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六祖坛经讲记 第81集

  六祖坛经讲记(81)

  僧智常,信州贵溪人,髫年出家,志求见性。一日参礼,师问曰:汝从何来?欲问何事?曰:学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礼大通和尚,蒙示见性成佛之义,未决狐疑,远来投礼,伏望和尚慈悲指示。

  师曰:彼有何言句?汝试举看!曰:智常到彼,凡经三月,未蒙示诲。为法切故,一夕独入丈室请问:「如何是智常本心本性?」大通乃曰:「汝见虚空否?」对曰:「见。」彼曰:「汝见虚空有相貌否?」对曰:「虚空无形,有何相貌?」彼曰:「汝之本性,犹如虚空。返观自性,了无一物可见,是名正见;了无一物可知,是名真知。无有青黄长短,但见本源清净,觉观圆明,即名见性成佛,亦名如来知见。」学人虽闻此说,犹未决了,乞和尚开示。

  师曰:彼师所说,犹存知见,故令汝未了。吾今示汝一偈:

  不见一法存无见   大似浮云遮日面

  不知一法守空知   还如太虚生闪电

  此之知见瞥然兴   错认何曾解方便

  汝当一念自知非   自己灵光常显现

  常闻偈已,心意豁然,乃述偈曰:

  无端起知见  着相求菩提

  情存一念悟  宁越昔时迷

  自性觉源体  随照枉迁流

  不入祖师室  茫然趣两头

  智常一日问师曰:佛说三乘法,又言最上乘,弟子未解,愿为教授。师曰:汝观自本心,莫着外法相。法无四乘,人心自有等差。见闻转诵,是小乘;悟法解义,是中乘;依法修行,是大乘;万法尽通,万法俱备,一切不染,离诸法相,一无所得,名最上乘。乘是行义,不在口争,汝须自修,莫问吾也。一切时中,自性自如。常礼谢,执侍终师之世。

  【僧智常,信州贵溪人,髫年出家,志求见性。】〔髫年]少年。你们有〔志求见性〕吗?【一日参礼,师问曰:汝从何来?欲问何事?】直接了当的问。【曰:学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礼大通和尚,蒙示见性成佛之义,未决狐疑,远来投礼,伏望和尚慈悲指示。】智常去参访〔大通和尚〕,请问他如何〔见性成佛〕。但问题是,〔大通和尚〕的开示,他还有疑惑,也没有办法见性。所以才有这个因缘,远来请教六祖大师。【师曰:彼有何言句?汝试举看!】你在大通和尚那边,他跟你谈什么?【曰:智常到彼,凡经三月,未蒙示诲。】你看,你如果去找我,我三个月都不理你,你早就生我的气了。他去了三个月人家也不跟他开示。古时候很多禅师很少讲法,很注重实修。为什么?因为这个法你堪讲,他才讲给你听。【为法切故,一夕独入丈室请问:「如何是智常本心本性?」】你注意看《六祖坛经》,禅宗表面上心跟性不分,但有时候还是分,所以这里问〔本心本性〕。修行要从〔心〕,心要从用,叫你念佛刚开始是用,从那个用回归体,但很少有人从体回归用。如果做到,这样的人就是顿悟的人。一般的人都是从用回归体,就是渐修渐悟。不可以讲一定是怎么样,没有一定,每个人程度不一样。有的可以顿悟顿修,有的可以顿悟渐修,有的可以渐修渐悟,大部分都是渐修渐悟。【大通乃曰:「汝见虚空否?」】禅师的特色都是这样,不会正面回答。【对曰:「见。」彼曰:「汝见虚空有相貌否?」对曰:「虚空无形,有何相貌?」】〔虚空无形〕无相,所以他直接了当地回答。【彼曰:「汝之本性,犹如虚空。】你的佛性就跟〔虚空〕一样。【返观自性了无一物可见,是名正见;了无一物可知,是名真知。】你听起来,抓不到他的错呢!意思就是大通和尚跟智常禅师说:「你的自性就跟虚空一样。我现在教你,〔反观自性〕,回归自己的自性观察你的自性。你的自性当中〔了无一物可见〕。这样的见就是〔正见〕。」其实也是对啊!因为六祖说过,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啊!再来,既然〔无一物可见〕,所以你再观察,〔了无一物可知〕,这样的知就叫做真知。我们刚才讲过般若无知,无所不知。你开始会察觉到一个问题,般若无知跟现在大通和尚讲的真知概念不一样。【无有青黄长短,】自性是无形无相的,也就是你回归你的自性去观察,透过这样的观察。【但见本源清净觉观圆明,即名见性成佛,亦名极乐世界,亦名如来知见。」】意思就是说这样修就对了,这样你就可以回归圆满〔清净〕的佛性,这样就叫做〔见性成佛〕,当下就是〔极乐世界〕。极乐世界就是清净,当下这个世界就是〔如来知见〕,简单地讲,你悟到这个知见,世尊也悟到这个知见。凭良心讲,我们一般人,只要不看后面六祖大师的开示,你抓不住他的语病。所以你们在听人家讲法,到底讲对讲错,你们都觉得一样,其实是不一样,但是你们很少有能力分辨。尤其你听那么多法师上课,或电视上有那么多师父弘法,表面上都是在解释经典,但每个人讲的都不太一样,所以你要好好地听。【学人虽闻此说,犹未决了,乞和尚开示。】透过这样的开示,他还是不会开悟,那他何必在那里留恋呢!为了生死事大,为了自求见性,所以他就离开了,意思就是说不在那边耽误时间了。

  【师曰:彼师所说,犹存知见,】存何〔知见〕?我的脑袋说有,存有的知见;我的脑袋说没有,存没有的知见;我的脑袋说有时有、有时没有,存有时有、有时没有的知见,说起来真复杂。这样讲,还是抓着一个〔知见〕不放。六祖是内行人,一听就点出来。但智常还是听不懂,所以为他开示。【故令汝未了。吾今示汝一偈:不见一法存无见,】大通和尚说「无一物可见」,这叫〔存无见〕。【大似浮云遮日面。】这一个无见的见,就像天上的〔浮云〕,虚空的本来面目并无〔浮云〕,但他存这样的见,就好像虚空有〔浮云〕,遮蔽了太阳,太阳就是佛性,所以不能够了解本来面目。【不知一法守空知,】大通和尚说「了无一物可知」就是〔守空知〕。【还如太虚生闪电。】〔太虚〕就是虚空,虚空本身并没有闪电。但为什么会生闪电?就是你的妄想。【此之知见瞥然兴,】一念无明。这个问题说深很深,说浅很浅。依十二因缘的角度,生死从无明来,请问,无明从哪里来?我故意问你的。从念来?是念起无明还是无明起念?如果有人问你无明从哪里来,你就回答,那就是陷阱。如果我问你佛性从哪里来,你回答我就是陷阱。如果我问你无明从哪里来,你可以回答从佛性来,接着我问你佛性从哪里来,我只要一直追问,你永远回答不了,这就是陷阱,这叫做戏论。无明从哪里来?莫名其妙,就是这四个字,简直莫名其妙,莫名其妙的意思就是没有原因。佛学有个名词叫做无始无明。我们一般都把无始解释成无始劫,那就是很久很久。我问你,无论是多久,你的想法都是有起点的。无始的意思就是没有开始。糟糕了,没有开始是什么意思?就是没有原因。佛性呢?从哪里来?没有原因。佛性若是有原因,就叫因缘法。佛性离开因缘,《楞严经》讲非自然、非因缘。如果佛性从因缘生,佛性就会从因缘灭,你这个佛性就有问题了。你们或许今天第一次听到我这样讲,这个问题是很深的。我今天告诉你的答案是没有原因,坦白地讲就是莫名其妙,就叫做一念无明。你看,其实也不会很难懂,我们不是说天下本无事,庸人自扰之?!这不是莫名其妙吗?不是很难懂哦!【错认何曾解方便。】也就是说自性当中根本没有这些像你所讲的空啦、有啦这些概念,你何必莫名其妙地生起这样的概念呢?结果你不明白佛说法的权巧方便,那真的是误会了。跟你讲空你执着空,跟你讲有你执着有。【汝当一念自知非,】就是〔一念〕觉醒。【自己灵光常显现。】为什么?知道这一切都是妄,止息了,佛性不就现前了吗?不要到处绕来绕去,原则上就是你甘愿放下了吗?甘愿放下了,你就悟,不甘愿你就不悟。这个甘愿不甘愿,我尊重你的意思啦,看你还耽误自己多久。

  【常闻偈已,心意豁然,】开悟啦。【乃述偈曰:无端起知见,】〔无端〕就是说没事,没事你生气什么?烦恼什么?你也讲不出所以然。〔无端起知见〕就是无明、妄想,就是莫名其妙。无明本无,无明本来就没有。【着相求菩提。】执着。菩提本有,不用你求。我们一般人如果不是〔无端起知见〕,就是〔着相求菩提〕,这跟「起修皆妄动,守住匪真精。」是一样的。佛性本有,无明本无,八个字是关键字,你起烦恼就念「佛性本有,无明本无。」你就会笑自己。【情存一念悟,】们想要修行很好,想要开悟也很好。为什么开不了悟?因为〔存〕啦。〔情存〕就是心有那样的念头想要开悟,〔存〕就是障碍。【宁越昔时迷。】你怎么有能力开悟呢?你过去〔迷〕,现在要悟怎么有可能呢?你为什么读经典呢?你可以在读经典中处处看到你就是这样子。但是,没有人跟你说,你都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。你修也不对,没有修也不对,很奇怪。〔存〕这样的念就是你抓着这样的念,这样的念会障碍你开悟。〔情存一念悟〕,不对吗?这样的精神是对,但问题它就是障碍你。你说:「师父,那怎么办?」你要万缘放下,放下就开悟了。你要开悟,就要放下,你不要抓着开悟那个念,那是障碍,你把它放下就开悟了,这都是心法,而且都是过来人他们真正的感触跟体悟,也可以当成我们现在的参考。【自性觉源体,随照枉迁流。】本来〔自性〕是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的,却随着生死轮回。感叹自己糟蹋自己的佛性。【不入祖师室,茫然趣两头。】今天假设没有见到六祖大师,他至今还是掉入空有两边。没有学的人常常执着有,有学的人常常执着空,这是现代人的通病。今天这几则公案好好回去再参一下,如果你想有更深的感触,你就得好好地修行。你只要修下去,这会看到跟公案讲的情形一样,你不要难过,你要高兴,代表你有在修,这样你才有机会突破。但是,如果你修下去,你觉得都没有这些问题,你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。你修下去,你一定会执着,一定会呈现这里面的某段话所说的那种情形。所以好好地用功啦!烦恼…

《六祖坛经讲记 第81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