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悟的時候就叫如來藏,你不要以爲這兩個是不一樣的,不是,是迷悟的問題。假設你一直不能夠止息,是不能夠去證悟的。
【平等性智】轉第七意識成〔平等性智〕。【心無病,】第七意識就是執著。你那麼執著,成見那麼深,你的我見、我執、我慢都是因爲第七意識的關系,第七識抓著第八意識不放。你抓住你生命的黑盒子不放,所以你的潛藏意識裏面,認爲有個我,揮之不去,我執很重。如果你是這樣,就是病,心有病。「我」是什麼?不要一天到晚「我」啦!就是因爲有我,所以才有人,就是因爲有人,所以才有衆生的分別,所以才有《金剛經》那句話:有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這樣怎麼會平等?這個世間怎麼會平等?明白這樣的概念,才能夠平等,所以〔平等性智心無病〕。你現在不平等就是心有病,你平等,心的病就沒有了。怎麼樣才能夠〔平等〕?我的執著放下。我的執著存在是沒有辦法平等的。
【妙觀察智】轉第六意識成〔妙觀察智〕。第六意識是分別跟妄想,六識跟七識原則上就是執著和妄想。衆生爲什麼不能夠成佛?套《楞嚴經》的一句話:「只因妄想執著,不能證得。」妄想、執著談的就是第六和第七意識,你把分別執著都放下了,你觀察這個世間是不會有偏見的,是清清楚楚的。【見非功,】,它的意思是說它不是刻意的,它是自然的。
【成所作智】轉前五識爲〔成所作智〕。【同圓鏡,】前面五識事實上最沒有問題,就像你拿個照相機,看到一棵樹,前面的五識是什麼就是什麼,第六意識就是想什麼,第七意識就是你執著什麼,第八意識就是你藏什麼,這樣講很簡單。所以,〔成所作智〕,就是它面對所有的境界,就像鏡子直接地投射,所以叫〔同圓鏡〕。簡單地講,如果有人問你如何轉識成智,也只有那個概念,就是放下自己的執著和分別。不然,你就沒有辦法轉。我再問你如何放下執著和分別呢?這就要看你到底有沒有修。但是,你講的如果是理論,內行人一聽就知道你沒有修。
【五八】果中轉。【六七】因中轉。【果因轉,】第五跟第八不用你修,因爲第五跟第八都是無辜的。比如第五意識,就像你到文具店去買一只白板筆,第八意識就好像你買回來之後就放在鉛筆盒裏。白板筆和鉛筆盒都是無辜的,這是你把它們放進去的。哪裏出了問題?當我買這只筆回來,我就說:「很差,不好寫,形狀也不好看,價格又貴。」自己在亂想,那叫六、七識,都是六、七識出問題。看到就看到,又怎麼樣?沒有怎麼樣。你要從哪裏修?五八不要你修,五八今天之所以會迷失,凶手是六七,所以叫做因中轉。果中轉的意思就是當你成佛的那一刹那,五八跟著轉。因中轉的意思就是說你現在還沒有成佛,你要從這裏修,這叫因地。你要修六七,所以說要破除妄想、執著、分別,就是這個意思。
【但用名言】一種假名。假名說現在叫做轉識成智。迷的時候叫識,悟的時候叫智。這個名詞是假名。或者你現在叫迷,以後叫悟,迷悟也是假名。這些名詞都是假的,你不要被騙。【無實性,】轉名不轉體,也就是那個本體是一樣的。但是那個名相不一樣了。迷時佛性在,悟的時候佛性也在。比如說,我的手伸開叫掌,握起來叫拳。名詞不一樣,但是掌跟拳的體沒有不一樣。這個掌叫迷,這個拳叫悟,這個掌叫意識,這個拳叫智慧。講那麼久,用比劃的比較好懂。我們今天不能夠悟,都因爲你總在研究手掌是什麼意思,拳頭是什麼意思,手掌怎麼會打開,拳頭怎麼會合起來,你這麼研究你就不會開悟。悟就是說:無論它怎麼變,它的本質是不變的,要你悟到本質,所以你要見性,不要見相,你見相就被相所迷。你見性不就成佛了嗎?你見相怎麼會悟呢?除非你「見相非相,即見如來。」
【若于轉處不留情,】沒有學佛的人看到「不留情」會誤會,以爲「你們學佛學到不留情!」實際上〔不留情〕是不執著的意思。這個〔轉處〕是什麼意思?恭喜你,你已經轉識成智了,就是你已經去妄歸真了。六祖說真亦不可以執著,這裏〔不留情〕的意思亦是如此,也就是若是證悟之後連那個證悟也不可以執著。【繁興永處那伽定。】自性自〔定〕,佛性本〔定〕,就是你們所講的如如不動。這個不是修來的,這是本來就是這個樣子。〔繁興〕有兩個意識,第一個就是整個修行的過程;第二個就是處在五欲六塵的世界都不被影響,這個時候你就真的成就了。我們一般就死在名相,沒有學佛的人死在他的妄想分別。你們要注意,名相是幫助你去除妄想執著,不要把那些名相變成你的負擔。要把它們吞下去,不要抓住它們不放,也不要抓著它們來解釋,而是:我要用什麼樣的智慧,借助那個名相來消除我的妄想執著,那才是會修行。不然,你就變成研究佛法,這樣就可惜。而且這樣的修行負擔會很重,學到最後,你會發現腦袋裏裝的東西越來越多,但是煩惱並沒有減少。你可以去觀察,這個就是你學錯了,不要這樣學,這樣越學越負擔。
【通頓悟性智,】頓悟啦!之前那個叁身就是性,四智就是〔智〕。【遂呈偈曰:叁身元我體,】體。【四智本心明】性。叁身就是體,四智就是性。【身智融無礙,應物任隨形。】平常在家裏用功,日常生活怎麼辦?就是隨緣啦!只要你是隨緣,你就不會落入一邊,這句話就是中道。隨緣不可以講說你是執有執空,是直接跳開空、有。什麼叫隨緣?該怎麼做,是正確的你就怎麼做。客人來,該招待客人就招待客人;客人走了,不要發呆,就好好地用功。但是,你不要覺得很簡單,事實上是很困難,簡單地說,你的頭腦沒有那麼清楚。客人來就想:「我要用功他就來,耽誤我修行,真是冤親債主,我實在懶得跟他說。」你們可塑性強一點好不好?可塑性什麼人最強?不執著的人。我們一般人都是硬梆梆的,一折就斷掉了。你就是執著所以你的可塑性才不強。〔身智融無礙〕就是說你的體、用都真的明白,就能夠在日常生活待人接物,該怎麼運作就怎麼運作,這叫〔應物任隨形〕。
【起修皆妄動,守住匪真精。】這兩句講得實在太好,你們修行一定是被這兩句話卡住。現在叫你好好地修行,你回去滿腦子就想:「我現在要怎麼修?」但是智通說:「你起個念頭說你要修行,那就叫做妄動。」就是你的妄心在起動。不要起嗎?守住匪真精,也不對。想要念頭不要起,我就保持這種不起念頭的概念,〔匪真精〕,〔真〕就是真如,〔精〕就是精妙,簡單地講就是,這樣你的自性就不能夠産生妙用的意思。你起也不對,不起也不對,起修就是執有,守住就是落空。「那到底要怎麼辦?念頭要不要起?」要。但是一起就是妄動,怎麼辦?我們現在直接來談。念頭本來就在起了,所以叫修念。但是,我們一般人起的念頭有動機,那就叫做妄。你的潛意識裏真的都是有動機,有目的的,你好好觀察。念頭要起,沒有目的沒有動機。這要怎麼樣才能做得到?你聽我講是很困難,現在請一個同學來做實驗,我說什麼你就做什麼。來,好好地念阿彌陀佛,一句句慢慢地念,念得自然點啦。好啊,我跟你一起念,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…,請問,當你在念阿彌陀佛時,你的內在有動機、目的嗎?我現在不是證明給你看了嗎?你這樣就可以符合我剛才所講的那句話了,你的念頭是沒有念頭,也不需要有目的的。但是,你不肯。一個有動機有目的的人的心是永遠不會止息,你的妄心是死不了的,怎麼修也沒有辦法。我這會叫他念叁句,他的心就死叁句。不過也不一定哦,不一定你念阿彌陀佛心就不會打妄想,有時候也會打。但是他剛開始站在這裏,真的是沒有打妄想。那麼,訓練了不就得了嗎?你有體悟了嗎?有。好,回去好好地念啦!一句,沒有動機沒有目的。奇怪,怎麼無緣無故就開悟了?你自己要想這想那的,你怎麼開悟?我講這句話事實上不是我的意思。你看,六祖大師在解釋什麼叫無念:「無者無二相,無諸塵勞之心,念者念真如本性。」你不是想要無念嗎?你不是想修六祖大師教的無念嗎?無念不是沒有念頭,而是無二相,就是沒有分別對待。當你沒有分別對待,你自然就止息一切塵勞。你到底有沒有要修,還是你不懂得修?你不懂得修,就去學個你懂得的。當你內在沒有任何的動機,你自然就能夠無二相。你內在沒有分別對待,你只是單純地這個樣子,單純地起念,念什麼?念者念真如本性,念念都是真如本性,念念都是佛啦,所以才請他念佛啦。你們對任何概念不要停留在一種表面的認知,它可以講很深很深,這樣才不會落入智通的那一句話「起修皆妄動,守住匪真精。」可以離開起修的妄想,也不會掉入守住匪真精的陷阱。但是大部分的人常常會掉入這兩句。你們自己假設有透過修行,要覺察,自己要跳開。【妙旨因師曉,終亡染汙名。】你們的佛學名相假設不會用,反而會染汙你,染汙你的心和你的清淨,染汙你的智慧。你讀佛法想要智慧,結果越讀越沒有智慧,越讀越煩,不然越讀越驕傲。
《六祖壇經講記 第80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