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祖壇經講記(80)
僧智通,壽州安豐人,初看《楞伽經》約千余遍,而不會叁身四智,禮師求解其義。師曰:叁身者:清淨法身,汝之性也;圓滿報身,汝之智也;千百億化身,汝之行也。若離本性別說叁身,即名有身無智;若悟叁身無有自性,即名四智菩提。聽吾偈曰:
自性具叁身 發明成四智
不離見聞緣 超然登佛地
吾今爲汝說 谛信永無迷
莫學馳求者 終日說菩提
【僧智通,壽州安豐人,初看《楞伽經》約千余遍,】你看《六祖壇經》的公案,每一位禅師沒有來跟六祖大師請法之前,都很用功。請問,你們有辦法看《六祖壇經》一千多遍嗎?人家這種精神!我常常鼓勵各位,佛經不是你看不懂,而是你看一遍怎麼會懂?「師父,我不是只看一遍啊!」你沒有看一百遍怎麼會懂!「師父,我有看一百遍啊!」那你沒有看一千遍你怎麼會懂!你沒有看一萬多遍…。有時候我們自己沒有用功,就想問別人,這樣太依賴。如果你沒有下功夫,什麼問題都去問法師,這樣問是沒有意義的。我早年在教經典的時候,我很熱心,學生問十個問題回答十個問題,問一百個回答一百零一個。我現在會說:「你先想好再來問。」也就是說,我們不是擡杠不是聊天,而是你要想好。我們看這些公案,每個人都是自己很用功,這樣別人跟你談問題才有意義,不然只是聊天而已。你自己沒有修,你不要老問:「師父,怎麼修?」你自己先修修看。《楞伽經》這本書很深,很不容易看,是達摩祖師傳來中國的。達摩祖師來到中國,帶這本《楞伽經》,這本經有好幾個版本,達摩祖師帶的是四卷的。不要以爲說禅宗不用看經典。這本經名相很多,爲什麼傳到五祖弘忍傳《金剛經》,因爲《金剛經》名相比較少,直接了當談心的問題。《楞伽經》名相很多,「空」、「有」它都有講,很難契入。【而不會叁身四智,禮師求解其義。】智通禅師雖然看了一千多遍,但還是不能夠領悟〔叁身四智〕,〔叁身〕比較偏向于空宗,〔四智〕比較偏向于有宗、法有相宗和唯識。
【師曰:叁身者:】六祖大師在《忏悔品》曾經解釋過〔叁身〕,但現在他爲智通禅師回答的〔叁身〕,和前面的叁身又不太一樣。佛法當中的名詞,不是只有一種解釋,針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說法,妙就妙在這裏,難就難在這裏。也就是要怎麼講,對方才聽得懂,或者對方他執著什麼,他執著哪裏,就從那裏點破。佛法的重點只不過是破你的執著,但是你知道自己執著哪裏嗎?不是你執著在哪裏,而是你全部都執著,那可以破嗎?尤其說跟你的觀念不一樣,你能接受嗎?如果我跟你的觀念都一樣的話,你就不用來聽課了嘛!我今天來講課,你就聽聽看我的觀念是不是跟你的不一樣。這樣的觀念我們明明知道,又難以接受。我過去沒有出家之前,常常去文化中心演講。我常常先跟聽衆講一個概念,意思就是:「我的觀念跟你們如果是一樣,就代表我們志同道合;如果我的觀念跟你們不一樣,你們不妨靜下來,聽聽我的看法。」你聽一些你從來沒有想過的,而不是開始就去判斷對不對,或誰怎麼樣。把自己的心量打開,海闊天空。
這裏講〔叁身〕,六祖大師講的不是叁個身,而是從叁個角度來談身的問題。這個〔身〕原則上還是屬于本體的部分,但是六祖大師的解釋全部都談。【清凈法身,汝之性也;】這就是你的自性。爲什麼說自性不用你修?自性就是佛性。什麼是佛性?清淨的心就是佛性,它不是因爲你修行而清淨的,它本來就是清淨的。你會說:「師父,那我爲什麼不清淨?」你就是起妄想,所以才不清淨。你不起妄想,當下不就清淨了嗎?你研讀佛法,不要用腦袋一直去研究什麼是本體,這是沒有意義的,這個是要證悟的。我們今天要研究的是你是怎麼迷失的?如何去恢複?常常有人問我:「師父,成佛之後怎麼樣?」我說:「你做了佛祖就知道了。」你真的不要問我這個問題。
【圓滿報身,汝之智也;】你有你的本體,有你的本性。本性有作用,這個作用是一種〔智〕慧。這種智慧到底是什麼智慧呢?有一句話這麼講:「般若無知,無所不知。」這個無知不是什麼都不知道,這個無知就是沒有分別對待的智慧。但是我們一般人沒有這樣的智慧,一般都是起分別對待的知見,所以不能叫真正的智慧,我們看問題都會失真,因爲我們的自我意識,隱含了自己的偏見和個人的好惡,所以你看東西一定不准,也就是說一剛開始你就失真了。般若無知,就像鏡子,鏡子本身並不存在任何的概念,它無所不知,在它前面的東西卻照映得清清楚楚,黑就是黑,白就是白,是就是是,非就是非,這叫做無所不知。你沒有辦法在它的面前隱遁,這才叫做〔汝之智也〕。我們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本體,就是他自己的法身。我們每個人也有他自己的智慧。但可惜在于:第一,你現在只認識你這個肉體,就是色身,你真的不認識你的法身。這個色身照叁頓肚子餓了你都知道,被蚊子叮到,一巴掌就打過去。法身是什麼你永遠不管它,沒有學佛的人的概念根本沒有法身,他根本不會去尋找法身,除非有一天他來學佛,他才知道這個概念。但我們今天已經來學佛了,大家卻很無奈:「我現在已經知道有法身,但我這一輩子還是找不到法身。」怎麼找到?還是那句話:放下了就找到了。息妄顯真,止息了就找到了,所以要去明白。再來,第二,我們現在沒有辦法用到般若智慧,我們還是用自己的知見去看這個世間,所以你沒有能力體會到沒有分別對待的世界。就是因爲你的知見太重,所以你才體會不到。
【千百億化身,汝之行也。】這個概念比較容易體悟,千百億化身就是你的言行舉止。剛開始學佛的人對這樣的概念都不懂,先用你能夠了解的角度來談:你的角色要互換,這叫千百億化身。把你的角色扮演得好,現在是老板,把他扮演好;現在變成別人的部屬,把他扮演好;現在在這裏是學生,回去就變家長,你們都把角色扮演好,那就是千百億化身。但是實在不簡單,爲什麼?你現在的角色雖然是學生,回去雖然是家長,但你現在的腦袋跟你回去的腦袋還是差不多,智慧也差不多,個人的好惡還是一樣,所以你難以突破。放下你的腦袋,放下你的思想,放下你的概念,聽起來太困難了。爲什麼?因爲你會想:「那放下之後我不就是空空傻傻的?」我沒有這麼說。不然,你就問我:「師父,放下之後是什麼情形?」你放下了不就知道了,不要猜,這樣猜對我們生命沒有意義。修行人直接去修行,直接去親證。
【若離本性別說叁身,即名有身無智;】這個概念又回歸一個,〔本性〕就是佛性。那是一個還是叁個?從佛性的角度來談它的體相用就是叁身。假設你不懂佛性,卻一直想要去說〔叁身〕是什麼,表面上有〔叁身〕這個名,卻用不出來,事實上是沒有意義的,叫做〔有身無智〕,沒有智慧。【若悟叁身無有自性,】〔無有自性〕的意思就是空性,叁身跟空到底有什麼關系?簡單這麼講,所有都叫緣起:「因爲那個因緣,所以我方便爲你解說。」這就叫緣起。我現在也可以跟你講四身、五身、六身、七身。但是爲什麼要這樣講?假設有那個因緣,我會爲你這樣講。六祖大師最慣用的說法就是體用,以定爲體,以慧爲用。如果體用還聽不太懂,就用體相用,這是最常講的。若是還聽不太懂,就講十個,在《法華經》就講十個,也就是越分析越多。十個就叫十如是,從十個角度再來解析。你要講幾個都是因爲因緣,但跟你講叁個,你的腦袋不要抓叁個,跟你講一個你的腦袋也不要抓一個,這些都是不對的。〔若悟叁身無有自性〕,這些都是緣起性空。【即名四智菩提。】大乘佛法最重要的四個字就是緣起性空,這四個字你真懂、真的明白了,大乘佛法你就懂,你就真的有智慧,無論你讀哪一本經,你都能夠懂。
【聽吾偈曰:自性具叁身,】從這首偈你可以得到一個答案,到底是一身還是〔叁身〕?事實上講的就是體。【發明成四智。】這就是用,智慧是拿來用的。在《壇經》裏的「體」就是「性」,「用」常常叫「心」。心性這兩個字,就是體用。這兩個字懂了,你就開悟了。【不離見聞緣,超然登佛地。】假設一個要明心見性的人,他並不是離開這個世界。〔見聞〕就是見聞覺知,就是我們眼睛能見,看到外面的世界,這個〔見〕不外乎要從六根六塵六識。對一個真正會修行的人,他不用逃避這個問題,他在紅塵當中也能夠覺悟,這是真正明白道理的人。但是小乘人一般沒有這個能力,對一般初學者來講,他也沒有這個能力。爲什麼剛開始你要找個清淨的地方修呢?你們現在的問題是要上班要工作,各自市農工商,如何找個清淨的地方呢?現在跟各位建議,修行就是在生活。但是,你現在沒有這個程度,你要承認。如果你說現在每天的生活就是修行,我想你是在騙你自己。比如說,你現在隨便問一個人,「我在寫書法,算不算是修行?」百分之九十都會跟你說是。「我現在在打麻將,算不算修行?」幾乎百分之百會跟你講那不是。請問,打麻將比較高貴還是寫書法?你的腦袋事實上是寫書法比較高貴,這是你的腦袋。這樣講下去會産生很多問題,你一定會爲自己找理由。難道喝茶不算是修行嗎?難道喝高梁酒不算是修行嗎?那你的腦袋一定想:「喝茶,比較好;喝高梁酒,一定不是修行」。這樣講一定是有問題,喝茶也是喝,喝高梁酒也是喝啊!我生活當中,我本來就在生活了。我努力過一天也是生活,我整天懈怠也是生活啊!但是你如果承認你今天懈怠你還有救,如果你認爲懈怠就是修行,那你真的就沒有救了。就好像你認爲:「我每天心情都很輕松,這就是修行啊,這就是所謂生活禅啊!」那你就真的沒有救了。因爲你知見不正確,你已經混淆了,不能夠判斷,你會耽誤自己,這樣…
《六祖壇經講記 第80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