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六祖壇經講記 第81集

  六祖壇經講記(81)

  僧智常,信州貴溪人,髫年出家,志求見性。一日參禮,師問曰:汝從何來?欲問何事?曰:學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禮大通和尚,蒙示見性成佛之義,未決狐疑,遠來投禮,伏望和尚慈悲指示。

  師曰:彼有何言句?汝試舉看!曰:智常到彼,凡經叁月,未蒙示誨。爲法切故,一夕獨入丈室請問:「如何是智常本心本性?」大通乃曰:「汝見虛空否?」對曰:「見。」彼曰:「汝見虛空有相貌否?」對曰:「虛空無形,有何相貌?」彼曰:「汝之本性,猶如虛空。返觀自性,了無一物可見,是名正見;了無一物可知,是名真知。無有青黃長短,但見本源清淨,覺觀圓明,即名見性成佛,亦名如來知見。」學人雖聞此說,猶未決了,乞和尚開示。

  師曰:彼師所說,猶存知見,故令汝未了。吾今示汝一偈:

  不見一法存無見   大似浮雲遮日面

  不知一法守空知   還如太虛生閃電

  此之知見瞥然興   錯認何曾解方便

  汝當一念自知非   自己靈光常顯現

  常聞偈已,心意豁然,乃述偈曰:

  無端起知見  著相求菩提

  情存一念悟  甯越昔時迷

  自性覺源體  隨照枉遷流

  不入祖師室  茫然趣兩頭

  智常一日問師曰:佛說叁乘法,又言最上乘,弟子未解,願爲教授。師曰:汝觀自本心,莫著外法相。法無四乘,人心自有等差。見聞轉誦,是小乘;悟法解義,是中乘;依法修行,是大乘;萬法盡通,萬法俱備,一切不染,離諸法相,一無所得,名最上乘。乘是行義,不在口爭,汝須自修,莫問吾也。一切時中,自性自如。常禮謝,執侍終師之世。

  【僧智常,信州貴溪人,髫年出家,志求見性。】〔髫年]少年。你們有〔志求見性〕嗎?【一日參禮,師問曰:汝從何來?欲問何事?】直接了當的問。【曰:學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禮大通和尚,蒙示見性成佛之義,未決狐疑,遠來投禮,伏望和尚慈悲指示。】智常去參訪〔大通和尚〕,請問他如何〔見性成佛〕。但問題是,〔大通和尚〕的開示,他還有疑惑,也沒有辦法見性。所以才有這個因緣,遠來請教六祖大師。【師曰:彼有何言句?汝試舉看!】你在大通和尚那邊,他跟你談什麼?【曰:智常到彼,凡經叁月,未蒙示誨。】你看,你如果去找我,我叁個月都不理你,你早就生我的氣了。他去了叁個月人家也不跟他開示。古時候很多禅師很少講法,很注重實修。爲什麼?因爲這個法你堪講,他才講給你聽。【爲法切故,一夕獨入丈室請問:「如何是智常本心本性?」】你注意看《六祖壇經》,禅宗表面上心跟性不分,但有時候還是分,所以這裏問〔本心本性〕。修行要從〔心〕,心要從用,叫你念佛剛開始是用,從那個用回歸體,但很少有人從體回歸用。如果做到,這樣的人就是頓悟的人。一般的人都是從用回歸體,就是漸修漸悟。不可以講一定是怎麼樣,沒有一定,每個人程度不一樣。有的可以頓悟頓修,有的可以頓悟漸修,有的可以漸修漸悟,大部分都是漸修漸悟。【大通乃曰:「汝見虛空否?」】禅師的特色都是這樣,不會正面回答。【對曰:「見。」彼曰:「汝見虛空有相貌否?」對曰:「虛空無形,有何相貌?」】〔虛空無形〕無相,所以他直接了當地回答。【彼曰:「汝之本性,猶如虛空。】你的佛性就跟〔虛空〕一樣。【返觀自性了無一物可見,是名正見;了無一物可知,是名真知。】你聽起來,抓不到他的錯呢!意思就是大通和尚跟智常禅師說:「你的自性就跟虛空一樣。我現在教你,〔反觀自性〕,回歸自己的自性觀察你的自性。你的自性當中〔了無一物可見〕。這樣的見就是〔正見〕。」其實也是對啊!因爲六祖說過,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啊!再來,既然〔無一物可見〕,所以你再觀察,〔了無一物可知〕,這樣的知就叫做真知。我們剛才講過般若無知,無所不知。你開始會察覺到一個問題,般若無知跟現在大通和尚講的真知概念不一樣。【無有青黃長短,】自性是無形無相的,也就是你回歸你的自性去觀察,透過這樣的觀察。【但見本源清淨覺觀圓明,即名見性成佛,亦名極樂世界,亦名如來知見。」】意思就是說這樣修就對了,這樣你就可以回歸圓滿〔清淨〕的佛性,這樣就叫做〔見性成佛〕,當下就是〔極樂世界〕。極樂世界就是清淨,當下這個世界就是〔如來知見〕,簡單地講,你悟到這個知見,世尊也悟到這個知見。憑良心講,我們一般人,只要不看後面六祖大師的開示,你抓不住他的語病。所以你們在聽人家講法,到底講對講錯,你們都覺得一樣,其實是不一樣,但是你們很少有能力分辨。尤其你聽那麼多法師上課,或電視上有那麼多師父弘法,表面上都是在解釋經典,但每個人講的都不太一樣,所以你要好好地聽。【學人雖聞此說,猶未決了,乞和尚開示。】透過這樣的開示,他還是不會開悟,那他何必在那裏留戀呢!爲了生死事大,爲了自求見性,所以他就離開了,意思就是說不在那邊耽誤時間了。

  【師曰:彼師所說,猶存知見,】存何〔知見〕?我的腦袋說有,存有的知見;我的腦袋說沒有,存沒有的知見;我的腦袋說有時有、有時沒有,存有時有、有時沒有的知見,說起來真複雜。這樣講,還是抓著一個〔知見〕不放。六祖是內行人,一聽就點出來。但智常還是聽不懂,所以爲他開示。【故令汝未了。吾今示汝一偈:不見一法存無見,】大通和尚說「無一物可見」,這叫〔存無見〕。【大似浮雲遮日面。】這一個無見的見,就像天上的〔浮雲〕,虛空的本來面目並無〔浮雲〕,但他存這樣的見,就好像虛空有〔浮雲〕,遮蔽了太陽,太陽就是佛性,所以不能夠了解本來面目。【不知一法守空知,】大通和尚說「了無一物可知」就是〔守空知〕。【還如太虛生閃電。】〔太虛〕就是虛空,虛空本身並沒有閃電。但爲什麼會生閃電?就是你的妄想。【此之知見瞥然興,】一念無明。這個問題說深很深,說淺很淺。依十二因緣的角度,生死從無明來,請問,無明從哪裏來?我故意問你的。從念來?是念起無明還是無明起念?如果有人問你無明從哪裏來,你就回答,那就是陷阱。如果我問你佛性從哪裏來,你回答我就是陷阱。如果我問你無明從哪裏來,你可以回答從佛性來,接著我問你佛性從哪裏來,我只要一直追問,你永遠回答不了,這就是陷阱,這叫做戲論。無明從哪裏來?莫名其妙,就是這四個字,簡直莫名其妙,莫名其妙的意思就是沒有原因。佛學有個名詞叫做無始無明。我們一般都把無始解釋成無始劫,那就是很久很久。我問你,無論是多久,你的想法都是有起點的。無始的意思就是沒有開始。糟糕了,沒有開始是什麼意思?就是沒有原因。佛性呢?從哪裏來?沒有原因。佛性若是有原因,就叫因緣法。佛性離開因緣,《楞嚴經》講非自然、非因緣。如果佛性從因緣生,佛性就會從因緣滅,你這個佛性就有問題了。你們或許今天第一次聽到我這樣講,這個問題是很深的。我今天告訴你的答案是沒有原因,坦白地講就是莫名其妙,就叫做一念無明。你看,其實也不會很難懂,我們不是說天下本無事,庸人自擾之?!這不是莫名其妙嗎?不是很難懂哦!【錯認何曾解方便。】也就是說自性當中根本沒有這些像你所講的空啦、有啦這些概念,你何必莫名其妙地生起這樣的概念呢?結果你不明白佛說法的權巧方便,那真的是誤會了。跟你講空你執著空,跟你講有你執著有。【汝當一念自知非,】就是〔一念〕覺醒。【自己靈光常顯現。】爲什麼?知道這一切都是妄,止息了,佛性不就現前了嗎?不要到處繞來繞去,原則上就是你甘願放下了嗎?甘願放下了,你就悟,不甘願你就不悟。這個甘願不甘願,我尊重你的意思啦,看你還耽誤自己多久。

  【常聞偈已,心意豁然,】開悟啦。【乃述偈曰:無端起知見,】〔無端〕就是說沒事,沒事你生氣什麼?煩惱什麼?你也講不出所以然。〔無端起知見〕就是無明、妄想,就是莫名其妙。無明本無,無明本來就沒有。【著相求菩提。】執著。菩提本有,不用你求。我們一般人如果不是〔無端起知見〕,就是〔著相求菩提〕,這跟「起修皆妄動,守住匪真精。」是一樣的。佛性本有,無明本無,八個字是關鍵字,你起煩惱就念「佛性本有,無明本無。」你就會笑自己。【情存一念悟,】們想要修行很好,想要開悟也很好。爲什麼開不了悟?因爲〔存〕啦。〔情存〕就是心有那樣的念頭想要開悟,〔存〕就是障礙。【甯越昔時迷。】你怎麼有能力開悟呢?你過去〔迷〕,現在要悟怎麼有可能呢?你爲什麼讀經典呢?你可以在讀經典中處處看到你就是這樣子。但是,沒有人跟你說,你都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裏。你修也不對,沒有修也不對,很奇怪。〔存〕這樣的念就是你抓著這樣的念,這樣的念會障礙你開悟。〔情存一念悟〕,不對嗎?這樣的精神是對,但問題它就是障礙你。你說:「師父,那怎麼辦?」你要萬緣放下,放下就開悟了。你要開悟,就要放下,你不要抓著開悟那個念,那是障礙,你把它放下就開悟了,這都是心法,而且都是過來人他們真正的感觸跟體悟,也可以當成我們現在的參考。【自性覺源體,隨照枉遷流。】本來〔自性〕是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的,卻隨著生死輪回。感歎自己糟蹋自己的佛性。【不入祖師室,茫然趣兩頭。】今天假設沒有見到六祖大師,他至今還是掉入空有兩邊。沒有學的人常常執著有,有學的人常常執著空,這是現代人的通病。今天這幾則公案好好回去再參一下,如果你想有更深的感觸,你就得好好地修行。你只要修下去,這會看到跟公案講的情形一樣,你不要難過,你要高興,代表你有在修,這樣你才有機會突破。但是,如果你修下去,你覺得都沒有這些問題,你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裏。你修下去,你一定會執著,一定會呈現這裏面的某段話所說的那種情形。所以好好地用功啦!煩惱…

《六祖壇經講記 第81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