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祖壇經講記(78)
再啓曰:經雲:「諸大聲聞乃至菩薩,皆盡思共度量,不能測佛智。」今令凡夫但悟自心,便名佛之知見,自非上根,未免疑謗。又經說「叁車,羊鹿牛車,與白牛之車」,如何區別?願和尚再垂開示。
師曰:經意分明,汝自迷背。諸叁乘人不能測佛智者,患在度量也。饒伊盡思共推,轉加懸遠。佛本爲凡夫說,不爲佛說。此理若不肯信者,從他退席。殊不知坐卻白牛車,更于門外覓叁車。況經文明向汝道,唯一佛乘,無有余乘;若二若叁,乃至無數方便,種種因緣譬喻言詞,是法皆爲一佛乘故。
【再啓曰:經雲:「諸大聲聞乃至菩薩,皆盡思共度量,不能測佛智。」今令凡夫但悟自心,便名佛之知見,自非上根,未免疑謗。】經典含攝的層面很廣,例如《六祖壇經》,它牽涉到很多經典。比如讀法達這個公案,假設你讀過《法華經》,你的感受就會越深。如果大家沒有讀過,我就簡單講。一本經的內容可以講很久,也可以一兩句話就講完。《法華經》的重點就是談「你就是佛」,但是衆生就是不肯相信,縱使學佛學很久的人也不肯相信,他總認爲自己是衆生,或者認爲成佛要很久。事實上,這樣的概念會障礙你,因爲你不能夠直下承擔。如果我說你是個很優秀的人,你不要懷疑;佛個很優秀的人,你不要懷疑;每個人都有良知,你不要懷疑;人之初,性本善,你不要懷疑。但是還是有人會懷疑,認爲有的人天生就是很惡劣啊!我們的腦袋在作祟,跟你講真話,你就不相信。要跟你講真話,事實上兩叁句就講完,但是因爲你不相信,佛就要跟你講一輩子,慢慢講,講到你相信。《法華經》的內容我已經跟你講完啦。
《法華經》這樣講,說佛的這些〔聲聞〕弟子,乃至阿羅漢、〔菩薩〕,所有的人集合起來,都不能夠了解佛的智慧。比如說現在這有一尊佛,假設我們這班同學,共同腦力激蕩,但我們怎麼樣都不能夠了解佛。《法華經》形容說縱使盡虛空都是羅漢、菩薩,共同去思量都不能夠明白佛的智慧,叫〔不能測佛智〕,這是《法華經》中佛自己講的。現在法達爲什麼會問這個問題呢?因爲六祖在前面說:「汝今當信,佛之知見者,只汝自心,更無別佛。」意思就是說如果你悟到你的心,你就是跟釋迦牟尼佛一樣。法達就開始疑惑了,他想:明明佛在《法華經》中講,縱使是盡虛空開悟的人都不能夠明白佛的智慧,那爲什麼六祖大師說〔今令凡夫,但悟自心,便名佛之知見,〕?所以他現在問題就是說,六祖大師跟佛講的不一樣。但他沒有明說,他說自非上根,未免疑謗,意思就是說六祖大師你講的我一定相信,但是一般衆生的程度聽不懂。爲什麼?因爲大部分都不是上根器。我們都是什麼根?中根。就是上不上下不下,這種人很難度。我們說有智慧也沒有,說笨嘛又笨不下去。爲什麼?我們就是不老實,每個人都很有想法,都很有個性。下根的人來問你什麼是佛,你說:「你就是佛。」他就說:「啊!我真高興。師父,怎麼修?」「不要啰嗦啦,去掃地。」這種很好教。你不用笑,做不到這樣你就沒有辦法悟。要自己去調一下,要麼,就勇敢地向上突破,就是:「我可以爲法忘軀,縱使修行修到往生我都不害怕!」要麼就臣服,放下,把你的概念放下,徹徹底底地放下。比如說很多人都說他在學佛,但是他連叁歸依都不肯,這樣的人都能叫學佛,相當地奇怪。我知道你們都在看佛經,就說自己在學佛。你根本就沒有在學佛,你只是把佛經當成書在看,你沒有學佛。爲什麼?因爲你沒有臣服佛。如果你認爲釋迦牟尼佛是值得你學習的老師,你應該向他臣服,叁歸依就是說「我願意拜釋迦牟尼佛爲老師。」如果連這樣你都不肯,你要觀察自己的內在。你不要講「這只不過是個形式。」既然這只不過是個形式,你爲什麼要吃飯?你每天在吃飯也只不過是個形式。所以,這代表你的道理沒有通,我們自己要調整好。我昨天跟同學談,我說好人跟修行人不一樣,好人就是願意幫助別人,修行人原則上是要面對自己的心,願意降伏自己的心。問題是,做好事不會很困難,要降伏自己,可能一輩子都沒有辦法。爲什麼這麼困難?因爲你只要進入你的心,你的心就會跟你唱反調。你遇到它唱反調你就逃出來,除非你明白這個道理。
法達並不是不相信六祖大師所講的話,他很慈悲怕其他人因爲聽了六祖大師這麼講,不相信,就會誹謗六祖亂說。到今天爲止,還有很多人在批評六祖惠能,而且還是學佛的。沒有學佛的人怎麼知道六祖大師在講什麼?!就是有學佛的說《六祖壇經》不可以看,說六祖大師的觀念破壞很多的佛法。我真的聽過人家這樣講,而且我還看到有人到處發傳單,意思說《六祖壇經》害人不淺。所以,你假設有所疑惑,自己好好地再去研讀就好。我們沒有開悟,不要妄談自己的意見看法。爲什麼有的人疑惑六祖大師所講的話呢?因爲確實大部分的佛經都講說成佛要很久很久,我們統稱叫叁大阿僧祗劫,而且有的佛經都很有名,像《華嚴經》,我們修行需要有個次第,光是菩薩的程度就有五十五個位階。《六祖壇經》說:「迷即凡夫,悟即是佛。」六祖大師從沒有說你悟就是阿羅漢,他直接跳到佛,他跟其他佛經講的不一樣,因爲光是阿羅漢之前就有初果二果叁果四果,從阿羅漢到菩薩的層次又完全不一樣。所以我常常奉勸同學,每本佛經有共同的地方,不外乎就是要告訴你「你是佛」,但每本佛經有它不一樣的地方。同中求異,異中求同,每一本佛經有它的特色,所以如果你有機會多看一點,你對佛法整體會更容易了解。比如你讀了《六祖壇經》,你會明白這些是佛的概念,但是你不明白釋迦牟尼佛的過去的背景,你要讀《法華經》才能夠真懂。但你不明白佛的境界,你要讀《華嚴經》。到底有沒有地獄?你要讀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。到底有沒有西方極樂世界?你要好好讀一讀淨土叁經。你不要用你的概念去評判,這是沒有意義的,你有心的話就自己去看。但是我知道每個人的因緣不一樣,有些人沒有時間讀那麼多經,那你好好讀你的經,其他的你不要亂誹謗,你要承認你沒讀,這樣就好,老實去面對自己。
法達爲其他的衆生問這個問題。【又經說叁車,羊、鹿、牛車,與白牛之車,如何區別?願和尚再垂開示。】這裏講的〔叁車〕就是叁乘,爲什麼用這叁車?就是這叁種動物在拉車,一種比一種更有力氣的意思,〔羊〕不及〔鹿〕,鹿不及〔牛〕。但你看這裏不止叁車,因爲還有大〔白牛〕〔車〕。說叁車也對,大白牛車不講就是叁車。羊車就是聲聞,鹿車就是緣覺,牛車就是菩薩,這叫叁乘。大白牛車就叫一乘,也叫佛乘,所以說叁乘也可以,說四乘也可以。這樣的概念對有學佛、沒有學佛的人都很複雜。佛法難懂就難懂在這裏,每一本經典所描述的內容不一樣。每一本經典到底是怎麼來的?比如說你今天跟一群小孩子在聊天,你把聊天的內容記錄下來就叫小乘;明天又跟一群青年聊天,把它記錄下來,姑且叫中乘;明天又跟一群老年人聊天,把它記錄下來,就叫大乘。表面上聽起來是矛盾,事實上不矛盾,因爲我們聊天的內容不一樣,聊天的對象不一樣。我用老子的話來形容,對剛求學的學子,你跟他講:「爲學日益」,也就是:「你願意好好地求學,你的知識就會越來越廣博。」但當他已經畢業,出社會了,你應該跟他講:「學問的目的是什麼?你應該爲道日損。」就是:「學習那些東西原則上是來減損自己的脾氣和毛病。」就是因爲層次不一樣,講的內容就不一樣。比如說,有的法師看到你說:「你要好好讀經。」你不可以說他錯。有的法師跟你講:「不要讀了,好好地念佛吧!」你也不可以說他錯。但是哪裏錯?如果那個人該念佛,你叫他去看經,那就是錯;如果那個人該看經典,你叫他去念佛,那就是錯。爲什麼?因爲你教錯,並不是你講的內容錯,而且對象不同。但是我們一般人都斷章取義,比如說你今天聽完我的課,說:「達觀法師叫我們好好打坐。」你也可以說:「達觀法師雖然教《六祖壇經》,不過他叫我們念佛,他其實是淨土宗呢!」你要叫我怎麼講?你聽話這樣聽,我怎麼講都沒有辦法跟你解釋。我的意思都不是這樣,我是看你適合什麼我就跟你講什麼,尤其在大衆場合,我都是普遍的講,你們不要斷章取義。
【師曰:經意分明,汝自迷背。】經典分明講得很清楚,白紙黑字你爲什麼看不懂?很奇怪,我們就是看不懂。爲什麼有的人就看懂?爲什麼?因爲書到今生讀已遲。【諸叁乘人不能測佛智者,患在度量也。】這個你們要注意看,否則你不知道陷阱在哪裏。我們全班同學共同來想一個問題:「如何讓我們的心清淨?」他說:「不要想不就清淨了嗎?」〔患在度量〕就是用意識去推理去思維。什麼叫佛?心清淨你就是佛,就這麼簡單,佛就是清淨的心。你要修,你根本沒有了解什麼叫清淨,你繼續修吧,這是陷阱!你看到吧,大家集合起來去思量沒有辦法懂,六祖大師一語就道破,但我們讀《法華經》沒有辦法懂。我讀了《六祖壇經》,《法華經》沒有辦法懂的地方我也能懂了。我們過去也教過《法華經》,我每次教完一本經,就會發生一件事情。我記得我第一次教完《楞嚴經》我就出家了;第二次教完《法華經》之後也發生一件事情,真是 太不可思議。
【饒伊盡思共推,轉加懸遠。】越想越遠,爲什麼?你不是要清淨嗎?佛就是清淨。你越想,心越亂。所以事實上學佛很簡單,不要想就好了。但是你們又掉入一個陷阱:「師父,那不是發呆嗎?那不是空空的嗎?」但是發呆跟不要想不一樣。你們的腦袋很會胡思亂想,「放下!」不是叫你不要做。「放下!」不是叫你不上班。「清淨是什麼意思?」 徹底的不要想是清淨。佛法的東西如人飲水冷暖自知,所以請你不要用腦袋一直去推理。難怪你們每個人都各說各話,這樣就是在騙自己。六祖大師…
《六祖壇經講記 第78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