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六祖壇經講記 第82集

  六祖壇經講記(82)

  

  僧志道,廣州南海人也,請益曰:學人自出家,覽《涅槃經》十載有余,未明大意,願和尚垂誨。師曰:汝何處未明?曰:「諸行無常,是生滅法;生滅滅已,寂滅爲樂。」于此疑惑。

  

  師曰:汝作麼生疑?曰:一切衆生皆有二身,謂色身、法身也。色身無常,有生有滅;法身有常,無知無覺。經雲:「生滅滅已,寂滅爲樂」者,不審何身寂滅?何身受樂?若色身者,色身滅時,四大分散,全然是苦,苦不可言樂。若法身寂滅,即同草木瓦石,誰當受樂?又法性是生滅之體,五蘊是生滅之用,一體五用,生滅是常。生則從體起用,滅則攝用歸體。若聽更生,即有情之類,不斷不滅;若不聽更生,則永歸寂滅,同于無情之物。如是則一切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,尚不得生,何樂之有?

  

  這個公案很重要,你要是懂,你會有很深的體悟。【僧志道,廣州南海人也,請益曰:學人自出家,覽《涅槃經》十載有余,】《六祖壇經》裏面有關禅師的公案,幾乎每個禅師都專門研究一部經,不是讀了叁千遍就是研究了十幾年。你們就是不甘願只讀一部經,胡亂讀。人家是這樣讀的,這個〔覽〕就是閱讀,這跟你們念經不太一樣,念經比較偏向于定,閱讀比較偏向于慧,去思維,思維它到底在講什麼。原則上我是建議兩者都要,我常常跟同學說:「你要研讀這本經典,可以每天念一遍,然後再從頭到尾好好地閱讀。」當然,這要看份量,份量多的每天可以讀一章一卷,讀完再研究它。要這樣用功,沒有訣竅啦,老實就好了,老實地去做,就會有功夫。《涅槃經》我們有在教,大不了五六年就教完了。之後,同學就認爲上完了。就像我們預定十二月把《六祖壇經》講完,你就以爲《六祖壇經》學完了。學完了是什麼意思?那才是開始而已啦,好好用功,好好地去體悟。人家研讀了十幾年都不懂,他並不是客氣,沒有開悟就是不懂,沒有開悟不要說你懂。剛才有人問我:「師父,您要不要收徒弟?」我說不收。你就說:「師父,你執著你不收。」如果說我要收,你就說:「師父,你執著要收。」我說:「好啦,我爲了不執著空也不執著有,我要收,但是有條件,條件就是等你開悟了才收。」曆史上有這樣的事。【未明大意,願和尚垂誨。師曰:汝何處未明?】六祖回答問題很清楚,直接問。【曰:「諸行無常,是生滅法;生滅滅已,寂滅爲樂。」于此疑惑。】這是《涅槃經》裏很重要的一首偈。釋迦牟尼佛曾經爲了這首偈,只要有人肯告訴他這首偈的後面一半,他願意犧牲他的生命。因爲釋迦牟尼佛沒有成道之前,就在深山修行,他聽到有人講這句話前面的〔諸行無常,是生滅法,〕他覺得講得太好了。他本來在打坐。一聽到就起來,說:「是哪位仁者在講這句偈?」結果那是一位天神所變的羅刹鬼,他就跟釋迦牟尼佛說:「你要聽下面那八個字可以,但是我已經餓很久了。」釋迦牟尼佛說:「如果你願意把下面半句跟我講,我願意以我的肉身供養你。」你看,佛經好像天方夜譚。當你對這首偈還沒有領悟之前,應該去悟到人家的道心,人家那種求道的心,真是讓我們感動。所以,這首偈在《涅槃經》很重要,大家要慢慢地去思維,有一天說不定你會懂。

  

  【師曰:汝作麼生疑?】這首偈寫得很清楚,你到底哪裏有問題?【曰:一切衆生皆有二身,謂色身、法身也。】你的想法是不是這樣?沒有學佛的人也知道〔色身〕,說是肉體,〔法身〕說是靈魂。我們學佛的人也掉入同樣的陷阱,你也認爲「我有色身,也有法身。」那個法身就是我們常講的佛性和空性,所以你常常想要舍棄色身,而悟到法身。這樣的概念是陷阱,因爲你認爲有兩個身。那前面講過叁身如果你又當成有叁個身,那就更亂了,很多學佛學很久的人就是有這種概念。【色身無常,有生有滅;】這句話事實上是一般人的概念。〔色身〕,我們常講諸行〔無常〕,只要是色相界的東西必然是無常,〔有生有滅〕就是生滅,生滅就是〔無常〕。這句話沒錯,它本來是無常的現象。【法身有常,無知無覺。】這句話就有明顯的錯誤,錯在〔無知無覺〕。如果他說〔法身有常〕,有知有覺,還可以騙外行人。但這個連外行人都覺得不對,他就是對〔法身〕不了解,他以爲〔法身〕就是性空,空就是沒有的意思,所以才說〔無知無覺〕。你要知道,禅師雖然用功讀了《涅槃經》十幾年,但是一個觀念可以錯一輩子都不知道,除非有人點醒你,但這時候還是要靠你自己的福德善根,因爲有人點醒你,還要你能接受才有用。【經雲:「生滅滅已,寂滅爲樂」者,不審何身寂滅?何身受樂?】他的認知就是有個色身和一個法身,所以他在思維不知道是色身還是法身〔寂滅〕。【若色身者,色身滅時,四大分散,全然是苦,苦不可言樂。】〔色身〕是地水火風〔四大〕,當我們要死亡的時候,我們作個譬喻,這個譬喻叫相似,但要你自己死過才知道怎麼苦,就好像將烏龜脫殼,好像把人脫掉一層皮一樣,這叫〔四大〕分離。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〔四大〕分離是這麼苦,假設是以〔色身〕爲寂滅,〔色身〕這麼苦,〔不可〕以〔言樂〕。【若法身寂滅,即同草木瓦石,誰當受樂?】他以爲〔法身寂滅〕就是空,因爲他前面講無知無覺,所以他這裏講如果〔同草木瓦石〕,因爲沒有覺知,所以〔誰當受樂〕?有的人觀念錯誤,他可以分析一番道理給你聽,聽不懂的人會覺得他很有道理,所以你不要聽人家講話講得有道理,就覺得人家講對,你真的聽不懂。所以內行人看門道,外行人看熱鬧,不要以爲人家引經據典就對了。還是要自己去用功,你才會有分辨的能力。你聽法師講,自己也要看,才知道他講對了沒有。你說:「師父,我看不懂。」那至少自己先預習也不錯。

  

  【又法性是生滅之體,】〔法性〕就是法身。他現在說這個自性、法性、空性是〔生滅〕的本〔體〕,是無常的本體。【五蘊是生滅之用,】相。這樣的分析不可以說是錯,但他已經掉入分別,他認爲色身跟法身是不一樣的,不一樣就是不平等。【一體五用,】[一]指法性。[五]指五蘊。【生滅是常。】生命是一種〔常〕態。【生則從體起用,】〔生〕,實無生,緣生。【滅則攝用歸體。】〔滅〕,實無滅,這叫究竟。他現在所講的是一種推理,事實上你看不出破綻,這是他自己觀察的現象。現象就是我們所講的緣起,緣起當下的體就是空,不是它消失它生起才是空,說消失說生起原則上是一場夢。《金剛經》分明說:「如來者,無所從來,亦無所去,故名如來。」【若聽更生,即有情之類不斷不滅;】常見。〔聽〕就是允許的意思,也就是所有的有情的生命,假設能夠允許它不斷地重生,所以叫〔不斷不滅〕,這叫常見。【若不聽更生,】意思是說死了就沒有了,也就是說死了就不會再生。【則永歸寂滅,】事實上這位禅師對〔寂滅〕的解釋就有問題,很多人把〔寂滅〕當成死亡。【同于無情之物。】斷見。也就是說他的理論不是掉入常見就是斷見。【如是則一切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,】這句話很嚴重,他把〔涅槃〕當成死亡,也就是說這世間所有的一切,無論有情無情,到最後一定要死亡。這就是我們人生哲理常談的問題,好像死亡是一個魔咒,是一個黑洞,到最後一定要進入這個黑洞,被它所框住。這個概念是我們一般人講不出來的問題,他今天講出來了,但這個問題也是陷阱,因爲他對佛法不入道。他讀《涅槃經》,這本經是佛臨〔涅槃〕時講的,但他對〔涅槃〕真正的意思沒有領悟到,他一直認爲〔涅槃〕就是一個最終的目的,甚至膚淺的認爲是死亡。【尚不得生,何樂之有?】每個人到最後都會被這個魔咒所困,就好像也不能再生了,那這樣怎麼會寂滅爲樂呢?簡單地講,我們在請法沒有這麼厲害。你請法問的問題,跟人家請法問的問題,根本就落差很大,你有修才講得出來,有修行才能夠明白它在講什麼。

  

  師曰:汝是釋子!何習外道斷常邪見,而議最上乘法?據汝所說,即色身外別有法身,離生滅求于寂滅;又推涅槃常樂,言有身受用,斯乃執吝生死,耽著世樂。汝今當知!佛爲一切迷人認五蘊和合爲自體相,分別一切法爲外塵相,好生惡死,念念遷流,不知夢幻虛假,枉受輪回,以常樂涅槃翻爲苦相,終日馳求。佛愍此故,乃示涅槃真樂。剎那無有生相,剎那無有滅相,更無生滅可滅,是則寂滅現前;當現前時,亦無現前之量,乃謂常樂。此樂無有受者,亦無不受者,豈有一體五用之名?何況更言涅槃禁伏諸法,令永不生?斯乃謗佛毀法。

  

  【師曰:汝是釋子!何習外道斷常邪見,而議最上乘法?】先罵他一頓,跟他說:「你的思想就是〔外道〕,你掉入生則永生,這叫〔常〕見;滅則永滅,這叫〔斷〕見。」我們一般認知就是觀察不透徹,常常以爲自己觀察的是對。這裏的〔最上乘法〕就是《涅槃經》。【據汝所說,即色身外別有法身,離生滅求于寂滅;】〔寂滅〕就是不生不滅。答案出現了!簡單地講,〔色身〕跟〔法身〕是對待的,有生有滅跟不生不滅是對待的,這叫分別。我們衆生不能開悟就是因爲你對真理、對生命都把它們分離得支離破碎,你不明白生命是整體,你不明白真相本身是平等的,是我們的妄心妄加揣測,而生起很多對待、相應的概念,這是讓你迷失最主要的關鍵。你今天不能開悟,就是因爲腦袋的分別執著妄想一直在障礙你。你認爲〔色身〕跟〔法身〕不一樣,你認爲有生有滅跟不生不滅不一樣。有生有滅就是相,不生不滅就是性,你認爲性跟相不一樣;有生有滅就是緣起,不生不滅就是性空,你認爲緣起跟性空不一樣;有生有滅就是有,不生不滅就是空,你認爲空跟有不一樣;有生有滅是五蘊,不生不滅是法身,你認爲這兩個不一樣。以此類推,你內在的苦是永遠都無法止息的。這是學佛法的人,他創造很多的名詞…

《六祖壇經講記 第82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