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祖壇經講記(79)
汝何不省?叁車是假,爲昔時故;一乘是實,爲今時故。只教汝去假歸實,歸實之後,實亦無名。應知所有珍財,盡屬于汝,由汝受用,更不作父想,亦不作子想,亦無用想,是名持《法華經》。從劫至劫,手不釋卷;從晝至夜,無不念時也。達蒙啓發,踴躍歡喜,以偈贊曰:
經誦叁千部 曹溪一句亡
未明出世旨 甯歇累生狂
羊鹿牛權設 初中後善揚
誰知火宅內 元是法中王
師曰:今後方可名念經僧也。達從此領玄旨,亦不辍誦經。
【汝何不省?叁車是假,爲昔時故;一乘是寶,爲今時故。】六祖大師講的都是言簡意赅,很直接了當講出問題。意思就是跟法達講:「你爲什麼不好好地去思維,去反省?」這裏面有兩層意思,首先就是說:「法達,你爲生死而出家,爲什麼不好好地去思維?」再來,「你誦了《法華經》叁千遍,爲什麼不好好地體悟佛的意思?」〔叁車是假〕,佛說的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這些修行的過程、名詞,原則上並不是真實的。〔爲昔時故〕,昔就是過去,因爲大家過去還沒有准備好,大家的因緣還不成熟,所以不可以直接這樣講。現在〔一乘是實〕,衆生皆有佛性也對,衆生心是佛也對,衆生本來成佛也對,你現在是衆生其實也對。當你自己沒有那個程度的時候,比如說做夢本來是假,但是夢中的你事實上是真實的,所以對衆生來講的確是真實的,但夢醒了就是假的。那你說是真的還是假的?對迷的人是真的,對悟的人是假的,很清楚。所以,真跟假有時候是因爲過去跟現在的差別,所以講法不一樣,大家要明白佛所講的意思。有的人不明白,就怪佛之前爲什麼這麼說呢?而是因爲之前這樣說,你聽不懂,不但聽不懂,甚至這樣講還會害了你。比如說你一來學佛,我就說:「你本來成佛。」那他說:「師父,那再見了,我不用再學了。」因爲你本來是佛,那你何必再學呢?所以剛開始只能跟你講:「你有佛性,你要好好學習,你要好好修行,有一天你必然成佛。」這樣講沒有錯。
【只教汝去假歸實,】〔假〕是妄,[實]是真。【歸實之後,實亦無名。】〔名〕是假名,這是重點,你要聽佛法,把〔去假歸實〕這四個字好好地思考。你來學佛到底想要學什麼?或是你修行到底想要修什麼?你應該明白。現在教你去掉假的,問題就來了,什麼叫假的?坦白地講,身心世界都是假的,你能夠相信嗎?既然如此,你現在所有的問題都是假的,你真的很難相信。你聽佛法聽那麼久,你說:「我相信,但我還是會被假的影響。」這樣講還比較有道理。身心世界是假的,但是身體病痛會影響到我,內心不如意會影響到我,外面的一切人事時地物會影響到我,這是因爲你沒有修行,不用懷疑佛法。這個〔假〕是知見,就是我們所講的見。你不是要了解佛法嗎?不是要了解世間的真理嗎?那就是一切如夢幻泡影,這才是真相。那你會說:「既然一切如夢幻泡影,那佛性呢?」我坦白地說,無明是假的,佛性是真的,如果佛性不是真的,六祖就不會講〔去假歸實〕。如果說一切都是假的,那你也不用修行了。所以佛法有時候要重複聽,很好懂,也很難懂。如果我們沒有對〔假〕的認知,或了解這個世間是幻化的知見,你就很難歸真。爲什麼?因爲你現在就是真的。既然如此,你又何必歸真呢?比如說,「心淨即佛土淨」這句話是對的,所以此方就是極樂世界,因爲你認爲這裏就是極樂世界,你就不需要往生極樂世界了,但是佛一剛開始不能這樣講。他剛開始跟你講叁界如火宅,講這裏是五濁惡世,你覺得有矛盾,這本經這樣講,那本經那樣講,但是佛講話沒有沖突,你程度不夠的時候要這樣講,當你已經有那個程度的時候,可以說哪裏不是極樂世界!那個時候,天堂地獄都被你打破了,不是沒有天堂沒有地獄,而是你的內在本來就是清淨的。一個內在絕對清淨的人,上刀山下火坑他還是清淨的。但他爲什麼可以這個樣子?因爲他明白那是假的,刀山是假的,火坑是假的,所以他才有辦法。別人罵我們我們爲什麼會生氣?因爲你認爲那是真的,如果別人罵我們是假的,我們一定不會生氣。所以,要從〔假〕的去認知。
《金剛經》講「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。」《圓覺經》講世間的一切都是幻化的,也就是你要從〔假〕的去認知。但是你跟別人說這個世間是假的,一般人是不能接受的。所以,佛才講這世間的現象是無常的,這一般人就能接受。你看手表,秒針時時刻刻都要變,連《易經》也這麼講,變易。這世間一切都是在變化,這就是無常,這個你知我知,而且事實就擺在眼前。這樣的概念容易懂,這種講法就是從現象的變化來談,它是無常。說它是假的,就是直接看穿它,這樣的境界比較高。比如說你現在做夢做兩個小時,我跟你說夢是假的,你現在好好看你在做夢。當兩個小時夢結束了,你才說:「啊,原來是假的。」但是有的人,他一開始就知道夢是假的,他不需要兩小時後才知道原來夢是假的,這是上根利智的人。雖然你的程度不是那麼好,但是兩者都對。爲什麼?因爲是針對你講,適合你就對。但是方向目標不變,都是希望你知道世間就是一場夢,這樣就有名詞的對應了:真和妄。剛開始都講對應的名詞,因爲這樣比較好懂,離苦得樂也是對應的,此岸彼岸也是對應,以妄來對應真,從衆生來對應佛,都要這樣講。但是,〔歸實之後,實亦無名。〕要注意這個概念,〔實亦無名〕就是離開相對。不要跟你說去假歸真,接著你就抓一個真不放,這樣是不對的。佛的內在沒有說他是佛,如果他抓一個概念,說:「我已經成佛了。」他一定不是佛。有一天你修到一定程度,你跟我說:「師父,我的心已經修到很清淨了。」那就代表你一定不清淨。爲什麼?你如果清淨,不需要說給我聽,那個不要講。爲什麼說「末法邪師說法如恒河沙」呢?如果有人講哪個人開悟了,你就不要聽。開悟何必告諸天下?開悟的人都不會這麼說。
六祖大師講得很清楚,如果你覺得你妄心已經消失了,你已經悟到真心了,那個真心講穿了也是假名。現在問題就來了,佛爲什麼創造這麼多假名?其實假名並不是佛教專有的用詞,大家不要誤會。我們世間法也有假名,你生一個小孩就要給他取名字,假設他的名字可以改,不就叫假名?所以現在不是只有佛法有假名,世間法也有假名。比如說,父母親跟孩子說:「你要好好讀書努力,以後才會成功。」成功也算假名,但是你沒有跟他講成功,他沒有方向目標。「你們要好好修行,有一天你們才會成佛。」成佛也是假名,不然你要朝哪個方向修?成功和成佛都是假名。如果有一天說:「我終于成功了!」你一點也不成功。不相信去訪問比爾蓋芡,他跟你說:「我很成功。」這種人沒有真正成功,真正成功的人不會這樣講。你們學佛法要注意,你們不要講太快。什麼叫講太快?「啊,這個世間就是這樣啦,沒有佛祖,也沒有衆生。」你這會兒就是衆生啦!直到你真正地去明白,你就會知道,話該怎麼講就怎麼講,不應該這樣講就不這樣講。如果講法只有一種,佛法就不妙,就是因爲「法無定法」,所以難講。趙州和尚可以勇敢地講「狗子沒有佛性。」這句話你敢說嗎?我如果說「狗子沒有佛性。」就會被罵,但是趙州和尚可以這樣講,這是很有名的公案。爲什麼他可以這麼講?因爲他講這句話可以度那個人。假設他講這句話可以度人,他就可以講。例如,南泉禅師他可以斬貓呢!兩個小和尚,一個說貓是他的,另一個也說貓是他的,他就舉起斧子把它剖成兩半。像這樣的公案,一般人是聽不懂的,哪有一個開悟的禅師居然殺生?但是,如果南泉殺那只貓可以讓人家開悟,他會殺。但是那個公案不是你們讀書來研究的,那個就是:「我知道我現在可以度你。」而且,要百分之百的把握,那需要很高的境界。所以我才說,你們聽我上課只有兩種情形,越聽越亂,或越聽越清楚。大部分都是越聽越亂。但是,如果跟你講一般的東西,你們比較不會亂:你們要好好地孝順父母,好好地做事業,有空早晚課要做,這種比較不會亂啦!不過,講了假設不能夠滿足你的腦袋,你也不一定會來聽。什麼叫不能滿足你的腦袋?我現在怎麼講都不吸引你了,你就不會來聽,或我講的內容你認爲你都懂了,你也不會來聽。我們的內心就是這樣的,真是很奇怪。六祖大師爲法達開示的真的是《法華經》的竅門,你們不要小看這個公案,講的東西都是精華。
【應知所有珍財,】佛性。就是《壇經》所講的「何其自性,本自具足。」你具足所有的一切,你能夠了解嗎?所以,你們不要自卑,你們應該要有自信,不要覺得你缺少什麼,你什麼都沒有缺少,本來就圓滿,你了解嗎?不需要再加油添醋,你只要止息了,一切都具足了,你一定要相信。【盡屬于汝,】所以六祖說:應知所有珍寶盡屬于你,你自己就有。【由汝受用,】你自己就可以去應用。比如說你的佛性就好像一張永遠提不完的金融卡,既然那是你的,你想要怎麼刷你就去刷吧!所以你不需要去拜托誰,或是委屈求全,或是去谄媚別人。你什麼都有,你要明白這個概念。【更不作父想,】〔父〕指佛,就是說我們的佛性並不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的。你不要以爲我們家的財富是父親給我們的,這個父親就是佛。這不是別人給你的,這是你本來就有的。【亦不作子想,】〔子]指衆生。你不要以爲你是衆生,釋迦牟尼佛是佛。事實上,我們的心,當你明心見性了,跟佛是一樣。你産生這樣的心態,就障道,就障礙你修行,事實上你會退道,你會認爲成佛很困難。【亦無用想,】你雖然是佛,但是你心中不要覺得自己是佛,這樣不對。或是說:「我現在在用。」你不需要這樣講,這叫多此一舉。一…
《六祖壇經講記 第79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