今有緣故 吾今爲汝說
但信佛無言 蓮華從口發
達聞偈,悔謝曰:而今而後,當謙恭一切。弟子誦《法華經》,未解經義,心常有疑,和尚智慧廣大,願略說經中義理。
師曰:法達!法即甚達,汝心不達;經本無疑,汝心自疑。汝念此經,以何爲宗?達曰:學人根性暗鈍,從來但依文誦念,豈知宗趣?師曰:吾不識文字,汝試取經誦之一遍,吾當爲汝解說。法達即高聲念經,至方便品。
師曰:止!此經元來以因緣出世爲宗,縱說多種譬喻,亦無越于此。何者因緣?經雲:「諸佛世尊,唯以一大事因緣故,出現于世。」一大事者,佛之知見也。世人外迷著相,內迷著空;若能于相離相,于空離空,即是內外不迷。若悟此法,一念心開,是爲開佛知見。
佛猶覺也,分爲四門:開覺知見,示覺知見,悟覺知見,入覺知見。若聞開示便能悟入,即覺知見,本來真性而得出現。汝慎勿錯解經意,見他道開示悟入,自是佛之知見,我輩無分;若作此解,乃是謗經毀佛也。彼既是佛,已具知見,何用更開?汝今當信,佛知見者,只汝自心,更無別佛。蓋爲一切衆生自蔽光明,貪愛塵境,外緣內擾,甘受驅馳,便勞他世尊從叁昧起,種種苦口,勸令寢息,莫向外求,與佛無二,故雲開佛知見。
吾亦勸一切人,于自心中常開佛之知見。世人心邪,愚迷造罪,口善心惡,貪瞋嫉妒,谄佞我慢,侵人害物,自開衆生知見;若能正心,常生智慧,觀照自心,止惡行善,是自開佛之知見。汝須念念開佛知見,勿開衆生知見。開佛知見,即是出世;開衆生知見,即是世間。汝若但勞勞執念以爲功課者,何異牦牛愛尾?
達曰:若然者,但得解義,不勞誦經耶?師曰:經有何過?豈障汝念?只爲迷悟在人,損益由己。口誦心行,即是轉經;口誦心不行,即是被經轉。聽吾偈曰:
心迷法華轉 心悟轉法華
誦經久不明 與義作雠家
無念念即正 有念念成邪
有無俱不計 長禦白牛車
達聞偈,不覺悲泣,言下大悟,而告師曰:法達從昔已來,實未曾轉法華,乃被法華轉。
【僧法達,洪州人,七歲出家,常誦《法華經》,來禮祖師,頭不至地。】來請法不向祖師禮拜,便是傲慢。我們去請法要跟人家頂禮。【師诃曰:禮不投地,何如不禮,】你既然誠意不夠,幹脆不用了。罵人也要有勇氣。【汝心中必有一物,蘊習何事耶?】也就是說你會這麼傲慢,你心中必然有什麼值得你傲慢。〔蘊習何事耶〕,就是你到底做過什麼事?所以你才會表現出這麼傲慢的樣子。【曰:念《法華經》已及叁千部。】你們自己看看,一部《法華經》六萬多個字,念〔叁千部〕要多少年?一天念一部,夜以繼日,你可以嗎?念得很熟的最快要五個小時。每天誦一部,這樣的人算很厲害,夠精進。〔叁千部〕差不多要八九年,這需要功夫。如果你的功課定太多,一般人都會中斷,不會持續。能念叁千部還是有功夫,要傲慢也要有道理。【師曰:汝若念至萬部,得其經意,不以爲勝,則與吾偕行;】六祖大師看他的表現,就知道他不懂《法華經》,就叫他再回去念一萬部。你念一〔萬部〕,還要明白《法華經》的〔經意〕,而且〔不以爲勝〕,沒有自以爲了不起,這個時候你就可以跟我肩並肩。意思就是說:「這個時候你就可以跟我談一談。」【汝今負此事業,都不知過。】責備他,〔負此事業〕的〔負〕就是自負,〔事業〕就是誦《法華經》叁千部。意思是:「你誦《法華經》叁千部就這麼自負,都不知道自己的過失。」什麼過失?貢高我慢。【聽吾偈曰:禮】頂禮。無論我們向佛菩薩頂禮,還是向法師頂禮,目的是要降服你的傲慢,但你卻不頂禮,就代表你傲慢。【本折幔幢,頭奚不至地,有我罪即生,】我們今天爲什麼那麼多罪過?都是從「我」而來,都有個「我」,無論你現在行善也好,只要是有「我」,那個善不純,不是真善,是沽名釣譽。你看看這句話,誰沒有罪過?每個凡夫都是有「我」,難怪我們障礙這麼多,因爲我們造這麼多罪都不知道。【亡功福無比。】誦《法華經》叁千部的功夫,如果你不執著這個功夫,你報就無所限量。成佛的《法華》呢!誦《法華經》是很不可思議的呢!你能夠誦叁千部,又能夠不執著這樣的福報,在《金剛經》所講的就是「「無住相布施」,「其福勝彼」。
【師又曰:汝名什麼?曰:法達。】你們以後取名字要注意。【師曰:汝名法達,何曾達法?複說偈曰:汝今名法達,勤誦未休歇。】贊歎他,很精進地誦《法華經》。【空誦但循聲,】但是不懂經義。【明心號菩薩。】你誦《法華經》要懂佛心,要明白你的心,明白佛心和自心才叫〔菩薩〕。爲什麼這樣講?因爲《法華經》是爲菩薩講的。【汝今有緣故】和六祖大師有因緣。【吾今爲汝說,但信佛無言,】佛講經四十九年沒有講一個字,講的就是道本無言。本體的東西本來是無言無形無相的,不可以來形容它。如果說它是什麼,都是妄。有人常講「越描越黑」,本體不可以描述,所以才越描越黑。【蓮華從口發。】如果你真的明白這個概念,你才能夠真正明白《妙法蓮華經》到底在講什麼。所以你要聽聽不到的聲音,你要看看不到的世界。大家看到的都很膚淺都很表面,都是假相。【達聞偈,悔謝曰:而今而後,當謙恭一切。】向六祖大師忏〔悔〕。【弟子誦《法華經》,未解經義,心常有疑,和尚智慧廣大,願略說經中義理。師曰:法達!法即甚達,汝心不達;經本無疑,汝心自疑。】六祖講得多好。你們在讀經典,請問,是經典講錯還是你自己不懂?這個講得很直接。我們不可以以凡夫之見,來批評聖人之言。就好像有人批評《論語》過時了,批評《道德經》太不切實際,或有人批評佛經太消極了。我們自己執迷不悟,自己看不懂卻不知道。如果連聖人都不臣服,你要臣服誰?臣服你自己嗎?如果是這樣,你自己又是什麼樣子?反觀回來,才知道我們自己太無知了。〔法即甚達〕,經中講得很清楚。〔汝心不達〕,自己沒有下功夫才不通達,所以心有障礙。〔經本無疑〕,經中講得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。〔汝心自疑〕,自己生起了障礙迷惑,讀這本經怎麼會懂?!我之前教過《楞嚴經》,那時候我還沒有出家,就有一個同學說:「老師,您不要教這部佛經,因爲這本佛經是僞經。」我就笑笑說,如果這本經是僞造的,那僞造的人也太高明。爲什麼?那個人根本是佛,不然他怎麼能夠仿造這樣的思想?你對這本經這樣讀它有什麼意義?你怎麼會懂呢?所以大家要察覺到自己的問題才是重點。
【汝念此經,以何爲宗?達曰:學人根性暗鈍,從來但依文誦念,豈知宗趣?】這就是問題了。你們有在誦《金剛經》,《金剛經》以什麼爲〔宗〕?我們自己在讀,但是你不知道它的宗趣,它的根本思想到底在談什麼。被這樣一問,法達講不出來,他的意思就是:「我只會誦經而已,哪裏知道什麼宗旨。」這就看出來我們在學東西很盲目,不明白。你清楚再去學好不好?不要不清不楚。我還是建議各位,因爲經典太多,在讀之前,還是要先請問內行人。比如:「師父,我比較喜歡讀《般若經》。」我就跟你說要讀哪幾本。比如你比較喜歡讀唯識,那我就跟你講應該讀哪幾本。至少人家跟你講你應該怎麼讀,否則讀了老半天不知道在讀什麼。
【師曰:吾不識文字,汝試取經誦之一遍,吾當爲汝解說。】《六祖壇經》很多地方六祖都說他不識字,但是有人考據說六祖識字。他識不識字不是我關心的重點,不要掉入爭辯或考據,就像胡適先生考據說《六祖壇經》不是六祖說的,胡適先生這樣考據沒有意義嘛!我比較關心六祖講什麼。【法達即高聲念經,至方便品。】六祖大師慈悲,叫法達念給他聽。以六祖大師的程度,不需要全部聽完。方便品是《法華經》的第二品,這樣也要一個小時。【師曰:止!】六祖大師已經知道這本經在講什麼了。【此經元來以因緣出世爲宗,縱說多種譬喻,亦無越于此。】世尊再怎麼譬喻也沒有離開這個道理。【何者因緣?經雲:「諸佛世尊,唯以一大事因緣故,出現于世。」一大事者,佛之知見也。】諸佛爲什麼來到這個世間?目的是什麼?就是要告訴你〔佛之知見〕。〔佛之知見〕就是衆生皆有佛性,他要教你覺悟的知見,解脫之道,他要教你如何解脫生死,這是佛來到世間的目的。《法華經》講的就是世尊的本懷,他真正要講的就是這個道理,其他都是權巧方便,大家要謹記在心。
【世人外迷著相,】我們處在這個世間,我們對世間所有一切外在的現象著迷。外面這個世間你都看得到,你都迷。〔外迷著相〕執著的就是緣起。【內迷著空;】執著的是性空,這樣講也不對。緣起性空是一體的,不可以執著緣起否認性空,或執著性空否認緣起。這句話原則上就是跟你講空跟有都不可以執著,所以你不可以執著你已經跟空相應了,連這個概念你都不可以有。【若能于相離相,】不執著緣起。【于空離空,】不執著性空。【即是內外不迷。】不執著體,不執著用,…
《六祖壇經講記 第77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