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悟的时候就叫如来藏,你不要以为这两个是不一样的,不是,是迷悟的问题。假设你一直不能够止息,是不能够去证悟的。
【平等性智】转第七意识成〔平等性智〕。【心无病,】第七意识就是执着。你那么执着,成见那么深,你的我见、我执、我慢都是因为第七意识的关系,第七识抓着第八意识不放。你抓住你生命的黑盒子不放,所以你的潜藏意识里面,认为有个我,挥之不去,我执很重。如果你是这样,就是病,心有病。「我」是什么?不要一天到晚「我」啦!就是因为有我,所以才有人,就是因为有人,所以才有众生的分别,所以才有《金刚经》那句话: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这样怎么会平等?这个世间怎么会平等?明白这样的概念,才能够平等,所以〔平等性智心无病〕。你现在不平等就是心有病,你平等,心的病就没有了。怎么样才能够〔平等〕?我的执着放下。我的执着存在是没有办法平等的。
【妙观察智】转第六意识成〔妙观察智〕。第六意识是分别跟妄想,六识跟七识原则上就是执着和妄想。众生为什么不能够成佛?套《楞严经》的一句话:「只因妄想执着,不能证得。」妄想、执着谈的就是第六和第七意识,你把分别执着都放下了,你观察这个世间是不会有偏见的,是清清楚楚的。【见非功,】,它的意思是说它不是刻意的,它是自然的。
【成所作智】转前五识为〔成所作智〕。【同圆镜,】前面五识事实上最没有问题,就像你拿个照相机,看到一棵树,前面的五识是什么就是什么,第六意识就是想什么,第七意识就是你执着什么,第八意识就是你藏什么,这样讲很简单。所以,〔成所作智〕,就是它面对所有的境界,就像镜子直接地投射,所以叫〔同圆镜〕。简单地讲,如果有人问你如何转识成智,也只有那个概念,就是放下自己的执着和分别。不然,你就没有办法转。我再问你如何放下执着和分别呢?这就要看你到底有没有修。但是,你讲的如果是理论,内行人一听就知道你没有修。
【五八】果中转。【六七】因中转。【果因转,】第五跟第八不用你修,因为第五跟第八都是无辜的。比如第五意识,就像你到文具店去买一只白板笔,第八意识就好像你买回来之后就放在铅笔盒里。白板笔和铅笔盒都是无辜的,这是你把它们放进去的。哪里出了问题?当我买这只笔回来,我就说:「很差,不好写,形状也不好看,价格又贵。」自己在乱想,那叫六、七识,都是六、七识出问题。看到就看到,又怎么样?没有怎么样。你要从哪里修?五八不要你修,五八今天之所以会迷失,凶手是六七,所以叫做因中转。果中转的意思就是当你成佛的那一刹那,五八跟着转。因中转的意思就是说你现在还没有成佛,你要从这里修,这叫因地。你要修六七,所以说要破除妄想、执着、分别,就是这个意思。
【但用名言】一种假名。假名说现在叫做转识成智。迷的时候叫识,悟的时候叫智。这个名词是假名。或者你现在叫迷,以后叫悟,迷悟也是假名。这些名词都是假的,你不要被骗。【无实性,】转名不转体,也就是那个本体是一样的。但是那个名相不一样了。迷时佛性在,悟的时候佛性也在。比如说,我的手伸开叫掌,握起来叫拳。名词不一样,但是掌跟拳的体没有不一样。这个掌叫迷,这个拳叫悟,这个掌叫意识,这个拳叫智慧。讲那么久,用比划的比较好懂。我们今天不能够悟,都因为你总在研究手掌是什么意思,拳头是什么意思,手掌怎么会打开,拳头怎么会合起来,你这么研究你就不会开悟。悟就是说:无论它怎么变,它的本质是不变的,要你悟到本质,所以你要见性,不要见相,你见相就被相所迷。你见性不就成佛了吗?你见相怎么会悟呢?除非你「见相非相,即见如来。」
【若于转处不留情,】没有学佛的人看到「不留情」会误会,以为「你们学佛学到不留情!」实际上〔不留情〕是不执着的意思。这个〔转处〕是什么意思?恭喜你,你已经转识成智了,就是你已经去妄归真了。六祖说真亦不可以执着,这里〔不留情〕的意思亦是如此,也就是若是证悟之后连那个证悟也不可以执着。【繁兴永处那伽定。】自性自〔定〕,佛性本〔定〕,就是你们所讲的如如不动。这个不是修来的,这是本来就是这个样子。〔繁兴〕有两个意识,第一个就是整个修行的过程;第二个就是处在五欲六尘的世界都不被影响,这个时候你就真的成就了。我们一般就死在名相,没有学佛的人死在他的妄想分别。你们要注意,名相是帮助你去除妄想执着,不要把那些名相变成你的负担。要把它们吞下去,不要抓住它们不放,也不要抓着它们来解释,而是:我要用什么样的智慧,借助那个名相来消除我的妄想执着,那才是会修行。不然,你就变成研究佛法,这样就可惜。而且这样的修行负担会很重,学到最后,你会发现脑袋里装的东西越来越多,但是烦恼并没有减少。你可以去观察,这个就是你学错了,不要这样学,这样越学越负担。
【通顿悟性智,】顿悟啦!之前那个三身就是性,四智就是〔智〕。【遂呈偈曰:三身元我体,】体。【四智本心明】性。三身就是体,四智就是性。【身智融无碍,应物任随形。】平常在家里用功,日常生活怎么办?就是随缘啦!只要你是随缘,你就不会落入一边,这句话就是中道。随缘不可以讲说你是执有执空,是直接跳开空、有。什么叫随缘?该怎么做,是正确的你就怎么做。客人来,该招待客人就招待客人;客人走了,不要发呆,就好好地用功。但是,你不要觉得很简单,事实上是很困难,简单地说,你的头脑没有那么清楚。客人来就想:「我要用功他就来,耽误我修行,真是冤亲债主,我实在懒得跟他说。」你们可塑性强一点好不好?可塑性什么人最强?不执着的人。我们一般人都是硬梆梆的,一折就断掉了。你就是执着所以你的可塑性才不强。〔身智融无碍〕就是说你的体、用都真的明白,就能够在日常生活待人接物,该怎么运作就怎么运作,这叫〔应物任随形〕。
【起修皆妄动,守住匪真精。】这两句讲得实在太好,你们修行一定是被这两句话卡住。现在叫你好好地修行,你回去满脑子就想:「我现在要怎么修?」但是智通说:「你起个念头说你要修行,那就叫做妄动。」就是你的妄心在起动。不要起吗?守住匪真精,也不对。想要念头不要起,我就保持这种不起念头的概念,〔匪真精〕,〔真〕就是真如,〔精〕就是精妙,简单地讲就是,这样你的自性就不能够产生妙用的意思。你起也不对,不起也不对,起修就是执有,守住就是落空。「那到底要怎么办?念头要不要起?」要。但是一起就是妄动,怎么办?我们现在直接来谈。念头本来就在起了,所以叫修念。但是,我们一般人起的念头有动机,那就叫做妄。你的潜意识里真的都是有动机,有目的的,你好好观察。念头要起,没有目的没有动机。这要怎么样才能做得到?你听我讲是很困难,现在请一个同学来做实验,我说什么你就做什么。来,好好地念阿弥陀佛,一句句慢慢地念,念得自然点啦。好啊,我跟你一起念,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…,请问,当你在念阿弥陀佛时,你的内在有动机、目的吗?我现在不是证明给你看了吗?你这样就可以符合我刚才所讲的那句话了,你的念头是没有念头,也不需要有目的的。但是,你不肯。一个有动机有目的的人的心是永远不会止息,你的妄心是死不了的,怎么修也没有办法。我这会叫他念三句,他的心就死三句。不过也不一定哦,不一定你念阿弥陀佛心就不会打妄想,有时候也会打。但是他刚开始站在这里,真的是没有打妄想。那么,训练了不就得了吗?你有体悟了吗?有。好,回去好好地念啦!一句,没有动机没有目的。奇怪,怎么无缘无故就开悟了?你自己要想这想那的,你怎么开悟?我讲这句话事实上不是我的意思。你看,六祖大师在解释什么叫无念:「无者无二相,无诸尘劳之心,念者念真如本性。」你不是想要无念吗?你不是想修六祖大师教的无念吗?无念不是没有念头,而是无二相,就是没有分别对待。当你没有分别对待,你自然就止息一切尘劳。你到底有没有要修,还是你不懂得修?你不懂得修,就去学个你懂得的。当你内在没有任何的动机,你自然就能够无二相。你内在没有分别对待,你只是单纯地这个样子,单纯地起念,念什么?念者念真如本性,念念都是真如本性,念念都是佛啦,所以才请他念佛啦。你们对任何概念不要停留在一种表面的认知,它可以讲很深很深,这样才不会落入智通的那一句话「起修皆妄动,守住匪真精。」可以离开起修的妄想,也不会掉入守住匪真精的陷阱。但是大部分的人常常会掉入这两句。你们自己假设有透过修行,要觉察,自己要跳开。【妙旨因师晓,终亡染污名。】你们的佛学名相假设不会用,反而会染污你,染污你的心和你的清净,染污你的智慧。你读佛法想要智慧,结果越读越没有智慧,越读越烦,不然越读越骄傲。
《六祖坛经讲记 第80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